1948年,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战争进入重大转折关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战场展开战略反攻。这年6月,第三野战军第一纵队协同兄弟部队胜利完成开封战役任务后,紧接着又在河南睢(县)杞(县)地区参加大规模围歼国民党军的豫东战役。在最后围歼国民党二十五师的王老集战斗中,一个年轻指挥员率领突击队奋勇冲入敌阵,在胜利突破敌人第一防线阵地时英勇牺性了。他就是三野一纵三师七团一营教导员夏白同志,当时年仅25岁。
夏白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壮丽青春和模范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英俊少年
1938年,抗日怒潮席卷中华大地。一向比较闭塞的浙东山乡嵊县崇仁镇也沸腾了起来。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少年在街头慷慨激昂地宣传抗日救亡,其中有一个小同学特别引人注目,他口齿清晰,态度诚恳,办事稳健。同学们赞扬他,信任他,常到他家里议论国家大事,通过他借阅《论持久战》《大众哲学》《铁流》等革命书籍;他还把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道理,通俗具体地告诉同学们。这个少年是嵊县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名叫裘愉棠,才15岁。这年8月,党组织经过严格考察,吸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嵊县中学地下党组织中最年轻的党员。
1941年下半年,裘愉棠在崇仁的承志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次年5月,日寇进犯浙赣线。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不战而溃,日寇很快便占领了金华、嵊县等广大地区。中共地下组织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武装起来,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8岁的裘愉棠立即响应号召,投笔从戎,扛起枪,进入四明山区,成为抗日游击队南进支队的一名战士。从这时起,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夏白”,为的是对一个以挑脚为生的贫苦好友裘夏白的怀念,同时也希望能像苏联革命小说《夏伯阳》中农民出身的优秀红军指挥员夏伯阳那样去英勇战斗。
“顶好的指导员”
在艰难困苦、频繁作战的严酷斗争生活中,游击队战士夏白迅速成长起来。他作战勇敢,对党忠诚,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很快当了班长,不久就提升为连队文化教员,随后又挑起一个连队的政治工作重担——成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九连副指导员,后升为指导员。
游击队的指导员可不是好当的,九连的指导员更不好当。这个连队成分复杂,一部分士兵是从国民党军队起义过来的,另一部分士兵是从伪军反正过来的。他们受旧军队的恶劣影响,带来了各种不良作风和习气。有些人把共产党的政工干部错当成旧军队中的“政训人员”,认为也是“特务”。面对改造这些士兵的艰巨任务,夏白努力修炼共产党优秀政工干部的高尚品德,坚持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首先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影响战士,教育战士。
他同战士们打成一片,时时处处关心体贴战士的寒暖甘苦。行军时,帮助体弱的战士扛枪、背背包、收容病号;一到宿营地,帮助战士烧洗脚水、做病号饭、查铺查哨,是全连睡眠最少的人。在军事训练中,他赤着脚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练射击,练投弹。在战斗中,他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表现了共产党员、政工干部最受人敬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本色。战士们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指导员的实际行动消除了他们对人民军队和共产党政工干部的误解,感受到了革命队伍的温暖和干部战士之间官兵一致的阶级友爱,他们对指导员信得过了,开始向指导员说心里话了,有什么问题愿意找指导员谈了。
一些战士问夏白:抗日战争能不能胜利?我们游击队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当时浙东游击纵队受到日寇、国民党顽固派、伪军的三面夹击,环境恶劣,斗争十分艰苦。夏白利用行军出发前或吃饭前后的短暂时间,生动实际地进行政治教育,讲抗日战争必胜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讲八路军、新四军在全国各战场的胜利形势;讲浙东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的发展,鼓舞和教育战士们在战胜各种困难中去夺取战争和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提高了部队的必胜信心和斗争勇气。有些战士不遵守纪律,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夏白坚持进行人民军队宗旨和任务的教育,讲两种军队的不同本质,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讲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强调干部以身作则,严格实行奖惩。他还利用各种机会找干部、战士个别谈心,诚恳帮助,鼓励进步,扶植正气。在夏白的模范行动和艰苦细致的工作下,九连在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作风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成为浙东游击纵队中战斗力较强的连队,成为四明山地区主力部队的一部分。夏白用身先士卒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连同志的衷心爱戴,干部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夸奖他:“我们的指导员是顶好的指导员!”
“共产党员以服从革命需要为原则”
1945年秋天日寇投降。为了顾全大局,在全国实现和平、民主和团结,毛主席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按照协定,共产党在江南8个解放区的部队全部北撤。正当浙东纵队北渡钱塘江时,国民党背信弃义,调集大军在澉浦、乍浦一线堵截浙东纵队北撤部队,妄想趁北撤部队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情况下加以消灭。北撤部队进行了英勇反击,突出重围。夏白在澉浦突围中负了伤。当时情况危急,部队随时有再遭袭击、包围的可能,必须急速北移。由于连续作战、减员、疲劳和饥饿,连队许多战士又是第一次远离家乡,思想波动,情绪不佳。为了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北撤任务,夏白强忍住伤痛和疝气发作的苦楚,顽强地随队行动。他扛起伤员的一挺机枪,一步一颠地行进中,还坚持宣传鼓动,教育战士们深刻理解北撒的重大意义,勉励战士们认识到自已是经受过抗日战争锻炼的革命战士,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珍惜荣誉,经得起更加严峻的考验。夏白的一言一行,产生了无形的巨大力量,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强毅力和政工干部的高度责任感,教育和鼓舞了全连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胜利完成了北撤任务。
部队到达山东后,夏白担任了副教导员职务。不久,团党委又决定调夏白到团部特务连当指导员。副教导员去当指导员,不是降职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团部的特务连,有侦察兵、电话兵、勤杂兵,工作难搞,问题较多。团党委考虑再三,决定调夏白去当指导员,整顿好这个连队。夏白对这个决定会不会思想不通呢?他的回答是:“共产党员以服从革命需要为原则,不应该计较个人的职务高低、得失大小。”他欣然接受了这个新职务,立即背起背包到特务连报到。通过他的艰苦工作和感人至深的模范作用,特务连干部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团结,全连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1947年,国民党把重点放在进攻山东解放区。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党中央采取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方针。部队有时大踏步前进,有时大踏步后退,情况多变,行动频繁。就在这时,夏白被调到团政治处当宣教股股长。他一直做基层工作,对机关工作十分生疏,困难很多,但他还是那句话:“共产党员以服从革命需要为原则。”不懂业务,他刻苦学习,虚心求教。有些具体工作自己实在外行,他就尽一切可能关心股里同志们的生活,做好后勤保障,使大家能集中精力更加奋发工作。宣教股办了一张油印小报——《战斗报》,及时传播胜利捷报,表扬本团英模事迹,交流工作经验,反映部队动态,很受干部战士欢迎。股里只有三四个同志办报:采访、编稿、刻蜡板、搞印刷等等都是他们,晚上行军到了宿营地,别人都休息了,他们还要赶着出报,天一亮把报纸发出后,又下部队采访。他们日夜忘我工作,十分辛苦。有的同志由于睡眠太少,晚上行军时,边走边打瞌睡,有时就掉进路旁的沟里。夏白心疼他们,但又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就炒了一些黄豆,背在身上,自己不吃,行军到下半夜,就拿出来分给大家,还说:“吃上几粒黄豆,驱赶瞌睡虫。”同志们换下的衣服,常常找不见,原来是夏股长悄悄拿去洗了。每到宿营地,烧洗脚水、找马草、蹓马等杂事,也总是夏股长做得最多。同志们过意不去,他却说:“办报,我帮不上什么忙,多做点杂事,也是互相帮助嘛。”一句话说得大家心里暖烘烘的,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1947年6月,部队在鲁南滕县战斗中失利,撤出战斗后陷入敌军包围。此时夏白又被调到三营去当教导员,宣教股的同志对他依依不舍,临别时,他对大家说的还是那句话:“共产党员以服从革命需要为原则。”
政工干部高尚的品德
夏白一到三营,部队就连日行军打仗,又正逢雨季,道路泥泞不堪,生活异常艰苦。经过半个多月英勇奋战,部队终于突破敌人包围,胜利进入鲁西南地区。
这时出现了一种不正常现象:部队到达宿营地,天还不亮,就听见老乡家的鸡乱叫唤。随后就有不少战士找老乡要求买鸡。老乡见鸡已拎在战士手里,心里不想卖,也说不出口。战士把钱塞给老乡就把鸡拎走了,连营部通信员都是这样。
夏白有个习惯,总是利用吃饭时间同营长互通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迫切问题。这天,他端着饭碗来到营长处,通信员正端上来热腾腾的清炖鸡汤,营长和别的同志都大口吃起来,唯独夏白未吃一口。饭后,夏白到各连进行了调查,把部队捉鸡、违反群众纪律的情况向营长作了汇报,诚恳而严肃地对营长说:“如果这样下去,部队会严重脱离群众,甚至会变质的。”营长立即意识到这个错误自己首先有份。晚上,在全营大会上,营长公开作了检讨,并当众宣布命令从今天晚上起,不准任何人向老乡强买鸡吃,他自己带头执行。刚冒头的不良现象就这样被迅速消除了。
一次部队紧急转移时,个别后勤人员没有把一部分武器带走。夏白在行军途中发现了这一情况,严厉批评了有关人员,同时做出紧急处置:由他亲率一个班返回查找,决不让武器落入敌手。他们冒险往返60多里,将武器全部带了回来。事后有关人员深怀感激,说夏教导员的批评和行动是对他真正的爱护,令他终生难忘。
按战斗部队编制,营教导员有一匹马。可是,夏白的马总是给病号和体弱的干部战士骑。通信员见教导员身体不好,工作、战斗又那样繁重紧张,老是把马让给别人骑,很有意见。夏白经常做通信员的工作:“战士要打仗,他们背的东西比我重,有的同志身体比我差,要多多关心他们。我们发动大家互助,我就不能互助一下吗?”
夏白同志坚持党的原则,维护人民军队的荣誉和纪律是毫不含糊的,对错误的思想行为决不迁就姑息,但是对干部战士总是满腔深情,一片赤诚,从心里热爱他们,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充满了最美好的同志感情。
《战斗报》的一个记者经常到三营采访,一直想打开夏白思想深处热爱同志的“秘密”。一次,他直截了当地问夏白:“你为什么对同志们这么好?”夏白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们的干部和战士是伟大的,你看,当上级提出攻打敌人一个地堡时,多少人争着报名。打地堡很危险,大都要流血牺牲,但是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战友、为部队打开胜利的大门……”他的话没讲完,被一位同志叫出去有事。从此这个记者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了,也不可能再请他继续回答问题了。1948年6月,部队参加豫东战役,在河南睢杞地区围歼国民党区寿年、黄百韬兵团。战役已到最后阶段,区寿年兵团全部被歼,黄百韬兵团的二十五师垂死挣扎,困守王老集顽抗。在营长、副营长相继负伤的情况下,作为政工干部的夏白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担任指挥员,亲率突击队突破敌人第一防线阵地,在继续攻击前进中,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老集战斗结束,夏白同志牺牲的消息传开,全营干部战士失声痛哭。
夏白同志没来得及回答《战斗报》记者的提问,我们就听听夏白同志光辉一生的见证人——他的战士、他的同事、他的上级的回答吧:
战士们说:我们把夏教导员当作兄长,他比亲哥哥还亲!
干部们说:夏教导员常说,革命战士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产,一定要爱护和帮助他们。他热爱党,热爱革命事业,也就热爱革命队伍里的每一个人。
上级领导说:夏白同志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他对每个同志充满深厚的阶级感情,这正是一个政工干部高尚品德的突出体现,他是政治工作者的榜样和骄傲!
夏白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获得模范共产党员、模范政治工作者的光荣称号。英勇牺牲后,部队再次评定给他这两个称号。华东军区追认他为华东二级人民英雄,命名他生前所在营为“夏白营”。
1975年,夏白同志所在的二十军在王老集地区群众协助下,找到夏白烈士的遗骨,迁葬于睢县烈士陵园,当地政府和驻军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立碑永久纪念。
夏白烈士的壮丽青春永垂千秋!
浙东分会 施 强 徐 放 陈 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