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与首任县长宋乃德

  • 时间:   2023-05-05      
  • 作者:   蔡立荣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4949


宋乃德(1905—1967),原名宋守先,山西省沁源县人。1940年10月10日,首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后任盐阜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苏北区委财委副书记,1945年10月随黄克诚率领的新四军第三师挺进东北。

盐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政府成立

1940年10月8日,黄克诚率八路军五纵队解放阜宁全境,10日,盐阜区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政府在蒋滩(后蒋滩蒋兆成家)成立,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首任阜宁县政府县长(1940.10-1941.9),并兼任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部长。

彼时阜宁县辖今阜宁县, 滨海县全境. 射阳县大部. 建湖县.响水县,涟水县和淮安县一部分地区,总面积6175平方公里(至1941年9月),是今阜宁县(1438.78平方公里)近4.3倍。

县政府设八科局、二署:

八科局

一科(民政)  科长: 顾光明(1940.10-1941.9)

二科(财政 ) 科长:王一宾(1940.10-1941.5) 赵清心(1941.5-1941.9)

三科(教育 ) 科长:刘林川(1940.11-1941.9)

四科(司法)  科长:宋乃德(兼,1940.10-1941.9)

五科(保安)  科长: 张冀之(1940.10-1941.9)

建设科   科长: 庄进(1940.10-1940.12) 项兰(项南,1941.1-1945.8)

粮食局局长: 宋秋潭(1941.2-1941.5)陈世英(1941.6-1942.1)

交通局局长: 田平(1941.7-1944.1)

全县仍然沿用国民党时期旧制,以序数排列的13个行政区,共968个乡(镇)。县政府分别于东坎、东沟设立东北、西南两个行署。

东北行署(驻东坎)、西南行署(驻东沟)

阜宁县西南行署 主任:王岫华(1940.10-1940.12)  刘林川(1941.1-1941.9)

阜宁县东北行署 主任:顾光明(1940.10-1940.11) 王伯谦(1940.12-1941.2) 

宋秋潭(兼,1941.3-1941.9)

东北行署负责二区(东坎)、三区(八滩)、六区(五汛)、十二区(獐沟)4个区筹建工作。

西南行署负责四区(东沟)、五区(板湖)、十区区(凤谷)、十三区(朦胧)4个区筹建工作,

县政府直接领导一区(城厢)、七区(沟墩)、八区(羊寨)、九区(陈洋)十一区(六套)5个区筹建工作。

县政府和八路军五纵队抽调大批人员组织民运工作队深入各区,抓紧建立区级政权。至11月,已建立12个区政府,起用了新的人员。一区(阜城)区长陈一芝,二区(东坎)区长胡立甫,三区(八滩)区长阎维业,四区(东沟)区长夏华,五区(板湖)区长唐立贤,六区(五汛)区长江东,七区(沟墩)区长孙志中,八区(羊寨)区长郭秀山,九区(陈洋)区长路振华,十区(凤谷)区长吴扬中,十一区(六套)区长张宝光,十二区(獐沟)区长杨正礼,十三区(永兴)区长邱运来。除四区于1941年2月建立外,其他各区多在1940年10月、11月陆续建立。各区下辖的乡(镇)政权,当时尚未来得及建立,仍是国民党原班人马。

阜宁县政府成立同一天,成立中共阜宁县委(对外称县政府秘书处),对外仍不公开,书记对外称县政府秘书处主任。

中共阜宁县委书记: 宋秋潭(1940.10-1941.1) 唐棣华(女,1941.1-1941.12)

中共阜宁县委副书记:刘岳(1940.10-1941.1)

县委设西南工作委员会(驻东沟)、东北工作委员会(驻东坎)

中共阜宁县西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刘岳(兼,1940.10-1940.11)

孙云洁(1940.11-1941.9)

中共阜宁县东北工作委员会书记:宋义(兼,1940.10-1941.2)邹屏(1941.2-1941.9)。   

10月下旬,县长宋乃德在新沟召开的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会议,会议上,盐阜地委书记杨纯作重要讲话,并宣布汤如山为县政府秘书(1940.10-1941.1),后为汪星(1941.2-1941.9),胡畏(1941.9-1941.10)。新沟会议后,各级政府机构迅速建立健全起来。

11月初,中共阜宁县委在北蒋滩召开了扩大会议,到会的有30余名党员。会议宣布了县委领导班子调整情况与人员分工,还宣布祝斌任县农会主任,曹加明为县农会副主任,钱福海任县工会主任。顾再天任七区区委书记,顾哲夫任八区区委书记。布置县政府的工作是宣传八路军与新四军胜利会师的大好形势,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救会,开展减租减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界人士一道抗日;抓紧建立地方各级民主政权,抓紧建立地方武装,大力发展抗日子弟兵,积极筹集粮草支援抗日军队等。
到1940年底,一、二、三、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个区计十个区委的组织都已建立,其他区委也在逐步建立中。会议确定了中共阜宁县委开辟阜宁工作的基本方针,为引导阜宁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宋乃德(章)



举办教师培训班,成立“阜宁县教师救国会”

1940年11月初,县政府从蒋滩移驻张庄,为了广泛争取知识分子参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县长宋乃德在张庄举办阜宁县首届教师培训班。12月,县政府转移硕集街,县教师培训班又迁至硕集西北两里多路的董舍,在董维鑫(号冶青)先生的庭院里继续办学。

县长宋乃德兼任教师培训班主任,副主任是教育科长刘林(临)川兼任,教育长宋天民,黄连任大队长,方劼任大队指导员,还有路健、张维,他们都是随八路军南下的外来干部。

教师培训班有300多人,来自全县四面八方。大半是原学校的小学校长、教员和旧知识分子,主要是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员。希望通过培训,学一点马列主义理论和教师专业知识,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教育学生,宣传发动群众,巩固、扩大和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培训班课程以时事政治为主,如听时事报告,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等,学员从时事报告中,听到平日不容易听到或听不到的消息。如:“山东70多个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在盐城白驹会师”等。

八路军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多次来培训班给学员讲课。阐明我党我军的宗旨,号召全县教育工作者,努力改造世界观,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为抗战培养人才;要求广大教师坚定地站到人民群众一边,认真搞好教育工作,为抗日教育作出贡献。盐阜区党委书记杨纯在培训班作《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阴谋真相》的报告。学员回忆:“那天上午,天气阴冷,朔风呼啸,教育长宋天民主持会议,杨纯穿黄棉军装,腰挎手枪,英姿飒爽,气宇轩昂,目光炯炯有神。”学员们听到皖南事变的消息如雷击顶,心情无比沉痛,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的滔天罪行,义愤填膺,切齿痛恨。当天,有位学员写了《皖南事变书愤》一首诗:

中华正在补金瓯,祸起萧墙水倒流。煮豆燃箕千古恨,毁城危社万家忧。

项英死义成雄鬼,叶挺从容作楚囚。我自悲歌向天啸,同袍安可动吴钩。

经过培训班的学习,所有教师对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及八路军、新四军有了新的认识,对党的文化教育方针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有了初步了解。

1941年春节(1月27日),放假三天,大部分学员都没有回家,留班过一个革命化的新年,培训班组织了拜年活动,向房东拜年,向领导拜年,向兄弟小组拜年,还向庄上老百姓拜年,在爆竹声中辞旧岁迎新春。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整顿教育,改造教师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的提案,提出了对教师进行“改造”“利用”的方针和改造教师的具体要求。

2月份,教师培训班结束时,学员们都拿到了教师聘书。同时,成立了阜宁县教师救国会。这300多名教师和旧知识分子,经过审查宣布为阜宁县第一批公办教师,毕业后,学员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各自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投身到抗日救国队伍中,参加救国救民的伟大斗争。

1941年3月,县政府文教科又在东沟召开文教会议,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到会作了政治报告,要求全县教育工作者在一切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总目标下,做好教育工作。报告还指出:为了适应抗战建国需要,必须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废除旧的公民课和反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管理上,提倡谆谆诱导,反对打骂体罚学生。另外还要求把儿童组织起来,建立儿童团,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轮流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县文教会议以后,教育改革逐步在全县开展起来。

是年初,阜宁县共计创办55所公办小学,同时改造了旧政府办的37所小学。

向地主、士绅借粮

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之初,重要任务之一是争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1940年8月1日,阜东海堤“韩小堤”被冲垮,海水倒灌几十里,农民颗粒无收,大批灾民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翌年春,阜宁灾情特别严重。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五纵队派出大批同志组成民运工作队,深入区、乡开展群众工作,了解群众生活情况。从外地调拨一批粮食,救济阜宁灾民,同时发动贫苦农民有组织地向地主借粮,召集地主、士绅开座谈会,号召他们从抗日救国大局出发,积极帮助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解决暂时困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党和政府的感召下,许多开明地主、士绅纷纷借粮献粮。在四区召开的地主、士绅座谈会上,他们保证尽快完成5万公斤借粮任务,在七区召开的地主、士绅座谈会上,有的土绅义正词严地说:“新四军在半饥半饱的情况下,仍然吃苦耐劳,纪律严明,实为从未见过的最优良的抗日军队。我们有粮不借,居心何忍!”于是纷纷踊跃献粮。全区原计划借粮5万公斤,结果借得9.5万多公斤,在两个月中,全县借粮50万公斤,帮助7万多灾民度过春荒。广大农民高兴地说:“共产党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召开参议会,建立“三三制”的政权制度

为了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一道抗日,在解放区根据地创立了参议会这种政权组织,参加参议会的人员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社会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代表民族资本家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这是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一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权力机构。

1940年12月,县长宋乃德在硕集召开阜宁县参议会筹备会议,会议推选计雨亭为参议会筹备委员会主任,着手筹备召开阜宁县首届参议会。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县各阶级. 阶层的人士共同抗日。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改善工农生活。

1941年2月,宋乃德县长到阜宁县三区(八滩,今属滨海县)视察灾情、民情。根据中共中央1940年8月发出《关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关于扩大交朋友工作的指示》和10月《中央关于对苏北名绅进行统战工作的指示》精神,慕阜宁东北乡著名士绅杨芷江之名,特到杨庄杨芷江家登门造访,向杨芷江先生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宣传团结地主士绅、社会名流以及知识分子等各阶层共同抗战,动员杨芷江先生和抗日民主政府合作,共同抗日。

杨芷江坦率地向宋乃德县长提了3条建议:(一)还民枪,以安民心;(二)兴筑海堤,以安民居;(三)创办盐场,以护民困。

宋县长觉得这几条不仅事关沿海民众的生计,事关抗战力量的发动,对于抗日民主政府在这一地区的稳定,也极有影响,当即表示一一采纳。                        

宋县长随即到二区(东坎,今属滨海县),在东坎召集耆、绅座谈会,进行县政的讨论,席间就有人提出海啸后的灾情和修筑海堤的问题。宋县长认为当务之急要修筑海堤,在会议席上,毫不迟疑地表示同意修筑。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在硕集召开,县长宋乃德亲自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各阶层人士的代表100多人。会议讨论了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巩固根据地秩序等问题,作出了几项决议:整理财政,增加收入;吸收“册书”(指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村里管理钱粮的人)清理田亩;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造教师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等。大会通过了《整顿教育,改造教师思想,改进教学方法》的提案。还通过了田厚哉、计雨亭、邓松三提出的修筑海堤的议案。大会选举计雨亭为参议长,庞友兰、杨芷江、王冀英为副参议长,祁长连为秘书,唐棣华、顾乃湘、汤如山、曹加明为常务委员。

县参议会结束后,各区参议会相继召开。深入城乡,发动群众,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学习抗战的政策策略,学习如何开展群众工作。然后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访贫问苦,建立城、乡、保 ,工救会、农救会、自卫队和乡村民兵联防队。向地主、士绅借粮度荒,开展减租减息和要求增加工资,以解决老百姓疾苦,很快在全县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三三制”的各级抗日民主政府。

4月25日,七区(沟墩) 首届参议会在陈良庄召开,县长宋乃德,书记唐棣华,县参议会参议长计雨亭等到会祝贺并讲话。6月,四区(东沟)、八区(羊寨)参议会也相继召开。 7月3日,十三区参议会在硕集召开,出席议员90余人,刘少奇,陈毅亲临大会,并被推举为大会名誉主席,黄克诚、吴法宪、计雨亭、唐棣华等也出席了大会。黄克诚师长还向大会作了题为《团结抗战》的演讲,号召全县全区各界人士,不分阶级阶层,只要赞成抗日的,共同联合起来,投入抗日保家乡的伟大斗争。会议选举计雨亭兼任十三区参议长。

修筑海堤

阜宁人民遭受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莫过于海啸和海潮的侵袭。宋乃德担任阜宁县政府首任县长以后,就到阜宁东部沿海地区察看民情。他看到海堤残破,百姓十室九空,饥民扶老携幼沿途乞讨的悲惨景象,深深感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修筑海堤的议案,宋县长代表新政府决定:全部费用不由人民担负,以盐税作抵押,发行公债,归政府偿还;组织以宋乃德县长为主任的修堤委员会,发行筑堤公债100万元。修筑海堤得到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全力支持,三师师长黄克诚用12万元购买的军粮支持修筑海堤民工,令三师八旅二十三团保卫修筑海堤民工的安全。

在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号召下,积极参加海堤修筑的农民有2万人次。工程于5月15日开始,7月31日结束,绵延90里的捍海大堤胜利竣工了。堤高3米,底宽19米,拐弯处宽21米;堤顶窄处2.5米,宽处4米。大堤北起中山河口头罾,南到射阳河口,与南面华成公司45里的海堤连接在一起,成为一道巍然挺立135里的捍海长城。宋县长在短短两个半月时间内,就率领阜宁人民完成了国民党政府十几年未能做到的事,以铁的事实教育了社会上层人士和全县广大人民,使共产党、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从政治上赢得了阜宁人民的普遍同情、爱戴和拥护。筑堤费用由政府解决,不增加群众负担,不仅能解决当时农民的生活困难,更为今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保障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海堤修成是共产党取信于民、为民造福的一大壮举。阜宁县人民称此海堤为“宋公堤”。
县政府首次农民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在东沟召开

敌后抗战,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农民抗战。因此,广泛发动农民,大力组织农民群众,就成

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问题。

1941年4月2日,阜宁县四区农民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在东沟召开。盐阜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杨纯在会上作了《农民与共产党》的报告,大会选举张廷弼为四区农救会主任。

4月10日,阜宁县地方干部扩大会议在东沟召开,各区、乡、保农救会和自卫队负责人200多人参加,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作《目前形势、任务与阜宁今后工作方针与方法》的报告,盐阜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杨纯作《农救会、自卫队与共产党》的报告,县委书记唐棣华作《阜宁党与群众工作总结及今后计划》的报告,县长宋乃德作《阜宁县民主政府工作总结及今后计划》的报告。会议讨论了减租减息、赎田、搞好小本借贷、组织农救会、成立自卫队等问题。

5月1日,阜宁县首次农民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在东沟隆重召开。时间3天。全县农民代表1000多人出席。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县委书记唐棣华作《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报告,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大会上讲话,他风趣地说:“我来当农会的政委好吗?”会场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会议选举了县农救会领导人。

主任:唐棣华(女,兼,1941.5-1941.12)

副主任:孟水静(1941.5-1941.5)

张廷弼(1941.5-1942.5)

代表大会以后,全县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区乡农救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41年6月底,全县农救会员发展到8万人。随着农救会的建立,妇女、儿童也很快组织起来,他们一手拿锄,一手拿枪,站岗放哨,保家抗日,决心将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

19419月,盐阜行政专员公署在陈集成立,将原阜宁县划分为阜宁、阜东二县,又划出部分地区成立涟灌阜边区,后又划出部分地区成立射阳县。彼时,汪星任阜宁县县长。

担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近11个月的宋乃德调任盐阜行政专员公署主任。


三师分会 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