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林又名刘和麟,号梦麟,1919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古坊乡古坊村西冲组。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青年大队和教导总队工作。1940年冬调新四军江北干校学习,并随东进部队赴江苏盐城,先后任盐城县政府税务局科长,靖江、泰兴税务局局长,东台县工商局局长,华中一分区货管局副局长,华中一地委生产部副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省蚌埠市军管会工商部部长,蚌埠市工商局局长,皖北行署财委计划局局长,安徽省工业厅副厅长,安徽省委工业部副部长,芜湖地委工业书记,徽州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等职务。1964年4月调入对外经贸系统工作,历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后改为外经部)三局副局长,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临时代办,驻南也门大使馆经济参赞,外经部二局副局长,安徽省外贸局局长。1983 年被选为安徽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5 年离休。
一、少年时代心向革命
在刘和林渐渐懂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当时的土地革命,对他的震撼最大。当他看到一向贫困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农会、打土豪、分田地,让死气沉沉、积贫积弱的家乡顿时涌起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感到格外的扬眉吐气。从此在他朦朦胧胧的意识中,看到了革命的火种,也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刘和林的中学时代是在安庆度过的。那时中国的革命正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一切活动都转入地下,如种子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但一刻也未停止过酝酿春天的力量。刘和林读书的地方,党的力量不但没有灭绝,而且在悄悄地壮大。中学时期的刘和林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与一些进步同学一起,在校园里成立了“读书会”等先进组织,暗中传阅《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书刊,宣传革命主张,渐渐地成长为一名具有较为坚定信仰的革命青年,并且暗中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成为党重点培养的对象。但不久刘和林等青年的进步活动被人向国民党政府告发了。就在反动当局即将逮捕他们时,事先得到消息的老师连夜带领他们逃走,后被党组织安排到外地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后,刘和林又辗转来到西南联合大学学习,直到毕业。
二、战争时期百炼成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和林于1938年10月正式加入革命队伍。先在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青年大队和教导队工作。那一年他还不到20岁,就踏入了烽烟四起的抗日战场,和战友们一道战斗在江北广阔的平原与山地之间:与日军周旋,侦察敌情,传递情报,为新四军运送紧要物资;抓汉奸,伏击小股日军,先后参加了大小战斗数十次。由于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人又十分机警,所以每次遇到困难和危险都能化险为夷,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特别是在与日伪作战的火线上,他沉着冷静,视死如归,面对敌人的机枪、大炮、飞机的狂轰滥炸,毫无惧色,坚守阵地岿然不动,将复仇的子弹精准地射入敌人的胸膛,在嘹亮的军号中,他总是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带头冲锋,凭着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以及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浴血奋战。
在多次反击日军“扫荡”期间,刘和林日日夜夜穿行于日伪的据点之间,跋山涉水,常常一夜行军百余里,不畏艰险,与战友们一道,不但战胜了日军的“清剿”,保留了抗日的火种,而且多次炸毁了日军的炮楼,夺取了日军的据点,极大地振奋了江北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刘和林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战争的间隙严格执行党的群众工作政策,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方针,帮助群众挑水、扫地、干农活,将鱼水之情深深地留在群众的心中,大大地提高了新四军在当地群众中的威信。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多次战斗的紧要关头,刘和林凭着自己较高的文化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机智灵敏及时向部队首长提出对敌情的判断与作战建议,使部队在极为危险的情况下转败为胜,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两年多的血雨腥风、出生入死,抗日战争的烽火终于将刘和林锻炼成一名坚定的革命者。1940年4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刘和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并得到新四军高层领导的重视,于1940年的冬天将他调入新四军江北干校学习,并随东进部队赴江苏盐城,在部队与地方政府的工商、税务及生产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直至新中国成立。
在此期间,刘和林与其他同志一道组织起精干的工作队伍,深入各个阶层调查研究,大力宣传党的工商、税收政策,根据实际制定出合理的工作章程与严格的工作纪律,最大限度发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精心理财,开源节流,积蓄财力,为根据地的巩固,抗日军民的生活以及前方作战源源不断地提供货币与物资,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了宝贵的青春与热血。刘和林在担任华中一地委生产部副部长期间,发动群众努力生产,积极支援前线,筹集了充足的军用与民用物资,为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
正如共和国的元帅陈毅同志说过:淮海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车上的物资中,不知凝聚了多少像刘和林一样的地方干部的心血!可以说刘和林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经济工作呕心沥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稍后又因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保家卫国,大批的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
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振兴国民经济,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党中央决定实施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许多大型的项目纷纷上马。在此期间,刘和林在安徽蚌埠市军管会、蚌埠市工商局担任主要领导。根据中央与省委的部署,他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专心从事工商管理工作,激发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热情,让他们积极投身国家的建设事业。一时间,蚌埠市的大地上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工厂、矿山机声隆隆,道路、桥梁车轮滚滚,商店、市场游人如织,田野里稻麦堆金,山坡上瓜果累累,经济发展呈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为新生政权的巩固,人民生活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刘和林又调到皖北行署财委计划局、安徽省工业厅、省委工业部、芜湖地委等地(部门)担任主要领导工作。对全省的工业生产科学规划、精心部署、合理安排,在大中型企业中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重视对技术骨干的培养,并全面落实产业工人的政治与经济待遇,重视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大力改造老设备的同时,全力添置新的生产器械。使全省的工业经济面貌一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几年时间内,安徽省的许多大型的工厂、矿山纷纷投产运营,马鞍山钢花喷洒,淮南、淮北煤浪翻滚,机器制造、轻纺加工各行各业热火朝天,工业产值连年攀升,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刘和林调任徽州地委副书记、专署专员期间,为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飞跃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经贸外交为国图强
1964年4月刘和林调入对外经贸系统工作。历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后改为外经部)三局副局长,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临时代办,驻南也门大使馆经济参赞,外经部二局副局长,安徽省外贸局局长。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深入领会党中央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工作中实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当时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经济封锁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广交国际友人,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最大限度地让中国的经济与世界各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互利双赢。为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呕心沥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刘和林同志先后在马里、也门工作长达10年之久。其间,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不断,世界各地战火绵延,争端四起,全球经济格局变幻莫测,国际风云激荡之际;而国内又正处于十年动乱,政治局面极为混乱。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国民经济严重下滑的多难之秋。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和林身处国外,却能认真贯彻执行我国的外交和对外援助的方针政策,重视调研工作和对援外专家组的领导,注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援外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任中国驻马里大使馆临时代办时,他本着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为了肩负的神圣使命,为了中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国际友情,他凭着自己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崇高的责任感,始终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置个人的安危荣辱于不顾,任凭风吹浪打,寒流滚滚,始终赤心向党,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排除干扰,团结全馆同志坚守岗位。保证了外交政策的贯彻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更体现了一名成熟外交工作者的良好风范,让非洲人民看到了共产党人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政治素质,坚定了他们始终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信心。
五、人到暮年不忘初心
刘和林于1983年担任安徽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5年11月离休。离休后他仍然继续关心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为政府与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将自己毕生的工作经验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与人民,体现了他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无限期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和林同志从一名农家子弟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优秀的党员干部,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都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圆满地完成了肩负的神圣使命。他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尤其是为我国的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也是惊心动魄、丰富多彩的一生。
一师分会 刘同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