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捷同志是我的老战友,1952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在一个师里工作,搭伙到1957年。在解放战争中,我们也在一个部队里工作。较长时间里建立起来的友谊,使我们互相关切,时通音信,所以我对这位老战友的基本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在一个师里搭伙期间,我们军政干部之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对袁捷同志的奋发有为是有深刻印象的。
一、赞老兵,沙场奋战立功
袁捷同志常自称是一个老兵,这是他自谦。抗日战争开始,他在家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他从地方党转到部队,这时他正好20岁,现在70多岁了,当了50多年兵,当然是老兵了,我认为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是很光荣的。
他参军以后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队学习了三个月,随即分配到江北游击纵队四大队担任副排长,并选任为支部书记,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淮南参加了一些战斗,升任排长,又调江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该校并入抗大五分校,他成了一大队一中队的学员兼支部书记。学习期间参加了盐城保卫新四军军部的上岗集战斗。1941年3月毕业留校任二中队指导员,又参加了几次反“扫荡”战斗。7月分配到苏北联合抗日军(简称“联抗”)任四大队教导员。1943 年精兵简政,下放当指导员,部队恢复扩编又任一团的教导员、团总支书记,参加过三垛河伏击日寇及黄金坝等多次战斗。1945年初“联抗”归苏中军区三分区建制,改成特务五团,袁捷任一营营长兼教导员。日本投降了,苏中军区为了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国土,迅速集中分区主力成立苏中独立旅,袁捷所在的团编为独立旅一团,他仍任一营营长。 1944年6月任教导员时的袁捷在首次黄桥攻击日伪军时,他率全营攻占敌旅部。在解放泰兴城的战斗中,他率领突击排率先攻上泰兴城墙。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6年战斗生活中,袁捷从一个农民的儿子,经过学习和浴血战斗的磨炼,懂得了革命,懂得了战争,从排、连到营,学会了打仗的本领,是一个被领导称赞的军政兼优的基层干部。
1946年4月,苏中独立旅编入六师改称十八旅,袁捷调任旅作战股股长。7月,国民党军大举向苏中解放区进攻,自卫反击战争开始。首战攻泰兴,十八旅和十六旅并肩攻坚,当五十二团攻城受阻时,因袁捷有攻进泰兴的经验,在火线上奉旅团首长之命,回到他曾经工作多年的一营,率该营攻上小西门。这样他又回到一营任营长,分界遭遇战,顶住了敌人一个旅,使其停滞不前,造成了歼灭敌人的有利条件。战场上受到师参谋长杜平同志的口头表扬。苏中七战七捷战役胜利结束,袁捷调到团里任副参谋长,打了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后,调五十三团任参谋长。
从营到团的这一步,袁捷走了5年多,似乎走得慢了一些,但这一步却走得很踏实,为后来取得军事指挥和部队训练的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袁捷在团参谋长的岗位上参加了第二次涟水之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临朐南麻战役。在莱芜战役中,五十三团坚决地以火力堵截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奋勇冲入敌阵,歼俘大量敌人。在孟良崮战役中,五十三团两昼夜兼程急进240里,一举攻占了垛庄,完成对蒋军王牌七十四师的合围,并参与对孟良崮的总攻。在这些重大胜利中都有袁捷的一份功劳。
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一兵团濮阳整训期间,组建了先遣支队,准备先行渡江,袁捷被指名调先遣支队任参谋长。不久,先遣支队的任务取消,袁捷仍回十八师,在五十二团任副团长,参加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睢杞战役中,他与部队一起,把敌兵团司令区寿年从坦克里揪出来。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彭庄攻坚战中,袁捷在突破西南缺口的关键时刻,奉命指挥兄弟部队两个副团长所率部队,同心合力,巩固了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胜利。南京解放后,十八师北上担任解放长山列岛的任务,袁捷他们团担任渡海登陆作战的主攻任务。他率领团一梯队以木船为主要航渡工具渡海作战,克服了部队不会水、晕船、气候阻扰的重重难题,胜利完成了任务。
1952年6月袁捷同志被任命为七〇师副参谋长,先行入朝见学。待部队于10月初到达东海岸时,他已先期到达防地,这时已被任命为七〇师参谋长。就从这时起,我作为政治部主任,与袁捷同志开始了5年搭档工作。在朝鲜战场上,袁捷协助师的主要领导同志完成了中线坚守防御和夏季反击作战的任务。他为坚守防御中如何组织小部队出击、如何组织火力掩护、如何推广阵地冷枪冷炮活动、如何改善坑道生活及阵地管理、如何战中使用坦克和炮兵,都出了不少好主意,是一个为大家赞许的参谋长。
在团的岗位上袁捷同志又走了6年,也应该说是比较慢的,但是事物就是这样,慢一些却能成熟得更结实茁壮。从排到师一步一步走过来,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战争锻炼了他,党培育了他,他为人民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献才华,比武场上传佳话
北京军区有一个“习惯”,喜欢把有才华的军政干部称为“才子”。在20世纪60年代,有四位军、师级军事指挥员被“公认”为才子,袁捷同志是其中之一。1964年6月15日,一九六师近800名官兵来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进行军事训练汇报表演。毛泽东观看了一九六师的表演后,非常满意,说:“把战士训练成小老虎,那位师长聪明。”罗瑞卿总长回答:“一九六师的师长是北京军区拔尖的,是北京军区的才子。”这样,袁捷是才子,就此进一步传开了。
这个才子的称誉实在来之不易。
1955年10月,我们七〇师从朝鲜班师回国,驻军于北京近郊,担负着首都东南至东北方向的警卫任务。次年6月,袁捷升任师长。当时部队面临着正规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又要自建营房,还有一项重大任务是承担国庆阅兵大典六个步兵方队中的三个方队。袁捷以其魁梧的身材被选中以现职师长任领队。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他既要训练部队又要练好自己,练站功、练踢腿、练摆手、练步度,在南苑机场冒烈日,淋骤雨,夜以继日,苦练硬功。战士要练多长时间,袁捷要练更多的时间;战士的动作不能有痼习,袁捷要求自己动作最规范;战士的身上有多少汗,袁捷身上的汗更多,别看他身材魁梧,毕竟已经37岁了,患有多年的积疾“胃病”,可以想象他要有怎样的毅力!受阅方队的训练是在阅兵指挥部领导下进行的,我这个留在师里工作的政委,很遗憾,只能给他做些后勤,帮不上什么忙。终于在国庆大典上,我有幸在观礼台上看到袁捷带领的步兵方队,踏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我们使劲儿地为他鼓掌,他成功了!使他在北京军区赢得了声誉。1957年国庆阅兵,他驾轻就熟,再次走在步兵方队前面,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这次阅兵之后,袁捷同志就到高等军事学院了。他如饥似渴地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接受现代军事理论知识,对照自己经历的大小140多次战斗的实际体会,总结了经验教训,他的眼光更宽阔了,思索了许多战役学、战略学问题。同在一个班学习的老领导皮定均司令员,很高兴地与他共同复习、探讨、总结经验。三年勤学苦读使他的才智得到升华,1960年9月以优等生毕业,回到北京军区就任一九六师师长。
一九六师是华北部队主力之一,是最早对外开放,担负军事训练表演的师,是军事训练有成就的部队。袁捷同志来到这个部队是人地两疏,他虚心地向部队学习,和领导集体配合得很好。经过装备国产化,武器长途拉练,奉命入闽抗登陆和参加抗洪等考验,他熟悉了这支部队,部队也熟悉了这位师长。1963年11月,北京组织全训部队军事训练比武,一九六师是五个参赛师之一。经过半个月较量,一九六师得到6项第一,位居亚军,但与得 16 项的冠军相比,差距较大,有人却自满自足,认为老二也堪自慰。袁捷认为老二就是二流,绝不甘心于二流之列。于是在这次比武之后,他发了狠,抓弱点,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和党委一班人一个心思,投入到冬训之中。他派作训科参谋到南京去学习郭兴福教学法,自己到石家庄步校向射击教员请教,解决冲锋枪射击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难题,自己掌握了要领,亲自向部队示范。在“夜老虎”训练中,他从最基本着装、卸装、走路抓起,一点一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练。他自任班长、营连长任战士,组成示范班,从自己做起,让干部先“会做”,再去指导下面。部队的训练成绩突飞猛进,而他在春节前夕病倒了。当他大病稍愈,就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部队,又立即出现在练兵场上。
1964年5月,先是一九六师晚间训练的枪炮声惊动了正在天津视察工作的贺龙元帅。这位爱兵如子、对部队建设非常关心的老总,悄悄来到夜训现场观察,第二天上午又来观看射击训练,贺老总满意地报告了周总理。16日,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在贺老总的陪同下,带着彭真、陈毅、罗瑞卿等领导同志来到一九六师。两天的表演,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和肯定:“练兵就是这样的练法,把兵练成这个样子,把民兵也练好,那就什么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罗瑞卿称许:“师长是一个很能干的师长。”表扬了袁捷同志。接着就是6月15日,部队到北京向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汇报表演,受到毛主席的表扬。我当时正在高等军事学院学习,也有幸在中央领导同志之后观看了训练表演,轰轰烈烈,威武雄壮,尤其夜间项目,恍若置身当年战场。部队训练达到这样水平确实可贵,可以想见,袁捷同志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辛勤得到成果,理该为他庆贺。
1965年,一股阴风袭来,想不到大比武竟成为“罪状”。袁捷同志正在此时调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官是升了,但他遗憾地离开了野战部队。
有一件事是袁捷同志终生难忘的。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周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立即来到灾区视察慰问。袁捷作为抗震救灾副总指挥和陪同人员,要保证周总理的安全,在现场寸步不离,亲眼看到人民总理对人民的热爱,对人民疾苦无限关切的深情。
袁捷同志在河北省军区工作的十几年,大体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他在“大练兵”、“大比武”中取得的成绩反而受到批判,但他坚信部队在平时就得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训练,绝没有错。他抓省军区部队的稳定,尽可能减少部队夹进派性斗争。他奉周总理指示和几位地方干部一起,承担抓工农业生产的任务,于是一个从来没有管理过一个工厂、一个公社的老兵,又遇到了新的课题。袁捷以他勤奋学习和高度负责、深入踏实的作风,交出了一份良好的答卷,得到省政府全体干部的好评。
1975年10月已经隶属北京军区的内蒙古军区调整了领导班子,袁捷同志来到塞外边疆,担任第一副司令员职务。司令员兼任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袁捷担当起当时处于紧张状态的北国边疆的保卫任务。
三、呕心血,白手起家办军校
1976年10月,一声惊雷,大地春回。打倒“四人帮”后,百废待兴,中央军委决定治军先治校。小平同志于1977年8月23日在军委座谈会上提出,要“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要求各大军区都建立一所步兵学校,培养初级指挥员。随后发布了《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北京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决策,1977年底决定在石家庄办步兵学校,选中了袁捷同志担任创建这所学校的校长,大家都认为这是恰当的人选。于是袁捷从内蒙回到工作过十年的石家庄,顾不得享受与家人团聚之乐,就一头扎进紧张的学校筹建工作。
选中的校址在石家庄西郊,这是一片丘陵,西倚太行余脉,东临冀中平原,黄褐色的土地上只有几排平房,一串窑洞和一个没有座椅的小礼堂。近千名干部战士迅速从机关、部队调来,铁架房里挤满了这群创业的人。校舍待建造,场地待平整,教学需要器材和设备,教员尚待备课和试教,但时间呢?春季就要开学。袁捷没有皱眉头,没有想退路,和校党委成员一起,冒冬寒,白天一处一处查看,晚上戴上老花镜审阅编写教学大纲。在校党委统一安排部署下,在地方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在校领导以身作则的感召下,奇迹出现了,1978年3月20日第一期学员1500人开学了。从筹建小组进点,到开学只用了100天时间,北京军区步兵学校诞生了。
凡事开头难。如期开学是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可是要办好一所初级指挥学校,问题有一大堆,关键是教学的质量。办好学校的三要素:校长、教员和教学方针。方针是明确的,要建成现代化正规化的学校,培养合格的初级指挥员,这还得靠教员来贯彻实施。身为校长的袁捷深感责任重大。他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也经过抗大到高等军事学院的学习,又有部队训练的成功体会,现在领导一个初级指挥学院的教学却不那么容易,面对四面八方调来的教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教员的素质抓起,首先从自己开始,实行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要当先生,先当学生。对教材按实战需要、按武器装备的发展,必须进行大胆改革,有人犹豫怕错,有人畏难退缩,袁捷斩钉截铁地回答:“院校教育要面对现代化,实事求是,大胆改革。允许失误,不许不改。”这个决心在当时是不大容易下的。大家在校长的带领下,“学、研、摆、议、改”,展开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战。
袁捷同志这时已年近花甲,他和教员、学员们一起摸爬滚打,和教员们一样,在灯光下熬夜备课,在教室里示范试教。一边建设一边教学,一座座楼房竖起来了,一个个场地建起来了,正规化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建立起来了,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这第一年,这位第一任校长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呀!
在步校筹建初创的时候,我在北京军区政治部分管机关和文化工作,不常下部队。直到1979 年9月,我即将调离北京军区之前,才有机会到石家庄参观了新建的教学楼、学员楼和训练场地。学校规模宏大,使人惊叹:一年多时间边筹建边教学的成就,令人敬佩,使人感奋。我在袁捷同志住处坐下,他依然在一座平房里,住着一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卧室的房间,他给我斟上一杯酒,看着他白发已上鬓角而英气未减,我高兴地为老战友的新贡献干杯!
1982年10月袁捷同志升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军事训练和管理教育,正是用其所长。职位高了,范围大了,责任也重了。他依然保持深入扎实的作风和创新改革的精神,不习惯于在领导机关发号施令。这时部队经过精简整编,特种兵的比例扩大了,步兵的比例缩小了,但许多部队干部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转变,仍然着眼在步兵训练上。袁捷下部队和军师团领导干部一起进行对比算账,引导部队干部认识部队结构的变化,明确训练的重点和指导思想。他具体指导部队训练,很注意启发大家的智慧,当一种武器的射击训练遇到难题,他就集中连队干部,办训练班集体攻关。他对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新兵和老兵混编混训,出现老兵吃不饱、新兵吃不了的问题,进行反复调查研究,决心探索改革训练体制,实现新老兵分编分训。他亲自带工作组下部队试点。分编分训的新兵训练质量确实比往年同期混训高一个等级,这项改革获得了成功和推广。在此基础上,袁捷进而提出组建新训师的大胆设想,得到总参谋部的肯定,为后来全军实行教导团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模式。他在陪同外宾参观一九六师的军事表演中,感到离开这个部队 20 年了,但表演项目变化不大,体现不出现代化训练水平,于是他和机关部队的同志反复磋商论证之后,增加了一些重火器射击和干部、司令部训练项目,使表演项目与现代化战争特点和我军实际接近了一些。袁捷在任时最后一项贡献,是指导军训部和陆军学校编写出版了《步兵分队指挥员知识手册》和《参谋基础知识大全》,这是他为部队各类干部编写配套的系列训练教材有益的尝试。
1985年6月袁捷同志以 66 岁的年龄退出了领导工作岗位。他并没有休闲,还在学习、思索,作为国防大学的义务研究员,继续为部队训练建设贡献余热。
四、话从头,大别山下育良苗
现在回过头来,补叙袁捷同志参军前的经历。
袁捷同志是湖北英山县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那里是贫困山区。可惜我没有到过那个地区,无法对那里的山川景物作具体描述,据说那里至今尚未完全摆脱贫困,可以想见当年的状况。穷要革命,贫困的大别山区正是革命的摇篮之一。当黄安麻城地区燃起土地革命之火时,英山的农民就举起刀戟,一度占领了英山县城。袁捷有一位早期参加革命,后来担任红军大队长的大舅父董义奎同志,他在舅父身上看到一个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贵气质和英勇战斗的威武形象。童年的袁捷是乡儿童团团长,参加过县儿童团的代表大会,接受了革命教育。舅父带领红军走了,一去杳无音信 ( 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董义奎同志在 1932 年安徽丁家埠战斗中牺牲了 )。鄂豫皖红军西征后,英山陷入了残酷的白色恐怖中,袁捷因参加过儿童团,蒙受了佩戴白布证记的屈辱。父亲是忠厚老实的农民,子女又多,靠租种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袁捷是老大,从小就要做农活,只是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上过几个月的识字班。16岁的时候投靠开小药铺的伯父当了学徒挣一口饭吃,也才认识了一些字。
抗日战争爆发后,乡里来了一个从上海复旦大学回来的大学生,名叫杜裕达,在村上他就寄居在这个名为利济轩的小药铺里。这位大学生是一位共产党员,他回到革命老区,肩负着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群众、发展组织的任务。袁捷照顾他的生活,给他介绍情况,和他朝夕相处。早已对共产党和红军有深刻印象,一心向往革命的袁捷得到共产党人的引导,这年(1937年)12 月就被吸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从入党到参军,一年多时间里,袁捷在党内任支部委员,在县动员委员会当过贺家桥乡的干事,还在英山、罗田的交界处当过支持群众的“保长”。当时,英山县的县长杨必声及县动员委员会的指导员魏文伯同志,是中共秘密党员,组织的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一时颇有气势。可是好景不长,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被国民党既定的反共决策破坏,反共的白色恐怖又笼罩英山,党的活动完全转入地下。这时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已在庐江地区站稳了脚,办起教导队,培训干部和青年,于是组织上决定袁捷和他的支部书记张格同志进教导队受训。袁捷同志在教导队毕业参军,从此成了一个革命军人。
五、葆青春,几句感想作尾语
我所知道的袁捷同志的经历和贡献,大体介绍完了。我还在想,袁捷同志的聪明才智是怎样孕积迸发的,他能不断上进屡有建树的动力是什么?天资当然是一个因素,最主要的源泉,是革命,是战争,是一个共产党员基于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而激发出来的勤奋、执着的求索进取和开拓意识。
他的才干是在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增长起来的。每一个会议,对他来说就是一堂课,上级和同事及身边的人都是他的老师。在讨论问题时,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能细心地听取别人的见解,对他来说,人民军队就是他的学校。
一个有满腔热情却没有文化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多少困难呀!当基层干部时,通知看不懂,要靠文书念,打一个报告要靠书记帮助写。没有文化,政治军事书籍怎么读,自己的经验体会怎么记。袁捷下决心学文化,下恒心练习写。日积月累,在频繁的战斗生活中,不停地学,不停地练。耕耘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了成果。解放战争时期,他写下50多万字的日记,十几篇战斗总结,以此为基础,后来编写成战斗故事集《烈焰腾腾》。从 1950年起,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50多篇关于军事训练的研究、军事学术的探讨和军队建设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和论点,曾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他还学习赋诗、书法,爱好广泛,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从来没在困难面前忧愁过。
是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培育了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是伟大的人民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和国国防事业,激发了一个老兵的才华。勤奋、追求、开拓,敢于向自己的无知挑战,敢于闯进未知的领域去寻根问底。不甘落后,不知疲倦,力求上进,是袁捷同志的可贵品格。袁捷同志是我的老战友,我们是同年代的人,现在都老了,但我要学习他的可贵品格,做到老有所为。
一师分会 乐时鸣
下一篇: 相知相伴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