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写过一篇《新四军的少数民族将领》,以笔名司马而已发表于广州出版的《历史大观园》杂志1992年第9期。后被两位年轻人全文抄袭,重新发表于2001年4月出版的《铁军》杂志创刊号。其实那篇文章并不值得抄袭,因为当年我了解的史料有限,我在文章的结尾就写着:“可惜一时难以查考。”现在我补充十余年来新得的史料重写一次,以飨《大江南北》杂志的读者。
粟裕不知道自己是侗族
说起新四军的少数民族将领,许多人首先会想到曾任新四军第二师副师长、师长和副军长的罗炳辉。就连新华社在2006年编发的专栏文章《永远的丰碑》,也说罗炳辉“出生于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今天(2010年6月21日)是罗炳辉逝世六十四年的日子,我刚刚读到新华社编发的《历史上的今天》,仍然称罗炳辉是“从奴隶到杰出军事家”。这是错将故事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当成了传记影片。这部影片的主人公,虽然许多故事依据罗炳辉的经历,但却是艺术塑造的人物。罗炳辉出生在云南省彝良县阿都乡的一个汉族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祖藉是湖南省邵阳县,后来移居四川省隆昌县,再移居云南省镇雄县,后分系到彝良县,是汉族而不是彝族。
新四军职务最高的少数民族将领,应是侗族的粟裕。1938年2月他率浙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是新四军的创建者之一,后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时被授予大将军衔。但是,粟裕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是侗族。这是因为,他的家乡湖南省会同县是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在旧社会,一些少数民族为了回避民族矛盾,通常有意隐瞒自己的族属。粟裕十六岁就离开家乡去常德上学,始终以为自己是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会同县一些群众纷纷要求更正族属。省、地、县人民政府根据群众的要求,对当地人民的民族属性进行了周密调查,证实会同县的粟姓,是由通道县(1954年以后为通道侗族自治县)团头乡迁来的侗族。1986年1月15日,会同县人民政府批准粟姓后裔全部恢复为侗族。1989年7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这一情况,正式更改粟裕为侗族。此时,粟裕逝世已经五年多了。
新四军还有一位侗族将领曹玉清,湖南省新晃县(1956年以后为新晃侗族自治县)人。他于1929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历任连长、营长、管理科长,参加鄂豫皖、川陕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抗日战争初期到新四军竹沟留守处工作。1939年1月随李先念南下,参与创建新四军第五师和鄂豫边抗日根据地。他起初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的营长,豫鄂挺进纵队第四团团长,在部队发展成新四军第五师以后,先后在四个团当过团长或政治委员。参加了侏儒山战役、大悟山反“扫荡”斗争和桐柏山战役。1946年6月参加中原突围,是被誉为“铁流千里”的皮定均旅副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师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回国,后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来自广西的壮族人数最多
在新四军的少数民族将士中,人数最多的是壮族。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百色起义,百色和周围各县有许多壮族志士参加。他们在红军中经历了南征北战,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些到了新四军。其中,韦国清、覃健、覃士冕是广西东兰县人,朱鹤云、刘震云、赵滨玉是广西田东县人,韦一平是广西罗城县(1983年以后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黄荣是广西巴马县(1956年以后为巴马瑶族自治县)人。
韦国清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1939年12月率部南下,参与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2月,这支部队成为新四军第九旅的组成部分。韦国清历任第九旅政治委员、旅长和第四师副师长,还曾兼任淮北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和中共淮北地委书记。1942年11月,日军分五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新四军第四师进行了三十三天反“扫荡”作战。12月10日,第九旅第二十六团守卫朱家岗,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奋勇抗击,反复肉搏。韦国清率骑兵连赶来参战,对扭转局势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1943年3月18日,韦国清率第九旅参加山子头战役,主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的总部和保安第三纵队,俘韩德勤,击毙保安第三纵队司令王光夏。1944年9月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在西进战役中牺牲,韦国清继续指挥战斗,恢复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韦国清历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第十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韦国清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1956年回国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还多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和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
覃健于1940年6月随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华中。1941年2月八路军南下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覃健在这个师任第二十二团团长,率部在阜宁县剿匪。3月,负责将淮海地区各县地方武装组建为淮海军区,任淮海军区司令员。10月,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区,覃健改任第十旅副旅长和淮海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淮海地区的反“扫荡”作战。1942年11月淮海军区改为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覃健任军分区副司令员。1945年4月以淮海军分区的两个支队组建新四军第三师独立旅,覃健任旅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南下皖江地区,支援新四军第七师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覃健留下任华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继续指挥淮海地区武装。后任苏北军区副司令员,苏北兵团参谋长,第九兵团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参谋长。1953年9月回国后,任华东军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赵滨玉也是随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华中的,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司令部通讯侦察科科长。因积劳成疾,1942年10月1日在苏北阜宁县逝世。
覃士冕是随另一支八路军南下部队到新四军的。1940年10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南下淮海地区,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覃士冕任该旅第一团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淮海抗日根据地。1942年12月随独立旅北返山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到故乡,历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黄荣在1931年10月到中央苏区的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学习,此后长期做通讯工作。1938年7月他调到新四军,历任军部电台总队分队长,江北指挥部电台队长,第二师司令部通讯科科长,保障了和新四军军部及所辖部队的电台联络。黄荣还在半塔集和黄花塘举办报务培训班,培训报务人员四十余名。1944年10月调任新四军司令部第三科副科长兼电台总队副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通讯学校校长,华东通讯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兼上海电信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故乡,任广西省交通厅厅长兼邮电管理局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他的家乡巴马是瑶族自治县,当年我多方查询他是不是瑶族,一直未获答复,因而1992年那篇文章没有写到他。此后才知道他是壮族.出生在广西凤山县福厚乡,这个乡后来才划归巴马县。
以上五位壮族人物,都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韦一平、刘震英则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参加者。
韦一平随湘赣边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起初任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主任,后来到苏中抗日根据地,历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军分区和教导第一旅政治委员。1945年4月南下浙西,所部改称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他仍任政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北撤,1945年10月15日夜渡长江时因沉船事故牺牲。
刘震英随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任第一支队第二团政治处宣传教育股股长,后任新编第六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12月27日在苏南丹阳县九里镇附近与日军夜战牺牲。刘震英从参加百色起义到抗日战场殉国,战斗了整整十年,新四军的《抗敌报》以《十年革命精忠为党》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朱鹤云参加百色起义后,留在右江红军游击队。1937年10月,中共桂西特委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将这支红军游击队编为独立团开赴抗日前线。部队到了安徽省舒城县,即被编入国民党的第二十一集团军。朱鹤云发觉上当,和其他共产党员逃了出来,奔走五天五夜,找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经办事处介绍,到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他被派到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十四团任参谋,后在新四军第二师任营长、团参谋长。1941年11月率部参加定远县的反顽战斗,重创顽军两个营。1942年6月率一个营破坏淮南铁路,多次与日伪军战斗。1945年6月调任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五团团长,8月率部从芜湖地区北撤,在巢县楚家圩子与国民党军伏兵连续作战三昼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顾问。后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新四军的壮族将士,也有一些不是百色起义的参加者。例如周一峰,广西鹿寨县人。1936年他在上海复旦大学求学时参加革命活动。1938年受党派遣到苏中,打入保安第一旅建立中共秘密组织。1940年10月在黄桥战役中,带领他所争取的一支国民党部队编入新四军。11月任中共如皋县委组织部长,并兼新四军驻马塘办事处主任,继续做保安第一旅的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1月任中共南通县委书记和南通警卫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周一峰两次出任江苏省副省长。
又如农超谋,广西邕宁县人。1937年他在广西大学求学时参加广西学生军,并在学生军中秘密加入共产党。他随学生军北上抗日前线,1938年6月被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任命为亳县(今亳州市)政府秘书。1940年2月新四军组建亳县抗日民主政府,选他任县长。此后农超谋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历任睢宁、灵北、灵璧县的县长兼县总队长。1946年任中共灵璧县委书记、县长和灵璧、泗县、五河、睢宁四县联防大队政治委员。这年11月,在国民党军进攻时被逮捕活埋,没有牺牲在抗日战场而死于内战。
再如万里云,原名韦庆煌,广西融水县人。1934年因反对地方官吏的腐败被迫离开家乡,在徐州、武汉等地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3月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第四支队。5月被选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秋结业后到山东,先后在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所辖部队任《前锋报》《战士报》《民兵报》编辑、主编、社长。1946年1月他再度成为新四军成员.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军政报》社长,此后一直从事部队宣传工作。1959年转业到地方,曾任《福建日报》副总编辑、福建省文联主席,著述甚多。
闽浙都有畲族参加新四军
畲族是我国人口不多、分布也不广的少数民族。我在1992年的那篇文章中没有提到。其实,新四军有不少畲族将士。畲族聚居的福建省,有许多人参加红军,在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争或者长征以后,抗日战争初期到了新四军。福安县为此在1988年建有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浙江省南部也是畲族聚居地,景宁还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有许多畲族战士随浙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
这里简要介绍新四军的五位畲族人物。
蓝阿嫩,福建省柘荣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在闽东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2月随闽东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先后东进苏南,北渡长江,参加黄土塘战斗,夜袭虹桥机场,西援半塔集战斗,郭村战斗,黄桥战役。1941年2月以后,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和第一团的营长。1944年参加车桥战役。1945年4月随苏中军区教导旅南下浙西,任苏浙军区第十支队第二营营长,参加天目山战役。此后任团参谋长、副团长,经历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等重大战役。1948年11月27日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钟大湖,福建省福鼎县人。1934年参加农民赤卫队。先后在闽东和闽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2月随闽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皖南的五保繁昌、收复红杨树等战斗。1939年随新四军挺进团北渡长江。1941年以后历任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营政治教导员,桐西大队政治教导员,参与创建皖江抗日根据地。1946年4月任新四军皖西支队司令员,在大别山坚持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福建,历任南平军分区、晋江军分区、福安军分区司令员或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张玉田,原名蓝锡荣,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十四岁时投身革命。1932年参加红军。在长汀、瑞金、武夷山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多次负伤。1938年2月随汀瑞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历任班长、排长、连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胸部负重伤,坚持突围到长江北岸。伤愈后任新四军第七师含和支队独立大队大队长,率部智取陶家场,使无为和含山、和县之间的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后任皖南支队铜陵大队大队长,第五十七团参谋长、副团长。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时任团长。1949年7月起因伤痛长期休养。
钟寿华,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投身革命。在闽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1月随闽西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后任新四军驻上杭留守分处负责人。1940年9月30日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枪杀。
雷炅,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在家乡苏维埃政府任文书。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参加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历任战士、班长、排长。1937年12月随闽西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历任排长、连长、参谋、副参谋长。1940年任新四军参谋处作战科科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也有土家族蒙古族和回族
新四军有两位土家族将领。一位是廖汉生,湖南省桑植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在八路军工作。1944年6月随八路军南下支队赴华南,途经鄂豫边区时,正值新四军第五师决定开辟以洪湖为中心的新根据地,便将洪湖赤卫队出身的廖汉生留下,任第五师襄南军分区政治委员。廖汉生后来历任党政军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另一位土家族将领彭飞,湖南省永顺县人。1934年参加红军。1940年随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南下华中。在这支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以后,彭飞历任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海边支队支队长,团参谋长,团长。第七旅是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的机动部队,彭飞参加了苏北的历次反“扫荡”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师长。1953年回国后,历任副军长,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参谋长。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新四军也有一位回族将领,就是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刘瑞方。他是天津市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8年参加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游击支队扩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和第四师以后,一直在这个部队工作,历任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宿西独立团政治委员,师卫生部政治委员,泗凤灵凤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山子头战役等创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战斗。解放战争中开始做宣传工作,曾任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的宣传部长,西北军区的文化部长、宣传部长。后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蒙古族的陈其五,经历和刘瑞方相近。他是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同样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同样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四军游击支队、第六支队和第四师工作,历任政治协理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萧县独立旅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淮北三十三天反“扫荡”作战和山子头战役。后任第四师的宣传部长兼《拂晓报》社长。从此一直做宣传工作,历任华中军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调离军队,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
经历特殊的藏族和朝鲜族将士
1935年8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四川省阿坝地区的靖化县(今金川县)时,十七岁的藏族青年协饶登珠决心跟着红军走,并改名杨东生。1938年杨东生从陕北调到新四军,在游击支队、第六支队和第四师历任青年干事,政治指导员,电台报务员,电台队长,淮南情报总站政治教导员。这位在红军和新四军锻炼成长的藏族战士,1950年随军进西藏,后任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在新四军创建的华中抗日根据地,1944年1月成立了朝鲜独立同盟华中分盟和朝鲜义勇军华中支队,其成员大多是从侵华日军投奔过来的朝鲜反战义士。他们是和新四军并肩战斗的外国友人。也有一些朝鲜人,早年就来到中国,以朝鲜族的身份参加中国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这样的朝鲜族有王信虎和程叶文。
王信虎,原名金雄。1914年生于朝鲜庆尚北道。1933年来中国,考入南京的中央军官学校,改名王信虎。1937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10月随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华中,历任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司令部作战训练科副科长、科长,第二十二团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教育长。参加盐阜地区反“扫荡”作战和讨伐伪军徐继泰部的战斗。1944年协助李成镐组建了朝鲜义勇军华中支队。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第三师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朝鲜支队支队长。1948年返回朝鲜,历任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军团长,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1950年12月成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由彭德怀任司令员,金雄任副司令员。
程叶文,原名金成甲。1907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1929年来中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今北京市)和上海参加革命活动。1939年春到新四军。历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军工作部秘书,中共澄锡虞地区特种工委书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中共海门中心县委敌军工作部部长,苏中军区政治部敌军工怍部部长,苏北兵团政治部敌军工作部部长。他一直留在中国,长期做敌军工作。1982年7月28日在南京逝世。
我没有发现新四军中有瑶族。但是有一位瑶族将领是这篇文章应该提到的,这就是1980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主持审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江华。江华原名虞上聪,湖南省江华县(1955年以后为江华瑶族自治县)人。1939年9月他化名黄春圃,任八路军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和新四军一同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6月苏皖纵队撤销,所辖陇海南进支队和第一团留在皖东北,后来编入新四军第九旅。江华奉调北返山东,但他在皖东北期间是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这是一个主要由新四军将领张爱萍、刘瑞龙等组成的机构。
新四军这些少数民族将士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历来亲密团结,风雨同舟,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富强而共同奋斗。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的淬炼,在他们中造就了一批治党治国治军和从事民族工作的人才,这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许多少数民族将士牺牲在战场,他们是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献身,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作者丁星
发表于《大江南北》杂志2010年第10期,编入本书时有增补
上一篇: 忆杨效周
下一篇: 投奔新四军的抗日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