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革命人生多传奇 ―—记新四军2师老战士林佑

  • 时间:   2020-11-16      
  • 作者:   刘苏阳 伍时宝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     
  • 浏览人数:  3487

 1.jpg

    如果不介绍,人们不会相信眼前这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听力敏锐、说话条理清楚、声音洪亮的老人已经是91岁高龄。她,就是原新四军2师抗敌剧团副团长、革命一生中有许多传奇故事的林佑。采访中,她手捧着远在外地的女儿快递来的鲜花,高兴地让我们拍下了这张满脸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照片。

从大家闺秀到新四军女战士

     林佑,又名龚维懿,安徽合肥人。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可以与李鸿章、段祺瑞家族齐名的大户人家——龚家祖宅。其父龚积炳民国时期曾官至山东省省长,位高权重,家业殷实。林佑从小锦衣玉食,生活优裕,受过良好教育。1935年父亲病逝。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母亲带着林佑姐弟从天津回到合肥,后又与四叔龚意农等一起逃到乡下,1938年初春,在肥东县青龙厂诸家圩子住下。经此辗转逃难家产几乎丢失殆尽。日军长驱直入,而国民党军队一路溃败,军纪涣散,还对老百姓进行抢掠。与此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四支队挺进皖东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抗日斗争,不断打击日伪军队,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龚意农作为我党重点统战对象,带领当地开明士绅积极捐款捐粮,并率全家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

    1939年春林佑加入新四军4支队政治部战地服务团。服务团主要任务是为部队和群众演出抗战歌曲和活报剧、话剧、清唱剧等,鼓舞官兵团结抗战,英勇杀敌;同时也做筹集粮款、动员群众参军、做军鞋和参加救护伤员等工作。1939年12月,林佑参加了著名的周家岗战斗,亲眼看到被日寇屠杀的群众、被烧毁的房屋,听到被新四军解救的老乡们跪在地上哭喊“新四军万岁”。1940年5月,日军突袭藕塘四支队司令部等首脑机关,突围时一位小战士中弹负伤,林佑拉着她冒死拼命冲出重围,把她安全送到野战医院。在我军坚决反击下,日伪军狼狈溃逃。新四军指战员们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年轻的林佑和她的战友们。

    皖南事变后,第4支队改编为新四军2师4旅,战地服务团改编成抗战剧团,吸收了十多个10到15、6岁的小团员,组成少宣队,派林佑当队长,用她自己的话说成了“孩子头”。几十年后一个叫张鹏的小团员给林佑写信说:“在凤阳山区,我和王立仁两个小男孩像小狗一样卷伏在您老姐的脚头睡觉。您教我们认字,学跳舞(反攻舞,黑人舞)、学唱歌,识简谱。那次反扫荡中,每晚行军,您都要我们用绑腿各人栓在腰间防止掉队,您为我们那十几个少年倾注了全部心血,那时您也只是一个不到20岁的姑娘,真难为您了。”晓苇是当时团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团员,名字都是林佑给起的。她曾深情地回忆起林佑对她的关怀和帮助:“她教我学文化、学政治、学做人。还教我唱歌、跳舞、演戏。生活上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每次行军到宿营地,来检查我的脚底是否打了泡,有泡就揪下自己一根头发,把泡穿破。有一天,她发现我穿的鞋子破了,第二天一早,还没吹起床号,她就起来,将自己的旧军衣撕了,裱成骨子,然后飞针走线紧忙活儿,到夕阳西下,一双新鞋已经穿在我脚上了。平日帮我背背包、洗澡、洗衣服,冬天夜里,让我同她睡在一个被窝里,把我那双冰凉的脚放到自己的胸口,直到焐热乎为止。林佑大姐那时她也就18岁,但在我眼里,她对我的好甚至超过了我的妈妈,那种友爱终身难忘。

 《淮南抗日根据地文艺史》(郭仁怀著)里这样记述:“龚维懿在淮南期间,既是剧团的领导成员之一,又是主要演员、导演和教员,先后主演过《一心堂》、《送郎上前线》、《过年》、《农村曲》、苏联名剧《前线》以及反映日本妇女反战、厌战情绪的《还我的孩子》等剧。她除了参加各种宣传演出外,还要经常下连队教唱抗战歌曲,帮助战士学文化,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同时搜集素材进行文艺创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她1943年写的歌词《不学胡老汉》,幽默风趣针对性强,很有教育意义,经教员谱曲,很快传唱开来。”              

从内蒙草原转战抗美援朝前线

     抗战胜利后,1946年林佑从华东调往内蒙工作并与爱人耿青完婚。在临沂罗炳辉副军长(原2师师长)家还见到了陈毅军长,接受了两位老首长的亲切祝贺。林佑一行先渡海到大连,然后到长春、齐齐哈尔再到辽西。辽西军区政委陶铸把她安排在黄克诚司令员住过的床上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林佑与陶铸一起乘坐装甲车出发,赶往内蒙巴彦塔拉终于与爱人团聚。内蒙条件艰苦、敌情严重,但她还是和耿青一直坚持到1946年底才离开。林佑在内蒙被马踢过,左肩肘脱臼,伤的很重仍然坚持工作。她们呆过的那支骑兵部队后来参加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检阅。1947年林佑到卫校军医系学习,不久派往哈尔滨医学院附属医院深造。四平战役时,她参加了前线医疗队,先后为伤员输血400毫升。1948年被授予学习工作模范称号。

    1952年冬,林佑担任志愿军54军130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开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曾驻防在距前线只有30华里的地方。一次,林佑乘卡车去前线,路遇敌机,幸亏驾驶员在敌机扫射前把林佑推出驾驶室,敌机打烂了卡车挡风玻璃和和林佑的座椅,她死里逃生,只受了些轻伤。敌机过后,他们继续出发去完成任务。在前线林佑还曾为一个患急性阑尾炎的战士成功进行了手术。在朝鲜期间,她的两个幼小的孩子,大的2岁半,小的11个月,只能放到幼儿园,托亲戚照管。母亲病逝时,林佑因在前线不能回国,心里深感愧疚留下终生遗憾。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突出贡献

    1956年林佑转业到北京中央商业部,曾参加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58年到1962年四年间,林佑在新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副主任、系党总支书记、校委委员等职务。开学第一年冬天,林佑向郭沫若校长反映学校经费困难,并向郭老建议他拿出部分稿费购进一批解放军退役的冬装,郭老当即应允,而且很快兑现,解决了当年全校大部分同学的冬衣问题。

    1962年秋,林佑调到轻工部工艺美术局任生产处处长。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工艺美术产品主要都是向东欧和前苏联等国家出口,品种稀少,每年仅能换汇2000多万美元。1980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林佑经过大量调查研究,考察了国内外市场情况,向轻工部领导提议:发扬中国“藏金于民”的传统,大力生产加工黄金首饰扩大内需。部领导报请国务院,时任国务委员的张劲夫同志找林佑听取汇报,她提出每年需要35吨黄金,把这位当年淮南根据地和2师老领导吓了一大跳。张劲夫同志后来专门主持会议讨论“国家调拨黄金发展黄金首饰”问题,提出意见并经中央批准,从1980年开始,先拨7吨黄金试产黄金首饰国内销售。张劲夫同时传达赵紫阳总理批示:“国家调拨1吨黄金要有1亿元税收”。从那时起,国家每年直拨给工艺美术公司黄金35吨左右,用以生产加工首饰等黄金饰品,连续十年,每年都实现了为国家创收目标。新中国成立30年来国内没有大规模生产黄金饰品、人民群众鲜有佩戴黄金首饰的状况被打破。直至2002年,工美集团公司仍在开展黄金首饰产销,满足了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人民群众的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984年林佑离休时,全国艺术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当年出口换汇15亿美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金饰品销售国。

中国漆器有七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古典高雅的工艺美术品,镶嵌上珠宝更是价值连城。为继承和发展漆器工艺,提高漆器产品生产制作水平和漆器艺术的社会地位,林佑提议成立并担任中国漆器艺术研究中心理事长。1986年,林佑牵头推动举办首届“中国漆画大型展览会”推动了漆器工艺的迅速发展。展会反映强烈,会后漆画被中国美协正式定为第六画种。离休前,时任轻工部长杨波安排林佑到工艺美术总公司当顾问,她又干了10年。1994年林佑主编的《中国漆画文集》出版,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美谈,林佑终于了却了她的一桩心愿,彻底离开工作岗位。她认真学习绘画、书法,水平提高很快,多次参展,晚年生活健康快乐。

林佑这样回顾自己一生:“在党的直接培养教育下75年,18岁当女排长、22岁当团长。回过头来看人生短暂,能活到如此高龄,总有一种感恩的思想在活动,生命如流水,内心的急流飞奔向前的时刻,才觉得一生最美好、最欣慰,所以在事业上,我所担任的工作不论轻重大小,(都)想办法在困难中创出亮点。(把)凡是自己认为做的正确的事坚定地走到底。”                                                   

                                                      2师分会 刘苏阳  伍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