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走遍半个中国的新四军女兵胡雪江

  • 时间:   2020-11-16      
  • 作者:   王小春      
  • 来源:   江西新四军研究会     
  • 浏览人数:  1752

新四军女兵胡雪江,自上海参加新四军后,战黄桥、反“扫荡”,和丈夫王萱春历经险恶,几度难关;从苏中到鲁南,洪泽湖负伤、微山湖被捕,跨太行过吕梁,西渡黄河到延安;再过平型关出古北口,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驰骋于东北大地的山山水水;打辽沈,战平津,一路南下到江西,剿土匪,清恶霸,创造了新四军女兵途径15个省市区,走遍半个中国的奇迹。

一、投笔从戎,从学生到新四军

    胡雪江, 1918年7月出生在江南小城苏州,父亲是银行职员,过着殷实人家的生活。

1937年胡雪江考入苏州地政局担任缮写员,此间发生了著名的“七君子事件”,国民党政府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7名负责人,移送到位于苏州的江苏省高等法院羁押。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共产党人﹑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强烈抗议,全国开展了广泛的营救运动。苏州地政局的同事们议论纷纷,19岁的胡雪江毅然和他们一起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营救“七君子”的请愿活动,成为她半个世纪革命生涯中的“第一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胡雪江全家逃难至上海的公共租界。第二年9月,胡雪江考入上海法汉学院办的业余新闻专修夜校,经地下党同学介绍,白天在一所“难童教养院” 担任4年级教员兼管理主任,做儿童难民的教育工作。胡雪江自己说,那时的她已经开始“做抗日救亡工作”了。

1939年暑假后,胡雪江和同学一起由新闻专修夜校转到由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巴人(真名是王任叔)创办的社会科学讲习班学习。巴人是地下党员,担任上海文化中心小组的召集人,领导了“孤岛时期”上海的抗日文艺工作。

    胡雪江凭着对日寇暴行的愤怒感,对消极抗战的国民党政府不满情绪的日增,对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十分向往,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及中国工农红军艰苦斗争进行长征等事迹十分崇敬。在上海新闻专修夜校还和同学们积极参加过由地下党领导的反对汪精卫的斗争。    

    她那时经常参加时事学习、讨论社会问题,特别看了许多进步的书籍,如斯诺的《西行漫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中华运动史》等。学唱一些抗战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松花江上》等。在全民抗战的氛围中,在进步书籍和抗战歌曲的影响下,在一些共产党人(那时共产党员身份是保密的)的直接领导下,胡雪江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步明确起来。

1939年11月,新四军张振东和汝俗丁同志来上海扩军。上海人民抗日热情十分高涨,同学们一批批地走入抗战部队,更增强青年胡雪江参加抗日部队的满腔热情。

    12月份,胡雪江瞒着父母悄悄地整理行装,准备走上抗日斗争的最前线。临走的那一天,提着一个藤编的箱子刚出门,5岁的六妹和3岁的七弟意识到大姐要远行,紧跟不舍,胡雪江只得在静安寺附近一家蛋挞店买了他们爱吃的蛋挞,哄住了弟弟妹妹。然后和70多位青年一起,随同张振东、汝俗丁同志出发,经嘉定、常熟、江阴、扬中等地,终于到达江苏省江都县的吴家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即新四军,当时简称“江抗“)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 

    胡雪江曾回忆道:“这是自己生命史上难忘的一页”。“那时我带的一只藤编小箱子,除了衣物,还带了许多牙膏牙刷,一到部队,一会儿就被比我先来的同志们分光了。”“还看见好几位‘难童教养院’我的学生,他们亲切的叫我:‘胡老师’,我们这是师生共同参军打鬼子了”。

胡雪江从此投笔从戎,穿上了军装,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一个家庭殷实的上海青年学生转变为一个抗日救国、拯救民族危亡的新四军女战士。这一去离家就是整整11年!

二、能文能武,战斗在抗战第一线

胡雪江到了部队第二天就编入战地服务团女生队,担任了学习组长。

当时新四军在苏北的局面还未打开,除了日军以外,还有国民党直系部队韩德勤的几个军、地方性抗日部队,鱼龙混杂。自从1940年6月郭村保卫战之后,新四军决定向东挺进。                               

1940年7月新四军打进黄桥,以后又进行几天几夜著名的黄桥决战,彻底打退了韩德勤的部队。新四军乘胜一直打到盐城东台,和八路军黄克诚部队会合后,不久发起曹甸战役,之后新四军在苏北的局面基本稳定了。

    胡雪江当时分到战斗部队中做宣传鼓励工作,照顾伤员,管理民伕,什么危险活、脏活、累活都干。当时民伕不愿意冒着枪林弹雨上战场帮助抬伤亡战士和做其他战事服务,于是宣传工作队既要安排他们任务,和他们一起掩埋牺牲战友的遗体,照顾伤病员,还要安排他们的吃、住、做思想工作。胡雪江和她的战友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严格的部队生活和残酷的战斗环境中得到了锻炼。解放后胡雪江曾多次对孩子们讲过黄桥决战时,她们奋不顾身地在前沿阵地救治伤亡战友,还在后方赶制黄桥烧饼的故事,深情地唱过“黄桥烧饼歌”。

1940年9月,由于表现突出,参军不到一年的胡雪江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份,战地服务团的老团员大部分分配到部队中去担任文化教员、干事、政治指导员。胡雪江继续留在新战地服务团(此时战地服务团随部队番号变化改为新四军第1师第1旅学习队),担任副队长。

1941年2月,胡雪江临时调到新四军1师1旅政治部宣教科担任 “斗争报社”编辑,她充分运用在上海新闻专修夜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既当记者,又当编辑,还要组织印刷和发行。当时出版3个刊物:3天一期的“战士”;十天一期的“干部”;以及供群众阅读的“地方报”。这些刊物通俗易懂,对教育部队、鼓舞士气、发动群众、坚决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战事发展很快,原部队改编为新四军1师1旅1团,胡雪江调回1旅旅部,到后勤部任指导员。当时日寇“扫荡”频繁,后勤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跟大部队走;一部分留守。胡雪江就是负责留守,带领一个枪炮修械所和一个被服厂,在江苏省东台县东南面交会地带的三灶地区,隐蔽埋伏,一方面保存物资,一方面争取时间赶制军衣。

    日寇“扫荡”结束后,胡雪江又调回1旅司令部任指导员。

1941年11月11日,胡雪江和1团团长王萱春同志结婚。婚后第三天,丈夫王萱春就带部队在高明庄与日本鬼子打了一次大仗平时战斗一般打几个小时即可结束,那次战斗整整打了一天,毙伤日军大队长加藤以下80余人,伪军300余人。新婚妻子胡雪江比平时多了一份牵挂,一直担心丈夫的安危,直到部队打胜仗回来,她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由于1团是主力团,因而旅部和1团团部在一起活动。那时旅部成立了后方医院,归1团指挥,胡雪江调到医院担任指导员。因为战斗需要那时营、连级干部经常互换,所谓医院,就是将伤病员寄养在泰州和泰兴的交界处的群众家里,她们干部和医生奔走各地去给伤病员看病治伤。那时部队行军走路多,指战员们自己打的草鞋很不耐穿。胡雪江会做布鞋,经常晚上熬夜给丈夫做布鞋,充分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爱。

    1942年春,日军又开始“大扫荡”, 胡雪江调回旅部后勤部担任指导员,带领枪械所和被服厂在江苏如皋以东一带活动。日军一“扫荡”,他们就坐船下海“埋伏”,日军一走,他们马上回来加紧修理枪械,赶制军服,配合部队进行“反扫荡”。

三、受伤被捕,一路艰辛到延安

1943年3月,新四军政治部通知王萱春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同时决定胡雪江陪同王萱春去延安。要求他们尽快做好准备,10天内就出发。

经过几天的简单准备,王萱春、胡雪江夫妇由刘培善、钟民同志带队,从新四军1师师部(泰兴、如皋一带)出发刚上路时条件还好一些,他们有马骑,还有警卫员和通讯员护送。以后的路程竟充满了艰苦和危险。

按原定计划,他们到苏北盐阜地区有新四军3师接应,然后换乘海船出海到山东,这样可以避开铁路沿线重兵把守的日军。可是噩耗传来,3师去延安的干部乘海船在连云港海面与日军汽艇遭遇受到袭击,战斗中3师参谋长彭雄和8旅旅长田守尧等多人牺牲。

到达3师师部后,他们马上修改行军路线,改由3师派部队护送到淮北地区的新四军第9旅旅部,然后再经淮北到晋冀鲁豫根据地,穿过敌占区到太行山根据地,再经过山西省到陕北延安。

他们从3师师部出发,走到涟水县西北一个村庄刚住下,护送部队的哨兵就鸣枪报警,日军下乡“扫荡”,竟把他们包围起来,双方开了火。幸亏他们和家属都是游击战士出身,动作迅速,段焕竞同志指挥部队在村庄西北冲开口子,占领有利地形,用密集火力掩护所有人向西北方向突围。胡雪江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王萱春他们骑着马往低矮处突围,我也骑着马紧跟其后,忽然腰部一震,开始觉得有些热,知道日军子弹打中腰部,子弹从右肚子打进去从左后侧穿出来。我紧紧跟部队边打边撤,冲出包围圈停下后才感到剧烈疼痛,后来连呼吸也疼痛,只得送到医院紧急治疗。”随后,王萱春的警卫员和通讯员将她抬到盱眙县黄花塘的新四军军部,住院治疗。由于去延安学习和开会的人员中有胡雪江等伤病员,大家在旧铺镇的新铺村学习、休整了2个多月。  

等胡雪江伤养好后,军部所在地的华中局决定重新组织人员,分两批去延安。段焕竞、李珊夫妇等一部分乘火车走敌占区,王萱春、胡雪江夫妇等一部分仍在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穿行。他们把所有的东西全部丢掉后,换上便衣,翻山越岭徒步向延安进发。

1943年7月重新出发后,他们走过了江苏省的洪泽湖,从徐州以北走到山东省的微山湖,当地铁道游击队请他们吃了饭并为他们护行。到山东后不像江南能吃到米饭,主要吃煎饼,麦子连麦秧一起磨,这就算是一等粮食了。有时吃苞米和黑豆做的窝窝头,小米做的稀饭,一根大葱就算是菜了,条件比江南艰苦多了。

    当他们走到冀鲁豫军区时,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还派部队护送了一段。当时主要交通线都被日军封锁了,白天不能走路,只能在晚上摸黑行走。每晚要走70到80里路,有时甚至走120里,因为四周都是敌人,一晚上必须通过一个地区,否则就会出危险,说是走路其实有时是小跑,一点也不能休息,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

9月份,他们走到山东冠县一带时又碰上日军“扫荡”,这一路去延安的干部有十几个人,男同志跟当地部队一起行动, 8个女同志就住在群众家里“打埋伏”,当时她们都是化装成山东家庭妇女模样,梳了头,穿了尖头鞋,胡雪江由一个敌工干事分配到一户中农家里“打埋伏”。过了几天的一个凌晨,胡雪江在伪军搜查时不幸被捕,以为她是区长的老婆,就将她押送到前面五里路一个村子里,被伪军抓去了两夜三天。当地党组织知道后,利用关系给伪军塞了一些钱,就把她救了出来。

    当时房东在领胡雪江回去的路上说:“你是设法保出来的,幸亏抓你的是伪军,若被日本鬼子抓去就没命了。”后来敌工干事将胡雪江又转移了几天后,才和部队会合。

    胡雪江回部队后的第三天,干部大队便在河南省安阳县附近冲过了平汉铁路(现在的京广线),由于日军“扫荡”去了,铁路沿线兵力分散,当地党组织通过伪军中的关系带路,干部大队才顺利冲过去的。过平汉铁路时,见两边挖了壕沟、筑有碉堡,若不是这两个原因,过平汉铁路是非常危险的。

    过了平汉铁路后走到河南省的林县,再西去就进入山西省的沁县,这里是陈赓的太岳军区辖区。这期间不断有各个根据地和敌占区过来准备去延安的人马,他们在那里休整了1个月,准备过同蒲铁路。

    干部大队从沁县出发后,经介休县冲过同蒲铁路。这时晋西北军区派了4个团来接应,他们随一个旅的部队、300多人的干部大队,共8000人一起过了同蒲铁路到达了汾阳县。过了汾阳县接着在临县以西的黄河渡口西渡黄河,到达陕西省的佳县,这样就进入了陕甘宁边区,环境好了,白天也可以行军了。但这里是山区,道路崎岖坎坷,对王萱春他们从湘赣边山区下来的老红军来说不算什么,对上海来的胡雪江来说,天天爬山越岭,对她是个很大的考验。

1944年2月刚过完春节,他们终于走到达了延安。从苏中出发,在路上整整走了11个月,行程5000余里路,在涟水县负伤和在冠县被捕成为胡雪江革命生涯中两次最危险的经历。

四、延安岁月,自己动手度难关

    安顿下来后,中央组织部通过电台向冀鲁豫军区和地下党组织了解胡雪江被捕情况。中央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王鹤寿同志核实情况后,给胡雪江做了结论,证实胡雪江没有问题,恢复她的组织生活,并调她去中央党校六部学习。这事对胡雪江的震动很大,她即感到共产党组织纪律的严明性,又感到组织上对党内同志的高度负责,这也成为她以后战斗生活和建设时期的政治态度。

    后来,王萱春因增补为华中新四军代表团参加党的“七大”的正式代表,中央组织部将王萱春分配到中央党校一部学习,胡雪江在中央党校六部学习。

    中央党校一部的窑洞,挖进去有两张床稍宽点的位置,床架有两个抽屉可放衣物,墙壁用石灰粉刷白,窗户用纸糊以便采光,窑洞挖深了就没有光了,还有两张供学习用的桌子、两个凳子,在床边挖两个小洞里面垫块木板,放放餐具及日用品。六部的窑洞则是4个人住一洞,与胡雪江同住的有郭敖、朱昕、张玲等女战友。

    当时延安生活也是很艰苦的,男同志开荒种粮食、种南瓜女同志把羊毛捻成线,打毛衣、织袜子。胡雪江自己动手,靠劳动成果卖几毛钱的零花钱。一双毛袜可卖三毛钱边币,大致值一斤羊肉钱,延安的猪肉价格更高些,和大米价格差不多。胡雪江在六部时的任务是交250斤小米或以钱、物相抵,所以她就织毛线产品,那时她4天就能打一件毛衣,手套和毛袜织了不计其数。然后拿到合作社去卖,计帐抵交任务数。

中央党校是两人一个窑洞,一到星期六,便是夫妻相聚日。他们靠劳动所得买些大米煮顿米饭吃,算是改善伙食了。王萱春是生活委员,一到周末就要给大家调济窑洞。那时王萱春和叶长庚同住一个窑洞,叶长庚每星期六就去夫人那里,他夫人住在招待所带小孩。所以胡雪江星期六的到来方便了许多,一般星期六晚上来,星期一早上走。胡雪江曾说过,这即是抗日时期延安军民艰苦生活的写照,也是部队人性化关怀的生动反映。

    他们在延安住了整整1年零8个月。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月底,党的“七大”胜利闭幕,王萱春和胡雪江夫妇接到通知,中央决定华东地区来的干部全部回华东,回华东的干部编为第三大队,由邵式平同志任大队长。

    一个星期以后,邵式平同志带着一个大队的干部和家属共300多人开始返回华东。第三大队下辖两个中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是钟民同志;王萱春是第二中队中队长,胡雪江也编在第二队,队里主要是干部夫人和小孩,还有一些挑夫,临行时买了几只母羊供小孩吃奶。

    干部大队离开延安经绥德县、米脂县西北面的佳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省的临县时,突然接到中央组织部的电报,要干部大队不要去华东,而直接去接管东北。干部大队坚决服从命令,二话不说,立刻准备冬季服装,挥师北上。

五、抢占东北,冰天雪地斗顽敌

    干部大队徒步行军先到了晋西北的平型关,翻过吕梁山和五台山,经过广灵县、阳原县、到达山西省的天镇县。然后乘火车经河北省的怀安县、张家口市、到达怀来县。下车继续徒步行军,他们走过居庸关、延庆县的四海镇、密云县,再从古北口出关。

    到古北口时王萱春生了一场病,发高烧,只得用担架抬着走,胡雪江自己又要行军还要照顾丈夫,非常辛苦。那里的老百姓苦得很,有的一家只有一条裤子,一床棉被。同志们实在看不下去,将刚换装不久的衣服、裤子送给了老百姓。

    干部大队到达了河北省的承德,在那里住了半个月,冀中军区的司令员萧克同志,一再要求王萱春等同志留下工作,因为红军长征前,王萱春等人曾在萧克的六军团参加过第五次反“围剿”,在战场上配合默契。然后中央电报明确指示“全部赶往东北,那里急需要大批干部”。但萧克司令员还是不愿放走这批能打仗的新四军干部,于是他们丢下所有行装,轻装坐上了去东北的火车。经过一送一丢,他们几乎把自己的衣服全都送掉了,到东北后,自己反而冻得够呛,在那里一般的棉衣、棉裤根本挡不住风寒。

    干部大队到了辽宁省的新立屯(现在的阜新市),遇着新四军第3师的部队,当时师长黄克诚就说:“新四军的干部我全要”。 于是王萱春和胡雪江等一批干部留在了3师。

    刚留下第二天,部队就撤出新立屯向西北进军,当时得知通辽地区(现属内蒙古自治区)由土匪占领着,决定先打下通辽再过年。他们接连走了几天沙漠地,当时参战部队多、宿营时无房子住、没粮食吃、天气又寒冷,胡雪江作为从大上海来的女兵,只得咬紧牙关挺过去。

    部队打下通辽后,黄克诚任命王萱春为特务1团团长,带领部队打土匪。胡雪江随即转到地方工作,由喻平、袁宝华同志领导,任通辽市城区委员会工作队队长,搞了2个月的群众工作。

    在通辽打完土匪后,王萱春率部队继续北上,从郑家屯坐火车到吉林省长春以北的扶余县,胡雪江也调到扶余县,担任城区区委副书记兼工作队长。

  1946年5月,胡雪江又调到扶余县二区任区委书记兼工作队长,当时主要是发动群众,清算伪满时侯的坏分子。工作正当进行到如火如荼时,接上级通知长春即将失守,扶余县、乾安县一带将成为敌占区,上级决定女同志及身体弱的同志马上转移到北满。胡雪江带领工作队星夜兼程赶赴北满。

    王萱春带部队撤离长春后,一直北撤到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地区。为保证行军打仗,部队还有粮食供应,可胡雪江留在当地工作队条件就更艰苦了,没有粮食吃,每天只能吃苞米碴子,那东西吃了不消化,两三天后拉出来的还是苞米碴子,胡雪江因此吃了不少苦。东北地区的天寒地冻,战争期间的险恶环境,缺粮少药的艰苦岁月,不仅没有压垮这位江南弱女,反而使胡雪江在战斗中锻炼成长。

    1946年9月,上级将胡雪江调到北安省(现黑龙江省)的海伦县,任城区区委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当时仍然处在敌我战争的紧张状态由于国民党部队大举进攻,我军必要时连哈尔滨也准备放弃撤退,群众情绪相当不稳定,胡雪江他们做了大量安抚工作。直到“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斗后,国共两军的战斗态势发生了根本转变,东北形势才渐渐明朗起来。这不仅鼓励了战士的士气,而且群众对共产党的看法亦有改变,工作能迅速开展,加上农村中农民土改斗争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鼓舞了城市工人和贫民。经过几次群众工作后,工会组织迅速扩大,街道居民组织发展很快,特别是配合乡间斗争,镇压了全县最大的有血债的恶霸地主,加上前方不断传来胜利消息,群众情绪开始高涨了,包括海伦在内的东北根据地逐渐形成和稳固。

    在海伦城区短短的一年中对胡雪江的锻炼很大,她和群众特别是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7年10月,胡雪江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海伦县,调到吉林省西部的洮南县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21师留守处工作后,海伦县的工人还经常乘火车600多公里去看她。

其实从9月起,部队为照顾夫妻关系,7纵 21师党委会3次通知北安省委,将胡雪江调回部队工作,担任21师留守处政治协理员。胡雪江到职后,主要任务是管理1个被服厂、1个休养所和1个家属队。

1948年3月,辽沈战役处于前期准备阶段,胡雪江调到7纵军部卫生学校任政治协理员。胡雪江在卫生学校训练了3期战场护理学员,都直接分配到各前线部队。同时,胡雪江他们还调集粮食、运输弹药、支援前线,这时已有高粱米吃了,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

 六、解放平津,一路南下到江西

1948年底,胡雪江所在的第四野战军44军132师参加了平津战役,战后随大军南下,开启了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征程。

此时,王萱春和胡雪江所在部队从天津出发时,全师拥有1万3千名官兵,有8辆汽车,100多辆4匹马拉的胶皮大车,几千匹战马,营以上的干部都配了马匹。副师长王萱春坐一辆汽车,带一部电台和一个骑兵连,随先头部队行动,胡雪江和王萱春一起行动,从此他们就没有分开过,部队从河南南下,一直到达长江边。

1949年6月,渡江战役时,第四野战军在武汉到九江一线横渡长江天堑。132师由湖北省黄冈县南下并从武穴县渡江到达江西省瑞昌县。7月份,部队经九江直插进入南昌市。

   1949年8月,江西省全境解放,成立了袁州(现在的宜春市)军分区,王萱春首任军分区司令员,胡雪江分配到袁州军分区政治部担任师直机关总支书记。当时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上明月山剿匪、反霸斗争、收缴枪支、维持治安、扩大地方武装、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军、开办卫生学校及建立文工团等工作。

    1950年5月,基本上肃清了土匪,胡雪江在参加江西省军区第一次党代会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宜春中心支行副行长。1953年6月,胡雪江转任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

    1963年12月30日,胡雪江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的国务院“第7320号”委任状任江西省人民银行副行长。

1982年,胡雪江恢复工作后任江西省煤炭工业厅顾问。

1983年11月,胡雪江正式离休。

1988年11月24日,胡雪江在南昌逝世,享年70岁。

 

胡雪江从上海的青年学生参加新四军,抗击敌寇,纵横万里,历尽艰辛。她在部队行军打仗和做地方群众工作走过的地方有: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湖北、江西15个省市自治区,走过了整整半个中国。

解放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廉洁奉公,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正如在她的告别仪式上,她的战友为她写的挽联所云:“投笔从戎出生入死为中华,热心建设两袖清风正气扬”。兄弟姐妹们为她写的挽联是:“关怀五代人老少情谊深,助人为乐美德代代传”,精确和高度概括了胡雪江的一生。

 

江西新四军研究会 王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