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平凡的母亲 陈霞田

  • 时间:   2023-05-24      
  • 作者:   惠胜东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379

image.png        

                                       陈霞田1955年于大连。


   我的母亲陈霞田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平凡就在于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胜利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革命大潮,却只是千军万马中的一名小兵。1944年9月母亲考入沭宿海抗日中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是一名普通学员;1945年9月参加了新四军,是一名普通战士;革命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不管是在军队还是转地方,母亲始终是基层的普通一员。但是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她也不时地泛起几朵小浪花,成为平凡的母亲革命生涯的写照。

家里住进了新四军

1927年4月,母亲生于江苏省沭阳县陈老庄一个富裕的家庭。

1941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为了挽救败局,日军不断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妄图打击中国的抗日力量,掠夺粮食和战略物资。为粉碎日军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个战场上频频出击,奋力反抗,重创和歼灭了大批日伪军,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就在那一年,新四军攻克日伪的金堂据点,歼敌100多人,而后三打陈老庄,消灭地主武装500余人,解放了陈老庄。战后,一支队伍住进了母亲的家,领头的是一个中等身材、浓眉大眼,年约25岁的老干部,人们都叫他“惠团长”。他们是著名的新四军第三师(俗称“黄三师”)的一部分, 左臂衣袖上缀着新四军臂章,这可是威震敌胆的抗日劲旅。部队驻扎陈老庄后,“惠团长”每天带领队伍到操场列队出操、训练、上课。他们喊的是抗日口号,唱的是抗日歌曲。他们练射击、练投弹,每天还帮助房东挑水打扫卫生,下地劳动。有时,他们悄然无声地失踪几天,又静悄悄地回来了,只是有人头上缠着纱布,有的瘸着腿,还有一些熟悉的面孔不见了,不禁令人思虑万千。这一切母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知道,他们在为国家存亡、民族生存在战斗,在流血牺牲。“黄三师”的英雄形象, 就这样在人民眼中树立,新四军的英名就这样在人民口中流传颂扬,“惠团长”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母亲的脑海中。

考入抗日中学 走上革命道路

在抗日根据地如火如荼的抗日氛围影响下,1944年9月1日,母亲考入了沭宿海抗日中学,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沭宿海抗日中学是中共沭宿海(沐阳、宿迁、东海)中心县委、宿海抗日联防办事处为贯彻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培养大批抗日干部,于1940年9月创办的。学校第一期学员只有40多人,第二期就猛增为600余人。学校办学条件很简陋,没有校园校舍,学校采取流动的教学形式,有一个警卫班护卫,就在沭、宿、海三县的农村办学。白天在田野、河边隐蔽学习,晚上就宿于农民家里。学员们怀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昂的抗日情绪,努力学习,学习《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演唱抗日歌曲,排演抗日剧目,刷标语,编小戏向民众进行抗日宣传。据校友袁江回忆:抗日中学的活动引起日伪的注意,在1942年麦熟时遭到日伪军突然袭击。学校政治部主任组织师生有序撤退,校长带队,女生在前、男生在后,警卫班押后,很快撤到麦地里隐藏起来。有一个炊事员,因为生病来不及撤走,被日军按到滚烫的热汤里活活烫死。还有一次从桑墟撤退时,日伪军穷追不舍,连撤三个乡镇仍未摆脱追击, 最后撤到华冲的一个河边,用仅有的一条小船迅速将同学们渡过河,然后将船弄沉,这样才摆脱了敌人。就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同学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学军事、学政治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准备。沭宿海抗日中学建校六年,办学五期,为党培养了1000多名干部,其中壮烈牺牲30多名,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母亲心中的英雄

在抗日中学学习期间,除了每天紧张的学习,课余时间还要练唱歌排节目,母亲无暇顾及其他,可是每当夜晚睡觉时,就浮想联翩,最后焦点总是聚焦在一个人身上——“惠团长”。“惠团长”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总是浮现在眼前,“惠团长”的故事,一幕一幕出现在眼前,“惠团长”就是我的父亲惠占荣。

父亲于1917年阴历正月初二,生于陕北榆林地区清涧县店则沟镇惠家园则村。1929年经王国华等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受党组织派遣参加红军陕北红二团。父亲曾说起,打第一仗的时候,战前非常紧张,但枪声响起后,立刻什么也不怕了,紧握长矛冲在前面,战后长矛换成了钢枪。1937年9月,父亲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战,当时任八路军三四四旅六八七团通信连指导员,率领战士们冲入日寇队伍中,挥舞大刀奋力砍杀日本鬼子,父亲的大刀都砍卷了刃。

父亲带领部队集合、训练、投弹、射击的雄姿,在队伍前慷慨激昂讲话的形象,成为母亲心目中的英雄。学校放假时,母亲一刻不停地赶回家,看见父亲和他的队伍才踏实下来,忙不迭地为父亲端茶倒水,做这做那总也做不完。

1945年初,新四军独立旅出征皖北,父亲当时任独立旅第三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是张竭诚,政委是李少元。眼看队伍要出发,母亲吵着要随队伍走,因部队行动急迫,沿途战事频繁危险,父亲劝母亲好好学习,等他胜利归来。自从部队出发后,母亲就茶饭不思,日夜思念,后悔没有和部队一起出发。

三千里艰难出征关东

1945年春,三支队在独立旅旅长覃健率领下,征战皖江支援新四军七师战斗,一路突破敌人封锁线,过关斩将,经过20多天战斗,行程800余里,到达皖江根据地与七师会师,七师师长谭希林和政委曾希圣热情欢迎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后经过整训,独立旅立即投入夏收和巩固皖江根据地的斗争中,多次粉碎了日伪顽敌的进攻。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8月9日毛主席发表了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6日,三支队在旅长覃健的带领下,奉命包围了长江北岸无为县拒不投降之敌,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全歼守敌300余人,包括日寇一个小队,解放了无为县,取得了抗战最后一战的胜利。而后三支队在盱眙县整训。此时中央军委电令独立旅返回苏北归建,新四军第三师准备挺进东北。

自从三支队南下皖江,母亲四处打听三支队到哪儿去了?她的心早已随着三支队、随着父亲走了,她感到一刻也离不开这支英雄的部队,离不开父亲。正在母亲焦急万分时,三支队一位干部回来执行任务,任务完成后就要赶回去,母亲当机立断决定随这位干部追赶部队。经过几天紧赶慢赶,终于赶上了三支队,见到父亲时,母亲第一句话是:我再也不离开你了。父亲说:咱们一起走吧,路还长着呢。

在新四军三师的编成内的独立旅,在旅长兼政委吴信泉的领导下向北急进,三支队此时已改编为独立旅三团,在团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及父亲的带领下作为后卫跟进。部队一路上受到山东人民热情迎送,沂蒙老区人民沿途设立宣传棚、茶水站、粮站,乡亲们捧出大煎饼、大葱、大蒜、大枣、鸡蛋硬往战士们手里塞,战士们大受鼓舞,行军更加有劲。在进军东北的10万大军中,就有新四军三师4个旅加3个团共3.6万余人。在进军东北的征途中,时间最长(3个月),路途最远(3000里),吃苦最多的部队就是新四军三师。那时部队的装备很简陋,没有汽车,马车很少,团以上干部才有马骑。大家全靠一双脚,一步一个脚印的疾行。开始,每天大约走60里,越往北走越快,每天约走100里,为的是和国民党的飞机、船舰抢时间,抢在敌军前面到东北。他们背负枪支弹药、装具背包日夜奔走,走得人困马乏、精疲力尽,但咬着牙坚持。母亲比其他人更艰难,因为她的脚是“解放脚”,脚趾重叠变形,走起路来脚趾摩擦生疼,鲜血直流,脚麻了还可以忍受,可是一坐下来脚痛如刀割。几十年后,我问母亲三千里路是怎么走下来的?母亲说:白天就一个字“走”,晚上也是一个字“痛”,三千里路、三寸金莲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忍受!我又问母亲,脚疼不疼?母亲说顾不上疼,心里只想着要快走,要胜利,要胜利!

炮火连天的岁月

历经千辛万苦,胜利到达了东北。但是首先面对的是国民党军队,为了抢占东北,战斗接二连三打起来。

1946年2月,三团就接连打了几仗,2月12日在元宝山,2月16日在泡子车站与敌激战,均取得了胜利。3月18日四平保卫战外围战斗拉开了序幕,独立旅在四平西南鴜鷺树地区和昌图西北集结,准备抗击北犯之敌,3月23日我军攻取了四平。

由于独立旅在皖江疟疾流行区执行了几个月的作战任务,许多人都染上了疟疾(俗称“打摆子”),不发作时和好人一样,发作起来忽冷忽热,冷时冷得发抖,几条被子压不住,发烧时浑身大汗淋漓,头痛口渴,瘫软无力。一路上,许多人都感染了此病, 到达东北后患病的就更多了。父亲在一场战斗中发病了,母亲劝他去医院治疗,父亲非要打完仗再去医院,母亲拗不过,含着泪看着他上战场。三团在团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的率领下,在金家屯抗击了敌八十七、九十一两个师的进攻,随后在宝力镇阻敌两天,打退敌十余次的进攻。此役三团受到“东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通令嘉奖:

该团此次在七十一军追击下英勇抗击,连获胜利。此种自动性,积极性殊堪示范,特令嘉奖。——林彪 彭真

战后父亲住院治疗,母亲终于放心了。也在这时期,母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平保卫战打了一个多月,撤出战斗后,三团又转战辽东,秋季才回归三师。因实行“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部队已从城市退到了农村,边退边打,一直退到了松花江以北。国民党军则追着打,边打边追,一直追到松花江边。那时母亲已身怀六甲,跟着部队跑,最后退到黑龙江省,在齐齐哈尔落了脚。刚安定下来喘口气,父亲连续几天没回家,母亲对此一点不见怪,因为军务、战事不回家是常事,可是她现在挺着肚子做什么事也不方便,真需要身边有个人,凡事帮把手,那时条件太差, 天气又冷,真让人为难。几天后父亲回来了,原来是他带领部队打了一仗。父亲受命带了一个加强营,长途奔袭援救被叛军包围的乌兰夫(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救了乌兰夫,粉碎了敌人妄图杀害乌兰夫、实现蒙古独立的阴谋。

艰难的时刻

转眼到了1947年,敌我双方在松花江一线形成拉锯战。年初,我东北野战军发起反击战,部队利用封河期越过松花江向江南岸的敌军发起进攻,以策应南满我军行动。这样的行动共发起三次,史称“三下江南”。就在这时候,母亲的预产期就要到了,父母亲期盼着的第一个孩子就要降生了。在最需要父亲照顾的时候,父亲正忙着打仗,一下江南、二下江南,母亲快要生产的时候,父亲回来了,却是用担架抬回来的。母亲大惊,看着浑身是血的父亲,泪如雨下。医护人员忙着抢救,医生说身中九弹伤势严重,纵队领导赶来看望慰问。母亲挺着大肚子忙活起来,为了救护父亲什么都干,喂药、喂水、喂饭、擦洗,母亲心里急啊,预产期不到孩子就生下来了, 这就是我们家的老大,这可怎么办啊,一边是身负重伤的丈夫,一边是刚出生的儿子,母亲硬撑着,一边儿照顾父亲、一边儿照看儿子,母亲的“月子”每天就是这样过的。母亲很感谢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没有他们真不知道怎么熬得过来。父亲大难不死,终于逐渐好起来了,母亲也熬过了一生最艰难的时期。

这时形势逐渐转好,经过夏、秋、冬季攻势,东北野战军开始反攻了,紧接着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南下追击……这下该我军追着国民党军打,围着国民党军打,那真叫个痛快!追的时候也不光靠脚了,有了汽车,有了马车,有时还坐上了火车。母亲就是这样跟随着父亲从胜利走向胜利,走向新中国。


三师分会 惠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