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新四军第四师供给工作初建

  • 时间:   2023-05-15      
  • 作者:   谢晓京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     
  • 浏览人数:  650

1938年秋,正当日寇逼近武汉,国民党军队从河南纷纷溃逃之际,彭雪枫同志奉命率领一支精干的抗日游击队,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名义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誓师东征。10月1日,云淡风轻,天高气爽,游击队高唱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迎着黎明的朝阳,奔向豫东敌后战场。这支队伍仅有两个连队和支队机关,干部战士共373人。在行军途中,首尾相顾,前呼后应。战士虽然不多,但机关设置却比较齐全,司令部有参谋处、秘书处和供给科、卫生队、电台,政治处有宣传队和拂晓报社。

担任供给科科长的资凤同志,是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后勤干部,具有丰富的供给工作经验。各连队和机关伙食单位均配有司务长、上士和炊事班。出发前每个战士都发了米袋,装满了大米或面粉,每人每天的伙食费1角5分。行军途中,由各单位自行采购副食品。中午大家休息时,架起行军锅,用每个干部战士携带的米、面做饭。晚间宿营时,则借用村民家中的锅灶做饭,部队所到之处,公买公卖,随行就市,秋毫无犯,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亲如家人。沿途张贴布告,书写标语,宣传我军宗旨和任务,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动员青年人积极参加新四军,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经过宣传和我军的实际行动,获得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被称为“仁义之师”和“人民子弟兵”。

10月11日,支队到达豫东西华县杜岗地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河南省委的指示,同吴芝圃同志领导的豫东抗日第三游击支队和萧望东同志率领的先遣大队会师,并进行整编,同时做好东渡新黄河的准备工作。萧望东同志曾于7月间从竹沟率领一支70多人的连队先期到达豫东活动,仅两个月就扩编为一个大队。第三游击支队则是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指示,在豫东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组建的一支抗日武装,全支队千余人。当徐州失守,开封即将沦陷之际,国民党军队狼狈溃逃并奉蒋介石之命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黄河改道,从贾鲁河、颍河入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40余县。数百里田园,一片汪洋,广大人民陷入水灾之中,被淹死者约百万人,受灾人口达千万以上。丧失家园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对国民党的祸国殃民政策,更是义愤填膺,其中有中小学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农民,他们把当地防匪用的枪支和国民党军溃退时丢弃的枪、弹等收集起来,纷纷参加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此基础上组成了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

3支兄弟部队会师之后,进行了整编。共编成3个大队。每个大队辖3个中队,加上直属分队和机关人员,共1020人。仍称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同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同志任副司令员,张震同志任参谋长,萧望东同志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同志任副主任。支队指战员增多了,领导机关也相应扩大,供给科改为军需处,资凤同志任处长。卫生队改为军医处,林士笑同志任处长。各大队设军需员(也有叫副官的),各中队设司务长,具体管理本单位伙食,并在行军中负责设营工作。

由于支队兵员剧增,开支增大,从竹沟带来的经费有限,每人每天只能发五分钱的菜金,用于购买蔬菜油盐,而粮食与烧柴全部是向当地群众征集,或者直接到驻地村民家中吃派饭,即一户负责几个人的饭。当时,西华县有我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基础,并组建了一支地方武装——西华抗日自卫军,统战关系尚好。群众虽然遭到水灾,存粮不多,还是尽力供应,所以尚能筹到给养。此时秋深渐寒,部队尚着单衣,原第三游击支队的同志,几乎全着便衣。经过联系,从西华友军中搞到少部分棉衣,均系灰色土布手工缝制的,样式简陋,缝制粗糙。但只要能御寒,分到的同志就很满意了。

支队整编后,即作东渡黄河的准备,征集船只和船工。每只小船可载一个班,配一名船工撑篙。补发各单位的粮食,制作成干粮,供途中食用。少数病员和笨重物资留在西华。10月24日凌晨,分批乘船出发渡河。河面宽度达数十里,一片汪洋,但河水并不深,还可看到被淹没的村落屋顶和树梢。当晚黄昏时分到达东岸夏亭,进行了战斗动员,因为面临的夜行军要越过淮(阳)太(康)公路,这是敌人的封锁线,很可能要同日伪军发生战斗。果然,27日7时许,部队刚到淮阳北之窦楼时,就遇到了日军一个骑兵分队。这是支队进入敌后的首次战斗,部队士气高昂、求战心切,在支队首长亲自指挥下,猛打猛冲,首战告捷,击毙日军林津少尉以下十数人,余敌逃窜淮阳。这次战斗缴获了部分武器和军用物品,其中有林津的指挥刀和军大衣,交给宣传队演戏作道具用。初战获胜,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坚定了指战员的胜利信心。战斗结束后,早饭未吃,即继续东进。

支队东进到达鹿邑县刘大庄,作了短暂休整。这是进入豫东的第二个目的地。由于我党和鹿邑县县长魏凤楼有统战关系,不久,张爱萍同志带领一批干部在该县进行统战工作,并担任魏凤楼部队的参谋长,因而魏凤楼在物资上曾先后给予我们一些帮助,为我供应粮秣和部分棉衣、药品。12月,彭雪枫司令员在白马驿举行欢迎魏县长的会议上,称赞魏凤楼“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雪中送炭”之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尔后,支队回师睢杞太作战,在刘大庄设立了留守处,许遇之同志任主任。其任务,除担负统战工作外,还负责前后方的联系,接待从延安或竹沟来的干部,收转邮来的文件、书报等任务。随军行动不便的伤病员也留此治疗与休养(有小型医务所)。损坏的枪支也在这里修理,有少数工人担负修理任务。实践证明,一支作战部队深入敌后,远离后方基地,有诸多不便。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相对稳定的小后方,作为依托,便于伤病员治疗和军械修理、物资储存以及同各方联系,是非常需要的。

支队在睢杞太活动期间,连续作战,歼灭了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伪军和土匪武装,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军威大振。因此,争取了一批地方抗日游击队参加我军。同时,还吸收了一批青年学生参军,部队兵员又有扩大。组建了支队随营学校和拂晓剧团。12月上旬,支队指战员怀着胜利的喜悦回到鹿邑的白马驿,适逢从延安派来100多名干部,充实了干部队伍。其中,大多数是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的毕业生。这时,支队在白马驿进行了第二次整编。12月24日,支队将整编后的实力和东进豫皖苏边区的计划等,向党中央、毛主席和八路军总部作了报告。12月30日,党中央复电彭雪枫司令员:“你们在豫皖苏边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很对的,并已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去做,必收大效。”

 这个时期,部队的经费供应,除在战斗中缴获外,主要是本着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政策,动员当地殷实富户、开明士绅捐献支援。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开明士绅黄老鉴,捐献出银币5000元,解决了过年的费用,每人发了一块钱的零用费。过节那天还吃上了白面馒头,欢度了挺进敌后第一个元旦佳节。

元旦过后,支队继续东进。经过亳县的十字河、观音堂,在芦家庙战斗后,进入以永城县为中心的豫皖苏三省交界地区,与当地的地方党、抗日游击队和友军取得了联系。并在永城、宿县、萧县一带打击日军,铲除汉奸,消灭杂八队,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扩大了我党、我军影响。年底支队领导机关进驻永城西南的书案店。2月,支队将第二大队扩编为第一、第二团。吴芝圃副司令员率领第三大队到睢杞太地区执行筹款、扩军和迎接由延安派来的百余名干部等三项任务,经过近两个月的转战,完成了任务。并在瓦岗同日伪军千余人苦战之后,于3月28日胜利返回永城县境。3月底,第三大队奉命扩编为第三团。支队机关和直属队在书案店地区驻了3~4个月,各团在豫皖苏边区开展游击战,打了许多胜仗。各团军需处在部队分散活动的地区,就地征集粮食和马草,以营或连为单位直接与当地保甲长协商解决。部队每活动到一个地区,如驻三五天,团军需处主任便召集村镇保甲长开会,进行宣传教育和协商,才能筹到些高梁。所以大家只能吃上高梁饼子、窝窝头,有时偶尔搞到点小麦,司务长便如数家珍,精心保存起来,留给伤病员吃。武器、弹药和经费的来源,主要从战斗缴获中解决。其次通过捉汉奸罚款等办法,也可筹到一部分经费。各团军需处筹措的款项,除留下该团伙食、办公、杂支等标准数目外,多出的经费,均及时上缴支队军需处。称之为“下级供给上级”。当时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筹措的粮食很少,后来搞到点红薯,又坏的多,好的少。当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正是春荒时节,没有钱给连队发菜金,库存只有三四块钱。彭雪枫同志毅然决定,卖马度过年关。并说:“我们没有马骑,同样可以打仗;但没有钱养兵,就不能打仗了”。他还饶有风趣地讲了“秦琼卖马度难关”的故事,借以教育部队勤俭节约过日子,不能浪费。一时间,“书案店卖马度年关”在根据地传为佳话。干部、战士都懂得:我们是抗日的军队,人民的子弟兵,群众有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千万不能要求过高。

春节过后,天气转热。干部战士就把棉衣拆洗干净,缝成夹衣穿。入夏后,又改拆成单衣。鞋子破了,就用麻绳和旧布条打草鞋,用土布缝制布袜穿,比线袜结实耐用。当年,在怀远县耿家村召开庆祝“八一”的会上,第一、第二团和师直属队都是穿着破烂不堪的棉衣改缝的旧土布灰白色单军服,唯独第三团全体指战员身着灰色细布新军服。彭雪枫同志在大会上,严厉批评了第三团领导干部的本位主义,不顾大局,搞特殊化的不良倾向。大会之后,彭雪枫同志还召见第三团军需处主任白辛夫,再次进行了批评教育。指出: 作为共产党员,明知不对,没有坚决抵制;当团领导人作出错误决定之后,作为军需主任,应当提出建议,如不采纳,就应越级向上级汇报。8月,资凤同志奉命到寿县城内找请缝纫工人,为第一、二团和师直各单位缝制夏服。

当时,支队所属团以下各单位军需干部,绝大多数是第三游击支队时参军的小学教师和青年学生,他们忠于职守,勤恳工作,但由于参军不久,既缺乏军事素养,又不懂业务知识。同时,组织机构也不健全,干部短缺,尤其缺乏会计人员。团军需处主任兼会计,不但不会造预、决算报表,甚至连日记账知识也不懂得。月终到支队军需处报账,只是把开支费用的原始单据(即发票),按时间顺序分类整理上交报销。后来,经过资凤同志耐心讲解,手把手教,如怎样建立日记账、分户账和总账,以及账本格式、项目等基本知识;如何造预算、决算报表,何时报预算;预算被上级军需处批准后才能按预算范围内开支,如发生特殊情况,应及时造追加预算上报。资凤同志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埋头苦干,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对上级尊重,对下级耐心帮助教育,诲人不倦,曾多次受到彭雪枫同志的表扬,说他经手的钱何止千万,但一清二楚,最使人放心。尔后,他长期担任金库主任,堪称我军需工作者的楷模。

总之,支队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年时间内,供给来源,一是取之于民,二是取之于敌,三是在做统战工作中,争取友军部分的支援。取之于民是通过原来的地方政权系统,即乡、保、甲长的关系,根据抗战中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原则,征集粮秣,动员当地殷实富户,开明士绅,为了保家卫国,抗击日本侵略,劝其解囊捐助。取之于敌则是依靠战斗缴获,没收汉奸财产,解决部队武器、弹药和装备的补充问题。在供给方式上,按部队分散活动地区,采取分散取给,自筹自用,多余上交的原则。这样虽然充分发扬了独立自主精神,解决了军需供应问题,但难免出现苦乐不均的现象。有时,某一个部队打了胜仗,缴获较多,生活上就富裕点,其他部队生活就苦些。支队首长指示,应由司令部和军需处出面进行调剂,互通有无。如有的部队缴获枪支、粮食较多,就调出若干发给其他兄弟部队。1939年,是支队深入敌后,战斗频繁,物质生活最困难的一年。克服困难,主要是靠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原局的正确领导;其次是支队首长及时地对供给工作给予指示,特别是彭雪枫同志以身作则,充分发扬了红军的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再次是我军实行官兵平等,干部战士待遇完全一样,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不搞特殊化,官兵一致,患难与共,上下一条心。

1939年9月,支队由淮上回师涡北,9月6日驻新兴集。11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游击支队番号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不久,刘少奇同志从竹沟来到新兴集视察工作。他首先听取了彭雪枫同志的汇报,并检阅了部队,接着召开党员骨干分子和排以上干部参加的欢迎大会。在大会上,少奇同志作了题为《当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对第六支队一年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对于开辟豫皖苏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做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只有普遍地建立起革命政权,我军才能在敌后发展和巩固。靠募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他还对到会同志讲解了共产党员修养,特别强调不仅要加强思想意识方面的修养,而且还要注意组织纪律方面的修养。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明确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为民族解放和全世界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少奇同志的报告,给了与会同志和支队全体党员很大鼓舞,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共产主义教育,对支队的发展和豫皖苏根据地迅速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起了巨大作用。

1939年12月下旬,郭金林从八路军洛阳办事处带领一批地方干部来到新兴集。郭金林被分配到支队任军需处副处长,处长是周风森同志。资凤同志专任支队后方办事处处长,负责筹办军需工厂。资、周两位均是忠厚长者虽已年近半百,享受老年优待金的待遇(按当时规定,45岁以上即可享受老年金待遇),但仍精神抖擞,同青年人一样勤恳工作,对下级亲如兄长。此时,支队不断扩大,除原有第一、二、三团3个主力部队外,又新编组4个总队和特务团,第一、二、三总队各2个团,各总队均设军需处,负责所辖部队军需供应工作。第一总队是由原永城县长鲁雨亭的部队改编而成,活动在永城东北保安山地区,军需处处长是李作舟。第二总队是原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东进到涡北改编而成,军需处处长是路延林。第三总队是萧县和宿县地方武装组成,仍在萧宿边区活动,军需处处长是白辛夫。第四总队于1939年12月在皖东北地区组成,由张爱萍同志任总队长兼政委,辖第一、第二2个团,辖3个独立团共2000余人。军需处处长是朱亮初。1940年秋,第三总队改编为萧县抗敌总队,辖4个营,耿蕴斋兼总队长,李耀任政委,军需处处长是白辛夫。全支队已达1.2万余人,随着部队的扩大,军需供应任务也相应的更加繁重。当时的有利条件是地方已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成立了联防委员会。并先后成立了永城、夏邑、萧县、宿西等县的县政府和5个办事处(怀蒙、怀凤、宿南、涡北、亳北)共35个区。征集公粮,保障部队给养供应的任务,逐步由地方政府承担起来。但部队军需处还要派粮秣员协助催收和运输。1940年4月,毛泽东主席写信给彭雪枫师长说:“一年来,豫皖苏地区迅速得到发展,部队和地方武装不断扩大,你们的工作很有起色。中央对你们取得的成绩深表满意。”(《新四军第四师供给工作概述》,战士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这对大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1940年4月,从延安来了130多名干部,其中有一部分供给干部。他们本是奉命到山东纵队去工作的,因敌人封锁,短时间走不了。当时六支队扩大迅猛,干部奇缺,报经中央批准留在新四军第六支队工作。这批干部的带队人是张子源(队长)、谢胜坤(政治指导员)。彭雪枫同志接到中央批示后,接见了谢胜坤,了解这批干部的情况。经支队领导研究,决定成立支队供给部,任命谢胜坤为部长,邱会作为政治委员,资凤、郭金林为副部长。供给部主要领导干部确定以后,雪枫同志召集供给部领导人,作了一次重要而系统的指示。

他首先谈了当时部队的发展和巩固问题。他说:3个主力团和特务团是团结巩固的,都具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但新编的几个总队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带有统战性质,尤其第一、第三总队的军需供应工作,还是各自为政,必须加强领导,各级供给领导干部需要补充。他还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各级地方政权虽然已组建起来,但还缺乏经验,需要部队抽调干部去支援。地方政府征集公粮,基本上可以解决部队的粮秣供应,但部队的经费开支,如穿衣和其他各种费用,还没有得到解决。供给部成立后,必须研究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地方财政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下,要帮助地方政府把税收机构组建起来,征收过境行商税,以解决部队的经费供应。

其二,部队发展快,缺乏供给干部,可开办训练队,自行培训解决。抽调学员的条件、训练内容和学习时间等问题,可先提出计划方案,报支队批准后实施。

其三,目前,各团、队供给标准不统一,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新扩编部队多,陈规陋习不少,游击习气严重。所以,供给标准、供给制度等,难以做到统一,存在苦乐不均的现象,这是必然的。你们研究后提出方案,可在近期内召开一次供给工作会议,把过去工作总结一下,提出今后建设方案,通过民主讨论,作出决议,报支队批准后各部队执行。

最后,彭司令员说: 总之,困难很多,必须加强领导,多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任何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至于供给部机关科室如何编组及干部配备问题,由你们提出报告,经支队批准后执行。支队设供给部,各总队和各团原有的军需处一律改称供给处。

根据彭雪枫司令员的上述指示,5月初,新四军第六支队供给部宣告成立,部领导人正式到职工作。由于支队军需处原归司令部领导,驻新兴集房子拥挤,故决定供给部移到新兴集西南的张楼办公。驻定后,即开小型部务会议,对供给部的机构设置、各科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如何开辟财源、建立税收机构,以及开办供训队和建立后方留守处管理工厂生产等问题,作了认真的研究。对于需要立即着手进行的几项工作,提出了如下实施方案:

一、组建财委会,领导和组织税收工作,解决部队的财源。由邱会作、谢胜坤、资凤、郭金林、周风森、谢锦文、孔祥林共7人组成。邱会作为主任,孔祥林任秘书。财委下设税检站和金库。资凤兼任金库主任,周风森负责税检站。站下设立税务所若干个,其任务是在边区境内征收行商税,主要是征收盐税。因当时铁路中断,由苏北盐场运往大后方的食盐均系马驮或人力车推运,必须从豫皖苏边区境内通过。明文规定只征一次税,每百斤收税三角,发给纳税收据,即可在全区通行无阻。

二、支队供给部机关设立会计、出纳、审计、军实、粮秣、管理等6个科,由吾纪元、高永昌、宋少颕、张炳坤、李立诏、潘云阁分别担任科长。这些同志大多是中央军委直属供给部的干部,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业务知识。每科配干部3~5人。要求各科首先拟出本科的职责、标准、制度和实施办法,以便召开支队供给工作会议讨论。

三、决定组建供给部后方留守处,由张子源任处长。负责管理生产被服和手榴弹。

四、开办供训队,由赵全亨任队长,郑国任政治指导员。由支队供给部领导人讲授供给常识和供给干部修养课。各种专业教员由各科科长兼任,讲授各科业务知识。根据当时形势的急需,首先培训会计、军需、税检干部。学员从部队中选调具有高小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战士和从农村动员青年学生参军。训练时间为1~2个月。

以上各项工作方案,按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报支队首长批准,付诸实施。

5月12日,支队第一次供给会议开始举行。参加会议的有各总队供给处处长和各团供给处主任(第四总队和第一团因在皖东北活动,未能到会),以及供给部机关各科科长约20余人。谢胜坤在会上首先说明,这次会议是遵照彭雪枫司令员指示召开的。会议的目的是: 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统一供给标准、制度。接着传达了彭司令员对供给工作的指示,大意是: 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斗任务更加艰巨。党中央和中原局赋予我六支队的任务和要求是:迅速普遍地建立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壮大抗日武装,扩大与巩固根据地。只有迅速地把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起来,我军才能在敌后得到发展和巩固。供给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保障部队不断的发展和战斗的军需物资供应。为此,各级供给干部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的观念,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每个供给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共产主义品德修养,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传达后,分组学习和讨论了彭雪枫司令员的指示,大家一致表示拥护,并坚决执行。

会上,供给部各科科长首先发言,分别提出本科业务工作意见。其共同点是关于建立供给标准、制度问题。供给标准是根据部队需要和地方经济条件而制订的。目前敌后经济萧条,收入有限,只能勉强保障部队最低限度的需要。要改善和提高部队生活水平,力求做到兵强马壮,达到不断提高战斗力的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加强全局观念,反对本位主义。为了贯彻执行统一的供给标准、制度,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标准、制度的自觉性,才能促使部队逐步走向正规化。关于供给制度方面,各科分别提出了预算、决算、审计、实报实销、经济民主、发新交旧等制度。

到会同志根据各科提出的供给标准、制度草案,联系本单位的实际,提出修改与补充意见,并提出如何贯彻执行的意见。与会者纷纷发言,讨论热烈。第一、二、三总队的供给处处长李作舟、路延林、白辛夫和第二、三团的供给处主任吴作舟、任秀生一致认为,彭雪枫司令员的指示是正确的、及时的,对支队供给工作建设指出了方向;同时,对部队的发展、巩固和逐步走向正规化,将起关键性的作用。支队首长艰苦朴素、以身作则,遵守供给标准、制度,反对特殊化,这是对供给工作最大的支持。我们支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游击队发展到游击兵团。进入敌后,打了许多胜仗,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保卫了广大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受到边区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有了根据地,部队就有了家,有了后方可以及时进行休整和补充。现在应该是自上而下建立军需供应体系和实行统一标准、制度的时候了,再也不能任其自流,各自为政了。部队迅速扩大,供给工作日益繁重,而供给干部缺乏,在职干部业务知识不足,急需培训与提高。除支队供给部开办供训队外,各团、各总队供给部门,应当提倡在职干部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

到会同志一致认为,供给部各科制订的各项标准、制度草案,大体上是符合部队实际情况的。同时,提出很多很好的修改和补充意见。谢胜坤同志作了会议总结,他表示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会后立即修订,上报支队首长审批,颁发各部队遵照执行。这是支队供给部成立后第一次供给工作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要求各单位同志返回部队后,应及时向所在部队军政首长传达彭司令员的重要指示和会议情况,并经部队首长同意,召开小型会议,研究贯彻执行。其目的要达到: 统一供给标准、制度,反对游击习气和各自为政的现象。以这次会议为转折点,为建设正规化部队的供给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师分会 谢晓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