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新四军的女中豪杰 淮海区的革命火种——杨 纯

  • 时间:   2023-01-31      
  • 作者:   晁振广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2478


image.png

杨 纯

在那抗日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苏北是当年有着抓把土都能挤出血来的光辉抗日历史。宿迁县曾是中共苏皖区党委、淮海区党委、淮海区专员公署、淮海区行政公署机关驻地,是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很多革命前辈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杨纯就是为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谱写壮丽人生篇章的先驱者之一。

杨纯,原名万国瑞,化名陈光薇。1917年出生于四川峨眉县一个士绅家庭。其父万希成1900年考入北京铁道学堂,1901年被朝廷派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并加入同盟会。学成回国后,与詹天佑一起参加了京张铁路设计施工,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先驱者。

杨纯幼时受到其父亲进步思想影响,胸怀大志,性格刚强,敢作敢为。随父亲在南京读小学时,她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按万家字辈改为“国瑞”(当时女孩不能按家庭排行起名),被同学视为“假小子”。1935年随父就读武汉女子中学,直到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在武汉读书期间,一二·九运动爆发,由于杨纯的刚强个性,卓越的组织能力,被推崇为全市学联负责人,担任全市学生大游行总指挥,带领上万名学生走上街头,呼吁抗日救亡,毅然走上抗日救亡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其英武与飒爽令人侧目。1937年5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她去北京找党接关系,后来辗转到山东,从事秘密党支部工作,参加了山东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并任八路军山东抗日第四支队宣传队长,团政治处主任,淄博特委组织部部长。

杨纯在其回忆文章《转战在苏北》一文中写道:“早年我与郑明(女)一起在武汉大学化学系读书。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我是武汉学联的负责人之一。当时,我们组织发动学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在武汉的爪牙杨永泰, 遭到了反动当局的武力镇压,学生运动就转入了地下。于是,我又成了秘密学联的负责人。先组织了读书会,接着,又同一些进步青年学生成立了秘密共产主义小组。学习马克思的书籍,研究列宁、斯大林领导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那时,何伟(曾任教育部长,已逝世)、陈心泉等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们常跟我们讲救国救民的道理,还将进步书刊借给我们看,使我们这些原来只是有单纯的民族觉悟的青年学生,提高了阶级觉悟。后来,我们就弃学投奔革命营垒,到北京寻找党的组织,并又从北京到了山东。于是,就在八路军部队里工作了。”

1939年2月杨纯受中共山东局的派遣,与江彤(刘瑞夫人)女扮男装,来到皖东北与江上青接上头,并于1939 年3月组建了中共皖东北特委,杨纯任书记。仅几个月时间,杨纯在党建和发动群众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把皖东北特委工作与大别山、上海、山东等地方来的同志工作联系了起来。最突出的是在她的推动下,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建立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刘少奇赞誉她说:“杨纯是新四军中最能干的女将”。

杨纯回忆录中写道:“1939年4月,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到敌后去,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号召,中共山东分局郭洪涛同志派我南下皖东北,负责建立皖东北特委。南下时,上级派—个排的队伍护送我分局们过了陇海铁路。那时,我很年轻,没有白区工作的经验,我与江彤两个女同志,女扮男装,穿着土布衣服,到了皖东北的双沟。我化名陈光薇,首先到了皖东北国民党抗日游击司令盛子瑾那里,当时,盛子瑾的秘书江上青是我党的特别支部书记。我是以特派员的身份去同他接了头,在盛子瑾那里我做了民运科长,这是掩护身份,实际上我是皖东北第一任特委书记。在这一切办妥之后,便和同志们一起正式开展党的工作了。”

1939年7月,在东灌沭地区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队第三团团长汤曙红,遭到国民党顽固派沭阳县长夏铸禹暗算杀害。惨案发生后,抗日武装面临顽军围歼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中共苏皖区党委任命杨纯兼任三团政委。杨纯到任后,首先整顿组织,撤销原设的3个县委,统一组建4个新的县委,宿北为第一县委,沭阳西部与东海南部为第二县委,沭阳东部为第三县委,灌云为第四县委。指示各县举办培训班,培训干部,发展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树立党的形象。杨纯同志超强的领导能力迅速使淮海区第二地委辖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扭转了被动局面。

同年7月,中共豫鲁苏省委书记张爱萍以八路军代表身份从津浦路西也来到这里,计划开辟路东根据地。单枪匹马的张爱萍找到杨纯,商讨如何开展工作,杨纯说:首先取得盛子瑾的信任与支持。盛子瑾是国民党安徽第六行政区专员,正办军政干部训练班,你去给他讲课,材料我来准备。7月12日,张爱萍在有盛子瑾参加的军政干部训练班上侃侃而谈,不时引用盛的主张,阐述“建立和巩固皖东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问题”,他强调拥戴盛专员抗战、打击日寇与反动地方武装势力。盛子瑾此人精明、自负,很想有一番作为,听了张爱萍的演讲,心中非常高兴,赞许张爱萍是济世之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取得了盛子瑾的信任,又在杨纯的努力下, 盛子瑾爽快地接受张爱萍的提议,公开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联合办事处,与共产党建立了统战关系。张爱萍与杨纯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纵横捭阖,赶跑国民党新任专员马馨亭、雷杰三、将先前鱼龙混杂的国民党地方武装,民间武装整编重组,成为一支有4000多人的队伍,仅3个月时间, 皖东北5县16 区全部成为中共敌后根据地,这支部队后来编为新四军六纵队四 支队,张爱萍任支队长兼政委。杨纯四两拨千斤的指点,成就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也是张爱萍戎马生涯中最难忘的精彩篇章。

    1939年9月,我党组建了中共苏皖区党委,金明任书记,杨纯任二地委(淮海区)书记。

1940年2月,孙秉惠、孙良浩等人化装成粮商突袭义泽河日军据点,冲进碉堡毙敌7 人,在地方引起了很大轰动,增强了民众抗日热情。东海县委派遣人员打入国民党县常备军,将其特务分队拉出来与地方武装合并,汇聚270多人,成立了云台大队。

1940年3月14日,刚组建的淮涟抗日武装在沭阳钱集一带被敌军5个团包围,损失惨重,突围后反动势力配合顽军到处缉拿抗日战士,淮涟抗日武装一度士气消沉,队伍何去何从莫衷一是。就在此时,杨纯临危受命兼任三地委书记。杨纯到任后,审时度势,毅然决定队伍打出“淮河大队”的旗号,撤到盐河两岸活动,坚持游击斗争,保存实力,寻机打击反动顽匪。老百姓知道八路军没有走,共产党没有走,对抗日又有了信心,为八路军东进和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0年5月统计,第二地委共有党员1000多名。杨纯还利用“拜把子”形式,组织发展“抗日兄弟团”,通过这种形式争取不少赞成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发展了抗日武装,在灌东地区党组织掌握了300多条枪。沭阳地区有了近200条枪,逐渐具备了打击日伪顽的基本武装。

1940年8月,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迁入沭阳张圩,进入淮海区,直接领导淮海区各项工作,杨纯仍兼任第二、三地委书记,同时任八路军五纵(黄克诚任司令员)一支队后方办事处主任,配合部队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

1940年9月,中共淮海区党委成立,金明任书记,杨纯任组织部部长、总农会会长等职。她奔赴各个群众工作的战场,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深入细致地发动群众,由点到面,波浪式发展,实行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健全各级基层政权和农、青、妇、儿童团、文艺宣传等群众组织,在涌现出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基层党支部。

image.png

                         左起:杨纯、张彦、金明、刘震1942年在淮海区合影                 

杨纯除奸除匪,绝不手软,并亲自上阵。涟水麻垛乡有几个王跃五部下的残匪,尤其是土匪头子,到处兴风作浪,人民恨之入骨,杨纯派人侦察好后,只带两名警卫员,骑马来到匪窝高声喊道:“王老大,有人找你”。从屋里走出一人,杨纯举枪将其击毙,打马就回,几个顽匪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已结束战斗。杨纯只身毙匪的壮举至今仍为百姓所传颂。

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开始时群众害怕,不敢接纳,怕地主秋后算账。杨纯要求各县区成立工作队,深入群众之中,访贫问苦,帮助困难群众收麦做事,对顽固地主作重点去攻,分化瓦解。由上而下成立农会小组,自己也经常在《淮海报》撰文宣传。由于杨纯超强的领导才能,很快减租减息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实现了减租(到四六分)、减息(一分五利息)、增加雇工工资(由雇主为长工买小褂、大手巾,工资达到奉养一妻二子的标准)。农民得到实惠,一片欢腾,抗日斗争形势一片大好,军队得到壮大。淮海军区原来部队9000余人,仅半年时间发展到15000多名战士。发展党员干部1000多名,在后来开辟苏南、浙江抗日根据地时,为中央提供了一大批人才。

image.png

1941年杨纯和张彦在淮海区党委机关驻地沭阳张圩

淮海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日伪频繁“扫荡”,重点封锁粮食、棉花等物资。为了生存,为了供养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军分区),杨纯发表文章《双十节告农救会员书》,在淮海报上登出,号召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粉碎封锁,开展大生产运动。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肥大王、纺纱织布、做鞋、军衣活动,在15个县区开展起来,造肥每亩达10担,总农会发给“造肥大王”证书;妇女纺纱每天4两为模范,8两为纺纱英雄,奖1000 元淮海币。淮海区人民不仅粉碎了日伪封锁,生产的粮食与棉布还支持了其他根据地的生活用需,受到中央的嘉奖。

      杨纯回忆文章中也写到这一段:“1940年二三月间,苏皖区党委决定将二、三地委合并,成立淮海地委。区党委书记金明同志派我到淮阴,任淮海地委书记,李风为宣传部长,杨汉章可能是组织部长,胡茄为民运部长,张鸿志(女)为秘书。原三地委书记万众一同志任淮河大队政委。淮海地委下辖:淮阴县委书记石振帮;涟西县委书记龙光瀛;涟水县委书记汪胜文(当时叫汪星);沭阳县委书记陈云龙;泗阳县委书记郭光裕;灌云县委书记余耀海、冯国柱;宿迁县委书记晁福祥。同年八九月间,八路军主力东进,当时正在发大水,区党委书记金明同志叫我跟他随大部队向前走, 我们就到了盐阜地区,并建立了盐阜地委,我任盐阜地委书记,李风为宣传部长。同时设立了八路军驻盐阜办事处,我兼办事处主任。不久,刘少奇(胡服)同志来到盐城,成立了盐阜区党委。少奇同志的秘书刘彬任盐阜区党委书记,我是组织部长。与我同去的李风分配到淮安工委工作。唐棣华分配到阜宁工委工作。杨汉章分配到涟水工委工作。接着这三位同志分别担任了淮安、涟水、阜宁三县的县委书记。这里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区域划分是不严格、不固定的,它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过去我们把六塘河以北地块划为二地委,六塘河以南划为三地委;当时(1940年)我们又把盐河以西划为淮海区,盐河以东划为盐阜区。这样原属淮海区域的淮安和涟东就属盐阜区的了。”1941年5月,杨纯自盐阜调回淮海区任组织部部长,兼民运部部长等职,这期间认识了张彦。张彦原名张世桢,镇江人,1918年生,南京中央大学学生。1937年11月一腔热血奔赴延安,1938年10月,从“抗大”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山东抗日前线。张彦温文尔雅,为人沉稳,工作细致认真。他俩在工作中产生了感情。金明、李一氓在沭阳张圩为他们主持婚礼。

杨纯文章写道:“1942年初(约二三月份),金明同志将我要回淮海区党委任组织部长,后由张彦接任,我改任民运部长兼农会主席。张彦还在张塘主办了两期党训班——党校。我在淮阴地区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当时叫‘二五减租’。到了下半年,日寇就来大‘扫荡’了。”

他们伉俪情深,相濡以沫,工作中相互支持。1955年杨纯调任周恩来秘书,张彥任总理办公室副主任。

1966年杨纯任中央对外文委副主任,1973年起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党组书记、卫生部党组成员兼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党组书记,1980年任卫生部副部长。

1989年,秋高气爽的一天,中顾委委员,原淮海区党委书记金明与杨纯、曾直等一行,在市县领导的陪同下,从远隔千里的北京专程来看望张圩的父老乡亲。亲人见了亲人面,欣喜的泪珠在眼眶里转。杨纯紧紧拉着当年老房东、老游击队员的手,问长问短,知心的话儿说不完。在寻访当年足迹时,她看到街道上、村庄上还有破旧的草屋,尤其听说还有孩子面临失学的状况,她心一阵紧缩,眼眶湿润了。她沉重地说:“解放几十年,张圩这个革命老区还这样穷,还有孩子上不起学,我们这些做领导的可对不住老区的父老乡亲啊!”

      1993年,“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像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神州。老区沭阳张圩,创建了“淮海区革命根据地希望工程办公室”,杨纯、金明、王仪(李一氓夫人)等17 位在张圩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前辈当了顾问,除题词鼓励外,积极捐款、捐物。杨纯同志资助4个孩子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为张圩小学订《孩子天地》杂志,直到去世才停止;每学期给学校写信,询问孩子学习、学校建设、老区发生的变化等等。她穿过的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都寄到希望工程办公室,希望工程办公室转交给老房东,或给贫穷的家庭。还经常在春天时节寄花种给学校。

由于杨纯等革命前辈倾心支持,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希望工程开展得轰轰烈烈,在沭阳张圩工作过的新四军老战士、老前辈及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献上一片爱心。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兼书记)杨巩,在抗战时期是《淮海报》总编,不但自己捐款捐物,还在省报刊上撰文呼吁社会资助老区教育。

杨纯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三师分会 晁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