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把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 ——纪念母亲李风

  • 时间:   2023-01-31      
  • 作者:   王 虹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     
  • 浏览人数:  632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image.png

                                       1937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时留影。右一为李风

我的母亲李风,原名李凤,1918年7月10日出生于山东益都(现青州市)。我的外祖父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数理专业,当了一辈子中学数学教员;外祖母毕业于济南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小学担任音乐、美术教师。母亲李风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中学时深受进步思想老师的影响,对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日寇入侵、民不聊生看在眼里,对当时国民党政府暗杀进步人士的行为极为不满。1936年夏,李风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生物系,师从童弟周教授,开始大学学习生活。这时抗日救亡的浪潮席卷祖国大地,李风也怀着一腔热血,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抗日运动中。在一二•九运动的浪潮中,李风更多地接触了一些思想进步的同学,于1937年2月加入了由山大机械工程系李欣和生物系吴綪等秘密发起成立的青岛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山东大学支部,同时参加的女同学有唐棣华(化学系二年级学生,原名胡家珍,曾用名胡笳)、王继川(中文系一年级学生,曾用名王桂荣)等。那时的吴綪和唐棣华比李风高一年级,早已是学校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曾遭到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通缉逮捕;李欣也是因在同济大学搞学运而由组织介绍转入山东大学读书并继续开展学运,他们为国

家和民族兴亡而斗争的革命精神感染和鼓舞着李风,除了上课,他们经常一起开会,一起开展救亡活动。

1937年7月7日,李风随同青岛“民先”部分成员李欣、王冠仲、吴綪、唐棣华等组成代表团前往北平参加全国“民先”总队部的成大会,火车到天津时才知道爆发了卢沟桥事变。7月底平津先后沦陷,他们从北平返回山东。平津沦陷后,社会局势动荡,书读不下去了,山东大学忙着准备南迁。“民先”组织主张“民先”成员不随学校南迁,而是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知识分子要“脱掉长衫,参加游击队”的号召,在敌人后方发动自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当时中共青岛特支也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组建游击队。

1937年10月间,按照中共五十一军工委的安排,由伍志钢、邹鲁风和李欣组成中共高密抗日游击支队工委,伍志钢任书记。他们带领山大一部分学生,其中有周璇、程恒诗、唐棣华、单勣、吴綪、李风等,以及五十一军的1个团,一起到高密的蔡晋康部开展工作。同时,另一部分人到青岛郊区毕家村、兰家庄一带组织崂山抗日游击队。“民先”队员们先后在青岛市区和崂山一带展开了团结抗日的宣传工作,组织歌咏队和剧团,李风担任歌咏队指挥,在校内外教唱流亡歌曲。李风还作为学生代表给当时驻青岛的东北军51军军长于学忠送去了抗日战旗,要求抗战。11月,日本军舰先后逼近青岛港,形势紧张,青岛市长沈鸿烈和驻军东北五十一军于学忠部实行所谓“焦土抗战”,放火烧了青岛纱厂和其他一些工厂,随后撤走,青岛即将沦陷。青岛的“民先”队员立即奔向高密,会同崂山已组织起来的游击队60余人,共同组成了高密抗日游击队,编为第四中队,邹鲁风担任游击队政治部副主任,李欣等也在政治部工作,女同学们被分配当民运宣传员。随后游击队又向诸城南山出发,与诸城地下党会合,形成了108人的抗日队伍,继续坚持斗争。

奔向邳睢铜地区

1937年12月,在山东诸城南山的一间小屋里,由山大地下党组织成员吴綪介绍,唐棣华和李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们决心更加英勇地投入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1938年2月,蔡晋康部反动分子制造事端,诬蔑发展“民先”是破坏瓦解游击队,并包围了四中队,威胁四中队离开蔡部。随后,四中队108名队员在伍志钢的率领下向徐州方向转移。到达徐州后,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指示,将队伍分成两部分,大部分由伍志钢、李欣率领,共80余人,到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三师六六七团,向团长万毅报到。另外20余人则由邹鲁风、吴綪率领,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所在地曹县开展统战工作,唐棣华、李风等随同前往。北上鲁西南抵达曹县后,已成为山东省政府主席的沈鸿烈,对山大学生表示了欢迎,让他们组成“山东省政府第一巡回宣传队”,任命邹鲁风为队长,吴綪为副队长。正巧这时荣高棠、张瑞芳的“战地剧团”路过曹县,给予宣传队以艺术指导,使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大大提高,可以演三四个话剧,唱10几支抗战歌曲,他们一直活跃在士兵和农民中间,进行抗日宣传活动。随后,沈鸿烈又任命宣传队员周持衡、于会川为东平、肥城县长,邹鲁风为海军陆战队政委,吴綪为儿童剧团团长,唐棣华、李风、张琳为教导团政治教员。这期间,邹鲁风曾向徐向前同志汇报工作,因为这几人都是共产党员,徐向前认为打进国民党上层机关不容易,要求在那里坚持。为此,他们建立起一个特别支部,邹鲁风命吴綪代理特别支部书记。在随后的工作中,由于他们在宣传教育工作中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首脑沈鸿烈等人开始防备和限制他们的宣传教育活动。吴綪认为工作难以开展,多次派人与附近的八路军部队和党组织联系。过了一段时间,匡亚明派秘密交通员来,领吴綪到山东分局郭洪涛处汇报请示。经分析情况,郭洪涛认为他们可以离开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不能再呆下去了,立即转移”。但是考虑到若直接回山东八路军工作,可能会影响当时的统战关系,所以要求他们分批前往邳睢铜(即邳县、睢宁、铜山)地区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报到,由苏皖特委安排工作。

趁着深夜,李风和吴綪、唐棣华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先到山东分局,之后与两位去苏皖地区的参谋人员一起,来到苏鲁豫边境的邳睢铜地区。第一梯队梯队长兼中共苏皖特委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李浩然分配吴綪任特委宣传部长,唐棣华任梯队政治处副主任,李风任教导队教导员。从此,她们跟随部队战斗在一起,更加坚定地投身到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中。

进驻张塘

进入邳睢铜地区,从统战环境转到抗敌斗争前线,李风从一个女大学生变为八路军战士,她不仅兴奋,也经受着艰苦环境的磨练。频繁的夜行军,吃高粱面煎饼,随时准备与敌人作战,比起大学生活艰苦得多,但是她却觉得非常有意义。从1939年3月起,李风在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一梯队任教导员期间,主办了3期教导队,吸收当地青年学生入队学习,并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为梯队培养了100多名班排干部,他们边战斗,边行军,边上课,很是紧张。每逢休息时,大家就聚在一起唱抗战歌曲《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激发大家打鬼子保家乡的抗战激情。1939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派金明到陇海路南的邳睢铜地区,成立中共苏皖区党委,任书记,并与李浩然率领的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一起行动。6月间,徐州的日寇向第一梯队进行了两次“扫荡”。第一次敌人的炮弹落到村前,李风奉命带领教导队和文件转移,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次战斗中,金明同志来到梯队,亲自参加了前线指挥,猛烈地还击并打退了敌人。在此次战斗中,金明腿部负了伤,区党委的建立因此暂停。接着由特委保卫部长胡寿海同志带少数便衣保卫金明同志在古邳附近养伤,由李浩然带第一梯队南下皖东北开展工作。

9月间,金明伤愈后,带领苏皖区党委机关干部和一个连队到达洪泽湖畔半城西北的张塘村。苏皖区党委正式成立,苏皖特委、皖东北工委撤销。随同南下的干部主要有唐棣华、吴綪、李风、江彤、王杰、谢华亭等女同志,还有高绍堂、贺孝亨、杨孟陶、侯建中、陈礼仪、朱少华等人,在那里正式成立了八路军、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开始新的工作。

张塘村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普通村庄,自从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进村后就热闹起来了。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几乎全是金明从邳、睢、铜带来的人员,机关里女干部多,文化水平高(大学生有五六人),政治素质好,革命资历深,工作能力强,干事效率高,上下级关系密切,团结,热情,为了抗日事业甘愿赴汤蹈火!进驻张塘后,苏皖区党委的组织成员和办事处机构也相应调整,金明仍任苏皖区党委书记,张彦任宣传部长,唐棣华任区党委秘书。组织领导关系也由山东分局划归中原局。办事处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委会等部门,还有文书股和民运工作队。那时,李风与唐棣华、吴綪三姐妹住在村里靠西边一家小地主的院子里,她们离开山东大学后,朝夕相处,情同手足,虽然生活条件艰苦,缺衣少食,蚊虫叮咬,不能洗澡,身上长了虱子,但大家心里想的是抗日、革命,想的是打日本鬼子,挽救民族危亡,她们干劲儿十足,忘我工作着。没过多久,金明同志任命李风到淮涟地委任宣传部长。9月18日,李风与吴綪、唐棣华分别了,她前往淮阴向淮涟地委报到。

在淮涟地委
   image.png

                              解放战争时期,李风任内蒙古突泉县县委书记

  1939年下半年时,淮涟地区已经成立八路军南支三梯队(后改为淮河大队)。这是一支由淮阴、涟水、淮安一带农村子弟组成的队伍。当时地委机关随淮河大队行动。李风到任后,立即投入工作。按照地委部署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的训令要求,举办了两期党员培训班,随部队行动,住下来就学习。学员大多是青年党员、新党员,朝气蓬勃。为健全各县党的组织,学员学习后被派往各县,充实各县党的工作委员会。虽然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党中央依然重视党员教育,要求对新党员进行共产主义初步知识和共产党员责任的教育,以提高地方和军队中党组织的质量,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觉悟和战斗力。

1940年初,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指示。三四月间,中共中央为增援新四军在淮北、皖东抗日斗争,

开辟苏北,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决定调八路军2万余人南下,到达豫皖苏边区与新四军六支队、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等会合。4月底,刘少奇到达皖东北进行统一指挥。5月,李风随同地委书记杨纯同志装扮成姑嫂,乘小船渡过洪泽湖,向苏皖区党委汇报迎接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准备工作情况。在返回途中,船到高良涧,有两名国民党警察上船检查,由于她们事前有所防备,将党内文件包上小学教科书的书皮,她们镇静地应付检查,才避免了麻烦。但是,接着又有一个穿黑绸衫的特务上了船,盯上并监视着她们。船在湖面上向顺河集方向行进着。突然,这个特务指着杨纯说:“我见过你!你是不是湖那边的(指皖东北统战区)?”杨纯不慌不忙,机智地模仿山东口音说:“哎,我是在那边当小学教师,教小学的。”“你住在哪里?到时候我去看你。”“我就住在顺河集粮栈。”船一到码头,她们迅速进了粮栈,在粮栈账房先生(淮河大队谢冰岩父亲)的安排下,躲进对面的一座小楼里,一会儿工夫,就见两个穿黑绸衫的家伙来搜查粮栈了,当然,他们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而去,李风和杨纯就这样脱险了。

1940年5月,苏皖区党委决定二地委书记杨纯兼任三地委书记。杨纯到淮涟后,二、三地委合并,后称淮海地委。当时,淮海地委主要成员随军队南下,组建为盐阜地委,苏皖区党委任命杨纯为地委书记,冯国柱为组织部长,李风为宣传部长,杨汉章为组织部副部长兼社会部长,唐棣华为民运部长。地委机关驻在东沟,公开名义是八路军东沟办事处。此后,唐棣华兼任阜宁县委书记,李风兼任淮安县委书记。那时,三位女性为抗战活跃在苏北,同时担任一方党内领导人,又都是正牌大学生,这在盐阜地区历史上闻所未闻,一时有苏北“三女杰”之说。1940年8月,地委派李风到淮阴南乡去迎接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先头部队——胡大队。这个胡大队就是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是胡炳云同志。这是李风第一次见到老八路军。这个团连排以上干部都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团长胡炳云热情接待了李风。启程时,李风看到他们集合号一吹,5分钟就集合好出发了,过运河时船浮桥早已架好,行动迅速、敏捷,真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不久,顽固派王光夏部就被胡大队配合陈毅指挥的新四军围歼,全部被消灭。

出任淮安县委书记

1940年10月间,黄克诚同志率领老八路2个旅过黄河到达涟水以东,占领阜宁城,韩德勤部像秋风扫落叶般地飞速南逃,龟缩到淮安南部曹甸(炮楼多的村子),留东北军五十七军守在前头,保住车桥。淮安北部苏家嘴、横沟寺、顺河集一带都解放了,可是仍在敌伪匪顽包围之中,还是一个游击根据地,但群众条件很好。这时,地委随主力部队到了东沟、益林,杨纯派李风去淮安县委帮助工作,筹建县委,与地方干部一同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军部设于苏北盐城。接着,刘少奇召开县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部署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系列工作,首先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就在这月,根据盐阜区党委指示,中共淮安县委正式成立,李风任书记,县长赵心权,组织部长郝渠,宣传部长许邦义,民运部长周兴。李风上任后首先遇到农民因青黄不接,缺粮吃。为了保证农民春耕生产,县委立即组织了借粮斗争。县委与农救会一起,发动农民群众到地主家去借粮。这次借粮斗争在各个党支部和乡农救会的领导下,来势也猛,贫雇农们涌入地主家中,提出借粮要求,借不到粮食就吃住在地主家中。

image.png

            1987年李风(左三)被邀请回江苏淮安,与当年老战友王一香(左二)等,在周总理故居前合影

4月初,县委组织召开了农救会代表大会。代表有三四百人,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发动农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实行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生活。赵心权县长还召开地主乡绅座谈会,亲自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各界人民共同抗日,大讲为了抗日,农民要搞好春耕生产,军队要武装保卫春耕,农民饿着肚子怎能生产的道理;大讲为了男女老少齐心抗日,当前大家把库存的粮食拿出来借给农民吃,是件有重大意义的好事情。县委也保证秋收后一定按数还粮。在各党支部、农救会的努力下,借粮斗争顺利开展。通过这场斗争,淮安共借粮75万斤,到秋季还粮69万多斤,占借粮总数的92%,地主富农满意地说:“共产党说话真算数,确实做到有借有还。”李风到淮安县委后,除了积极组建县委,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培训地方干部,还深入区乡指导工作,受到百姓爱戴和称赞,都说她虽然是女大学生出身,却能在农村吃得苦,同群众打成一片,有工作能力。在淮安北乡哪个不晓得“李主任”(当初县委书记对外以“八路军办事处主任”相称),老老小小都争着带她到自家吃住,并以此为乐为荣。

以武装斗争巩固苏北根据地

淮安东南乡是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统治区,大小集镇都有顽军驻守,控制严密。淮安北乡则地处盐阜、淮海两个根据地之间,是沟通两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华中局、军部与淮南、淮北保持联系的交通枢纽。因此,淮安北乡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尤为重要。淮安县委成立后,就以秘密党组织为核心,团结一部分爱国人士,成立了县政府。由于李风原是特委宣传部长,参加过特委对武装斗争的领导,有一定游击战争的经验,就由她直接带领县区武装坚持淮安北乡的斗争。县长赵心权具有多年革命斗争经验,并很早就参加抗日武装活动,自然成为县委领导敌后武装斗争的好参谋。那时,在这一地区,先后联合淮、涟、阜边区十几个乡镇,建立了边区政府,成为全县的后方;又成立了11个区公所,成为全县对敌斗争的前哨阵地。在建设县、区政权的过程中,陆续掌握了百十条枪支,以两个连的建制,成立了淮安县武装大队,李风任政委,赵心权任大队长。两个连的战士,多是淮安北乡的子弟,英勇善战,敢打敢拼。就这样,一支新型的抗日武装出现在敌后抗战的战场上,也成为创建淮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image.png

那一时期,当日伪军对我盐城地区大“扫荡”时,国民党韩德勤等顽军紧紧配合,对淮安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进犯,有时顽军刚退,敌伪军又来袭击,县机关往往一天转移几处,天天有战斗,这样的日子相持了半年之久。由于淮安北乡对敌斗争形势严峻,刘少奇同志曾面召李风,根据淮安北乡坚持斗争的条件和特点,作出三点指示:一、依靠一支百十条枪杆子的地方武装,不要依赖主力部队;二、依靠一批土生土长的地方干部;三、依靠密切联系群众的秘密党组织,坚持原地武装斗争。就是在这样艰苦严峻的环境下,县委一直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坚持发展地方武装力量,不断巩固和守卫着抗日根据地。直到1941年秋,我主力部队三师七旅经常有一两个团驻在苏家嘴附近,对付国民党韩德勤等顽军进犯,县机关才改变了一日数迁的状况,稳定地驻在李大舍、高荡、大吉庄等地。

1942年9月,淮安成立了县参议会,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了参议长。就这样,历时两年多的艰苦工作,群众发动起来了,淮安政权日渐巩固,县大队也日渐壮大。1943年2月,新四军三师及盐阜区党委决定抽调一批干部前往延安学习。李风接到前往延安学习的通知,她告别了几年来生死与共的战友,告别了苏北的父老乡亲,踏上奔赴延安的征程。

 

 二师分会 王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