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痛悼廖明娥阿姨

  • 时间:   2023-01-31      
  • 作者:   刘志庆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     
  • 浏览人数:  263

image.png

                                                                 《抗日名将廖海涛》封面

        廖明娥阿姨逝世了。当我获悉这一消息时,内心感到无比的悲痛,因为廖明娥不是一个普通的女性,她和一个大写的名字紧密相连,那名字就是“廖海涛”。我是江苏省溧阳市塘马人,塘马人和廖海涛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听到廖阿姨逝世,内心的悲痛是无法言述的。
“廖明娥”的名字为我所知是2005年的清明节
前,我带着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到了常州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在展览馆里面的橱窗里,我看到了一本书,书名叫《抗日名将廖海涛》,作者即廖明娥。当时我很激动,很想看看书里面的内容,也很想知道作者是什么人。由于种种原因,塘马战斗的历史过程和罗忠毅、廖海涛的英雄事迹很少见之于报刊、电台、书本,现在有一本介绍廖海涛的书,我这个塘马人怎能不激动呢?管理人员说橱窗不能打开,领导说一个展览品不能对外展示。我怀着深深的遗憾请求文联的一个领导,希望把这本书借出来。文联的那位领导告诉我,她也没看过那本书,只是在橱窗里看到了那本书的封面。2006年我要完成自己的夙愿,把塘马战斗的历史内容和英雄事迹记录下来。此事得到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馆长张燕的支持。张馆长告诉我,年底廖海涛的女儿廖明娥夫妇将到塘马、溧阳、江苏拍摄纪念她父亲的纪录片,《抗日名将廖海涛》那本书就是她写的。直到此时,我才知道廖明娥就是廖海涛的女儿。

    我从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借阅了这本书,并且把它复印了下来。通过阅读此书,我初步了解了廖海涛光荣的一生。要记录塘马战斗的历史,这本书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迫切地希望能够早日见到英雄的女儿。

    廖海涛有一个女儿,小时候我们就听说过,但塘马村的老百姓从没见过。见到她,于我而言是一种渴望。见到了,见到了!2006年年底,在溧阳市党史办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一直想见的廖明娥和他的丈夫杨初云。党史办主任朱洪伟作了介绍后,我便紧紧地握住了廖阿姨的手。廖阿姨温和、朴素、真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眼睛,很像廖海涛。廖海涛长着一双虎眼,炯炯有神。廖阿姨的眼光和她的父亲一样炯炯有神,纯净、真诚、坚毅。“廖司令的女儿女婿来塘马村了!”这一消息迅速地传扬开来,塘马村委的领导、塘马村的老百姓纷纷迎了上来,一声声问候,一声声呼唤,真挚的情感在双方间来回传递。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那些亲眼目睹过塘马战斗的人,那些曾经见过廖海涛的人和廖明娥夫妇亲切地交谈着,叙述着廖海涛在塘马时的战斗生活。廖海涛是为了苏南的百姓、为了民族的独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永远活在苏南人民的心中,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中!现在,英雄的女儿来到了他战斗过的地方,老百姓怎么不激动呢?

image.png

                                           廖海涛故居 

    廖明娥夫妇感谢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来到了她父亲曾经居住过的故居前,和房东的儿子亲切交谈。廖明娥之前来溧阳多次,但从没有到过塘马村,这次来到塘马村,受到干部群众的热情欢迎,她非常激动,对干部群众的热情欢迎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2006年冬天我写的手稿上有这么一句话,作为整个创作的开头:“廖海涛打开门一看,浓雾奔涌而来,他大吃一惊……”但这几句话始终没有成为定稿里面的内容,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我对塘马战斗历史知识的了解,对新

四军历史知识的了解太少太少,还不足以撰写这样一本十分丰厚的书。我决定进行大范围的采访。当年年底,我到北京寻访了乐时鸣主任;2007年的夏日,我到福州采访了王直政委和郭冰阿姨;随即我迅速赶到龙岩,寻访了五六天以后,赶到上杭,受到了廖明娥夫妇和人大主任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廖明娥阿姨打开了相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珍贵的照片,并用照相机拍摄了下来。来到廖海涛家乡双髻山下的大岭下村,我在廖海涛的故居前久久不愿离去。
    塘马、大岭下两个不同的时空,两种不同的心境,不断地在我心中切换。一位民族英雄离开遥远的家乡,把最后一滴血洒在了苏南的土地上……他出生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过他的足迹,他的音容笑貌还在这个空间里回荡,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我为廖海涛骄傲,我为上杭骄傲!廖海涛这样的优秀人物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没有他们,我们这个民族就不能够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
在双髻山大禾坑,廖明娥和当地的村民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她那种和霭可亲的风范使我想起了廖海涛在苏南抗战时期的那种特有的风范,当地的老百姓常常讲述着廖司令怎么爱护老百姓、怎么关怀老百姓……,廖阿姨完全继承了她父亲优良的传统。

     2011年在溧阳举办了塘马战斗7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举办了我著的《风云塘马》《血战塘马》《罗忠毅传》《廖海涛》等书的首发仪式。廖明娥夫妇应邀来到了溧阳,在天目湖宾馆,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交谈。后来我又陪同他们到塘马村去参观访问,塘马村委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廖明娥在会上作了讲话。

image.png

2014年在福州举行的王直将军的追悼仪式上,我又见到了廖明娥夫妇。没想到那是我和她相见的最后的一面。

廖明娥是廖海涛与张招巴的女儿,但她从没见到过她父亲,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军部命令闽西等地的红军,集中在龙岩东肖,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准备北上抗日。支队司令员张鼎丞,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罗忠毅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廖海涛、黄火星率领的红七支队,不久到大禾坑集中,随后开往龙岩白沙点编。
    离开之际,廖海涛的爱人张招巴已有身孕。因新四军点编时不能带家眷,夫妻分离,依依不舍。张招巴想到丈夫即将离开自己,北上抗日,心里头更是十分纠结。她既为丈夫能上前线抗日,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作出贡献而高兴,又担心丈夫在战场上会遇到不测,同时也为自己孤身一人留在家乡,随时可能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害而担忧。然而,在这国难当头的紧要时刻,这个淳朴正直的农家妇女,还是摆正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愉快地欢送丈夫奔赴前线,并鼓励他勇敢杀敌,为国立功。而廖海涛呢,他想得最多的是国难当头,祖国的大好河山正遭日寇铁蹄践踏,民族前途正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恨不得立即奔赴抗日战场与日寇拼杀,把日本侵略军统统赶出中国去。当然,他对离别身怀有孕的妻子也是心有不舍啊。
    临别前,廖海涛送给了妻子一把左轮手枪(现珍藏于上杭县博物馆),对她说:“在你即将分娩时,我又要离开你。形势所需,没有国,就没有家。别难过,别流泪,这把手枪就让它留在你的身边,必要时作自卫之用。孩子生下来,如果是男孩,取名为明朗;如果是女孩,取名为明娥。”为了防止敌人疯狂报复,廖海涛特别吩咐妻子说:“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先送给别人抚养,我日后派人回来接你们一起到部队。”
    廖海涛离开大禾坑后,张招巴回到大岭下,一直在双髻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
    1938年5月,张招巴生下一女孩。遵照廖海涛的吩咐,取名为廖明娥。不久,张招巴把女孩偷偷地寄养在石铭村罗三妹(烈属)家。1942年初,张招巴得知丈夫已在苏南抗日前线壮烈牺牲的消息,泪流满面,痛不欲生。根据闽西乡村的习俗,为了延续丈夫家的香火,她过继了一个男孩,取名为廖润禧(曾任上杭县溪口供销社副主任)。这以后一直到全国解放期间,张招巴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坐牢,遭受“坐老虎凳”“上雷公尖”“灌辣椒水”等酷刑。她坚贞不屈,没有暴露游击队的半点消息,没有出卖一个革命同志,把廖海涛那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下来。解放初,张招巴又将女儿廖明娥接回家中抚养,供其上学,成年后就职于上杭县政府的民政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招巴曾任上杭县副县长,1976年去世。

廖明娥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她继承了廖海涛的优良品德,即使最困难的时候也从不向组织、政府伸手,在自己岗位上积极帮助他人,在支持老区建设和弘扬铁军精神方面竭尽全力。溧阳市委原宣传部长路发今说:20世纪70年代,木材紧张,溧阳县政府曾向廖明娥打听能否购买一些木材,廖明娥积极奔走,多方联系,终于解决了溧阳县政府的困难。
    廖阿姨永远离开了我们。她朴实的风貌、乐于助人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德将永驻人间!

                             

一师分会 刘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