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深切怀念我的父亲王善甫

  • 时间:   2023-01-30      
  • 作者:   王晓云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     
  • 浏览人数:  624


image.png

王善甫

100年前的1920年农历正月初三,父亲出生于河南省内乡(现西峡)县,在一个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贫苦农民家庭长大。1937年5月, 父亲在中共鄂豫边区省委所属的西峡口区委派到回车高小当老师的地下党员张景芳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在他的介绍下,参加了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

      抗战爆发,父亲于1938年3月随新四军第八团出征抗日。从父亲20岁时拍的一张照片上看,那时的他已是新四军第 五支队第十团的政治处主任。经历了豫南反“围剿”,以及皖中、淮南、苏皖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参加创建淮南抗日根地和津浦路东西两区的反“扫荡”、反摩擦作战,以及盐城攻坚战、淮南“百日反‘清剿’”、安徽来安县半塔保卫战、淮南津浦铁路东七路反扫荡等战役。

image.png

                                  1946年4月在半塔保卫战纪念塔前,前面穿大衣者是父亲

1946年7月,父亲在第六旅第十六团任团副政委,同年11月任该团政委,随后,六旅划归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参加了同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师作战的涟水保卫战。1947年,十六团改称为华东野战军第三十四旅一○○团。同年3月在阜宁县西塘城作战中大腿被子弹贯穿负伤。伤愈后的8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第三十四旅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济南、淮海战役和解放合肥以及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历任皖北军区军政干校副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安徽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1953年,调南京军事学院任系主任、政治委员,1956年,受到刘伯承院长的嘉奖,1957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调任军委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

父亲热爱学习,很少参加专为领导干部提供的娱乐活动,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和学习上。他在工作之余依然能对我们进行各方面的教育,除了在思想上严格要求我们努力上进外,他还很看重我们的学习成绩。每到学期末,他都要检查我们的成绩册,并给我们写评语,其中有表扬也有批评。他常常告诫我们,千万不要有优越感和特权思想。嘱咐几个离开军队子弟学校去社会上读中学的孩子,不要暴露自己是干部子弟,不要和人家比吃比穿,要跟工农子弟打成一片。

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遭受了很大的冲击。1978年,父亲终于得到了彻底平反。

父亲的胸怀是博大的,他很少向我们谈起自己遭受的苦难,许多事我们都是在他后来的回忆录里看到的。

image.png

战争年代的父亲和母亲

1981年,父亲调总参防化部任政治委员,直到离休。

1985年退居二线的父亲做了几年顾问后,便彻底抛开了公务,除了参加党史和军史的编写外,就是读书、看报、写回忆录。他写的读书笔记有好几本,即便住院治病期间也未停止过。他让外孙女为他挥毫写下“知足常乐”四个字,与郑板桥的横幅“吃亏是福”一同挂在客厅里。这两幅书法作品印证了他的离休生活过得轻松、愉快。

image.png

                            20世纪80年代的父亲母亲在北戴河疗养

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父亲担任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和二师分会第一任会长,领导和参加了新四军研究会的党史、军史编写工作,主编了《转战淮南》《淮南烽火》等书。2001年,父亲完成了他的回忆录——《我八十一年的经历》。可以说,父亲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且有意义 。

在父亲的左大腿处有一个核桃大的伤疤,那是他在1947年3月的阜宁县西塘城作战中留下的,后来被评为三等甲级伤残。每年政府都发残废金,但他把这些钱都寄给了家乡人,晚年他还为家乡的修路奉献过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为《转战淮南》和《淮南烽火》的主编,父亲有大量的事务要亲历而为,在退居二线和离休的15年中,撰写文稿27万多字,不料因过度劳累,心脏发生了大面积梗塞。此后的6年里,他时常出入301医院,直至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父亲为党史和军史工作,做到了他生前所期望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师分会 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