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在炮火中成长

  • 时间:   2023-01-30      
  • 作者:   袁敬敏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285

战争年代,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里有一批“小鬼”,年龄在12 岁到15 岁左右。为了便于加强对孩子们的生活管理和教育,团里先后建立过两次“小鬼班”

第一次建立“小鬼班”是1941年5月前后,在海边的大来公司。成员有袁敬敏、吴耀兴、洪婉、陈导民,还有一位是姬鹏飞同志原来的警卫员,5个人。班长是个年纪稍大的女同志,叫沈毅平,日常大家生活在一起,工作分到各组去活动。

洪婉是个天真的广东小姑娘,父亲是个有钱的越南华侨,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为了抗日,她毅然瞒着家里来到了新四军。因为年小,不懂事,还带了旗袍、金项链和香水等化妆品。一次移动,把金项链丢失了,怎么也找不到,后来,在上海扩军把她扩来的孟尔顿同志回来了,她像见到亲哥哥似的上去抱着大哭。可是,就是这个小姑娘,几个月后,参加地方民兵组建工作,竟能大胆地带领民兵了。袁敬敏是个工人的儿子,也是广东人,因为个子小、人瘦,人们都叫他“小广东”。刚来,他想家,不愿留下。经洪婉等个別做工作,后来,他又会唱又会演戏,成了团里最活跃的,引人注目的人物。陈导民原来是个工人的女儿,8 岁时,全家在上海被捕,坐过监狱。由于从小经受过艰苦磨炼,显得比一般孩子懂事、成熟,父亲当了军分区司令员,可是从她身上,一点也看不出是个高级干部的子女。她平时留个短发,看上去像个“假小子”。吴耀兴原是无锡的穷孩子,家庭很苦,母亲在人家当娘姨。小吴长得很讨人喜欢,圆圆的脸,厚嘴唇,一对小酒窝,老是笑眯眯的,见了大人,有时爱伸舌头做鬼脸。

那时,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常有敌人飞机来空袭。一有警报,大家不懂防空知识,不知往哪儿跑,有的钻桌子,有的就躲在烧饭的灶后。沈毅平是个稳重、沉着的大姐姐,就叫大家别慌,说敌人飞机扫射、轰炸时,屋子目标显眼,塌了易砸伤人,到野外比较安全。以后,大家就分散躲到玉米地里,敌人飞机从哪个方向来,也看得清。

大来公司有许多粮食仓库,但没有粮食,只剩下个名称,已没有什么公司。服务团同志一部分住在库房里,一部分住在旁边的半面街上,“小鬼班”就住在街上的一个棉花店里。

大约六、七月,有一天,不知怎么,外边的棉花堆忽然起火了,火势很猛,一下蔓延开来。服务团同志们都奋不顾身地去救火,“小鬼班”的同志也不落后,纷纷端了脸盆、水桶跑到河边去打水,往火上一桶桶泼。经过几个小时奋战,火终于扑灭了。虽然有的同志受了伤,撕坏、弄脏了衣服,不少雪白的棉花,成了一堆堆水淋淋的黑黄色的垃圾,但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大家心里还是高兴的。

第二次建立“小鬼班”是1942年4月。在泰州前官渡建立了少先队,成员有袁敬敏、吴耀兴、陈导民、钱小惠、刘天泽、钱厚祥、杨芝萍,后来又从老一团调来个小朱,共8 个人。服务团的小号兵王福,还有一个叫许松山的“小鬼”,也常来参加学习,但不在一起生活。带队的女同志,叫陈佶徵。

钱小惠、刘天泽、钱厚祥、杨芝萍,都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上海来的。

当时,大家在一起生活,很紧张,也很愉快。每天天刚蒙蒙亮,起床哨吹响,同志们就忙摸黑起来,穿好衣、鞋,赶到广场上集合、跑步。

开始,“小鬼”们动作慢,出来常迟到,有时大哥哥大姐姐已起步走,开跑了,才半道加进去。后来,在陈佶徵帮助下,慢慢懂得睡觉时应将衣服、鞋子放在顺手地方,起来一下就能摸到,以后行动果然就快了。

开饭时,炊事员把大桶饭和菜送来,各班派一人拿了菜盆去打菜。大家围在一起,有的站着,有的蹲着,在场地上吃起来。大哥哥们饭量大,吃饭“打冲锋”,盆里的菜很快吃光。少先队的“小鬼”脸皮薄,盆里菜常吃不完,大哥哥们看到很夸奖。

战争年代打游击,经常要移动,每逢集合,同志们都组织啦啦队,互相拉唱歌。少先队的“小鬼”年纪小,人也少,总排在队伍最边上,听大哥哥、大姐姐们唱。偶尔,也有人冲着“小鬼”们叫:“少先队,来一个!”陈佶徵就叫“小广东”出来,指挥唱《少先队队歌》:

 

冲,冲,冲!

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翁,

我们的四十年代的新儿童;

在抗战炮火中长大,

锻炼成坚强的小英雄。

……

 

童稚的歌声荡漾在宁静的夜空里,得到大哥哥、大姐姐们鼓励的掌声。

每次行军,少先队总是受照顾,优先走在服务团的最前边。排队顺序也是年纪小的在前面,年纪大的在后面,最最后面的是大姐姐陈佶徵。

小祥在小鬼们中,年纪最小,参军时才11 岁。从小在上海长大,出门交通方便,很少走路。现在到乡下打游击,一走就是多少里,但他从不吭气,不叫苦,也没掉过队。一次,到了宿营地,陈佶徵发现他脚上打了很大的泡,就用针帮他挑破。经过三番五次的锻炼,小祥的脚慢慢也就不打泡了。

那时,大家生活很苦,每晚睡的地铺,铺着草,很潮湿,日子久了,小刘身上生了疮,老痒痒。小祥背后也生了水泡。陈佶徵就像大姐姐一样,帮他们上药,料理生活。

有一阵,少先队员也轮流放哨。深更半夜,一人趴在村头,瞪大两眼,望着前面月光下的大道,听到远方狗声一叫,便紧张地盯着看有没有敌人出现。有的队员有点胆怯,可一想到打鬼子是英雄好汉的事,来了勇气,胆又壮了。

兵荒马乱年代,大家都没手表,用火柴点着香计算时间,一支香点完了,就下岗,换另一人放哨。

少先队日常工作,主要两项,一是了解敌情、送信;二是进行宣传鼓动。

三分区敌人据点多,鬼子三天两头下乡“扫荡”。少先队员便化装,扮成乡下孩子,在村外、道边望风,发现敌情马上向团部报告。

一次,队伍转移到一个新地方。派小惠给留在原地的人送信。他走了一多半路,在一条田埂边愣住了,原来面前出现了两条道,走哪一条呢?村子离得远,路上又没人可问,迈出十几步,想想不放心,又回头。正在为难,发现一排草倒在路边。好像是被许多人踩的,猛地想起昨晚是从这儿经过的。顺着走去,果然找到了原来的村子。

还有一次,敌人下来“扫荡”。团部派刘天泽送一封急信。他穿着便衣,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了敌人,由于离得近,躲已来不及,他小脑瓜灵机一动,马上蹲在草里,装作大便。敌人从大路上咋咋呼呼地过去,有的看他一眼,没在意。等敌人走远,他忙提起裤子,将信送到指定地点。

宣传工作,主要是写标语。

标语要写好,先靠练习字。漫画木刻组大哥哥、大姐姐们美术字漂亮,就请他们的高斯大哥哥来教。

泰州一带的村庄,村头都有小土地庙。每到一个宿营地,大家就去找,在土地庙墙上写上醒目的标语。开始陈佶徵先在墙上写好字框,大家用刷子蘸了石灰水,一笔一笔往上涂。后来,写的次数多了,陈佶徵看小惠学得较快,又比别的小鬼岁数稍大点,有时,就叫他一人提了石灰水桶,出去写。

那时写得最多的标语,是“军民合作”,也写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小朱在老一团做过几天宣传工作,有点经验。他教大家用木板夹住竹笋壳做笔,果然很好。

除此,“小鬼”们也演戏。

宜家堡战斗后,少先队配合反顽斗争,在广场上演了活报剧。

“小鬼”们从老乡家借来一张方桌,一个椅子,把椅子架在桌上,当作敌人碉堡。小祥个子小,扮伪军,躲在椅子后向外招手。小刘扮作国民党顽固派,偷偷从另一边爬过来,向伪军招手,称兄道弟。个子较高的小惠,就扮作新四军,勇敢地冲上来,打垮了伪军。吓跑了顽固派。

还有一个活报剧,陈导民背上贴了“东北”两字,杨芝萍背上贴了“华北”两字。“小广东”扮成魔鬼,张牙舞爪地把她们挨个抓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吞灭中国的狼心狗肺。

两出戏的导演,都是17 岁的陈佶徵。

别瞧戏不起眼,村上的孩子和妇女看得津津有味。

“小鬼”们还请天然大哥哥来上舞蹈课,兴致勃勃地学习了儿童舞基本动作。

小祥和小刘最小,也最贪玩。可是战争年代,乡村里没什么好玩的。怎么办呢?一次,他们忽然发现一条小蛇,兴奋极了。开始他俩有点胆怯,找了根小树枝,一会拨过来,一会拨过去。后来,越玩越胆大,就伸手去抓,小蛇恼火了,摇头摆尾地挣扎,他们也不怕,玩得格外开心。这事保密了几十年,他俩快成老头了,陈佶徵才知道。

每晚睡觉前,“小鬼”们学习大哥哥、大姐姐,也坐在一起开生活检讨会,检查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小小年纪懂得了什么叫“批评”,什么叫“自我批评”。

一天,两个“小鬼”为站岗吵起来,一个站了两趟白天岗,不愿站夜岗,一个就是不答应。别人怎么也劝不了,只好找陈佶徵进行说服。

小杨在十里洋场——上海见过大世面,口齿伶俐,小嘴很甜。一次,因为说了假话,大家提意见,她接受不了,哭了。夜里就装说梦话,嚷着要回家。后经多次帮助,认识错了。

少先队虽然只有短短的历史,但对“小鬼”们来说,这是自己参加革命的起点,人生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十分值得怀念的。“小鬼”们没有辜负党的教育,6年后,吴耀兴英勇地牺牲在炮火连天的淮海战场上,其他“小鬼”在革命队伍中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先后成为祖国军事、经济、文化战线上的人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三师分会 袁敬敏洪婉陈导民钱小惠刘天泽钱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