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盱眙,方毅同志的第二故乡

  • 时间:   2023-01-29      
  • 作者:   丁立高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     
  • 浏览人数:  202


在纪念盱眙解放70周年之际,2018年11月12日~15日,4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难忘方毅》在中央电视台CCTV-9纪录频道热播,28万字的纪实文学《方毅在盱眙》已由中华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盱眙抗战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现在让我们随着这段简短的文字,深切缅怀抗战时期方毅一家人在盱眙可歌可泣的往事。

进驻盱眙 深入敌后

image.png

                                                            方毅

1939年2月,方毅以中央派出的4个社会调查小组之一的组长身份进驻盱眙,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9月,方毅一家人才跟随新四军大部队一道北撤至淮阴。在这期间,方毅参与领导淮南、盱眙军民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进攻,参与指挥半塔集保卫战,领导淮南、盱眙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和地方干部的培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0年4月初,殷森(后来认识方毅并结婚)和王宇、张焰等同志,随盱眙县第一任县长余纪一来到了盱眙。那时,古老的街道上,断瓦颓垣很多,都是1937年日寇放火烧的,还杀了1700多名妇女同胞。这样惨痛的悲剧,激起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殷森等女同志在县政府,除办些机关业务,还常到老乡家做群众工作,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动员青年参军,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有时一大群孩子围着,她们就给孩子们讲新四军抗日的故事,或教他们唱抗日歌曲。就在这时候,日寇开始对津浦路东大“扫荡”,她们奉命转移到盱眙北乡去,与敌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迂回战斗。

1940年10月,路东根据地取得反“扫荡”胜利后,县、区、乡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局面开始相对稳定。那时的方毅已25岁,早该结婚成家了。当时方毅参加革命的时间已逾10年,而且任职也在军职团级以上,完全符合结婚的条件。但是,由于戎马倥偬,转战千里,又在敌人的监狱里度过了3年铁窗生涯,方毅不但没能结婚,连女朋友也没有谈过。刘顺元和夫人鲍有荪就开始为方毅的婚姻大事操心,准备在革命队伍中为他物色合适的对象。后经鲍有荪、周希介绍,方毅与殷森加深了交往。

艰苦环境 喜结连理

殷森的父亲殷蕴元,青年时期思想进步,曾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后又成立了伪“满洲国”。殷蕴元不愿当亡国奴,于1936年举家迁回安徽原籍。殷森曾在吉林省立女子中学读书,为人谦虚谨慎,性格内向,说起话来有些腼腆,然而在民众的集会上作宣传动员,她却很能讲。大约在10月中旬,周希便分别征询了殷森和方毅本人的意愿,还特地向方毅转达了刘顺元、鲍有荪已“看中”殷森的意思。其实,在此之前,方毅和殷森彼此也认识。虽然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但是方毅对殷森的表现也有所闻。在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中,数方毅最年轻,也惟独他尚未结婚成家,殷森也知道。当时,他们两人年貌、学历相当,内向型的性格相似,尤其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相互之间蕴藏着爱慕对方的潜意识。

然而,由于当时的艰苦环境和战乱年代,加之双方职务和革命经历的差异,彼此又都没谈过恋爱,所以,谁也没有勇气直接向对方表明或暗示爱慕之意。自从周希为他们牵线后,方毅和殷森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在坦诚相待和加深了解的基础上,谈得情投意合。就这样,双方就很快表明了态度,确定了恋爱关系。后来,他们的结婚申请,很快获得路东省委的批准。

转眼就到了当年11月7日,这是伟大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日子,方毅和殷森特地选定这个纪念日,喜结连理。由刘顺元安排,在省委机关举行了一个简易的新式婚礼。

在那战火纷飞、只争朝夕的年代,方毅和殷森结婚既没有“蜜月”也没有婚假,第二天就各自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工作。婚后他们经常分居两处,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刚结婚没几天,大约在11月中旬,方毅就撇下新婚的妻子,前往天长县张铺镇、盱眙县葛家巷等地考察调研,为路东联防办事处和省委机关选址。方毅和刘顺元就率领联防办事处和省委机关人员从半塔集迁到了葛家巷。葛家巷是张铺镇西面的一个山区小集镇,省委机关和联防办事处不得不分驻在集镇附近的两个村子。此时殷森仍在省委宣传部工作。

联防办事处迁驻葛家巷后,方毅就成天忙于召开路东第一届临时参议会的工作。会后不久,邓子恢奉调去淮北抗日根据地工作,路东联防办事处的工作由方毅全面负责。当时,淮南、盱眙抗日根据地的行政领导工作,事无巨细,方毅都亲自掌握,身体力行。虽然他和殷森的工作地点相距咫尺,但是方毅三天两头要深入到各县、区、乡了解情况,检查工作。他忠于职守,从来不敢稍许懈怠,甚至连妻子怀孕也无暇关照,有时竟“三过其门而不入”。

六天幼子 托付乡亲

“皖南事变”之后,日伪军把军事进攻的目标集中指向新四军及其所属各根据地,经常发动残酷的“扫荡”。特别是毗邻日伪巢穴南京的天长地区,日伪军每次对路东根据地的“扫荡”,这里首当其冲,直接威胁党政领导机关的安全。当时,殷森将要临产,区党委决定不让她随同区党委机关迁到时家集,而临时把她安排到半塔中心区委工作,殷森便重新回到了半塔集。1943年春节前后,淮南、盱眙地区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日寇乘机从嘉山、来安一线增兵,阴谋策划从西向东“扫荡”淮南根据地,席卷盱眙,形势十分紧急。这时,殷森即将分娩,特别需要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家。为此,半塔中心区委专门与杨言德商量,由半塔合作社在许港织布厂里为殷森腾出一间房子安家。许港,是二师织布厂所在地,当年殷森就临时安排在许港织布厂住下待产。1943年1月22日,方毅和殷森的第一个孩子就在这里平安地降生了,就出生在许港织布厂旧址一间小房子里。

这个男孩的出世,给年轻的父母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但是,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艰苦环境中,怎样抚养这个孩子,确实是方毅和殷森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难题。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寄托在当地群众家中喂养。半塔中心区的马厂乡一个小村子,村里只有两户人家,一户是杨言德的内弟家姓王,还有一户是民兵小队长冯国英。他妻子王树华,是乡妇抗会会长,家里还有约50岁的婆母和9岁的女儿。商得王树华同意,孩子就放在她家喂养。孩子出生后第6天,朔风呼啸,大雪飞扬,王树华夫妇冒着大雪,趁着外面行人稀少,一大早就来到织布厂殷森的住处,略作寒暄后,迅速把孩子襁褓包裹好,放在她丈夫的大棉袄衣襟里,腰里扎上一条布带,沿着山间小路抱回家。当时,殷森和方毅连孩子的名字都还没来得及想好,还是王树华夫妇替孩子起名“来成”,寓意孩子出生在来安,平安成长。后来一直沿用了这个名字。

刚生下来五六天的孩子,让别人领去喂养,哪个做母亲的能舍得?但是,当殷森想到根据地的群众那么热情、可靠,孩子不过是从一个母亲的怀里转到另一个母亲的怀里,也就放心了。

image.png

方毅和他的战友们

为了养活这个孩子,王树华夫妇俩可费心血了。他们抱着孩子到庄前、庄后讨奶水,还把逃荒来的有奶水的妇女留下,供她饭吃,让她给孩子喂奶。有一年夏天,孩子得了病。

殷森去看他,只见王树华夫妇俩,一个给孩子摇扇子,一个舀西瓜水,一勺一勺地喂……

见到这动人的场景,谁能不激动呢?殷森噙着眼泪,对无知的孩子说:“你长大了,要记住啊,要记住啊……”

殷森把孩子寄养在王树华家以后,刚满月,又匆忙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半塔中心区委分配她在区属马头乡工作,帮助乡党支部建立健全组织,开展群众工作。为了便于工作,1943年春节后,殷森调到来六县半塔区马头乡做民运工作,就从织布厂迁住到了马头乡一个比较偏僻的自然小村一户姓王的农民家中,历时近一年,直到当年底才搬到时家集淮南行政公署驻地。

方毅和殷森的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儿,1945年夏在半塔集出生。俗话说,一儿一女一枝花,这就是他们家庭美满幸福的象征。而且,这个孩子出生在中国人民8年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犹如一朵初春绽放的报春花,为她的父母带来了坚持长期抗战、终将赢得胜利的希望和喜悦。女儿出生后,原本应由父母亲自抚养。但是,在那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肩负重任的父母要自己喂养孩子谈何容易!他们考虑再三,仍然不得不在孩子出生刚50天,就送到嘉山县涧溪的一位区干部家中喂养。

硝烟弥漫 患难与共

抗日硝烟弥漫淮南,战乱盱眙贫困潦倒,国共协调没有定夺,方毅、殷森在盱眙过着怎样的日子?从殷森的日记里,却看到了新的希望,但辛酸岁月也可窥见一斑

“6年的盱眙岁月,是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度过的。淮南、盱眙父老与我们同生死、共患难,用自己的汗水心血,滋润我们年轻一代,抚育我在革命征途上成长。6年,在人生的征途上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淮南、盱眙父老,却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充满深情厚谊的难忘印象啊!每一念及,在工作中,就产生了新的动力,投入新的战斗。”

“当我们扬帆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上的时候,正是8月中秋。皎洁的月光,映照着清澈的湖水,迎面飘来荷花、菱叶的阵阵清香。这一片水晶般的世界,不由得让我想起古人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我的第二故乡,就是我曾在那里度过6个春秋的盱眙,水天茫茫,我不禁暗暗祝愿:盱眙,盱眙!革命红旗永远飘扬吧!告别了!您的儿女有朝一日会回来看望您的!”

1945年9月22日夜晚,殷森带着两个孩子,随同淮南行政公署的一批干部,从时家集驻地出发,乘机帆船过洪泽湖经淮安前往淮阴。那天正是中秋节,扬帆在洪泽湖上时,正是中秋佳节月明之夜,月光皎洁。1945年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正式宣告成立。方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并兼任财政厅厅长。殷森也被调动到边区政府货物管理局资料组任副组长。

在盱眙这段烽火岁月里,方毅同志历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副主任。主要负责华东地区财政经济工作,在后勤、人力、财力、物资供应上,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共动员民工107万人、随军民工22.5万人、担架1.5万多副、小推车8万辆、供应粮食1.1亿斤,从而保证了我军粉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为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贡献。

image.png文本框: 《难忘方毅》采访组一行,左3是方毅之子方小榕

方毅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对外经济和科技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方毅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立下不朽的功勋。

 

二师分会 丁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