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烽 火 中 的 妈 妈 ——专访开国少将刘毓标之子刘华苏

  • 时间:   2023-01-26      
  • 作者:   刘华苏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     
  • 浏览人数:  2212


亲爱的母亲赵倩和父亲刘毓标这对革命伉俪1941年在苏北阜宁县停翅港幸福的结合了。母亲父亲生育了六个子女:刘华申、刘华明、刘东东、刘华苏、刘华建、刘晓宁。经历了战争环境的华申大哥回忆道:“战火中的母爱,更加弥足珍贵”。

一、怀着国仇家恨,走上革命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华民族濒于亡国灭种最危险的时候。1917年11月6日,母亲赵倩出生于上海市一个工人家庭。她的父母共生育了9个子女,有5个因贫病夭折。母亲幼年时,家庭生活情况很不好,9岁上学仅一年便失学在家,13岁就到织布厂做童工,因年小常受人欺辱。在工厂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很深,任意开除工人,工人工作毫无保障。

1937年,淞沪会战时,母亲的老家宝山县刘行镇正是日军一个主要登陆点,她的外祖父母被日本侵略军残杀,国恨家仇,齐聚一身。目睹日寇在上海的暴行,再看些有关抗日的进步宣传和小说,母亲产生了参加救亡工作的想法。起初由于对共产党的印象较少,母亲想只要是抗日活动的就去参加。

1940年11月,美商办的海宁洋行的资本家将母亲及参加斗争的积极分子开除出厂。当月的一天深夜,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母亲等7名地下党员和工运骨干,在上海十六铺码头,乘北上的江轮,经过一个晚上的航行,到苏北新港上岸,经季家市、黄桥、海安、东台,抵达盐城参加新四军,走上革命的道路。

image.png

在“海宁洋行”做工时的小姐妹(后参加新四军)。

前排左起:吴秀丽、汤翠弟、赵倩 后排左起:赵萍、陆幸德

二、母亲与父亲的“烽火情缘”

母亲和她一起离开繁华的大上海到盐城参加革命的小姐妹参加新四军后,成为抗大五分校第一期女生队的学员。当时,我的父亲任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就这样,一个上海工人出身的新战士和一个江西农民出生的老红军,在抗大五分校这座革命熔炉中相逢了。

进入抗大后,母亲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学习内容有马列主义基础知识、时事政策、民运工作、军事知识、毛泽东著作等。陈毅、刘少奇经常作形势报告和党的建设的报告。教员冯定、薛暮桥、江岚、吴蔷(吴强)、朱讯等理论造诣都很深。母亲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很快,由最初的一个“造反者”变成了一个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者”。毕业时,她被评为学习模范,获得了陈毅校长颁奖,留校担任了第二期女生队排长。其间,父亲给予母亲很多的帮助。直至父亲辞世后,她仍念念不忘:“毓标是我的革命伴侣,也是我的领导。我们之间有三种关系:一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二是同志关系;三是夫妇关系。在抗大时听过他上党课和作的报告,他是我到革命部队后的启蒙老师。我们共同生活56年,我始终尊重他,永远不忘他是我的首长。” 

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战争岁月,革命战士的婚恋依然浪漫而感人,折射出革命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可谓“烽火情缘”。革命者有革命者的爱情,坚如钢,炽如火,深如海,美如画!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母亲以战士、贤妻、慈母的三重身份,与父亲牵手走过。在难忘的岁月中,有两地相隔的挂念,有胜利重逢的喜悦,有儿女降生的幸福,有并肩战斗、相互支撑的坚强。

三、在革命岁月中,母亲父亲养育了六个子女

父亲多次对我们说:“你们的母亲,把你们兄弟姐妹六人抚养教育成人,是她对这个家、对革命的重要贡献。”

大哥刘华申。1942年12月,日伪军对盐阜地区发动第二次大“扫荡”,形势日趋紧张。为了应对更加残酷的斗争,军部机关实行精兵简政,充实作战部队。父亲调任新四军第18旅第52团政委。当时,母亲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根据组织决定,通过地方组织护送回上海“打埋伏”。1943年4月,母亲在上海生下来我的大哥,取名“华申”。在战火中出生的华申大哥回忆时说:“烽火中的母爱,却更加弥足珍贵。我记得,在一次渡河时,国民党的飞机上下俯冲、投弹射击,机头涂着红色的飞机尖利地呼啸着,母亲把我和弟弟紧紧地搂着怀里,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我们。还有一次,我们住在苏中一个临河的小镇上,国民党的飞机经常来轰炸,为了掩护我们,母亲把几床被褥压在八仙桌上,敌人飞机一来,就让我们钻到桌子下面。她就是这样,千方百计,尽一切所能地保护着我们。”

 二哥刘华明。1945年4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之际,在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医院,母亲生下来她和父亲的第二个儿子,取名“华明”,意寓迎接中华民族光明的未来。

大姐刘东东。1949年11月,母亲生下了她和父亲的第一个女儿。

我是母亲和父亲的第4个孩子。1951年11月8日,在徐州西关医院,我出生了。因为生在苏联十月革命节第二天,故取名“华苏”。

弟弟刘华建。1953年3月,在徐州八八医院,母亲和父亲的第5个孩子出生了,取名“华建”,因为他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

历史有着惊人的巧合。血脉源自徐州的我们父子3人被授共和国少将军衔时,工作单位(华东军区装甲兵、工程兵指挥学院、某集团军)都在徐州!我和华建弟弟出生在徐州,入伍在徐州,授将在徐州,我们深深地爱着徐州这片热土。

小妹刘晓宁。1954年,随着父亲进入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我们一家到了南京,一年后晓宁降生。

我们兄妹6人的名字,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征,我们的命运,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四、“刘赵革命家风”永流传

2008年5月2日19时45分,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内,妈妈的血压突然归零,心脏停止搏动。站在她的病床前,握着她渐渐冷却的手,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与我们血脉相通,用一生的心血培育我们兄弟姐妹6人、至亲至爱的妈妈离开我们远行了,去追随她挚爱的伴侣去了。一时间,我突然感到,失去相依相靠的妈妈,我们是那样的孤独!

妈妈去世后,听到许多长辈、同辈不约而同地讲到妈妈和爸爸培育的“刘赵革命家风”,把我们兄弟姐妹称为妈妈和爸爸的“杰作”。我想“杰作”之语,并不是说我们当了什么官、发了什么财,而是对我们正直做人、踏实做事的肯定。

image.png

1960年4月16日全家福

妈妈和爸爸是怎样造就他们的“杰作”的呢?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妈妈和爸爸对子女没有空洞无物的说教、没有声色俱厉的训斥、没有“棍棒加胡萝卜”的教育,也没有放纵溺爱的娇宠。他们只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向我们诠释、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说起来很简单、悟起来很深刻、做起来很不易的道理。这些道理,蕴涵着江西农民、上海工人的朴素品质,更蕴涵着他们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者的优秀精神,是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千车载不尽、万船装不完”最珍贵的“刘赵革命家风”: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严于律己、清廉俭朴,真诚相对、善待他人!

革命家风永流传!

image.png

1987年,刘毓标80寿辰.赵倩70寿辰时合影


      刘华苏口述雷树虎   董斌  罗丽莎采访,雷树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