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抗战时期淮北区党委从严建党纪实

  • 时间:   2023-01-15      
  • 作者:   宋建国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     
  • 浏览人数:  48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把严的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的重大举措。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组建80周年,学习总结中共淮北区党委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的经验,不少地方值得借鉴,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

一、 从改善民生入手 巩固发展党员队伍

1941年5月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刘少奇并告彭雪枫:“应张爱萍之请求,同意调邓子恢立即到淮北路东主持党政工作。”(1)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接电后,立即带领有关人员奔赴淮北津浦路东(皖东北)地区,沿途看到刚恢复不久的皖东北地区,不少群众缺衣少食,许多地方党组织没有建立起来,领导机构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认识到:“群众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没有广泛群众改变生活的斗争,就不能大量的发展党和巩固党,而没有党的核心作用,就不能推进与巩固群众运动。”

在听取中共皖东北区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刘瑞龙和新四军九旅旅长张爱萍等人汇报后,邓子恢同大家一起分析皖东北抗日斗争形势,面对日伪军“扫荡”,国民党顽军进攻,政局不稳,人心未定的严重局势,明确提出:“要改善民生,才能广泛发动群众,从群众切身利益的斗争中,才能真正去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现干部,发展党”。

为此,中共皖东北区党委研究制定了以“减租减息斗争为中心,大力开展群众运动,组织群众的大多数。在改善民生斗争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现干部、发展党,巩固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方针,并于1941年6月上旬,在泗县半城镇孙园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邓子恢到会传达了中共华中局对皖东北地区开展群众运动的指示,要求党员干部从解决农民切身利益入手,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改善生活。在斗争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提拔干部,树立农民群众的政治优势。会后,组织党员干部,包括从豫皖苏边区转移来的400余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分别深入各县区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的斗争,在斗争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经过大家半年多的努力,发展农救会,工救会等会员106700多人。1942年1月24日,邓子恢在淮北苏皖边区四师工作报告中总结说:“当时我们提出大规模发展党员,开始有2400人,现发展到13400人。这些党员大部分是从群众运动中发展的。”

在组织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斗争初见成效后,邓子恢要求:“继续改善民生。只有民生改善,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土地生产才能增产,商业才能振兴,教育才能发达,地方才能安宁,抗战力量才能加强。今后减租减息三五、五五分,不再减少。同时,应从积极方面改善民生,广泛地办合作社、开荒、增加生产,多养鸡鸭、种菜等。”为此,邓子恢提出两个方针:1.发展农业生产。主要靠增加生产,解决春耕问题以及种菜、喂猪、养鸡;整顿水利,开河挖塘,水网地区筑堤垦荒;保护耕牛、植树,农业上种棉计划。主要是增加农民再生产的资本,继续改善民生。使部分农民能够自力更生。2.开展纺纱织布。有一个工厂,有5台织布机,每一天可出10疋布。我们现在号召群众在每乡设一织布机,并办纺织培训班。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展开,不仅打破了日伪顽军的经济封锁,改善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到1943 年底,“还有近5万石粮食与3000余万元的结余”,为1944年回师豫皖苏边区提供了物资保障。同时在参军参战、支前、反“扫荡”和大生产运动中,培养了大批先进分子入党,到1945年7月,淮北抗日根据地实有共产党员44406人,“其中工人占7.58%,贫农占62.63%,中农占24.2%、富农占2.49%、地主占0.86%、其他占1.97%。可见,党组织中的工农成分占绝对优势,说明党的建设方针和组织路线是正确的。”

二、 正确发扬党内民主协调一致共同抗日

在淮北抗日根据地从严建党中,邓子恢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一切无原则的纠纷和脱离实际的空谈。提倡“要正确发扬民主,执行自我批评,防止极端民主化,切实做到“改进工作、治病救人”的原则”。

抗日战争开始后,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中共江苏省委、安徽省工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豫皖苏边区省委等地分别派出党员干部进入皖东北,开辟根据地;皖东北地区红十五军失散后也保留一些老党员、老干部和抗战中培养发展的一批新干部;八路军南下的干部;还有从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转移来的400多名干部等,加上干部个人素质不同,认识各异,情况复杂。特别是如何看待新四军四师3个月反顽斗争分歧较大。“在政治部召开的总结会上,少数同志言辞激烈,把矛头指向(萧)望东同志,弄得他主持不下去,随改由(彭)雪枫亲自主持。会议转入第二阶段后,又有几位同志把矛头对准党政军委员会的领导,直接指向(彭)雪枫同志,从战略方针、根据地建设、部队主力培养、干部政策等问题上,对路西工作予以全面否定。个别同志还使用兄弟部队的电台向新四军军部发报。会议开不下去了,只好暂停。(彭)雪枫报请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人前来主持。”

邓子恢奉命代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参加了在淮宝县仁和集召开的扩大会议(扩大到县、团以上干部)。他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原则,组织引导参会人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回顾豫皖苏边区工作和3个月反顽斗争的成功与损失,经验与教训,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认真总结。对那些思想偏激的干部,分别找他谈心,纠正其错误看法。对少数搞无原则斗争和非组织活动的干部,在帮助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点名批评教育,保证和促进了会议的顺利开展。在会上,彭雪枫耐心听取了各种意见,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代表军政党委员会总结了新四军四师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经验教训,从8个方面对缺点错误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作了认真地自我批评,并决心改正,受到参会人员的热烈欢迎,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在仁和集扩大会议上,邓子恢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于1941年7月25日作了《关于四师三年来在豫皖苏边区斗争》的报告,充分肯定了新四军四师3年来及这次反顽斗争中的显著成绩,指出了在反顽斗争中对敌估计不足等教训。同时告诫有些干部正确发扬党内民主,不要以个人恩怨代替党的原则,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受到参会干部的称赞和拥护。1941年8月1日,邓子恢又在皖东北区级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皖东北形势与保卫皖东北的紧急任务》的动员报告,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军干部,破除地域观念和个人主义思想,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明确指出:“我们当前的紧急任务,就是保卫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有根据地才能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做好反攻准备,把敌人赶出中国去!”从此,各级干部在淮北区党委领导下,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振奋精神,解除误会,同心协力,粉碎日伪军“扫荡”,共同创建淮北抗日根据地。

按照民主集中原则实行党委集体领导

作为党委书记,邓子恢认为,既要统揽全局,实行一元化领导;又要分工负责,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他强调:“所谓领导一元化并不是事务领导,而是掌握政治上的领导,方针上原则上的领导。党委对各部门的领导,只给方针和原则的指示,使各部门的工作合乎党的政策与党的方针,至于如何执行如何计划,则由各部门去做,党只定期检查其工作,不要遇事干涉”,“应建立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领导人不可自高自大,应倾听下层意见,应有己从人的精神,以求得问题更正确的解决。在各部门的党应绝对尊重党委决定,执行党委决定。”

邓子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淮北抗日根据地,不论任中共淮北军政党委员会书记,还是后来改任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都带头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在军事上,关心支持彭雪枫、张震等人按照分工,组织部队整编整训,组织指挥陈道口战役、33天反“扫荡”、山子头战役、1944年春季攻势、回师豫皖苏边区等战役战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根据地建设中,大力支持帮助刘瑞龙、刘玉柱等人领导的政府工作,从发动群众、改善民生入手,促进政权、生产、财经、文教、司法、群众团体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击毙日伪军19582人,击伤日伪军4690人,生俘日伪军38176人,缴获步枪30000余支,短枪1999支,轻机枪742挺,重机枪64挺,解放国土41300多平方公里。

回顾这段历史,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称赞邓子恢是“民主作风——长者风范”。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在我们共同工作期间,邓子恢更表现出诚挚、尊重和全力支持同级同志的友情和民主作风。他多次表明:作战、训练等所有军事工作,师长可全权负责。为让我大胆管理,放手工作,在军事工作上凡我找他商量或请他决定时,他都是表示同意,并说你决定了就行了。所以,有关军事、作战方面的事,他不仅不干预,还从多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有时我在外地作战,有些事情来不及征求他的意见,我就在一些决定或电文后面,署上他政委的名字,下发或上报,他都欣然同意,从无疑义。尽管这样,即使不在师部一起工作时,我也还是尽可能的以电话、电报或事后向他请示、汇报、同他商量,多听他的意见。也正因为我们军政领导的密切配合,全师上下形成了军政团结、上下一致、同战同乐、奋勇杀敌的局面。在日寇投降前后,我们连续取得了全部收复淮北路东、路西敌伪顽占领区的胜利。尽管这段时间的战斗异常频繁,条件也很艰苦,可我们的相处是愉快、和谐的。民主作风,也是战斗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尤为重要。”

三、 坚持整风教育为主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整风,是在反击日伪军“扫荡”和反顽斗争的战斗中进行的。邓子恢认为:整顿“三风”,是我党内思想、方法、组织工作、文化工作上的大革命。”“整风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因为不扫清主观主义就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正确的政策;不扫清宗派主义,就没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就不能有大公无私的伟大气魄,也就不能团结全党和团结全国人民,而使党孤立;不扫清党八股,就不能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主张,为全国人民所拥护。

为此,邓子恢抓住战斗间隙,于1942年6月25日在淮北区党委政工大会上,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要求,作了《关于开展整风运动问题》的报告,结合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实际,对全区整风运动的开展作出全面安排部署。为保证整风的顺利开展,同年7月1日,邓子恢同彭雪枫等领导人共同发出“训令——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8月5日,又发出”训令——关于整风学习的决定。”要求整风要以学习教育为主,强调联系实际,反省自己。并明确指出:“正确的运用民主集中原则,特别是要防止极端民主化现象,批评要看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要有一定的分寸,要有坦白诚恳与人为善的态度,一切可能妨害团结涣散军心的言论和行动,一切非组织的乱发牢骚议论的现象,一切个人攻击冷嘲热讽的态度,都必须加以认真的纠正和制止。

然而,1942年初冬,整风开始不久,日伪军7000余人,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分5路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实行大“扫荡”,邓子恢、彭雪枫等领导不得不组织军民奋勇反击,经过马公店、朱家岗等37次战斗,夺取了33天反“扫荡”的胜利。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率部3000余人,偷渡运河,侵犯淮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四师又奉命发起了山子头战役,生俘韩德勤(后释放)以下1000余人。战后,邓子恢抓住淮北抗日局面暂时稳定之机,于同年5月,组成由淮北党政军领导人参加的整风学习委员会,亲任主任委员,以加强对整风学习的领导。并联系实际,开展反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和反军阀主义的斗争,使全区整风学习深入发展。

在整风学习教育中,邓子恢把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当做重点,先后举办9期干部轮训班,将淮北地方区级、部队营级以上干部轮训一遍。邓子恢每期都亲自参如,反复阐明党中央整风方针政策,动员干部对党忠诚,严格要求自己。启发大家自觉革命,不搞斗争会,使淮北地区整风学习教育健康发展。中国人民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回顾这段历史,激动地说:“当时在全党开展的整顿三风,在淮北成为一场自我改造的运动,我亲身经历了一次和风细雨而又是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深感终身受益。”

四、 树立服务于民思想反对干部贪污腐败

为实现政权民主化,服务于人民大众,1941年8月1日,邓子恢在皖东北区级以上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政权民主化,政权的三三制,不是国民党一党专政,也不是共产党一党专政,而是各抗日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权。废除过去官僚政权,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要与民众打成一片。建立廉洁政府,反对贪污腐化,提高工作效率与政府威信。”

同年9月,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成立后,中共淮北区党委、行署把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贪污腐败作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到1941年底,办了三期行政人员训练班,训练了300多名各区、乡级行政干部;办了一期小学教育研究班,训练了200余名小学教师;办了一期财政人员训练班,训练了近百名财政人员。另外,各县也分别举办了乡保长训练班。

为培养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民主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邓子恢强调:“特别重要的是实行精兵简政(应坚决根据中央军委脱离生产人数不超过居民总数百分之三的规定),厉行节约运动,以减轻民众负担,节省民力。财政政策,必须注意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的配合,一切工作应求质量,坚决肃清浪费公众钱粮(目前已很严重)不爱惜民力(滥索民夫)的现象,严惩党政军系统内贪污腐败及敲诈民财的恶棍,要保持根据地居民一定的财富,使他们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这样才能养活我们,才能保持其抗日积极性,这样我们才能在敌后作长期坚持,这是最重要的条件。为此淮北行署经过3次精减整编,到1943年春,“行署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只有60人,较之简政前的360人减去5/6。

随着淮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邓子恢经过认真调查研究,1943年6月发现个别负责人贪污腐化,在群众中影响极坏。如第三军分区供给处主任吴廉在三四个月之内即贪污浪费公款10多万.。他认为:“如果这种现象不迅速克服,则将使党与群众脱离,党员逐渐消极,干部逐渐腐化,党的领导作用无法实现,党的决定无法完成,这是异常危险的。为反对党内个人主义和贪污腐败,中共淮北区党委先后作出:《关于反对目前党内严重存在着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的决定》(1943年6月10日);《关于开展节约运动,反对贪污浪费的决定》(1944年1月9日);《关于贯彻各级政权民主改造的指示》(1944年1月14日);《关于反贪污的补充指示》(1944年6月29日)等,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军纪,并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贪污腐败的犯罪分子。从1943年6月到1944年春,先后处理党政军党员干部69人,有的县委书记、县总队政委、县长兼总队长等因违法违纪都受到撤职处分,使全区个人主义,贪污腐败现象不断减少。

五、 开展整理支部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邓子恢认为:“支部是党的基本组织,是党的一切决定、一切工作的实施单位,是党在群众中的细胞,是党员学习的学校;支部工作做不好,党的一切决定与政策即无从实现,党对党员的教育就无从进行。支部工作的好坏就是党的基础强弱的标尺,淮北党内已经有了不少的党员与不少支部,但支部真正能在群众中起核心作用者很少。”为此,中共淮北区党委于1941年冬提出:“建立工作上积极的,组织上巩固的,政治上纯洁的党支部”。组织领导全区开展了第一次整理党支部活动;为保证第二次整理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1943年5月专门召开了支部工作会议;同年7月7日,中共淮北区党委作出《关于整理支部问题的决定》,把1943年7月到同年12月底,这6个月作为整理支部的时间;1944年初,中共淮北区党委第三次提出开展整理支部活动,要求各县委抓好典型,取得经验,推动整理支部活动的开展;1945年6月底,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中共淮北区党委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于6月30日通过了《关于开展整支工作的决议》,提出“整支的基本目标,则是为着建立一个:在思想上统一坚定,组织上严密巩固,作风上民主团结,与广大群众有密切联系并为群众拥护的农村支部。”(22)并以此为标准开展了第四次整理支部活动。

为加强对开展整理支部工作的领导,邓子恢指出:“整理支部便成为目前党的建设任务中心一环。而整理支部的主要目标,则是克服此种脱离群众的现象,使支部群众化,使支部真正成为群众之核心。”“各地党委应以此来教育支部,以此来考查支部成绩与作用。只有这样支部才能成为群众核心,党员才能成为群众领袖,也只有这样支部内的干部与党员才能积极起来,支部生活才能活跃,党员好坏才能分辨出来。

在指导整理支部活动中,邓子恢要求“支部领导成分及党员成分应进行一次审查,加以适当改造,党员中某些落后分子、投机分子、贪污腐化分子及个别奸细分子经过审查应加以洗刷,当然这不是消极的清洗,而应积极地进行教育。”

为提高整理支部活动的质量,邓子恢强调:“整理支部最重要的一着是加紧教育。各县委应办支书轮训班,区委办小组长轮训班。邓子恢要求“对于工作中已发生的严重错误,应抓住处理一、二个典型,教育干部,打通思想之后,有些屡教不改的应执行纪律,宽大政策不是放任,不是不理会,不是糊下去,而是更好地推动一个人改正错误,向好的方向做,不绝人改正之路。以后提拔(干部)之标准,即对革命无限忠心,与群众密切联系,不怕负责解决问题,遵守纪律。

在以邓子恢为书记的中共淮北区党委组织领导下,从1941年秋到1945年10月,先后开展了四次整理支部活动,纯洁了党组织,巩固和加强了党的领导,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中共淮北区党委还组织开展了创建模范党支部、模范党小组活动,号召全区党员干部,争当模范干部、模范党员,使全区1424个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好,44000多名党员模范作用不断加强,使新四军第四师发展成为20000多人的正规兵团,地方武装发展到23727人,基干民兵59000余人;淮北抗日根据地扩大到24个县,总面积达41300多平方公里,拥有6173470人,成为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



    四师分会 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