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百年越剧》导演日记(三)

  • 时间:   2022-08-18      
  • 作者:   钟冶平      
  • 来源:   越剧之家     
  • 浏览人数:  450

2000年4月19日上海文化艺术中心    

    下午采访《越剧大考》编委之一的高义龙同志。他是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他告诉我,这些年他一直帮助袁雪芬同志整理文字资料,撰写了一些回忆文章,情况是比较了解的。

微信图片_20220818102453.jpg

                                    1940年袁雪芬便装照

    1942年秋天袁雪芬同志进行的改革,是越剧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最大的特点是以牺牲自我利益为代价的,由此引发的新越剧运动,极大地促进了越剧的发展。越剧是靠改革起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袁雪芬的改革经历了很大的困难。首先内部的阻力就很大,一些姐妹表示反对,因为有了剧本就要读台词。有的演员说,我演了那么多年戏,还要背什么台词?我只要在台上会唱就行了。她们不习惯排练,还要听从导演的指挥。有人认为改革是袁雪芬自己要出风头,于是内部反对的人离开了。来自外部的阻力就更大了,过去《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唱“我不能同你夫妻配,我们现在去私会会”这样一些庸俗唱词,这些糟粕袁雪芬当然要把它改掉了。但有的观众认为这样一改,越剧的趣味性就没有了。过去的后台是乌烟瘴气乱七八糟,什么人都可以走到里面来。台上在演出,后台在打麻将。自从袁雪芬进行改革后,禁止无关人员到后台干扰演员,演出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演员必须全身心投入表演。袁雪芬是出于事业的发展和越剧的前途进行改革的,她感到老是演一些低级趣味的戏,对社会是不利的,对越剧是不利的,这样长期下去是没有前途的。袁雪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从引入编导制、题材选择、舞台美术,一直到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内部管理,再延伸到整个剧团的体制改革,使越剧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现在回过头看,当年没有这样全面改革是不可能的。

2000年4月21日上海市区

    上午到韩义老师家中采访,他是当年袁雪芬同志在大来剧场改革的主要合作者,他讲述了当年的情况。有一天,袁雪芬通过我在话剧界的一个朋友,来和我谈合作的事情。那时袁雪芬她们在大来剧场演出,那个舞台比我现在住的这个房子大不了多少,我看了说这个舞台不行。就去跟大来剧场老板陆根棣商量,是不是把舞台扩大一下,陆老板居然答应了。我们把舞台重新进行了装修,把话剧的立体布景搬了过去。


微信图片_20220818102914.png

                1942年10月,《古庙冤魂》首演于上海大来剧场

   袁雪芬演出的第一部新戏叫《古庙冤魂》,她希望用一些新颖布景,为此我动了不少脑筋,戏里的布景道具都是我设计的。我是学过一些化妆的,看到袁雪芬还是用传统水粉化妆,感到水粉化妆和舞台背景不和谐,提出是否可以改用油彩化妆?袁雪芬很赞成这个建议,一试舞台效果很好。回顾1942年的越剧改革,我的思路并不像袁雪芬那样清晰,她是要从事越剧改革的。我只是她请来的帮手,没有系统考虑过这些问题。那年我才19岁,袁雪芬20岁。我们都很年轻,我还在半工半读念书。袁雪芬同志的改革进行了一年多,争取到创作自主权。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创作我们自己决定,和老板只是一种经济关系,他没有权利干涉艺术。有一件事我要特别提一提,那时袁雪芬同志有一个好朋友,因时间久名字我忘记了。她是一个企业家,经营管理很有办法。虽然她没有参加剧团,也不在剧团拿工资,但在改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微信图片_20220818103041.png

图片               被毛主席誉为“金笔汤”的女企业家汤蒂茵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韩老师提到袁雪芬同志的那一位朋友叫汤蒂茵,是一位工商业者,自己开办一家制笔厂,是袁雪芬越剧改革的坚定支持者。韩义老师告诉我,他在1953年2月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1956年跟随新新越剧团支援内地,在西安越剧团担任编导。1957年在反右派运动中被错划右派,一生坎坷,吃尽苦头。他自嘲地说,那时年轻气盛,讲话无所顾忌,喜欢给领导提一些意见,没有管好自己这张嘴巴。1980年初他退休回到上海定居,有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乘火车返回杭州,到家已是午夜时分。

2000年7月8日嵊州金庭镇灵娥村

    下午到金庭镇灵娥村,这是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的故乡。在越剧十姐妹中,我认识其中的八位表演艺术家,没有见过的一位是1947年10月被迫害致死的筱丹桂,一位就是在1968年在文革中不幸罹难的竺水招。

微信图片_20220818103220.jpg

怀着这种遗憾和追寻,我们走进这个小山村。1921年4月15日(农历三月初八),竺水招出生在灵娥村,十二岁进后山村白佛堂的天蟾舞台学戏,工小生兼学花旦,师父是男班艺人竺焕泉。竺水招练功十分刻苦,是女子越剧中少数擅长武功的演员之一。她的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显柔糯,是越剧界公认的美人。1947年7月,她参加了《山河恋》义演,是“越剧十姐妹”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818103359.jpg

图片                           越剧《山河恋》剧照

新中国成立前夕,竺水招组建云华剧团,亲任团长并改任小生。1954年剧团离开上海到南京落户,1956年2月成为南京市越剧团。我们在竺水招的故居里拍摄,天快黑时才走,久久不愿离去。隔壁邻居说,前不久老屋曾发生过火灾,所幸被及时发现扑灭了。用移动电话与竺小招取得了联系,告诉了她外婆家的近况。在老屋正堂的墙上,挂着一张竺水招早期彩色剧照,丁老师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下来,把它送到越剧博物馆。范瑞娟老师说:“竺水招在姐妹中是数得上的漂亮,新老观众是很多的。但和她有直接接触的戏迷并不多,主要是她生性淡泊、不善交际的缘故。她虽然不苟言笑,但对人非常友好,举手投足都带有一种天生的温柔。”1968年是一个人妖颠倒的时代,竺水招不堪忍受迫害愤然离世。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前,邓颖超同志专门给党中央写信,建议“在被迫害逝世和身后遭受诬陷的作家、艺术家致哀”的名单中,增加南京市越剧团的竺水招,中央政治局采纳了她的意见。在竺水招的艺术生涯中,曾得到周总理夫妇的亲切关怀。傅全香老师说:“我们越剧界称尹桂芳和竺水招为大姐是有道理的,这里面有你们想象不到的份量。”


                  钟冶平

              2022-07-04

微信图片_20220818094008.png

作者介绍
    钟冶平,国家一级导演,越剧史学家,曾任职于浙江电视台文艺部、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四十年来,执导的纪录片、电视剧、大型综艺晚会,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图片他对越剧的突出贡献,是在历经六年创作的10集纪录片《百年越剧》中担任总导演。该纪录片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影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专题一等奖;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电视文艺牡丹奖•一等奖。出版百年越剧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在20集越剧名人纪录片《舞台姐妹》中担任总导演,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在13集纪录片《浙江戏曲名人》中担任总导演。在国内首家影像越剧馆担任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