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只留清气在人间 ——怀念母亲林苹

  • 时间:   2022-05-31      
  • 作者:   傅百奇      
  • 来源:   只留清气在人间 ——怀念母亲林苹     
  • 浏览人数:  457

       

微信图片_20220531202500.jpg

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她毅然归国参加抗战

林苹,原名林秀兰,祖籍海南文昌县,1920年出生在泰国曼谷一个富裕的华人家庭,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林家在当时曼谷最繁华的地段——耀华力街,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食品店,在马来西亚还投资了橡胶厂。林苹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

林苹的少年是在当地华侨学校度过的。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史地老师,她也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曼谷崇实学校的师范班。她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那时华侨学校聘请的老师大都十分爱国,而且有进步思想。在这些老师的潜移默化下,林苹和许多学生都明白,自己的命运是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华的消息传到泰国,当地华人华侨纷纷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林苹加入了学生抗日救国会。那段日子,华侨中的共产党组织不断向学生宣传气壮山河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林苹阅读了很多进步书籍,对革命圣地延安十分向往。

1938年9月的一天,林苹的好友,同样出生在泰国华人家庭的谭琼瑶(谭岚)偷偷告诉林苹,她马上就要回中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了。林苹也想跟去,谭琼瑶觉得林苹没有准备就出发,这样不妥。她告诉林苹,帮忙安排回国行程的是邱及老师。

谭琼瑶走了,林苹的心也随好友一起飞向祖国。不久,有两个从未见过面的女生来到崇实学校找林苹,说她们都是谭琼瑶的同学,一个叫钟美琪(钟时),另一个叫许佩鸾(许可)。她们说,邱及老师知道林苹也想去延安,于是让她们来找她,因为近期正好有一艘船去香港,船上会有人照顾她们,到香港后找八路军办事处,由办事处再安排去延安。林苹听了非常激动,但想到自己从未离开过家人,而且此去不知何时能归,心里难免有一些留恋和惆怅。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三个女生讨论了半天,决定出发之前不告诉家人和朋友,免去一切告别仪式。为筹措路费,她们各自想方设法,林苹借出了家里值钱的金银首饰,拿到银楼变卖。

出发前,林苹将住校的东西打包,托同学带回家,并附上一封信,信中写道,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她回祖国参加抗战去了,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之责,如果为抗战献身了,她也无怨无悔。

1939年1月15日,三个女生如期登上了开往香港的客货两用船。

艰难困苦将柔弱女生历练成为抗日女战士

船在海上开了10天,由于晕船,林苹躺在船舱里吐得连饭都不想吃。到香港后,三个女生被安排进了一家隐蔽的旅店,几天后,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带来消息,说京广线铁路被切断,沿线一些大城市相继沦陷,去延安非常困难。

于是,林苹她们决定去广东,参加惠东宝抗日游击大队(东江抗日游击纵队的前身),以后有机会再去延安。临行时,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廖承志特意为她们送行。

1939年2月,林苹她们到了游击队的驻地,尽管游击队给予了许多照顾,但她们还是感受到了与以前生活的巨大反差。因为水土不服,她们接二连三地病了,发烧,打摆子(患疟疾),四肢乏力,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但她们都顽强地挺过来了。

虽然投入抗战后的艰苦远远超过了她们的想象,但报效祖国的热情支撑着她们去克服困难。除了生病,她们每天坚持出操,轮到夜间站岗也从不推辞,搞抗日宣传和群众发动工作更是倾注全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她们备尝艰辛,砥砺前行,从娇生惯养的柔弱女生历练成坚强的抗日女战士。

华侨女生脱胎换骨的刻苦精神和敢于担当的工作热情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根据她们的要求和表现,组织上批准她们为中共预备党员。

知道林苹她们向往延安,游击队领导先安排她们去新四军军部。在去新四军军部的路上,她们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暂住了一段时间,见到了新四军军长叶挺。

叶挺询问了她们在泰国和回国后的生活工作情况,告诉她们,抗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且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林苹她们表示,既然下决心回国来参加抗战,就已做好了思想准备,包括为国献身。叶挺听了,满意地笑了,说欢迎你们这样的有志青年来新四军。

“我是来参加抗战的,就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1939年10月底,林苹她们赶到了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安徽泾县。她们先被安排到战地服务团学习训练三个月。

训练很严格,夜里还常常要紧急集合。有一次,林苹在温暖的被窝里多待了一会,结果早上出操迟到了。等她赶到操场,看见项英副军长站在那里,想转身溜掉,但被他看见了,只好硬着头皮走进队伍里操练。操练结束后,项英走过来,和气地对她说,以后不要迟到了,我们是军人,要遵守纪律。林苹红着脸点点头,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在战地服务团学习训练三个月后,林苹被分配到军部资料室,许佩鸾去了军法处,钟美琪去了印刷所。

当时,皖南的形势日趋紧张,新四军军部的首长经过研究,决定把有病和体弱的同志疏散,而到皖南后经常生病的林苹就在疏散的名单中。军部秘书长李一氓告知林苹疏散的消息,并给她回家路费时,林苹哭了,坚持不肯回家。她说:“我是来参加抗战的,就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李一氓把林苹的情况跟项英副军长说了。项英说,她一个从泰国来的女孩子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回家?要疏散也要把她的去向安排好。

于是,项英让人跟浙江的地下党组织联系,安排林苹去地方工作,还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亲自找林苹谈了话。林苹没想到,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她十分崇敬的项英副军长,因为在不久后发生的皖南事变中,项英同志牺牲了。

知道林苹要离开新四军去浙南地方上工作,钟美琪和许佩鸾都来送行。当时的林苹十分羡慕钟美琪和许佩鸾能继续留在大部队,说不定以后她们还有机会去延安。

多年以后林苹才知道,分手之后,钟美琪和许佩鸾经历了九死一生,在皖南事变的突围中,她俩和其他机关后勤的同志没能突围出去,被俘后在国民党的上饶集中营关了近6年。

颠沛流离,她仍坚持开展进步活动

林苹又一次踏上了征程,从安徽泾县辗转到了金华,又因金华局势复杂,去往丽水。

在丽水,林苹见到了老柯(当时的共产党浙江省委书记刘英)和陈金鼎(特委宣传部长)等同志,在他们的领导下开展地下工作。

浙南的形势也越发严峻,不断传来有人被捕的消息。组织上安排林苹转移到龙泉,分散隐蔽。林苹单独一人住在当地一个地下党员的家里。

一天傍晚,联络站的一个同志跑来告诉林苹,说有叛徒出卖,特务已开始抓人,要她赶快转移,船已在城外的河边等着,天一黑就要离开。林苹顾不得整理东西,急急地往城外跑。赶到时,撑船的人说,要是再迟一步,他就解缆走了。

林苹他们又回到了丽水。当他们在一名地下党员的家里喝上一口热汤时,林苹这才想起当天是1941年的大年三十。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林苹又病了。病中的她流着泪给家里写了一封信,第一次把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和艰难处境告诉了家人。没过多久,组织上找林苹谈话,说日寇的大扫荡就要开始了,组织上决定分散隐蔽。

经陈金鼎介绍,林苹来到诸暨民众教育馆。馆长热情地接待了她,并帮她安顿下来。这位馆长当时才23岁,是湘湖师范的高材生,名叫傅千里。林苹事后知道他也是中共党员。

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傅千里与林苹在相处过程中互生好感。可是没过多久,日寇的大扫荡开始了,傅千里一边筹措撤离经费,一边开始安排其他同志撤离。就在这时,林苹收到了泰国亲人的信和三百块大洋,信中说,要她赶快回家。

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爆发,林苹听说海上航线已全部封锁了,也就是说眼下自己根本出不去。于是,林苹把三百块大洋全部交给了傅千里,让他用作同志们的撤离经费。

这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日子。林苹跟着傅千里,先到东阳,后去义乌,一路上吃尽苦头。在撤离的过程中,林苹和傅千里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傅千里为了生活,通过朋友介绍,去天台育青中学教书。生活稍稍有些安定后,傅千里和林苹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结婚了。

虽然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林苹和傅千里从未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他们先后辗转浙西南十几个地方和学校,一方面是为了避开特务的耳目,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党组织。夫妻俩每到一地,就在学校里组织进步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爱国抗日活动,因此常常引起校方的不满并被辞退。

教书育人,教育后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林苹留下了激动的热泪。

1946年,丈夫傅千里受宁波著名的三一中学聘请任教,林苹带着孩子来到宁波。在此期间,他们一直坚持地下进步活动,傅千里还组织参与了全市著名的反蒋反内战的“六二”罢课,在黑暗的国统区引起极大的震动。1949年,傅千里作为宁波军管会代表,接管宁波二中,后担任宁波二中校长。林苹先后在宁波二中、九中、十五中学担任史地老师,实现了她年青时的夙愿。她在三尺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述中国壮丽河山和悠久的历史;赞美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和不屈精神;颂扬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斗争,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动情之处,常常热泪盈眶,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在家庭里也经常会讲起自己参加游击队和新四军的往事。她说她见过叶挺、项英、廖承志,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们的英武气质和传奇故事,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有担当有骨气的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苹和傅千里都受到严重冲击,极左思潮一浪高过一浪。林苹对造反派冠以的“泰国特务”帽子不屑一顾,坚持自己回国参加抗战的清白历史。在这个非常时期,林苹居然还向孩子们透露一个惊天的秘密。她说江青原名叫蓝苹,是上海一个三流的演员,她参加革命,与主席结婚有个人目的。中央早有规定只允许她照顾主席的生活,不允许她参与政治,这在八路军、新四军上层机关都传达过。林苹在这种时候向孩子们讲这件事,一方面表达了她对江青的鄙视和不满,另一方面告诫孩子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独立思考,不要趋炎附势,投机钻营。母亲的话在孩子心中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们深深钦佩母亲的胆略和良苦用心,在十年动乱的大风大浪和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坚持明辨是非,挺直腰杆做人。

十年“文革”结束后,党组织恢复了林苹的党籍,党龄从参加抗战时的1939年算起。离休后的林苹受邀到各个学校作报告,她以亲身经历给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希望青年们继承光荣传统,学习英雄人物,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努力奋进。

甘为桥梁,增进中泰人民的交流和友谊

林苹离开泰国多年,一直想回第二故乡看望亲人。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林苹终于回到阔别45年的泰国。看到日思夜想的姐姐已瞎了双眼,神志不清,林苹泪流满面。姐妹俩抱头痛哭,悲喜交加。亲友们闻讯纷纷前来看望林苹,诉说离别之情。林苹祭奠父母,还到母校和儿时常去的公园、寺庙走走、看看,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亲情。从那时起,林苹几乎每年都去泰国探亲,给亲友们带去中国的特产和所需的药品。她还邀请泰国的亲友来中国观光,安排他们到宁波、杭州、上海等地走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壮美景观和欣欣向荣的大发展,请他们品尝当地的美味佳肴,增进了泰国客人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从商的亲友贸易合作的意向。泰中人民的友好使者,周总理的养女——常媛来宁波访问时,特意邀请林苹到宁波南苑饭店见面。她们共同回忆起周总理、廖承志关心、促进中泰人民友好交流的动人往事,言谈充满了对总理、廖公的敬仰、感佩之情。常媛以泰国最高的礼节向林苹致敬和献茶,表达了她对革命老妈妈的爱戴和尊敬。

晚霞映秀兰,清气留人间

1980年,林苹、谭琼瑶(谭岚)、许佩鸾(许可)、钟美琪(钟时)四个从泰国归来参加抗战,历经艰难的老战士终于相约在杭州见面,她们一起乘车赴北京,拜望了自己的恩师——北京语言学院副院长邱及老师,感谢他为她们指明了人生的光明大道。

2005年、2015年,林苹相继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

2013年10月,林苹赴南京看望谭琼瑶。两位年届90的老人相拥而泣。她们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深感光荣和自豪。林苹赋诗一首,送给老友,诗曰:

最忆同窗好时光,历经磨难鬓已霜。

抗日救国壮志酬,九秩重逢续华章。

《泰国归侨英魂录》主编石苏苏女士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二位革命老人的会面,见证了这令人激动的美好时光。

2017年12月5日凌晨,林苹因病在宁波逝世,终年97岁。

绽放后的秀兰凋谢了,但她的清气还在,香溢人间。

编者按:本文根据宁波晚报记者撰写的《归国华裔林苹传奇人生》一文改编。作者为林苹前辈的儿子。林苹及其三位挚友抗战时期共赴国难,回国抗战,之后为民族独立、祖国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永远怀念她们! 

                                 

   傅百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