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不能忘怀的朝鲜轶事

  • 时间:   2021-08-23      
  • 作者:   李世恒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941

image.png

                          李世恒从朝鲜战场归来,1953年9月摄于辽宁海城

是湖南长沙人,1931年7月出生,1946年至1949年就读于广西南宁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1949年8月参加共产党。

在白区直接领导的广西爱国民主青年会工作。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宣传队队员,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直工科工作员、师炮兵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速成学校教务助理员。

image.png

             1949年12月,一一六师宣传队新入伍队员在广西南宁合影

                           从左至右:后排 吴静坚、冯侣霞、李世恒

                               中排 黄小菲、陈明、杨波慈

                                 前排 陈玙、兰春熙

                             (陈明是宣传队长)

1953年5月与时任一一六师炮兵团政治处主任李兆书结婚。1954年10月转业到地方工作,1988年8月离职休养。

1951年5月29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临近结束,我志愿军一一六师奉命北上进驻顺川地区休整。我于5月3日随师宣传队第三批入朝参战,被分配到师直工科。7月1日,师炮兵团成立,我又调入炮兵团政治处宣传股任见习宣传干事。到1953年5月的两年时间里,经历了朝鲜战场上的许多记忆深刻的往事。

违规”留在前线

1951 年11 月12 日,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结束了5个半月的顺川整训,奉命接替第四十七军临津江西岸的阵地防御任务。此时,志愿军转入阵地防御作战,稳固了战场形势,由于战线拉长,敌我双方也形成了胶着拉锯的态势,小部队交战成为一种常态。考虑到阵地防御作战的特殊性,根据上级指示,一一六师炮兵团决定包括我在内的6名女同志安排回国工作。

接到回国命令后,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到朝鲜来,就是要打仗的啊,现在部队受命开赴前线去战斗,自己还没见到敌人的影子,怎么就叫我们回国了呢?思想上实在是想不通。找领导去磨,也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个问题始终缠绕着我的思绪。我想在前线可以做一些宣传文化方面的工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果自己能留下来,会有利于团里的战场文化宣传工作,只要自己努力,也不会给团里增添麻烦。想到这里,我打定了主意,不能回去。回国这天,我借故躲了起来,等到其他的女同志上车走了以后,我才出来,把自己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虽然受到了批评,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能继续坚持战斗,让我高兴的不得了,就这样我留在了前线,成为全团唯一的女同志,工作战斗在前线,直至朝鲜停战前夕随部队回国。

出版《战地快报》

宣传鼓动、通讯报道是战时宣传股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在向前线开进途中做好宣传鼓动,给战士们鼓劲打气,激发大家的斗志,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为此,一一六师炮兵团政治处创办了《战地快报》。通过它,我们把祖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消息传给战友们,把朝鲜战场敌人溃败的喜讯及时转告战友们,把毛主席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发展大事报告给战友们,同时把战士们英勇打击敌人的事迹宣传出去,让志愿军战士们产生无穷的力量。

宣传股安排由我负责收集资料、采访审稿、排版校对等工作,公务员陈宝章负责刻蜡版和印刷。当时,全团只配备了一台有小书本大小的收音机,我们将中央广播电台广播的重要新闻摘要记录下来,通过快报及时分发到连队。

每当部队向前推进和转移新的阵地时,为防敌机空袭,一般是天黑出发、夜间行军、拂晓宿营。我们宣传股进入营地后却不能休息,要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大家不顾行军疲劳,克服困难条件,及时收集整理宣传行军、作战中的好人好事、典型人物和事迹。

《战地快报》很快成了战士们钟爱的精神食粮,有力鼓舞了部队士气。我们从柳洞里出发到歌舞洞休整的三四个月间,共出版了近20期《战地快报》。我撰写的一篇报道被三十九军的《立功报》采用,还有一篇报道被收录到志愿军的抗美援朝刊物里。由于自己在开赴前线途中的积极表现, 团里给我荣立了三等功。

遭遇空袭炮击

马良山海拔317米,位于涟川西北约15公里。东有临津江,与南高旺山相对峙,地形险要。1952年7月8日,一一六师结束待命整训任务,由歌舞洞出发,开赴马良山地区,接替第四十军一一八师及一一九师三五七团的防御阵地。炮兵团指挥所设在马良山地区高阳岱山以北的194高地。前、后两个指挥所相距五六公里。团部机关的同志有的在前指,我则分配在后指。当时,美军有绝对制空权,无论前方还是后方,一线还是二线,前指还是后指,随时都有可能遇敌疯狂的空袭;同时,也都在敌人的火炮射程内,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敌人炮弹从空中飞过的声音。

守备战期间,我遇到过两次险情。一次是1952年9月,在炮兵团后指驻地,政治处组织股、宣传股的防空洞离后勤处财务股、军需股的防空洞不远,相距20多米。一天夜里,敌机突然来袭,一阵狂轰滥炸,许多防空洞被炸毁、震塌,财务股长和会计当场牺牲。敌机走后,我和同志们赶紧抢救伤员、物资和掩埋烈士遗体,大家都流着泪悼念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的亲密战友。

还有一次,我和团直协理员侯振下连队,刚出防空洞不远,就听到划破天空呼啸而来的炮弹声。我边走边看,想看看炮弹爆炸是什么样,有战斗经验的侯协理员一把拽住我,跳进了附近一个很深的交通壕,一发炮弹随后就在我们附近爆炸了,火光四射,弹片横飞。幸亏侯协理员的机智保护,使我躲过了一劫。这两次我都幸免于难。

战地防空洞

前沿阵地的生活是艰苦的。守备战期间,前指和前沿部队都进入坑道工事内,后指则住在防空洞里。当时特务渗透得特别厉害,因为只有我一名女同志,就自己住在一个防空洞里,时刻都面临着危险。我自己有一把小水果刀和一枚配发的手榴弹,作为防身武器,晚上就放在手边,时刻提防特务的袭击。防空洞是在半山坡上挖的一个洞穴,一般能容纳四五个人居住,洞口有木桩支撑搭起的棚子,洞内有木桩和木排搭成的床。但防空洞的防水性很差,一旦下雨,雨水就会渗进洞内,漫到床边。这时就要跑到洞外,以免防空洞坍塌。

1952年8月,志愿军一一六师参加志愿军归国代表团的女战士李森返回前线,来到我们炮兵团做报告,把归国代表团回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和全国人民的亲切鼓励报告给战士们,让部队深受鼓舞和教育,纷纷决心打击敌人,为祖国增光。

李森就和我住在一个防空洞一张床上。我兴奋的不得了,晚上有说不完的话。从此,我们俩成了一对好姐妹。一天半夜,天空下起大雨,哗哗的雨声惊醒了我,于是赶紧叫醒李森,我俩急忙起身,刚坐起来,防空洞里的墙土就掉下了一大片,险些砸到我俩的头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战时是不允许女同志去的,李森悄悄跑到安东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成为志愿军第一个最先到朝鲜参战的女战士。李森不但善于学习,积极上进,而且战场上从不叫苦叫累,作战特别勇敢,为我们女兵树立了好榜样,全志愿军和全国都知道她的英雄事迹, 她的头发就曾被美军的汽油弹烧焦过。

我记得李森在三四七团任青年干事时,虽然是女同志,但胆子特别大, 熟悉阵地与后方行进路线,像个侦察兵似的,经常能够独立执行任务。祖国作家采访团到三四七团体验生活,采访指战员,结束后送作家返回师部,就是李森一个人。路上,李森看出那位男作家心里有些紧张,一面介绍如何防范敌机空袭的要领,一面介绍前线部队作战的感人故事,很快分散打消了这位作家的紧张感。

组织战士学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军转入正规化革命化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展学习文化活动,这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尤为重要,对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更是意义重大深远。特别是抗美援朝作战,让各级都看到了一个问题,通过几次战役的缴获,志愿军部队武器装备落后的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如何让志愿军战士熟练掌握缴获的美军武器和补充的苏式武器,提高部队战斗力,学好文化就显得非常必要。尤其是我们炮兵部队,需要最大程度发挥武器装备的优越性能来提高战斗力。但没有文化就很难用好武器装备,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此外,当时炮弹非常稀缺和珍贵,如何精准打击敌人,如何提高炮弹命中率,如何减少试射,除了苦练本领外,更多的就是加强文化学习。

image.png

                        李世恒、李兆书夫妇于1954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部队,也在战斗间隙开展了学习文化活动。从识字写信读报入手,逐渐在部队消灭文盲。学习文化在部队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此,炮兵团党委和政治处做了大量非常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和教育动员工作。

马良山地区守备战期间,根据上级指示,要在战斗间隙组织战士进行文化扫盲,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我担负了炮兵团后指的战士们文化学习工

作。由于条件所限,没有教室、桌椅、笔墨纸张和书本教材,我便因陋就简,把后指的战士集中起来,防空洞做课堂,木头桩当桌椅,一个字、一个音符的教。战士们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很高,自己教得也十分认真。他们相互间结成一帮一学习对子,在掌握了拼音的使用方法后,很快就达到了识字读报的能力。

参加换防汇报

一级对一级负责,打一仗总结一仗,战前开展提困难想办法活动,紧紧依靠广大指战员的群众智慧,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这是三十九军一一六师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起来形成的优良战斗作风。

老师长汪洋,就善于总结战斗,积累正反经验和教训,让各级指挥员进行学习和反思,提高各级指挥员指挥能力和部队战斗力。一一六师在马良山构筑的马蹄型工事,就是汪洋师长亲自指挥修筑的,为更好地坚守阵地防御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一六师炮兵团老团长杜博,将炮兵射击目标进行编号,有序进行炮火准备,提高了射击精度,扩大了炮火打击效果。特别是实行步炮协同,不定期转移炮阵地,不间断迷惑敌人,根据气象、温差,提前计算射击诸元,对敌机经常出入的空域地域设置单个高炮,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部队组织换防,也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不光交接敌情、阵地和防区情况,更重要的是,交防部队要对前期战斗进行总结,向接防部队介绍经验和战法,以减少接防部队后续伤亡,更多地歼灭敌人,保存自己,获取更大的胜利;接防部队要组织各级指挥员熟悉敌情我情,并将情况讲给部队的指战员,防止出现交接中的死角。这就是志愿军部队取胜的原因之一,这是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部队的过硬作风。

195211月,志愿军一一六师胜利完成了临津江西岸120天的阵地防御任务,将防御阵地移交第四十七军,重返顺川地区休整。换防过程中,师里组织了一个报告团,成员有7 名基层干部和战斗骨干,由师宣传科长带队,向对口的接防部队介绍阵地守备战中的情况和经验,领导让我汇报炮兵团后指是如何支援前指的。

朝鲜山地多,途经各单位要翻山越岭,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骑马。以前不会骑马,配给我一匹马后,我壮着胆子骑上就走,好在安排有会骑马的同志带着,很快就适应了。同行的同志还让我骑马走在最前面,这样后面的马就不会跟着跑得太快。一天骑下来,像散了架一样,浑身酸痛。不过,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能骑着马完成这次汇报任务。


三师分会 李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