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烽烟唱英雄 战旗美如画

  • 时间:   2021-08-20      
  • 作者:   张炳新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735


三访战斗英雄张豪

偶尔翻阅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编印的《战斗在朝鲜》,看到60多年前我拍摄的战斗英雄张豪站在朝鲜前线一个山坡上接待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图片,顿时想起在朝鲜前线先后3次访问张豪的情景.

张豪本是志愿军六十四军一九一师五七一团七连文书,在连队属于非战斗人员。一个非战斗人员何以成为战斗英雄?战事使然。

1951年10月,张豪所在的七连在粉碎敌人“秋季攻势”中坚守马良山216.8高地。敌人反复攻击,七连伤亡惨重。5日早晨,正在营部包扎所负责救护工作的张豪,听转运下来的伤员说敌人在攻击连指挥所的制高点,非常着急,他要了伤员一只冲锋枪,就奔上阵地。正赶上敌人发起攻击,他立即投入战斗,同战友们一起,打退敌人多次冲击,从天亮打到天黑,牢牢守住了阵地。

image.png

                          战斗英雄张豪在朝鲜野营地向慰问团介绍马良山战斗

战斗间隙,我到硝烟刺鼻的马良山阵地采访,在坑道里见到张豪。啊!一位浑身是胆、勇气冲天,传承着齐鲁血脉的山东汉子。此时他是代理二排长。

再次访问张豪是1952年夏天。此时六十四军政治部秘书科长张树培(战后转业到核工业部工作,20世纪末六十四军老同志聚会时见过面,并合影留念)带领几位英雄模范访问朝鲜黄海北道,其中就有张豪。此时的黄海北道道府沙里院已为美机夷为平地,道机关转移到遂安山区。我随行采访,有幸又见到了张豪。我同他住在同一间客房----实是山村里极为普通的草屋,同睡在一个地铺上。长幼相差以月计算的两个年轻人,情趣相投、忌静好动,休息时间,即使有美机轰鸣轰炸,也常以“拍手”的儿戏取乐。接触多了,我对他的了解也深了。他是山东省泗水县崇乡西村人,1930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坐以待食,稍大劳筋苦骨,吃尽了苦头。1951年5月,在全国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热潮中,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他在马良山战斗中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2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最后一次访问张豪是1952年10月。此时张豪已升任副连长。他所在的七连是一等功臣连,已从马良山阵地换防到后方休整,是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选定的慰问点。我随慰问团采访,又见到了张豪。我俩已是老相识了,说话自然随便些。我说:“你们要好好布置一番,我来照像。”张豪说: “这还用说吗!听说祖国人民慰问团要来,大家高兴极了,早就准备好了! ”说话间,慰问团就要到了。七连指战员敲锣打鼓,列队欢迎,并推举张豪代表连队致欢迎辞。张豪在致辞中以面面奖旗为导向,讲述了马良山的战斗经过,获得慰问团的热烈掌声。我在拍下这一场景的同时发现,站在祖国人民慰问团面前的张豪,一改在前沿阵地上杀气腾腾的举动,也毫无休闲中打逗的顽皮,而是英俊有加,大方落落,亲切可人。

曾思玉指挥高炮打伏击

抗美援朝前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军长是曾思玉。他是江西信丰人,1911年出生。这位江西老表是个老革命,1927年2月参加赤卫队,1930年8月参加红军,亲历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现在,又率部抗美援朝。六十四军入朝后配属了高炮营,这是这个军从来没有的。且看曾思玉怎样指挥高炮打美机。

六十四军高炮营序号为高炮二十九营。这个营成立才八九个月,在国内训练了一个多月,就急促入朝参战。在第一次对空作战中,发射近千发炮弹,没有伤着美机一根毫毛,倒招来十多架美机的轮番扫射轰炸。怎样指挥高炮打敌机?成了曾思玉脑海中一大问题。

经过反复战场调研,1951年4月28日,曾思玉命令高炮二十九营营长王万厚到九华里地区打伏击。

image.png

     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射炮部队的指挥员们,经常召开会议研究敌人的作战规律

高炮二十九营营长王万厚,这个山西大汉可谓老兵新战士。1938年入伍的“三八式”,可是摸高炮没几天,和战士同步。他受领作战任务后,难以掩饰焦虑的心情:“报告军长:全营只有249发炮弹,能不能补充弹药后再打?”曾思玉决心已定,果断地说:“那你就派一门高炮去打伏击。我要看你这200多发炮弹能打掉几架敌机!”

王万厚再没有讲条件的余地。他把这一作战任务下达给三连二班。当晚,三连二班在一排长带领下秘密潜入曾思玉指定的九华里。九华里是六十四军所属一九〇师第二梯队的基本阵地,距地面之敌很近,是敌机轰炸的重点。一九〇师之五六八团在这里曾遭到敌机轰炸,损失惨重。敌校正机经常飞临上空,指挥其炮兵向我射击。把高炮放到这里,就等于放到敌人眼皮底下,无疑是一招险棋。

作战哪有不冒险的!曾思玉常说“七分把握三分冒险,仗就可以打!”

还好,一连几天过去了,敌机没有发现九华里有志愿军的高炮。5月2日下午,敌校正机大摇大摆地飞临上空,隐蔽多日的二班突然开炮,敌机躲避不及,当即爆炸起火。

曾思玉这一着真灵。高炮二十九营就这样灵活机动斗顽敌,越打越有经验,越打战果越大。从1951年4月算起,入朝作战一年多,击落击伤敌机58架,荣立集体一等功。

1951年秋天,高炮二十九营从九华里移防到马良山西北侧的马城里山区。期间,在六十四军摄影组任职的我同十九兵团资深摄影记者郝建国两次访问高炮二十九营。我俩密切合作,共克难艰,同该营官兵在高炮阵地的防空洞里同吃同住,拍下高炮战士多幅战地照片。

一幅是1951年冬天,曾思玉带着作训参谋薛连璧等检视我高炮击落的美机残骸。(照片选自《曾思玉将军相册》)。

image.pngimage.png

夜间与敌机作战的我志愿军某高炮部队  曾思玉(右三)管文府(右四)薛连璧(右五) 检视美机残骸


image.png

                    曾思玉(右)与原高炮二十九营营长王万厚

战后半个世纪,王万厚前往大连看望曾思玉。朝鲜前线的日日夜夜,融入两位老者的笑谈中。请看曾思玉同王万厚在大连黑石礁的合影。(照片选自《曾思玉将军相册》)。

 志愿军中的4个女战士

感谢离休老战友、资深画报编辑颜志鸿兄赠给我他在半个世纪前写的论文《拍摄使你感动的画面》。他这篇论文以夏磊的笔名发表在1951年11月30日出版的《摄影网》上,论述我在抗美援朝前线拍摄的4个女战士的照片。看到颜兄的论文,勾起我对志愿军4个女战士的思念。

4个女战士李志颖、王毅、白鹤轩和李培惠,本是宁夏银川中学的学生。1949年9月银川解放,她们不约而同踊跃参军,成为六十四军一九二师文工队队员。一年多后开赴朝鲜前线。当时,个个是十七八岁活蹦乱跳的女孩儿。

她们4人入朝时天气很冷,有时冒着风雪夜间行军,每人身上背着40多斤重的军需品,每天步行七八十里路,而她们没有一人掉队。到达前线后,她们分配到卫生队临时做护理伤员的工作。卫生队要为伤员预挖好防空洞,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昼夜不停地挖,手上磨起了血泡,谁也不叫苦。在反击战中,她们随卫生队紧跟战斗部队前进,跑步穿过敌人炮击封锁线。在前线包扎所,她们组成一个临时看护小组,给伤员铺铺草、盖被子。有的伤员嘴负了伤,吃饭困难,她们就用小勺一点一点地喂。有的伤员下半身负了伤,大小便困难,她们就把伤员抱起来,像照顾小娃娃那样,帮助伤员大小便。不少伤员为她们的精心照顾所感动,纷纷要求部队领导为她们立功。

4个女战士的事迹传到志愿军六十四军政治部。我在六十四军政治部任摄影干事,迅即赶去采访。

image.png

                         左起:4个女战士李志颖、王毅、白鹤轩和李培惠

image.png

                                  4个女战士为伤员们洗衣服

六十四军政治部驻在黄海道中和郡商山里。一九二师卫生队设在高旺山北侧,鸡鸣里以东的山区,两者有好长一段里程。我背着相机,找准方向,边走边问。穿过树林,翻过山岭,拨开草丛,趟过小溪,这才发现一九二师卫生队就在眼前一个深奥的山沟沟里,真是深藏若虚。之所以如此,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防空,防止美机空袭,不让伤员第二次流血。说来也巧,4个女战士在山脚下、丛林侧的小河边,赤着脚、挽着袖,伴着山涧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正为伤员洗衣服。我赶紧举起相机,拍下这一难得的镜头。

拍摄完以后,我继续观看4个女战士洗衣服。他们边洗边乐边唱。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难得有这么一块静土。我忽然联想到这不就像舞台上的洗衣舞吗!

不,不是洗衣舞,又胜过洗衣舞。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年轻的文艺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抗美援朝这个大舞台上书写为兵服务的壮丽人生!

 

       撰文/张炳新 摄影/郝建国 张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