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星期天,凌晨4点,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由30年不遇的小型台风“艾尔西”形成的一阵阵夏雨飘落在亚洲北部朝鲜“三八线”。一阵铺天盖地、电闪雷鸣、震耳欲聋的炮火打破了寂静的早晨,亚洲冷战时期最大的一场热战爆发了。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通告盟军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三八线”是二战时期美苏两国受降的分界线。这条由一位美军上校在8月11日匆忙画出的北纬38°线,原来只是美苏在朝鲜划定的解除日本武装的分界线。而现实中这条军事分界线最终成为政治分界线,造就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这两个国家,成为朝鲜半岛分裂的楚河汉界。这条人为划分的界限,长约305km,全然没有考虑地理特点,截断了75条溪流和12条河流,穿越了181条小路,104条乡村公路,15条国际公路,8条高等级公路和6条铁路。这场发生在冷战时期亚洲的三次热战中,最初和最大的战争至今影响着东北亚的政治格局。
“从1949年9月到战争爆发,‘三八线’上摩擦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武装冲突1836次。双方都有发动战争的动机,哪一次冲突都可能点燃熊熊战火。哪一次冲突都可以拿更早的冲突做借口。”[1]朝鲜战争已经过去70年,“美苏等国的战争文件仍未完全解密,朝鲜战争的许多秘密还隐藏于扑朔迷离之中。但导致战争爆发的必然原因也很清楚,这就是美苏之间的争夺。”[2]“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朝鲜半岛的分裂,而造成两个朝鲜国家同时出现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冷战的爆发和美苏的对立。”[3]这是《决胜朝鲜》的导言。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0周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石雷和王宗仁历经十年实地采访所编著的著作《决胜朝鲜》。作者认真阅读了目前所出版关于朝鲜战争的全部中外著作和回忆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越南、也门、朝鲜四国各自被一分为二,至今,德国、越南、也门三国已经统一,唯独朝鲜半岛尚未统一。1945年8月,美国苏联两军先是在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作为临时分界线,后转变为军事分界线,而后又逐步演变成为两个国家的边界
线。作者认真梳理了朝鲜战争的七大战役,这其中包括一至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以下仅介绍他们研究的三个成果。
一、长津湖之战是一场决定朝鲜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之战 (第二次战役的东部战线)是一场被称为决定了朝鲜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战役,参战的志愿军九兵团在惨烈的战斗中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描绘了一幅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悲壮画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1950年金秋时节,9月初,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奉召进京受领任务,陈毅一回到上海就于9月7日紧急召开了九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军委最新指示:解除攻台整训任务,部队立即集中,随时待命开赴山东兖州开始进行以入朝参战为目的训练整补,并要求部队在思想上、物质上做好入朝参战的准备。
九兵团仓促入朝,表面上看是为了应付“联合国军”在东线的迅速发展,保障西线侧翼安全。九兵团紧急入朝的目的究竟何在呢?真正的答案就是:抓住东线“联合国军”势单力孤且分兵冒进之机,集中精锐的九兵团予以突然打击。毛泽东10月31日致宋时轮、陶勇电报中就明确赋予九兵团“以寻机各个歼灭韩国首都师、第一师、美军第七师及陆战一师等4个师为目标”。[4]九兵团如此紧急入朝,其目的就是想抓住战机在东线打个大歼灭战。志愿军九兵团入朝后即按照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在行军途中,部队严格执行隐蔽要求,夜行晓宿,严密伪装,2个军约10万人悄然进入战区,“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对该地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九兵团的行动踪迹。战后,“联合国军”将九兵团这一隐蔽开进称为“奇迹”!
《抗美援朝战争史》这样评价长津湖之战:“九兵团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同美军浴血奋战十余个昼夜,共歼敌13916人,予美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一部歼灭性打击,打开了东线战局,并有利保障了志愿军西线兵团的侧后安全,九兵团只是在东线作战,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艰巨的战略任务。”[5]
朝鲜方面的权威史料《朝鲜人民正义的祖国解放战争史》写道:“在长津湖畔包围的敌人的基本兵力,其大部分被歼灭,仅有一部分兵力在12月6日逃出重围向南退却。朝、中人民军部队追击退却之敌,扩大进攻的战果,在12月18日解放了咸兴。在马转里、阳德附近活动的人民军第二线部队,击溃拼命抵抗之敌,12月6日解放了元山。由此,东部战线敌人的地面部队退路完全被切断了。沿东海岸追击敌人的朝鲜人民军联合部队,配合向黄草岭、咸兴方向进攻的朝、中人民军联合部队,将敌人压缩到兴南、连浦地区,加以猛烈的打击。失掉地面退路的敌军残败集团,12月24日惊慌失措地从兴南乘船南逃。由此,入侵到“三八线”以北东部地区的敌人完全被驱逐了。”
1951年2月26日美国杂志《时代》周刊发表社论:“陆战一师突破自诩不败的中国精锐军队的重围到达兴南,带着装备、伤员和俘虏起航前往釜山时,朝鲜战争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样式了。长津湖作战的消息、照片和电影对决定美国的政策,比大辩论中的所有言论作用都大。美国人民和得到加强的第八集团军现在决心留在朝鲜!”在美军有关文献中对志愿军的勇敢和坚韧,做了这样的描述:“中国军队在美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虽然苦于缺乏装备、弹药、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艰难困苦,忠实地执行命令,默默地行动与战斗。这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精神。(中国军队)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其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跟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仿佛是些殉教者。作为对手的美军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可怕!中国军队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呢?那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次战争是‘正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中国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不!已渗透到骨髓之中。”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称之为“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退却。”[6]
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影响非常深远。志愿军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美国人彻底轰出了朝鲜东部元山平原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得了分。志愿军成功地将“联合国军”驱逐出朝鲜的东北地区,所以此战役以及在西线的胜利,是中国军队对西方国家军队在主要战役的一次胜利,一举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毛泽东评价长津湖战役:“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7]。“第二十七军随后集中力量围攻美军第七步兵师一个团部、四个营,俘虏官兵约300人,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志愿军成团建制歼灭美军的唯一战例。”[8]中国在战役中缴获的美国陆军第三十一团团旗,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中,以纪念这场战役。
二、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
上甘岭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战役。10月14日5时44分,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开始火力准备,其中对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击特别猛烈,使用了300门火炮、27辆坦克和40架飞机,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6发。美七师和李承晚军第二师各一部,“美、韩军投入的兵力为三个营又一个连。”[9]向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坚守的597·9高地和537·7两高地北山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这样揭开了战役的序幕。
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得知在白天战斗中失去了一半的表面阵地,立即命令一三五团团长张信元连夜组织反击,夺回阵地。并让二线的一三四团团长刘占华即刻赶到师部,熟悉情况,准备参战。崔建功在作战会议中做出了“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剩下一个班,我当班长,我牺牲了,副师长是第一代理人”的坚定表态。黄昏时分,志愿军部队经连续一天一夜的激战,伤亡巨大,后援无济,无力再战,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除597.9高地西北山梁上的四个阵地外,其余阵地均告失守。崔建功原先苦心安排只攻不守的王牌八连无法撤下,继续在上甘岭战斗,此时仅剩15人,在连长李宝成的率领下退入一号坑道。
上甘岭战斗刚打响,就得到志司首长的特别关注,彭老总亲自给兵团打来电话,明确指出敌人企图从中线作为突破口,以上甘岭为重点,作全线的反击。如果敌人的企图得逞,对我志愿军东、西、中三条战线的防御都将不利,务必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粉碎敌人的企图。彭老总还命令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同志为首组成前线指挥所,具体组织实施前线的作战。彭德怀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10]
战役第一阶段的7天时间内,白天敌军进攻占领表面阵地,我军就夜间反击,形成昼失夜反的局面。在7次反击中,3次全部恢复了阵地,4次部分恢复了阵地。虽然战果可观,但是在反击中我方用兵过多,第二梯队仓促投入战斗,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7天中,四十五师投入战斗的兵力达到了21个连(占全部数量的77%还多),各连的伤亡都超过了半数,个别连队只剩下几个人。这样一来,四十五师也就丧失了继续组织较大反击的能力,只能通过第二阶段的坑道斗争拖住敌人来赢得反击的准备时间。经过多日血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不约而同稍做休整,战场上出现了少有的短暂寂静。秦基伟见四十五师伤亡较大,呈请第三兵团为四十五师补充4000新兵。同时预见到战役继续发展下去,单凭四十五师是不够的,开始考虑动用兵团的预备队二十九师。
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597.9高地共有3条大坑道,8条小坑道和30多个简易防炮洞。当时3条大坑道和5条小坑道都在守备部队控制下,其中八连进入的一号坑道是主坑道,位于一号阵地下,是最大的坑道,呈“F”形,全长近80米,高1.5米,宽1.2米,左右还各有一个叉洞,顶部是厚达35米的石灰岩,坑道的两个洞口都向北朝着五圣山方向。
十五军得知坑道情况后,就于21日晚派一三四团二营教导员李安德率领军警卫连的79人和一三四团七连的17人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597.9高地一号坑道,传达了军师关于坚持坑道的作战决心,并成立坑道党支部,进行统一领导。所有一号坑道里的部队都编入八连,由八连连长李宝成指挥。接着在坑道党支部的领导下,对坑道进行了管理整顿,使得坑道部队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团体,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屯集三四百人的一号坑道只走出了8位官兵。走出坑道没多远,便在炮火中牺牲了两位战士。所剩下6人连夜被送到十五军军部参加十五军军长接见。在接见前,他们因过度饥饿而严重萎缩的胃塞进过多的食物,6人中又撑死了1个人。原八连人马仅存连长李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个小通讯员。在他们身边有一面竟然布满了381个烧糊弹洞的八连战旗。1962年,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特邀李宝成连长赴京,参加隆重的开馆仪式。当陈毅元帅陪同朝鲜驻华大使走到八连战旗前,李宝成向他们讲述了这面旗帜的经历。李宝成不善言辞,但是仍然感动得朝鲜大使泪水横流。
从21日至29日,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累计歼敌2000余人,大量消耗了敌军,并极大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与此同时,纵深部队为支援坑道部队,先后以2到5个连不等的兵力对537.7高地组织过7次反击,曾3次夺回了全部阵地。在597.9高地,以2个班到9个排的兵力组织过5次反击,曾一度占领主峰。这些反击,都使坑道部队得到了物资和人员的补充,增强了坑道的力量,为大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三四团二营教导员李安德向全体坑道人员传达上级坚守坑道的作战意图,并按上级指示,以八连为主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战斗核心。所有进入一号主通道的部队,统统编入八连,归李宝成指挥。事实证明,这一指示是日后避免建制混乱,取得坑道作战胜利的关键。”[11]
上甘岭战役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坚守坑道阶段,可以说在各级指挥上是最艰难的时期。由于群策群力,发扬了我军的优良传统、硬骨头精神,与此同时,强大的炮火支援,后勤保障得力,终于赢得了这一阶段的胜利,为后来的反击创造条件。应该说,第二阶段的战斗艰苦,也最困难。此时正值志愿军出国作战两周年之际,10月24日,党中央和军委向志愿军发来电报,给我军予高度评价。及时向每一个指战员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对我军的关怀,大大鼓舞了我军的战斗意志。“当时,坚守在597.9高地坑道内的一三三团的部队,在二号坑道内,有分属16个连队的指战员,而且大部分是伤员,他们组织起来由轻伤同志组成突击班,一直坚持战斗,依托坑道,开展冷枪冷炮,不断小型出击,涌现出出色的狙击手和神枪手,张桃芳同志就是其中之一的代表人物。”
在战斗中,涌现了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有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十五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以特等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占该军总人数的27.5%,以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为代表的英雄集体200余个。在43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14昼夜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的精神成为一代人学习的榜样。也激发许多艺术家以上甘岭为素材,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等。
1952年11月25日,一〇六团顺利完成使命将537.7高地移交给二十九师。战史上一般就把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29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上甘岭一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并彻底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
时任十五军军长的秦基伟回忆,毛泽东于1953年6月16日专门接见他并询问上甘岭战役的特点。秦基伟说明美军“有三长三短”:其长处一是机动快,二是有制空权,三是后勤供应及时充足;短处一是怕夜战,二是怕近战,三是怕死。毛泽东听完汇报后非常满意,在说美国确实是一个纸老虎之后,又表示说:“你们打的也是铁老虎、钢老虎,他们貌似强大,凭钢铁多,凭武器装备优。我们是凭指战员的智慧,凭战士的英勇,凭正义战胜他们。”[12]
三、人民军实施战略撤退的原因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通过五次战役在3个月内从三八线。一直打到釜山。美军登陆仁川以后,战争局势突然逆转,人民军取得的战争成果,仅在14天时间内就丧失殆尽,党和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作者认为陷于这种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一)情报滞后,决策失误
未能尽早获悉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政的情报,美军在仁川上空多次侦察也未能引起人民军前线司令部的高度重视,虽然不排除美国出兵干涉的可能,但没料想到美军在仁川登陆的速度如此之快。朝鲜政府主要以内战的思路去设想战争发展,强调速战速决的基本作战方针,坚持这一方针无疑是必要的,但未能审时度势敌变我变。企图一鼓作气推翻李承晚政权,用自己的力量取得这场战争胜利,解放全朝鲜。这个立足点是对的,可是,由于战略情报方面的疏漏和决策的失误带来了致命的隐患和灾难,教训深刻值得永远铭记。
(二)对敌估计不足,战略判断失误
在朝鲜半岛南北对立形成的过程中,双方都在内部发展反对势力并进行策反工作。朝鲜方面在韩国进行了游击或颠覆活动。战争爆发后朝鲜政府在南半部解放了的地区,很快地实行了民主改革,发展了一批民族爱国力量,根据1950年7月9日内阁决定第139号废除了李承晚傀儡政府出卖民族利益的警察制度,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在这一时期,有40多万青年学生志愿报名奔赴前线,工农群众积极支援人民军作战,在南方出现了人心所向的情势。对此,朝鲜方面对韩国的内部矛盾和游击队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韩国强化内部统治的效果估计不足,甚至期待在韩国城乡将会出现暴动,在部队会出现武装起义,以里应外合瓦解敌军,并以此作为赢得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经过战争过程的证实,当时韩国实际上没有坚定的群众组织的领导核心,完全是朴宪永虚报韩国有20万党员,在韩国没有发生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侵略战争行动。
由于朴宪永、李承烨对党中央欺上瞒下,谎报事实,造成巨大危害,致使敌人在后方几乎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把大批兵力顺利地集结到前线,对人民军部队的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三)顾此失彼,指挥不力
人民军西部战线指挥官金雄中将和李承烨(军事委员、汉城特别市市长、朝鲜司法部长)未能在美军登陆之前加强仁川——汉城地区的具体防御措施,而在美军登陆后,又失去采取机动作战具体举措的可能性,当敌人突然出现在人民军侧后时,就完全陷于被动。鉴于美军在仁川登陆的企图,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命令第一军团实施机动作战,以防止美军在仁川登陆的可能性,但人民军第一军团一是没有执行最高司令部关于把洛东江地区的部队调往仁川——汉城地区的命令,于是美军在人民军部队的结合部突破防线,攻入人民军的侧后,人民军处于不利态势。二是没有执行关于将西部战线部队迅速调往到锦江以北地区的作战命令,以致“联合国军”强占了韩国大部分地区,人民军被切成两段,主力部队的大部分陷于敌人的包围之中。三是自月尾岛遭到第一次炮击时,人民军就应察觉到“联合国军”有登陆企图。但人民军在西部战线仍固守要点,继续应对下面敌人的反击,并认为美军很难在短期内从人民军战线后方实施大规模登陆。当发现敌人在滩头大规模登陆时,人民军前线司令部曾准备组织部队进行设防,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由于对敌施展的诡计失去高度警觉,轻视了敌人从人民军侧后进攻的可能性,以致在战略决断上严重失误,为美军大规模登陆作战造成了可乘之机,导致了全线大退却的局面。
(四)失去制海权制空权,部队作战陷于被动
朝鲜是一面隔江、三面环海的狭长半岛,自然形成的这种特殊的地理形态,有利于发挥海空力量的效能。特别是美军实施仁川登陆后,极大地发挥了海空力量的优势,朝鲜人民军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其结果:一是,后方水陆交通线受到空袭的严重破坏,致使后方大批补给难以运送到前线,只有少数给养物资靠人力运送;二是受到空袭的威胁,人民军部队难以集结和收缩,机动作战困难重重,不仅后方蒙受了物资损失,前线部队同样遭受到损失;三是在空袭的制约下,人民军被迫由白天作战为主转入夜间作战为主的方式,无法保证进攻的连续性和锐势,给美军和韩国提供了稳定防御的喘息之机,使敌军能够充分发挥内线作战的种种便利,从容地进行兵力和装备的机动;四是由于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和制海权,人民军无法实施空中和海上攻击,使得美军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釜山港口。人民军实力大不如前,只能依靠布雷和主力部队撤退,致使美军得以在仁川顺利登陆,丧失了主动收缩和建立稳定防线的机会,被迫承受了原本可以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灾难性后果。
作者还仔细研究了朝鲜人民军1211高地的保卫战;美军在战术上取得成绩的砥平里之战;还有韩国军队在白马山的攻防战。“志愿军总部在朝鲜作战期间六次变更指挥部位置,九次遭到美机的轰炸。彭德怀司令员两次遇险。”[13]毛岸英同志因此牺牲。这说明美军的电子侦察技术非常值得关注。“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这就是美国《纽约时报》的结论。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这是一部真实记录朝鲜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历史教科书。从1910年8月至1945年8月,朝鲜人民经历了长期武装抗日斗争而获得解放、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和安全。正义战胜了邪恶,激烈悲壮,震撼心灵。这是一部研究、宣讲弱国战胜强国、正义战胜邪恶、和平战胜侵略难得的好教材。作者为搜集资料,10次赴朝鲜,还收集、发掘和研究了所有抗美援朝资料,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战例,用行家的眼光认真分析了每一场战役,呕心沥血五年整,终于完成了此书。这是一部长见识、长智慧的好书。纵观当今世界,危机四伏,美国妄图永远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昭然若揭。而细品此书,必然会更加坚信:这种野心是绝不会得逞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作者胸怀雅志,殚精竭虑,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全面系统地辑录了特定时期朝鲜的历史,浩瀚恢宏,纵横时空,后人必当珍视,发挥其应有作用。
石冰
[1]王湘惠、乔良:《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1950-1953》,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2]王湘惠、乔良:《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1950-1953》,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7页。
[3]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5页。
[5]《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6](美)《艾奇逊回忆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97页。
[7] 毛泽东1950年12月17日给彭德怀,宋时轮等的电报。
[8] 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正确而辉煌的运筹帷幄》,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9]张嵩山:《解密上甘岭》,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10]张嵩山:《解密上甘岭》,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11]张嵩山:《解密上甘岭》,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页。
[12]秦基伟:《秦基伟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425页。
[13]杨迪:《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上一篇: 《决胜朝鲜》序言一
下一篇: 新四军将士们在朝鲜战场倾力打造铁军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