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追悼亲爱的父亲—李岩

  • 时间:   2021-03-30      
  • 作者:   李京生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     
  • 浏览人数:  559

“追兵来了,莫奈何,娘呀,我像小鸟回不了窝,回不了窝......”耳边回响着爸爸的歌声,眼泪在默默的流淌,心中无比悲痛。我敬爱的父亲,在刚刚度过他102 岁生日之际,终于没有扛过病魔,于2016 10 23 日凌晨4 25 分阖然离世了。我握着父亲逐渐凉下来的手,送了他最后一程。按照父亲的遗愿和一贯精神,我们决定丧事从简。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2015 9 月,父亲查出了肺癌,当时他身体状况还好,以101 岁高龄,不仅没有拐杖,自己能够上下楼,每天还能到活动站打台球,新四军研究会何生大姐曾用镜头给父亲留下了

“百岁球王”的珍贵照片。查出肺癌之后,医生断言,也就还有三个月、半年生存时间了。这期间,父亲多次住进医院。在我的姐妹们的精心照料下,父亲奇迹般的带着晚期肺癌度过了一年时间。现在他终于没有战胜病魔,终于去了,去到天国,去向马克思报到,去和他的战友和同学、同志们会合,也去和我亲爱的母亲,以及他始终思念的在那个世界的其他亲人们会面了。父亲完成了他的理想,为了抗日救亡、为了祖国解放、为了民族强盛、为了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父亲奉献了他平实而纯粹的一生。他是安详、平静地离开的。

父亲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告别仪式上,父亲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党旗,诉说着他终生的追求。在他的青年时期,上世纪30 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山河破碎,备受列强欺凌。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学生,父亲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他曾经参加了到南京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抗战请愿,更是带着党的任务,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国共合作的抗敌青年军团。之后,已经是共产党员的父亲,按照党的指示,带领一支队伍,加入了新四军,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中,父亲多次接受党的指示,在皖江地区安徽桐城、庐江、无为、巢湖、含山、

和县、全椒,江苏江浦等地担任县委、中心县委副书记、书记、县长等职,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政权。开辟根据地的工作是异常危险、艰巨和残酷的,但是父亲和同志们一起,在新四军七师、皖江区党委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根据地不断扩大,他们甚至将抗日根据地扩展到汪伪首都南京附近的江浦一带。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最终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随后迎来了全国解放,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冲击,造成家庭不幸,但最终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间。父亲认为,与祖国发展、民族强盛的总趋势相比,个人遭遇的职务升降,甚至冤屈、迫害,都算不了什么。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参加革命之际,都没有想到过成功之后的待遇,更何况那么多的战友和同志们,为了革命目标已经献出了生命。因此,父亲在工作上一向服从组织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能积极努力、尽职尽责。而在个人利益面前,父亲却从来都是主动退让,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也是这样要求和教育我们的。按照时下流行的看法,在住房等很多个人利益方面,父亲是吃亏了,但父亲看的很开,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

父亲又是一个恩爱慈父。他对每一个子女都给予了厚爱。父亲不仅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志向的人,也言传身教,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热心的人。父爱如山。父亲从小就重视对我的教育,在小学三、四年级,就给我购买了当时出版的通俗历史书籍——《春秋故事》《战国故事》。家里的藏书更让我在文革期间有了精神食粮,文革失学时期,我在家中阅读了三国、水浒、儒林外史以及中华活页文选等中国文学的精华,使得我尽管从父亲的经历中,得出要学习掌握科技的结论,大学学习了工程技术,成为理工男。但由于父亲从小的培养和影响,我对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和素养,不输文科生。父亲与我们并没有多少教导方面的言语沟通,更是在我成长的小学后期和最重要的中学时期,遇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父亲自顾不暇。甚至“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影响了我招工,上学。但是,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是我能感受到的。在我凭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成绩较好,曾经流露出骄傲和轻视的态度,父亲感到后就给我写下了不要“浅尝辄止”的字幅,提醒我要虚心上进,树立远大目标。毕业工作后,父亲也经常和我探讨遇到的历史、文学问题。尽管父亲从不对我的工作和学习过多评论和要求,但在我工作不久被提升为处长之时,父亲高兴地多喝了一杯。浓浓父爱,尽在不言。

父亲还是一个热心善良、宽厚诚恳、生活简朴的人。父亲在工作和生活中公平执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助人为乐不求回报的品德,为他赢得了好人的名声。在日常生活方面,父亲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除了购买一些书籍,基本没有什么开销。一些“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时自己动手打的家具仍然一直在使用。父亲不愿意给任何人增添麻烦,单位老干办同志谈起父亲都是非常钦佩,他们回忆说:每当问到父亲有什么需要时,从来的回答都是:挺好,没有什么要求。而我们子女向父亲提出要给他添置什么衣物时,也总是得到“不要”的回答。我们都知道,父亲一旦提出身体不适,那么一定是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而在对待亲朋、单位同志和邻里方面,父亲则总是尽己所能,热情相助。在我们居住的机关宿舍里,邻居有事都愿意找我家帮忙。楼上一家邻居水管坏了,下楼到我家打水,而不去更方便的对门。另一家邻居冰箱坏了,借用我家冰箱存放的东西,比我家自己的还多。这类事情在我家是很平常的,父亲和我们全家从来都是笑而热待。尽管父亲很少和我们谈起工作上的人和事,但我们从周围邻居和到家中看望父亲的单位人员那里,能够感到人们对父亲的友好、尊敬态度。上世纪80 年代一次家里搬家,父亲单位组织人来帮忙,有的人听说后一定要来,拦都拦不住。他的高尚品德和对待人生的坦荡胸怀也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子女、后人。

父亲重病后期,已经没有什么要求和念想了,每天无论是躺还是坐,基本都是沉睡状态,

偶尔醒来,在身体尚可的情况下,会突然唱起歌来:“追兵来了,莫奈何。娘呀,我像小鸟回不了窝,回不了窝。投降吧,不!宁愿做黄河里的鱼,不愿做亡国奴,亡国奴是不能自由行动的,鱼还可以作浪兴风,掀翻鬼子的船,不让他们过黄河!”——这首名为《热血》的歌曲是当年抗战初期,抗日救亡学生唱的歌,用以唤起民众,参加抗日。那也是父亲一生中最最重要的时期。当年,作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学生,他们唱着抗日救亡歌曲,演出抗日救亡戏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宣传抗日,唤起、动员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拼搏。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脑海里萦绕的仍是这一段记忆最深刻的、难忘的、和我亲爱的母亲以及其他战友们共同浴血奋斗的烽火抗日岁月。

父亲去了,带着他纯粹而充实的一生去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于心无憾幸亦然。父亲说过,他年轻时寄望的目标都达到了:抗战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强大了,不再受列强欺凌了,奥运会召开了,他于祖国的心愿,基本都看到了,他为祖国强盛奋斗终生的目标达到了。父亲去世后,组织上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评价父亲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为党的对外宣传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工作勤奋,朴实严谨,谦虚厚道,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政廉洁,生活俭朴,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人生难得百岁,父亲晚年也很幸福。儿孙绕膝,党和国家也给予了相应的待遇和照顾。儿子学有所成,成为国家级专家,为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没有辜负他的培养。孙子也大学毕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其他子女和孙辈也都有了比较满意的归宿。父亲重病期间得到了儿女包括孙辈们精心照顾和孝敬。临终前他最心爱的孙子,也在他神志尚清,能喊出孙子名字的时候赶回来见了爷爷最后一面,并为爷爷捧像送终。父亲应当没有多少遗憾了。

亲爱的爸爸,您安心去吧。您的子孙们会始终遵循您的教诲,也会像您一样,严以律己,

精诚待人,努力上进。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也能像您和我们的母亲一样,不论何时何地,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我们也将教育后人,世世代代,此志不渝。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

谨以此联为父亲敬挽: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弃笔从戎艰苦奋斗抗击日寇终得胜和平建设期淡薄名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留得清誉在人间

七师分会 李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