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父亲陈力生——我们心中永远的楷模

  • 时间:   2020-11-30      
  • 作者:   晓晴等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093

2015年是我们的父亲陈力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也是父亲逝世20周年祭。作为他的儿女,我们衷心感谢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以百年诞辰纪念会的形式,缅怀父亲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并以此激励今天的人们,重温和牢记历史,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付出艰辛、做出贡献的人们。

  父亲离开我们虽然已经20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的高尚品德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精神风貌始终引领着我们前行。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滴水珠虽然渺小,却能映照出太阳的光辉。我们谨以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父亲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见微知著,谈谈我们内心的感受,表达我们七个子女对父亲的挚爱与敬仰之情, 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父亲是淡泊名利、勤政敬业的楷模

父亲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地位、职务的高低。抗日战争时期,父亲曾担任安徽省无为县委,以及皖南地委组织部等地方党组织的领导职务。但在建国后,他曾担任过领导的那些地县的一些领导人,有的职务安排得比他高,有的成为他的直接领导,有的提拔成了省级干部。对此,他淡然处之,他说,战争年代如果没有那么多革命同志将生死置之度外,付出巨大的牺牲,就不可能有今天革命的胜利。回想起1938年抗战初期,上级派我们7个同志到河南竹沟镇中原局党校学习,后来,只有2个人活着看到了革命的胜利,当年7师北撤后,短短三个月里,无为县就有3700名党员和游击队员被敌人杀害。我是残酷战争的幸存者。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的责任,没有任何计较个人得失的理由。我们以为,这也许就是父亲终其一生始终勤奋忘我工作的巨大动力吧!

  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特别忙碌。无论是工作在治淮委员会、马鞍山市、省水利电力厅,还是任职在省气象局、省水产局、省党史委员会,他经常亲赴一线,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督查指导工作。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尤其是在水利战线工作的那段时间,他的足迹走遍了安徽的山山水水,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实地勘察水库和河道干渠的建设,没日没夜地辛劳着。文革时期,虽然他已被靠边站,但省委领导,却点名要他出任新汴河工程指挥部指挥长,因为他们认为他是一个实干家,善于啃硬骨头。他被“解放”后即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连续几个月泡在工地上,家里人都见不到他的身影。1984年他和李世农、马长炎到武汉参加华中党史会议,接受编撰皖江抗日根据地党史的任务时,年已69岁的他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组织召开座谈会,夜晚字斟句酌审核文稿。

    父亲是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楷模

父亲对党无比忠诚。看到“八九”动乱时有些青年人上街游行,他把子女召集回家,语重心长地说,动乱的目的是想搞垮我们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就会重新沦陷。你们政治上一定要头脑清醒,谁都不许参加动乱活动。父亲组织观念极强,不仅自己在历次岗位变动时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而且把个人服从组织的党性原则渗透到对子女的要求上。三儿子晓明在省数学竞赛中名列前茅,高考志愿报的是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可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按照又红又专的标准选中了晓明,父亲认为革命后代献身国防军队建设责无旁贷,个人志愿应当无条件服从组织需要,明确表态晓明应当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晓明遵从父亲的教导,愉快地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报到,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7个子女都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都勤奋工作,事业有成。

父亲是实事求是、公道正派的楷模

抗日战争年代父亲在皖江工作时,曾任无为县委组织部长,皖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临江县委书记和江流工委书记,因此,对皖江抗日根据地创建时期,以及7师北撤后皖江陷入白色恐怖时期的情况非常熟悉。在历次运动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干部清理审查时,父亲接待了大量的干部外调工作,其中有审查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审查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审查皖南事变中突围来无为县的,有审查7师北撤后留在敌后工作的。当时,在接待外调过程中,面对造反派的高压,军宣队和工宣队的训话,专案组的追逼,父亲坚持如实提供情况,坚持对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作出实事求是的历史见证。例如:张恺帆同志是父亲在皖江根据地时的老领导,曾受过错误处分,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要父亲和他划清界限,写黑材料,面对威逼利诱,父亲说什么也不肯落井下石,显示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凛然正气。

父亲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楷模

父亲严以律己,公私分明。他在水利厅工作时,每年经手分管的物资和经费多达上千万,但他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一点私利。他在省气象局、省水产局担任一把手时,单位兴建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他要求部下一切按规章办事,自己从不插手干预基建工程事项。父亲自己是遵守纪律按规矩办事的人,他也从不为家庭或个人私事对外写条子,打招呼。1968年在无为下乡劳动锻炼的四儿子晓义想报名参军,因名额有限,县里设置了下乡劳动锻炼须满两年的入伍条件。当时很多人都在托人找关系,走门子。晓义连夜赶回家,要求父亲给他在县里找人打打招呼。父亲对他说,哪有领导干部带头破坏规矩违反政策的道理!晓义只好等到第二年才如愿以偿当上兵。父亲离休在家时,有一次想给战友写封信,就叫二女儿晓淮到街上去买信封,晓淮因工作忙未来得及,就把单位的信封拿来给他用,他一见就生气地说,你是国家干部,怎么能公私不分呢。一个信封是值不了几个钱,但公家的便宜一分也不能占。你现在占点小便宜,以后就可能摔大跟头。现在回想起来正是父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才使我们七个子女都能严以律己,无论职位高低没有一个利用父辈或自己的职权谋取私利。

父亲是重情重义、善良忠厚的楷模

父亲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恩之情。他和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在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奉献,甚至是牺牲生命,就不可能有今天革命的胜利。我们的两个大孩子如果当时没有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代为抚养,他们也活不到今天。如今,当这些救过我们命的乡亲们遇到困难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力量来支持他们。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54年长江发大水,很多乡亲逃荒到蚌埠找到了父亲,当时在治淮委员会的我们的家里安满了地铺接待他们。无为家乡经常有人来省城医院寻医看病,有的是被人搀扶着来的,有的是用担架抬着来的,有的患的是重症传染病。无论是哪位乡亲来,父亲母亲都热情招待,吃饭换上大碗,生怕他们受拘束吃不饱。家乡的人都说父亲母亲热情善良,没有“忘本”,到我们家感觉最“自在”。

父亲对战友有着浓厚的血肉之情。父亲始终忘不了生死与共的老首长老战友。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时,利用周末前去看望李步新、周新武、段洛夫、张伟烈、谭伟、章策等老首长老战友。到上海出差时,与吴锦章、陈汉桢、徐静、谢荣等老战友彻夜长谈。到江苏、云南等地出差时他去看望顾鸿、张銍秀、唐晓光。他与同在安徽工作的张石平、王渔、章佐等老战友经常相互慰勉,每年春节都去看望张恺帆、马长炎、胡德荣等老领导。他从事党史工作后,与新四军7师及皖江根据地的老领导、老战友的联系更加紧密了,邀请他们来安徽参加皖江抗日根据地党史审稿会,陪同李步新、张銍秀、孙以瑾等老同志考察7师指挥部和皖江区党委旧址,到无为烈士陵园凭吊革命烈士。他在去世前一个月,还抱病陪同吕惠生烈士的后代到无为参加吕惠生牺牲50周年的祭奠活动。

父亲对下属有着真挚的关爱之情。在水利厅工作时,无论是开会制定方案还是到工地指导工作,他总是首先听取工程师们的意见。在省气象局工作时,他制定并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按职称分配住房的政策。在水产局工作时,他支持水产专家赵乃刚开展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文化大革命和反击右倾翻案风时,父亲的一项罪名就是重用“臭老九”。父亲为人忠厚,平易近人,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待警卫员和司机更是亲如家人,1995年父亲去世时,虽然已经离休多年,前来吊唁送行的仍有1000多人,许多人都念念不忘父亲公道正派待人宽厚的高尚品德。

父亲和母亲青梅竹马,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相伴终生。母亲黄克玲40年代初就为新四军及地方抗日组织送信站岗放哨。1945年父亲随7师北撤,国民党四处搜捕母亲,母亲闻讯跳入门前池塘,头顶荷叶隐藏着,才躲过一劫。外祖父连夜将母亲送到苏北,从此,母亲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母亲始终做着平凡的工作,解放后进了干部文化学校才读了点书。父亲整天在外忙碌工作,晚上也经常在办公室批阅文件,家里7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靠母亲打理。但是对每个孩子的成长,父亲始终挂在心头。每当关键时刻,父亲都要找我们谈话点拨点拨,给我们打打预防针。大哥晓晴上西安军事学院时,父亲叮嘱他说,军事学院里农村来的学员多,你不能有丝毫干部子女的优越感。二哥晓平到上海激光研究所工作时,父亲嘱咐说,上海曾是十里洋场,你不要和别人比吃比穿,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长女晓兰参军时分配到条件比较艰苦的白湖农场,父亲对她说,当兵就是要吃苦,你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自己的意志。三女晓红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气象局工作时,父亲叮嘱她,你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要比别人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晓红不负父望,一直坚持在短期预报员专业岗位上,成为安徽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获得正教授级专业技术职称,多次受到国家气象局、省气象局的表彰。父亲在关键时刻对我们的叮咛嘱托,使我们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终身获益匪浅。

“抗日渡江征南战北功垂华夏,治水兴电观天著史誉滿江淮”——这幅写在父亲逝世时告别仪式上的挽联是对父亲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父亲去世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我们的健康成长。正是父亲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我们也能像他那样,并且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也像他那样,立场坚定,对党忠诚,勤勉工作,清正廉洁,做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为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人。

父亲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7师分会晓晴 晓平 晓明 晓义 晓兰 晓淮 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