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一位泖口女儿的世纪回眸 ——记浙江省军区嘉兴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王瑛

  • 时间:   2020-11-04      
  • 作者:   王善方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二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380

    

  1.jpg 


    王瑛同志(原名毛佩铭),女,现年95岁,平湖市新埭镇泖口村(原泖口镇)人,浙江省军区嘉兴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副师职)。1945年3月,她由上海赴安徽省无为县参加新四军,由7师卫生部调含和支队任军医,历经抗战胜利与解放战争,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在解放军医院工作,1955年授衔上尉,1960年晋衔大尉,曾获解放奖章一枚(南奖字038号),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1982年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11医院门诊部主任。

    王瑛一生热爱故乡,那里有她童年的记忆,赴上海求学谋生乘船回家的向往,参军前把大女儿寄养娘家的托付,还有那幢父母留给她的百年老屋。2009年夏,儿女们为她修缮了破败的老宅,门楣上1953年泖口乡颁发的 军属光荣的斑驳木匾,还在静静述说着这位泖口女儿的从军足迹。时年90高龄的王瑛回到泖口,虽然故里不复当年,但临街背水的老屋依然亲切如故,她走上二楼出生的房间,细细抚看,百感交集,止不住老泪纵横。热情的乡亲与她拉起家常,小河水聆听着欢声笑语的乡音,打开了老人尘封已久的记忆…...

从泖口赴上海求学谋生 夫妻双双投奔新四军

     1919年10月11日,毛佩铭出生在平湖县耕读传家之风厚重的泖口小镇,是家中最小的女儿。父亲毛仲康是清末武举人,时家境殷实,后中道破落,于1940年病故;母亲俞惠珍(1878年——1962年)是新埭人,系毛仲康续絃之妻,贫苦出生,从小拒缠小脚,入嫁时步行上门,育有一男三女,丈夫过世后以小土地出租和一亩三分竹菜园,维持一家六口入不敷出的生计,一生善良勤劳,影响着小女儿今生的勇敢与善良。

     1925年起,崇尚新学的父亲送她在泖口镇上初小,到江苏省金山县中心小学读高小,1931年12岁的她只身赴上海私立鸣旦中学读书,1934年2月怀着对南丁格尔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进入上海市伯特利高级护士学校(产科)求学。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护校停课,毛佩铭回家月余后返校,被校长安排到上海市中国红十字会第三医院实习,1938年4月回校参加毕业典礼后留在该院任护士。

    1940年冬,毛佩铭经住院病人陈杏孙推荐阅读高尔基的进步书籍,1941年春又介绍她参加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益友社,每周五夜间二小时为贫穷市民义务门诊,义诊期间与实习认识的医生王伟不期而遇。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胸外科)的王伟时单身带有一子,两人志趣相投,相知相恋,于1942年10月结婚。婚后,毛佩铭更名为王瑛,离职到夫家王德美(产科)诊所任护士。1943年4月,王瑛生下大女儿后,随夫前往安徽芜湖湾沚开办福原诊所行医谋生。第二年7月,又怀身孕的她回到上海,丈夫10月返沪,收到校友李蓝炎、时任新四军7师卫生部长(建国后任浙江省卫生厅长、省人大副主任等职)托人辗转送达的亲笔书信,希望他到皖江抗日根据地来,夫妻俩早有抗日意愿,即回复明年1月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启程前往。

    1945年1月30日,王瑛生下二女儿,大女儿早已安顿在泖口娘家,未满月就整装待行。但李蓝炎与王伟约定2月24日(周末)前来的接应人周静仪(女)并未出现,夫妻俩顿感不安。几天后两位不速之客登门,一位刚坐定就问:你们不是要出门吗?准备好了没有?夫妻俩疑心事变,支吾难言,来人见状赶紧亮明身份,介绍是李蓝炎的表弟孙亚平,刚从那边来上海,另一位则是同去的某药厂技术员丁仲华,方解除一场误会与虚惊。择日出发已是2月底了,夫妻俩携子与襁褓中的女儿,与两位保持距离同行,由上海北站坐火车到南京中转芜湖,经海记公司(地下联络站)安排顺利过江到达皖江解放区,步行到无为县唐家沟镇的皖江贸易总局时已近傍晚,被安排乘坐一条小船前往7师卫生部临时驻地小陈家。上船后,方知二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军大举进攻7师驻地中心区,部队反击作战,师卫生部撤离驻地下安二村转移至小陈家,所以计划临时变动。当晚,回想有惊无险的参军行程,夫妻俩在荡悠前行的小船上久久难眠。

     第二天,一行受到李蓝炎的热情欢迎,之后师首长也来看望。由于医务人员奇缺,王伟被安排到师卫生部卫生学校任唯一的教员(见1946年6月新四军7师卫生机构序列表),校长由李蓝炎兼任。王瑛在休整后,带着二女儿到含和支队直接任军医,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北撤山东参加解放战争,历任护士长、手术室长、教员和教育干事

    抗战胜利后,师卫生部尊重由上海参军的十几位医生的本人意愿,大部分陆续返回上海,王伟与王瑛继续留在部队。1945年9月下旬,7师奉命北撤山东,王瑛所在含和支队5000多人突破国民党军顽固派2万余人的前堵后截,掩护师主力与机关数万人马过江战略转移,途中11月改编为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21旅。北撤中,带小孩行动不便人员,经师军工部安排化整为零,趁日寇投降的混乱局面北上。王瑛与王伟化妆成老百姓,渡江经芜湖乘火车时遭遇搜身与行李盘查,幸而未揭王伟所戴礼帽(参军后剃了光头),加之王伟熟识芜湖地情机智应答躲过一劫,到南京后转道至洪泽湖蒋坝镇会和一路北上,于年底抵达山东临沂解放区归队。

    1946年4月,王瑛被调离21旅到山东野战军7师卫生部接管的枣庄躹仁医院任护士长(连级待遇)。当年夏,国民党军重兵进犯我华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王瑛自8月起先后被调往7师后方医院一分所,7纵后方医院化验室、7纵卫生部4分队手术室,所在部队先后参加宿北、莱芜、孟良崮、保卫胶东等著名战役,她随军参加战地救护工作。

    王瑛调七师后方医院一分所任军医时已怀6月身孕,当时部队时而大踏步前进,时而大踏步后退,已无后方可言,她随一分所不断转移驻地,昼伏夜行,穿越敌占区封锁线。1947年1月7日,行至掖县一个无人小村时她分娩生下儿子,第二天分所留下一名16岁小护士和凑集的小米干粮后开拔。时为寒冬,敌军扫荡过的村庄空无一人,小护士出门在雪地中意外找到一棵白菜,回来时欣喜不已地大声报告,这颗白菜成了王瑛月子里唯一的菜肴。因滞留小村不能久留,不到20天两人便徒步追赶部队。因婴儿太小,王瑛随分所行动不便,经组织照顾于3月调7纵后方医院与爱人王伟(时任院长)会合,在化验室协助工作。不到半年,国民党军调集20余万正规军向胶东解放区密集平推,异常残酷的胶东保卫战打响。王瑛于8月被急调7纵卫生部4分队任手术室室长,所在部队参加华野东线兵团连续5个月的运动作战,她以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心,完成战地一般手术、大手术助手与手术室管理的艰巨任务。2007年夏,王瑛在杭州117医院住院期间感叹现在的医疗条件,向大女儿说起当年战地救护时伤员手术量大,麻醉等药品接不上,甚至连输液管都用完了,为抢救伤员生命,只能将麦杆用水加热软化消毒后替代输液管用。

    在任手术室室长期间,她还要带嗷嗷待哺的儿子和2岁多的女儿同行。因国民党军一度占领胶东大部分县城,王瑛随分队经常穿插和转移,走五、六十里路的夜行军是家常便饭,除穿越敌军封锁线高度警觉快速行进外,极度的劳困使她学会牵着前哨带队传下的绳子边行走边睡觉,遇到涉水较深的河道,不会水性的她被安排拉着马尾巴奋力淌过去。分所为她配的运输员是位伤愈的大个子机枪手,一根扁担轻松挑起坐着两个小孩的箩筐,随着战事的艰险胶着,女儿被寄放在了老乡家里,只留下待哺的儿子随行。夜行军过封锁线时要捂住孩子嘴巴以防出声,最难熬的是临时休息十几分钟,其他人倒地就睡,她却要在山道风口跪在地上抢时间给孩子喂奶,劳累疲困得睁不开眼,一声令下又要接着行军,一次到达宿营地时,她竟发现坐在篮筐里的孩子被颠出了蛔虫,心痛不已。多年之后她向儿子提及当时的情景,每每泪盈眼眶。

    1947年12月胶东保卫战取得彻底胜利,王瑛于1948年1月离职参加7纵卫生部组织的土改三查学习。因队伍迅速壮大,急需培训大批医护人员,有护校学历和战地救护经验的她,在2月被调到7纵医校任教员。学员们文化程度大都很低,她能热情听取学员意见,教学不厌其烦,反复演示操作技能,直到学员们掌握,受到学员和领导的好评,10月调任7纵(1949年2月改为华野25军)医训队教育干事,协调教务工作。因医护教学工作出色,1949年3月,王瑛被调离25军,到位于山东曲阜的华东野战军妇女干校医训队任教员,学员来自各纵队,她以更高的要求与热情投入教学工作。4月,华野妇女干校撤离曲阜随大军南下,6月经华野妇女干校党委会批准,王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至10月,她奉调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直属医院(位于南京,后于1954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

在解放军医院系统勤奋工作,儿女是她今生引以骄傲的财富

    1949年11月至1950年7月,王瑛同志在三野卫生部总门诊部任手术室室长(南京)。爱人王伟于1949年6月奉命接收位于嘉兴的原伪联勤总部第一肺病疗养院,组建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嘉兴疗养院并任院长,该院先后改为陆军第二医院,华东军区第七陆军医院,浙江军区第四O疗养院,至1956年5月列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1医院。王瑛于1950年7月调任该院手术室室长,后历任第五医疗科与门诊室军医、门诊室主任军医,1966年1月起至1981年任门诊室(部)主任,1982年12月离休。

    和平年代,王瑛一如战争年代的作风,救死扶伤,待病人如亲人,她进修学习肺科与中医,技术业务不断提高,曾做过肺叶切除主刀等手术,1957年参与撰写《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病——196例201次手术综合分析》的论文。在担任门诊室(部)主任15年中,她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带医护人员在接诊大量地方病患者中,赢得解放军111医院的良好口碑。她几十年如一日,把工作放在第一位。1962年夏,她多次接到母亲病危来电,因工作繁忙等到请假批下来,备好急救药品准备第二天启程时,接到母亲去世的电话。王瑛赶回泖口,听姐姐说老母亲十多天饭食难进,每天在叫她的名字,等得好辛苦,终因熬不过在抱憾中离世,王瑛闻之痛哭失声。在1975年至离休前的8年中,她自知工作时间不多,更加勤奋,一共只请过10天病假、2天事假,1982年12月11日离休命令下达后,她继续工作到12月31日,1983年1月1日才正式离职休息。

    王瑛有一个恩爱的伴侣和8位子女,对孩子倾注了一位母亲全部的爱。晚年的她常对儿女们说:妈一辈子没有什么,最大的财富就是你们八个孩子,个个都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瑛操持10个人的大家庭实属不易,两间十几个平方的宿舍,孩子们拼铺、打地铺与保姆挤在一屋。虽然夫妻俩收入较高,但上要赡养婆婆与母亲,又要安排家庭生活及支付保姆费,尤其是一段时期8个子女同时上学,一到交学费就借钱。孩子们难有新衣,老大穿了老二穿,连姐姐的衣服改一改就传给弟弟穿。但在她和爱人言教重于身教的熏陶下,8个子女都早早懂事,有6位大学毕业,2位参军,文革中先后有4位插队与支边,8人都是共产党员,现都已退休,其中大儿在上海市海运公司当过远洋船长,大女儿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二女儿是中国核工业总医院组织人事科长,二儿是嘉兴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三儿是中共嘉兴市纪委常委、嘉兴市监察局副局长,三女儿在嘉兴绢纺厂当过财务会计,四女儿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小女儿在嘉兴市第二医院任药剂师。

     值得一提的是,童年在平湖泖口生活与启蒙的大女儿王善珏,成长为中国美院史上第一位女性正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创立了染织服装系并任主任。她把儿时在泖口留下的水乡田园印象,灵秀细腻地融入了中国花鸟画,以水墨酣畅、灵趣盎然、才情横溢、心写意造自成一格,脱颖于中国画坛。多幅画作赴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2007年《晨光》系列参加《香港回归十周年首届中国当代老艺术家书画精品展》。近年来多幅作品参加省油画大展、省女花鸟画家作品展、两岸女画家艺术交流展。

     王瑛走出泖口时还是一位12岁的小姑娘,25岁参加新四军改变了她的一生。在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在和平年代为军人和百姓医疗服务中,她留下了一位泖口女儿平凡的军旅足迹。离休后,她时常想念泖口,尽管背依水路码头曾经热闹的小镇已难觅当年踪影,但那片土地,那幢二层老屋,依然让她魂牵梦萦。如今95岁高龄的她,只能在电脑照片上守望泖口,眷恋着那座童年生活过的老宅,还有小竹园里风中挺拔的翠竹,那里是她世纪生命的源头,无愧于父老乡亲的深情回望…..

                                                

                    2师分会 王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