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父亲陈力生与党史工作及新四军历史研究的不解之缘

  • 时间:   2020-11-05      
  • 作者:   陈晓淮 陈晓明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七师分会     
  • 浏览人数:  74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们不由地回忆起父陈力生与党史工作及新四军历史研究结下的不解之缘。

    党的历史是我党的宝贵财富,征集好、研究好、宣传好党的光辉历史,发挥好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81年5月,党中央作出重要决定——在中央、省、地、县全面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安徽省委对这一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安徽省委党史征集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党史资料征集和整理研究工作。党史征集委员会在组建办事机构充实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决定以“广、深、清”为目标,突出征集重点,全面规划全省党史征集工作。全省分为皖中、皖西、皖南、淮北、淮南五个片,各片均由熟悉当时党史的老同志负责征集。其中皖中片由我父亲牵头负责。我父亲陈力生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东乡陈家湾,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5月入党,在中原局河南确山竹沟镇党校学习后,1939年起历任中共无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组织部长兼虹桥区书记,任职期间与县委书记胡德荣一起在无为县境内100公里沿江地带分别带领地方干部负责接应、安置皖南事变突围过江人员,先后有700余名党、政、军人员突出重围,从无为的五洲、姚沟、姚王庙、刘家渡等地登岸到达。任临江工委书记、临江县委书记、皖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抗联主任、七师区域江流地区工委书记、巢无工委书记、皖四地委行署副专员、委员,1949年解放军大兵渡江时任安庆地委军管会交通部长,负责征集渡江船舶及水手工作,确保部队供需支援配合大军渡过江。对皖中片1938年至1949年的党史情况非常熟悉。1982年12月,省委一纸调令,将父亲调任省委党史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并任办公室副主任。父亲不负重托,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党史征集工作,夜以继日地组织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

    皖江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由巢无、和含、皖南和沿江4块基本区域组成。从对敌斗争来看,皖江地区位于日寇在华中的心脏地带。它临近敌伪心脏南京,扼长江下游和淮南铁路等水陆交通咽喉,钳制芜湖和沿江安庆各口岸,这些地区是侵华日寇经济上的命脉,军事上的要害。其战略意义极为重要。1938年春,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抗日,1939年组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同年5月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的命令”。皖南事变突围抵达无为的新四军人员、无为游击纵队及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合并组建为新四军第7师。1942年4月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成立,同年在无为成立了皖中行政公署,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革命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7师由1900多人发展到2万余人,共歼敌2万余人。皖江抗日根据地面积已达3万平方公里,人口已达3 0 0万。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对于全国抗日战争乃至1949年解放战争大兵渡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特别指定安徽党史征集委员会负责《皖江抗日根据地》资料丛书。我父亲陈力生经历皖江抗日根据地创建全过程,这项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我父亲身上。皖江抗日根据地党的建设和新四军武装斗争是紧密相联的。1984年,新四军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在湖北武汉市召开,我父母和李世农夫妇、马长炎夫妇一道参加了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省市新四军研究的方向。父亲组织走访在中央及江苏、上海、云南、东北等地在皖江根据地战斗过的老同志,梳理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组织脉络和重大事件,1986年5月,在安徽合肥召开该书审稿会,原皖江区委党委副书记李步新(建国后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秀、孙以谨、李世农、张恺帆、马长炎、何志远、林岩、陆学斌、周新武、彭胜标、张伟烈、章策等35位老同志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审稿。省委副书记、省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袁振同志主持会议,省长王郁昭到会致词,1 98 6年7月、11月和1987年2月,该书编审委员会又在巢湖连续召开三次会议,该书终于最后定稿。1990年2月,《皖江抗日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丛书之一,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中共中央中原局及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对皖江根据地的重要指示和根据地内党、政、军、群等领导机关的文电,还收录了当年在这块根据地战斗过的部分领导同志撰写的回忆录。为印证正资料,收录了国民党当局的有关材料。收录的文献资料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的,主要来源于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手捧着再现皖江抗日根据地当时情境,凝聚着在皖江抗日根据地战斗过的老同志心血的《皖江抗日根据地丛书》,父亲激动得热泪盈眶。

父亲建国后曾在皖北行署交通处、治淮委员会、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省水产局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省党史征集委员会及办公室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后一个工作岗位,省委调他任省党史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及办公室副主任时他已67岁(当时尚未实行离休制)。他不顾年事已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安徽党史征集事业。离休以后,他在有生之年始终饱含着对党史工作的执著之情。党史征集委员会改为党史工作委员会后。(党史工作研究室前身),他经常应邀出席有关皖江革命根据地党史的会议。直至1 9 9 5年底去世前一个月,他还陪同时任皖江行署主任吕惠生烈士的亲属,以及当年在皖江地区共同战斗,建国后在北京、上海、江苏、东北等地工作的老战友们,去皖江区委旧址考察,到无为烈士陵园凭吊革命烈士。

    父亲呕心沥血,弹精竭虑,为安徽党史尤其是皖江地区党史绘上浓墨重彩,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资政育人的生动教材。

    父亲陈力生与党史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我们为父亲对党史工作和新四军历史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而骄傲自豪。

                                                          

      7师分会  陈晓淮  陈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