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忆父亲戴星明与新四军的深厚情缘

  • 时间:   2020-11-02      
  • 作者:   戴树红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755


    父亲的故乡——江苏盐城,曾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刘少奇、陈毅同志于1941年初在这里重擎军麾、高扬赤帜,重新组建了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的主力部队,先后开辟了淮南、淮北、苏南、苏中、苏北、鄂豫、皖中、浙东等八个战略区,使抗日的烽火燃遍了大江南北,最终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全国抗日军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从幼年起,就经常听到父亲讲述当年新四军的丰功伟绩和他亲历的故事。因为他不仅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参与者、见证者,而且耳濡目染了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党政军首长的风采,聆听了他们的教诲,并在早期革命实践中与享有“铁军”美誉的新四军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情缘。

            

    父亲的原名叫王学宏,1924年出生于盐城县楼王庄。1937年至1939年他在亭湖中学读书时,深受爱国民主人士宋泽夫的熏陶,追求进步,向往真理,曾在学潮中被拥护为学生领袖。经中共盐城地下党负责人之一刘大谟同志介绍,于1940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往盐城钟南中学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父亲从入党之日起,就把姓名改为“戴星明”。当我问父亲为什么要改成这个姓名时,他的解释是:“‘戴’字含有打‘土’豪、分‘田’地、执干‘戈’、闹‘共’产的意思,加上‘星明’这个名字,就是寄托了我‘戴月披星、追求光明’的志向和决心。”据我们耳闻目睹,父亲在入党以后的革命生涯中,确实忠实地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无愧于这个姓名所具有的内涵和境界。

    据父亲回忆,他人党后不久,渡江北上抗日的新四军陈毅部在苏中黄桥遭受顽固派韩德勤的围攻,党中央立即派八路军黄克诚部南下驰援,执行“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方针。为了加强陈、黄两路大军的联系和配合,父亲随同中共盐城县委书记方秉文一起,奉命担负南北会师过程中的联络工作。1940年10月10日,通过他们的联系和引导,在黄桥反击战中获胜后北进的新四军(第2纵队2团段焕竞部)和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l团胡炳云部),终于在东台以北、盐城以南的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当时陈毅同志为此次会师写下了著名诗篇:“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每当回忆起他投身于会师联络工作的情景时,父亲总是要反复吟诵这一著名诗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父亲早期的革命活动,刘大谟同志在1995年5月13日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回忆起地下党时,你年仅十七岁,就表现了大智大勇,对工作热情负责,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会师开辟抗日根据地,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如国民党军队的驻地、人数、武器的配置、官兵的思想情况,部分国民党军官和党政官员对抗日、对共产党的态度,还有盐城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各个阶层人士对抗日、对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看法和态度等。这些情况都很有价值,也是党和部队急需掌握的。所以我一直钦佩你的忠诚和才干。”这无疑是对父亲早年革命活动客观公正的评述,同时也说明父亲从投身革命之初就与新四军结下了深厚情缘。

                                         

    1940年11月,八路军、新四军会师苏北之后,刘少奇、陈毅等同志分别从皖东半塔集和苏中海安前来盐城,建立了统一指挥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总指挥部。其时,刘少奇、陈毅同志曾亲自主持召开盐城各界人士座谈会,父亲被抽调参加座谈会的筹备,并指定他诚邀其恩师宋泽夫先生。父亲前去邀请时,特意带上新出版的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一书赠送宋泽夫先生。宋老先生阅后欣然表示:“毛先生的主张,我完全拥护。”宋老先生按时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上披肝沥胆地作了发言。他在高度赞扬新四军抗日英勇、军纪严明之后,希望制止个别队伍损害军民关系的行为。刘少奇、陈毅同志当即表示欢迎这样的诤友、诤言,称赞宋老先生这样肝胆相照、赤诚相见,是“共产党人的真朋友”。此后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过程中,宋老先生曾担任盐城县参议会参议长、盐阜区参议会副参议长,并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他在被日军俘虏后不受威胁利诱,经严刑拷打伤重不治而去世,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出于对历史的责任和师生情谊,父亲在晚年多病之际,仍亲自撰写回忆录介绍宋老先生感人的言行以及刘少奇、陈毅同志对他的评价和赞誉,并推动、组织盐城文史界人士编纂、出版了宋泽夫先生遗著《横眉集》,以此证明新四军是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光辉典范。

                                       

    刘少奇、陈毅同志率新四军开辟了盐阜抗日根据地后,急需大批民运干部来发动群众、打开局面,创建县、区、乡三级民主政权和抗日武装。1940年11月,父亲奉命协助方秉文同志招收进步青年,举办了两期民运总队训练班,父亲担任总队长。父亲说,训练班的主要课程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党的统一战线》与《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教员由新四军政治干部兼任,每期两个多月,学员共百余人,结业后即派往基层。父亲在办完两期民运训练班之后,随即带领一批民运骨干去邻近日、伪军据点的边缘地区,配合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发动群众,除奸反霸,开展对敌斗争。他先后任盐城县通榆路沿线四区、五区区委委员和盐东县六区(黄沙区)区委书记,经受了残酷的对敌斗争的考验。据时任盐东县委书记的魏心一同志(原安徽省委负责人)的回忆,父亲调到盐东县六区后,不到一年就把各乡的自卫队组织起来,对农救会、妇救会及乡村政权进行了整顿,发展了一批党员,在各乡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在他直接培养的基层党员中,还涌现了被誉为“民族之光”的董正香、倪甲侯等烈士。特别是在上冈、卢公祠日军据点附近,他把基层伪政权改造成为“两面政权”,并沿通榆路开辟了一条秘密交通线,打开了盐东与地委、行署、军部、华中局联络的安全通道,这都大大有利于坚持全局的对敌斗争。因此,魏老在回忆录中认为,“星明同志确实是一位精明有为的党的优秀干部和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父亲青年时代在抗日战争中有如此杰出的表现,赢得如此赞誉,我认为这都与党的教导和他亲身受到“铁军”精神的感召分不开的。

    1945年8月,历经八年浴血奋斗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盘踞盐城的敌伪军赵云祥部仍负隅顽抗,拒不投降。此时父亲担任盐城城市工委书记,领导内线敌工工作,密切配合新四军管文蔚部,展开政治攻势,“攻心”与“攻坚”并举,最终迫使赵部一万余人全部投诚,接受新四军改编。由此可见,父亲在抗战时期虽然是在地方上从事党的工作,但他自始至终都和新四军保持着血肉联系,在对敌斗争中密切配合,使得这一历史情缘不断加深,留下了他青年时代最宝贵、最美好的回忆。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先后任盐城县委宣传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委宣传部长。1952年调中共华东局,历任办公厅副主任、农委副主任等职。“文革”期间他历经磨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担任上海市农委顾问,1985年离休,1998年病逝于上海。父亲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改初衷,不忘誓言。他不仅在战争每代险恶的敌后环境中,长期坚持艰苦顽强的斗争,而且在建国后历次政治风浪中,始终实事求是,坚持原则,胸忉坦荡,光明磊落,从不随风转舵,趋炎附势。他真正践行了自己写下的“坚持真理,不怕孤独;方向对头,不怕杀头”的诺言。离休以后,他仍心系党的事业,对农村的改革和当年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的盐城革命老区的发展极为关注,千方百计地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即使是在晚年患了肝癌之后,他仍念念不忘促进有关方面组织创作反映新四军及其领导人光辉业绩的影视剧本,并且在病重期间写下了缅怀当年新四军领导人的诗诃多首现选录如下:

    (一)忆陈毅元帅(水调歌头)

    仰止擎天柱,书剑个中强,雄才大略豪壮。

    浩唱发戎行,叱咤风云南北,谈笑摧枯拉朽。

    倒海又翻江,征途千军帅,捭阖国威扬。

    心溶溶,勋赫赫,业煌煌。

    老兵自律,披肝垂范意深长。

    尤视民为父母,更重青松高洁,傲雪斗冰霜。

    千古英雄气,亮节照玄黄。

    (二)纪念陈毅同志95诞辰

    南昌起义上井冈,游击三年闽赣湘。

    七七驱倭烽火起,皖苏东进过长江。

    黄桥决战开新局,湖海江淮美誉扬。

    北战南征陈老总,文韬武略总辉煌。

    (三)参观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感赋(注)

    千古奇冤,皖南事变。会师盐城,军部重建。

    华中枢纽,光耀大地。帷幄运筹,少奇陈毅。

    江淮河汉,南征北战。革命熔炉,抗大鲁艺。

    丰功伟绩,光昭青史。新四军威,长留浩气。

    建馆纪念,流芳百世。建设四化,传统承继。

    学习先烈,激励壮志。英雄儿女,更新世纪。

    注:此诗与成仞千同志合作。

    我作为革命后代,从父亲的生平言行和诗文中,深深感受到当年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对他的影响之深,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诲更是促使他茁壮成长的春风雨露、阳光甘霖。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光荣和自豪。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在《临终嘱咐》中的遗言:“我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你们,但我毕生革命、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不管遇到什么狂风恶浪,都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并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一定铭记父亲的遗言,不但自己要身体力行而且要教育下一代牢记党的教导,使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和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戴树红(3师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