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初,横亘在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脉南麓,山凹里一个叫枣林岗的村中,突然响起了凄厉的铜锣声,像是催命符般一阵紧似一阵,不由让听到的人们心头发紧。伴随着锣声的还有鬼哭狼嚎似的吼叫,一队凶神恶煞的地方民团组织“铲共团”在国民党正规军的保护下,狐假虎威地吆喝着驱赶当地百姓,他们色厉内荏,声嘶力竭地逼迫乡民聚集在村头。嘈杂喧闹惊动了正在山间放牛的少年,这位不过十五六岁的少年也被呼唤到了村里,他看到凉亭的木柱上五花大绑着三位共产党员,他们是中共麻城县委书记蔡济璜,县委委员、工农革命军鄂东第二路党代表刘文蔚和县委委员邓天文。在被刺刀威逼下的村民中,人们唏嘘叹息、敢怒不敢言。黄麻起义失败后, 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报复, 企图用这种“杀一儆百”的方法恐吓人民, 镇压革命。他们鸣锣示众,气急败坏,严刑拷打并残忍地枪杀了这三位不屈的共产党员。烈士们临危不惧,临刑前高呼着口号:“共产党万岁!”“穷人们团结起来跟他们斗”,慷慨壮烈,从容赴死。在手持农具、握紧拳头的人群里,这位十五岁的少年惊愕地睁大了眼睛,将共产党人的大义凛然与敌人的残暴刻入了脑海。他咬紧牙关,强忍眼泪,这一幕灭绝人性的屠杀惨剧点燃了他心中的革命火种,他把对黑暗社会的仇恨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把对革命英雄的崇敬牢牢地记在心间。他的名字叫冯仁恩。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宣告了国共合作的破裂与大革命的失败,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秋收暴动的熊熊火焰燃亮了黑云压顶的中国夜空, 发生在大别山脉的黄麻起义即是这一系列暴动的组成部分,儿童团员、少先队员冯仁恩积极参加到“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洪流中。1929年,由团长倪志亮带领的一支红军队伍路过他的家乡,冯仁恩与十几个伙伴一起找到了带队的指挥员,坚决要求参加红军。从此,红一军二师四团就增添了他们的身影。
入伍后马上就是一场强行军。崎岖山道上,冯仁恩脚上的那双草鞋很快就磨得见底了,他索性甩掉它,光着脚板,咬紧牙关,以坚忍的毅力,紧紧握住手中的枪杆,紧跟着不掉队。虽然一身褴褛,脚上磨出淋漓的鲜血来,但他无暇顾及,他的心里是充实的,参加红军,跟着自己的队伍走才有希望。他选定了自己的道路,他有了人生的方向。“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这是毛泽东主席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的结论,它是中国人民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奋斗多年的实践与理论升华。冯仁恩与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切身体验,领悟并践行了这条真理。很快,上级发现了这个不爱说话,埋头苦干的半大孩子,他被送入新组建的红军学校“深造”。冯仁恩在学习期间提出了入党的愿望,他终身不会忘记党总支书记吴锡恒对他说过的话:“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的事业而奋斗的,党员应该为人民服务到底,不怕牺牲流血,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绝不能动摇,绝不能向敌人屈服。”1932 年, 冯仁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仁恩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七十六团二连任副连长、指导员,参加了五次反围剿,直接参加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殊死拼杀。血雨腥风中的刀光剑影,使他得到锻炼成长。
更加严峻的考验接踵而至。1935 年 5 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时任第 三十军二六五团三连连长的冯仁恩,因作战勇敢、频建奇功,被吴世安团长赞扬:“打得好,堪称夜老虎连。”在随后的四川万源战斗中,冯仁恩身負重伤,不得已入院治疗。伤愈后,他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他与战友们一起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夹金山,跋涉通过茫茫数百里的水草沼泽地……而尤其艰辛的是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在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指挥下,三过草地、两越雪山,人员锐减,损失过半。冯仁恩在坚定不移的信念指引下,以坚韧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种种艰难困苦,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遵照上级指示为打通西北通道而组建了西路军,冯仁恩随部队深入河西走廊,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作战,浴血奋斗,视死如归,终因寡不敌众,在临泽突围时被敌打散,不幸被俘。在监狱里,因叛徒告密,敌人把他们二十多个西路军干部单独监禁在一起,罚做苦工,受尽了折磨。
敌人辗转押送,把他们从甘肃押送到青海再转到陕西,准备在西安乘火车将他们押送南京邀功请赏。冯仁恩等人坚持狱中斗争,坚强不屈,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并积极设法越狱。在被敌人关押期间,冯仁恩牢记他的入党誓词:“不怕牺牲流血,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 绝不能动摇,绝不能向敌人屈服”,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不屈不挠地斗争。
他们对党无限忠诚,以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不惧死亡的威胁,大义凛然,横眉冷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他们团结一致,互相鼓励,寻找一切机会脱离险境,找党、找部队是他们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终于在一次押送的途中,冯仁恩发现了机会,在临时关押的院子里有一个堆起来的木柴垛,他与同志们商定,先把木柴棍子抽出来散放在院子各处,然后趁着敌人防备的疏忽空隙,每人顺手抄起身边的木棍,使出平生最大的力气打倒了身边的看守,蜂拥而出,逃出了监禁的虎口。他们跑到街上,跳上事先联络来接应的车子,飞快来到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脱离了险境。冯仁恩的大智大勇与誓死不屈的这段历险传奇,充分展现了他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1938年4月, 经过在延安抗大学习后,冯仁恩先是被分配到位于河南确山竹沟的新四军留守处警卫大队任副大队长,随后参加了开辟四望山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在他的老首长李先念的直接领导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由300多人、百八十条枪发展到2000多人、1000多件轻重武器。在为期三年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冯仁恩先后担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七团团长、二纵队司令员等职务,他们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与日寇作战,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势力作斗争。1941 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党中央决定组建新四军第五师,冯仁恩在带队到五师师部报到的途中又打了一个漂亮仗 。在广水--应山的公路上伏击日军第三师团运输队,全歼日军40多名,缴获300多辆马车所载的枪支弹药、医疗器械、被服马匹,造成日军的这条运输线中断了数月。这次战斗受到了李先念的表扬:“这一仗影响很大,消息传得很快,国民党的电台已经广播了,延安刚才也发来电报询问。”冯仁恩担任五师十三旅三十八团团长期间,参加了有名的侏儒山战役, 在胡家台战斗中击毙日军大队长以下100余人,缴获了许多轻重武器。类似这样与侵华日军的激烈硬仗,在中原战场上数也不数清,他以敢打能拼在战友们中间获得称誉,打出了新四军五师的赫赫军威。
抗日战争胜利后,冯仁恩参加了中原突围,从鄂豫皖根据地来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三年解放战争中,他任渤海军区三分区司令员,扬鞭跃马驰骋在山东战场。在此后的数十次战斗中,他亲自指挥了解放广饶城和昌潍战役中解放昌潍城的战斗, 创造了攻坚战的经典战例。随后,他率部参加了济南战役,连克顽敌,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1949年3月, 冯仁恩所部被编入南下大军,从山东广饶出发,跨越黄河,渡过长江,行程千里,到达华东最大城市上海。这期间他先后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二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三十三军九十八师师长、公安第十五师师长, 担负起在长江口外嵊泗列岛剿匪、保卫大上海的重任。
1952年,上级通知冯仁恩,给他安排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冯仁恩感慨万千,从最初的鄂豫皖红军学校,到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再到今天的南京,时隔几十年,他又走进了学堂。不同的是今天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他跨入我军的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他倍加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系统的学习政治军事理论,充实现代科学知识,打造现代军人的优良素质。他不倦的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像在战场上一样的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又打赢了一场艰难的战斗。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济南军区,这块土地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在他先后担任昌潍军分区、青岛守备区(后青岛警备区)、莱阳军分区、烟台军分区司令员和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年代里,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他的指挥下多次粉碎了美蒋合谋的反攻大陆阴谋,建立了三道防线和陆海空的立体防卫措施,成功有效地抵御了敌人的袭扰破坏行动, 取得了对敌斗争的重大胜利, 获得了毛主席、党中央的高度赞扬。
2005年1月,冯仁恩在北京逝世。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题词:“英勇善战无私无畏的冯仁恩将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李晓光
上一篇: 战斗在豫皖苏边区的父亲李浩然
下一篇: 一门两兄弟,道路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