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凝在笔端的情思 ——我眼中的沙风老首长

  • 时间:   2020-04-21      
  • 作者:   袁丹武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     
  • 浏览人数:  824

我与沙风老首长的不解之缘

    沙风,一个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我仰慕已久的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正在上中小学,经常从广播中听到沙风这个名字,知道他是国务院农林部部长。当时,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从事的事业连着千家万户。

    其时,我并不知道国务院农林部长沙风是部队里的一名将军。

    1996年1月,我奉调北京,见到了我神慕日久的沙风老首长。敦厚结实的身材,宽阔红润的脸庞,目光如炬的眼眸里闪烁着智慧与坚毅;步履不快,步幅有点大,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沉稳坚定。我曾问同事,这个沙风(装甲兵副司令员)是那个沙风(国务院农林部长)吗?同事告诉我,全国有名的沙风哪还有第二个,他就是那个沙风。

    有一段时间,他的秘书另有任用,秘书室朱国政主任要我负责给沙风老首长送文件。一次,我送完文件后,他问我:“小袁,是不是让你当我的秘书啊?”我当时年轻,连话都不会说,就直来直去地说:“不知道室里怎么安排的,我听组织安排吧!”

    现在想起来,有点很对不起老首长。

    2006年,我们分了新房子,在同一个单元。他在三层,我在四层。他见到我跟我开玩笑说:“小袁啊,你现在是我的上级啊!”

    我一听就笑着说:“首长,您真会开玩笑,我哪能成您的上级呢!”

   “可不是,你四层,我三层,你不是我上级啊!”他就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

我说:“首长!房子金三银四,还是您的好!和您住在一起当邻居是个幸福的事!”

像这个玩笑,他最起码说了三次,他讲一次,我笑一次。沙风老首长平易近人,爱开玩笑,让人感到特别亲近、温暖。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成了邻居,也走的近了,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一次首长找到我说,他以前爱遛弯,在外面晒太阳。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下去不太方便了。希望就在自己家外面的阳台晒太阳。可是阳台有坎,进出不方便。他想把阳台垫平。我了解了首长意图,立马找一管处领导和维修队,他们对老首长也很好,很快就用木板把阳台垫平了。他和夫人周瑾阿姨就经常在阳台上活动,晒晒太阳。

    他的公务员小蔡结婚后,就想挑一个新公务员。他跟我讲了后,我到伪装团机关炊事班挑了霍建国。小霍长得精神,也很有灵气,还会做饭,首长比较满意。

有一天,首长很郑重地对我说:“小袁啊!你不要当协理员了,来当我的秘书吧。”

于是在秘书室的协调下,我愉快地开始担任他的秘书。

    岁月就是这样的无情,在我当了他的秘书才半年,首长就仙逝了。

    2014年1月8日告别那一天,寒风刺骨。好多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在寒风中排队,静静地等待。长长的队伍里,有不少都是新四军二代、三代传人。90多岁的胡炜老将军告别时在别人的搀扶下走到沙风的跟前,满面悲情,眼中泣泪,大声地呼唤老伙伴说:“老伙计,你怎么能走在我前面,我们不是说好要为牺牲的战友多活几年吗!”满堂生悲,所有这些,作为首长的秘书,终生难忘。

    沙风老首长生前交代,希望将骨灰安放在父母的墓旁,活没尽孝,死要相伴。2014年4月5日,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来为他送行,将他安放在故乡大山的怀抱里。我静默在沙风老首长的墓前,面对一座孤坟,我心中含悲,又一次泪盈满眶。

    我为老首长哭,我为英雄泪,除了不舍和伤悲,还有因为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令我无限的感佩。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我敬佩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一生为党,一生许党,赤胆情怀,久经考验。他以前的炊事员闫书诚说:“沙风老首长是我最敬佩的人,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共产党员。”

    1937年底,沙风来到了延安的宝塔山下,投奔到党的怀抱,

在陕北公学,在抗日军政大学,他聆听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讲课,点亮了他的心灵之灯,更加明确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她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并于19384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认定自己就是党的人,党的事业就是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他听从党的指挥,奔赴绥远,挥戈淮北,驰骋沙场,征战南北,并给自己取了沙风一名,意在沙场建功,杀出威风。

    和平时期,运动不断,无论在地方,还是在部队,他都紧跟党走,与党同呼吸,共命运,接受了党对他的严峻考验。他不愧为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我敬佩他是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有良好的军事素养,战争年代,跟着张爱萍、韦国清等高级军事指挥员学习军事指挥谋略艺术;他历经百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思想,1943年,他虽然只有25岁,是新四军四师九旅的一个副团长,但他在四师提出“后发制人”观点,并写了长达5000字的文章《论后发制人》发表在四师军事杂志上,里面提出的一些观点直到今天仍有极高的军事学术价值。这篇文章曾在当时还引起了一番论战。他还曾写了《论乘胜追击的闪击战》也很有见地和思想。解放后,他进入我军最高军事学府高等军事学院深造,学习战役理论和指挥艺术,具备了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的军事素养。

    他打仗爱动脑子,会动脑子,每打一仗,战前,他都要明确并领会上级的作战意图,派出侦察人员摸清敌情,慎重抉择,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旦决策,即周密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并向部队讲明上级意图和作战方案,布置战斗注重细节,什么时间出击,怎样摆战斗队形等,都向部队讲清楚;战斗中,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及时处置,调整战术动作;战后,他善于总结教训和经验,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哪里,帮助部队进行分析,打一仗进一步。由于他打仗爱动脑子,部队伤亡小,战果大,还能总结经验教训,长知识,长本领,干部战士都爱跟着他打仗。

    他作战勇敢,无论是担任副团长,还是任团长,他所带的团总是打主攻。19413月,他任新四军三师九旅二十五团副团长,与政委李浩然率二十五团挺进洪泽湖,担任剿灭洪泽湖匪的主攻任务,在张爱萍旅长的指挥下,他们以海战的形式打水仗,将大小船只编成“主力舰”“驱逐舰”等,排兵布阵,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一举剿灭横行洪泽湖的匪徒。这算是我军最早的“海战”,沙风、李浩然所率的二十五团也成了我军最早的“海军部队”,经毛泽东、陈毅点将,战斗最高指挥员张爱萍后来成为我军第一任华东海军司令员。

    194612月,在宿北战役中,他任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九旅二十七团团长,在攻打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指挥部的战斗中,还是他的团担任主攻。他指挥部队勇猛作战,直捣戴之奇的指挥部,走投无路的戴之奇以枪毙命。战后,由于沙风团长率部作战有功,上级将缴获的戴之奇的派克牌钢笔作为奖品奖给了他。

人民公仆

    我敬佩他甘为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19688月,他奉命到国务院农林口任军代表参加“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风口浪尖,农业生产面临着走下坡路的风险,周恩来等国务院领导忧心忡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他雷厉风行、大刀阔斧,首先从整合机关、整合人心做起,将6大单位整合成农林部。这段经历,他在日记中写道:“按上级指示农林部由原农政、农办,农业部,农垦部,林业部,水产部6个单位合并,而员额319人,总理指示一个也不能多,组建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总算把这个部组成了。”

    再抓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解决好全国人民的粮袋子,做到有衣穿,有饭吃。穿衣吃饭,现在看来是家常便饭,很平常,但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做到全国人民有衣穿,有饭吃,却是一件天大的事。作为国务院农林部部长抓的就是这天大的事。好在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他坚决贯彻中央“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互相促进全面发展”指导方针,在抓好以粮为纲,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农林牧副渔生产。

    他在日记中特别提到周总理:“发展棉花生产是周总理和国务院最关心之事,每年要开一次全国的棉花会议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每次会议上,总理总是亲自参加和作指示,把当年的棉花产量种植面积落实下来。落实棉花种植面积是当时发展棉花生产首要问题,总的来说,当时棉农不愿种棉花,愿意种粮食,为落实棉花种植面积,大会动员个别谈话,有时由国务院领导同志出面谈,总理也谈。  我们中国的农民非常好,参加会议的同志代表农民为党分忧把任务带回去了。”

    当时副食品奇缺,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海洋捕捞发展非常有限,且是很原始的捕捞方式。有一天周总理对他开玩笑说:你这沙风不断在陆地刮,你要到海边向大海刮。意思叫他重视渔业,大力发展海洋捕捞。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他要有关部门借鉴日本、韩国发展围网捕捞的经验,建造了60艘灯光围网船。他还亲自与渔民一起出海打鱼,看灯光围网打鱼的效果。同时他经中央军委与海军联系,出动舰船护渔,保护渔民的安全。我国大面积海洋捕捞就从那时开展起来的。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战略行动,不仅发展了我国的海洋捕捞事业,还由于出动舰船护渔,拓展了我国的蓝色国境线,加强了我国的领海安全。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加上全国人民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八亿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

    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号召的,20世纪670年代年享誉中外。他作为农林部长组织了二次全国的农业学大赛会议。他在日记中写道:“大寨,太行山上一个小村,自然条件那样恶劣,每年能产出这样多的粮食。大寨作为全国农业一面旗帜,我认为当之无愧。”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经过他和农林部同志的积极推动,全国以农业学大寨为契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造稳产高产田,确保农业年年丰产丰收。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是那个特殊的年代轰动中外的大事。起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由挂靠在国家计委名下的一个安置办负责,累积的问题多,知识青年和家长怨声载道。后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交由农林部管,他任全国知识青年领导小组组长,国家计委副主任林乎加任副组长。他将知识青年的冷暖挂在心上,走访调查,倾听呼声,多方奔走,筹措资金,解急救难,为知识青年增拨生活补助,筑屋建舍,变分散居住为集中居住,为知青点派驻带队干部,铁腕施治,打击残害知青的犯罪分子,同时帮助解决一些生产生活的难题。

    沙风老首长主政农林部时,大部分时间都保留军人身份。他是军人,但他来自老百姓。他以公仆之心,时刻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多次衔命担当大任,救灾救民。

    197326日下午645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炉霍县,突然狂风骤起,地动山摇,短短的十几秒钟之间,发生了7.9级地震。

    中央和国务院派出以农林部部长沙风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抗震救灾。他接到命令后,即一面赶赴灾区,一面请求中央军委派出部队投入抗震救灾。

    这里是藏族同胞集聚地,行政区划属四川。他8日赶到成都,即与四川省军区一名副司令连夜乘车前往灾区。从成都到炉霍县有500多公里,要翻越二郎山,山高路险,特别是夜间行车,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又是高海拔地区,这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沙风部长来说,是一个严峻考验。作为一个军人,共和国的部长,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只能将生死置于脑后,勇往直前。

    到了炉霍县,他看到,到处房倒屋塌,一片狼藉,一个平静祥和的高原小城已从地球上抹去。藏民伤亡巨大,因为藏民的房屋的屋顶是用很厚的泥土夯成,压下很重,绝大多数是房屋倒塌压死压伤的。

    他一边了解灾情,一边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联系。党中央及军委立即派出飞机为灾民空投食品、帐篷、棉衣、棉被、药品等救灾物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兄弟省市各族群众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各地也立刻响应。

    白天,他指挥抢险救灾,抢救被掩埋的群众,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不少灾民被从坍塌的房屋中救出。为受伤的灾民送医送药,将灾民安置在帐篷内度过严寒。同时鼓励灾区干部群众,擦干伤心的眼泪,医治地震的创伤,安定好灾民的情绪,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曾掩埋亲人的废墟上,搞好生产,重建家园。晚上,他又和慰问团同志与当地干部研究进一步的救灾措施。夜深了,2月的高原甘孜地区,寒风凛冽,冰冷刺骨,就和慰问团的同志一起和衣睡在帐篷里。

    他到群众中慰问走访,问这次地震有没有前兆,他们说马在马厩中非常不安,老鼠往外跑,狗叫的厉害,有一家狗震前常咬着主人衣角往外拉,主人不解什么意思,没有理睬它。他把这些细节都记了下来,回到北京后,除了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汇报抗震救灾情况外,还建议:为避免过多伤亡,在建房时要能抗震防震,虽然成本高一点,但能防止更大的损失和伤亡,同时要有及时的地震预报,只要半小时前能离开建筑物,就可以大大减少伤亡。由于我国地方大,当时技术也不过关,预报准确度很小,他建议各地震监测站除配置技术设备外,也可以养点蛇马狗作为辅助,做好生物预报。他的这些建议为后来的防震抗震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他在农林部整整十年,经历或参与的如农业学大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田基本建设、海洋捕捞等都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对国家的农林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热爱生活的人

   我敬佩他热爱生活。离休以后,他一身轻松,开始注重锻炼和养生。

   电视里有些美食节目,他特别喜欢看,看时旁边放个本子,有些要点就记下来。

    他订了不少报刊,看到报刊上有什么美食做法,他就剪下来备用。他还买了不少美食书籍,有淮阳菜谱,还有豆腐100种等书。

    他喜欢钓鱼,单位常常组织老干部钓鱼比赛,他带上夫人周瑾一起去。钓来那么多的鱼怎么吃,做什么菜?于是他就买书来研究,自己在厨房里操作。清蒸鲈鱼是他最拿手的菜品之一。

    平时我到他家去,有时见他在厨房里忙活,他做的羊肉泡馍,很地道,家里人都爱吃。他家小外孙李承小时早晨上学时,都是他上灶给做早餐,烤面包,煎鸡蛋,李承吃得津津有味。

    沙风享年95岁,算是长寿者。

    他善于学习养生知识。他订有好几种报刊,其中有一种报纸《健康文摘报》。里面有很多健康方面的知识,他每期必看,重点内容都要剪下来。还买了一些养生方面的书,如《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每天北京电视台里的《养生堂》是他的必修课,有重要的就记下来,结合自己的病情和保健医生研究。养生堂讲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何预防等,都记在本上。养生堂里讲中老年健身操,他也在阳台上操练几分钟,有时叫夫人周瑾一起操练。

   他认为要想身体好,首先心态要好,要自我平衡,什么事情都要看得开,遇到喜怒哀乐的事要学会自我控制。冷静处人处事,要多为别人着想。事不过夜,遇有不顺心,不愉快,纠结的事,不往心里去,千万不要带到床上,更不要进入梦乡。处理家庭的事要多讲道理,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就是有病了也要乐观面对。2006年他患脑溢血,头天手术,第二天上午,夫人周瑾去看他。他笑眯眯的,说手术一点也不痛,又风趣的说:“不就是在头上打一个洞嘛,你们都放心吧。”脑溢血对老人是夺命之症,他却这么坦然自若,乐观以对。

    第二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时间准时,饮食规律,坚持适当的锻炼身体。

    第三是控制饮食,不能随心所欲的吃,要管住嘴。

    他把吃与养生,与防病治病结合起来。他有糖尿病,就多吃些荞麦等杂粮之类的。他自己配制了一种食品,好些人可能都没吃过。他将荞麦粉与海带做成窝窝头,这是他研究的特色美食。炊事员每次做几笹,放在冰箱里,每天热了吃几个。荞麦与海带都有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的功效,再一个海带还耐饿。经他一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他说:“老年得的病,大部分是年轻时种下的,我离休以后,才知道养生的重要。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看了很多养生的书和每天电视里播放的养生堂,我懂得了很多养生知识。健康是生命之源,只有健康的人才永葆青春。”

    我虽然任沙风老首长秘书时间不长,但他对我的教益却是终身的。让我无时无刻不怀念他。我只能将对他的悠悠缅怀,绵绵情思,凝结在毫末,倾注在笔端。

 

   袁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