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抗日根据地,从几个小游击区发展到东西长300多里,南北宽200多里,拥有巢无、沿江、皖南、含和、巢北等地区的30多个县,人口300多万的大根据地;新四军第七师部队从最初组建时的近2000人发展到三万多人。皖江抗日根据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地区,之所以称皖江抗日根据为重要的的战略地位是从下面的因素来考量的。
一、地情。皖江地区的地理位置:东傍大江,夹在长江两岸;西依大别山,南进皖南山区直至天目山;北靠江淮,有回旋进退的宽广地域。山川湖泊纵横,水陆交通便利,紧靠淮南铁路和津浦铁路是交通要道,也是日寇在芜、宁、沪的心腹之地;是桂顽军大别山的大门,更是我军东进抗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击顽固派投降反共逆流的理想战场,是日、顽、我三方必争之地。
二、民情。皖江地区的人口比较密集,人民有抗日救国的要求,民心倾向共产党,并积极支持新四军。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三、财情。皖江地区是一个富饶地区,鱼米之乡和山林之村,商业盛地,遍地钱物,是军队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四、敌情。皖江地区的四周都有日、伪军包围封锁,经常对解放区进行扫荡。西南有桂系顽军,不断向我进攻,新四军是处在四面被包围与两面受夹击之中生存。尽管敌情很严重,但是也有敌人的矛盾可以利用,有空子可钻,有办法对付敌人,就形成了可以“险中取胜”的条件。
五、我情。新四军军部与各兄弟师,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在我七师的四周,军部和三师在苏北;一师在苏中,六师在苏南;二师在淮南,四师在淮北,五师在鄂豫皖;还有浙东纵队在东南,七师的位置居中南部;各师和各军区形成互相支持的屏障之势。尽管我军各师虽被敌伪所割离,但仍可以互相联系和支援。新四军七师就打通了同军部、二师、五师、六师的联系,支援过军部、二师和五师的财物;兄弟师也援助过七师,如二师派“巢大”,三师派独立旅来皖江,六师支援10万发子弹,都起了重要作用;各师在战略上也是互相配合。从地理形势到敌我态势上来看,都说明了七师和皖江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形成了日、顽、我三家必争,你打过来,我打过去,进行着剧烈的连续不断的生死搏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七师和皖江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不少成就,起到过重大作用的。
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江北游击纵队分不开的,七师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38年春新四军四支队有个小部队在巢、庐、芜活动,张云逸副军长到大别山国民党第五战区谈判,廖磊承认这支部队为江北游击纵队,委任戴季英为司令员。它是最早在这个地区发动群众,点燃起抗日峰火,开展抗日游击战的部队;它收复了被国民党丢失的土地建立了几块小游击区。后来江北游击纵队经过几度的变化,到1941年5月新四军第七师成立前,已有了二、三千人的部队(包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后突围部队),一大块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抗日政府和群众组织,进行过多次抗日和反顽军的战斗,也付出过重大的牺牲,取得过重大的成就。七师是在江北游击纵队(包括挺进团和皖南突围部队)的基础上成立,是在此业绩上发展起来的部队。
一、抗击了日本侵略者,有效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新四军第七师牵制了日、伪军十几万人,进行大小战斗20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4万人,收复大片国土,为进行大反攻,直至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中七师部队主动积极打击敌人,进行过许多剧烈战斗,付出了重大牺牲,不愧为“抗日先锋”!用事实回击了国民党反动派所说“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诋毁,在坚持持久战,粉碎日、伪军扫荡和“三光政策”上也取得了很大胜利。
二、打击了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策略。国民党第五战区桂系顽军集中大量部队向我淮南、皖江地区疯狂进攻。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对于反共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必须坚决打击、干净,彻底、全部歼灭之。七师在照明山、祈雨山、磨盘山、周家大山、皖南等地多次击退了桂系顽军的进政。1943年,在磨盘山歼敌二千多,活捉了支队长郑其昌以下官兵400多人。1944年,在周家大山毙伤桂系顽军营长以下300多人。1945年,又在周家大山歼敌一千余人。同时对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上还进行了统战工作,实行“边拉边打,边打边拉,打而不破,磨而不裂”的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尽可能地拉住国民党军队抗日。七师送还桂系顽军的俘虏,停止西进,并派人去谈判,名声大振,就是执行共产党的“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这对于支援兄弟部队,坚持抗日斗争都是有利的。
三、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皖江地区在抗战初期就成立了江北游击纵队,开展了游击战争,也建立了几小块游击区。第七师成立后,遵照刘少奇同志“抗日必须有个家”的指示精神,较快地建立了皖江抗日裉据地和皖江军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参议会、各群众组织(工、农、青、妇抗敌协会及儿童团等)。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人民的法令和政策,如三三制、双减、双拥、生产、财经、精兵简政等等。人民的负担减轻了,生活得到了改善,自然就会拥护共产党,支援新四军,坚决打击日本侵略军。
四、建立了血肉相联的军民关系。七师军民关系好是个大优点。皖江地区人民勤劳、民风纯朴,倾向我党我军。七师在皖江地区发展,继承了红军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助民劳动,为民服务。新到皖江的“巢大”团,特别关照部队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各连队主动开展“缸满院净”活动。在打仗间隙助民劳动,周家大山敌情紧急,正在帮助百姓劳动的部队,放下农具拿起枪支,从40里外跑步前进去参战。对于违反群众纪律的人要严肃追究,在银屏山休整时,一个战士不小心,枪走火打死了一个老百姓。我军政委决定,把这个战士拉出去枪毙。群众闻知坚决不同意,甚至跪下来求情说:“死了一个已够难受了,何必再陪一个?”最后部队只得同意群众意见,让这个有过失战士戴罪立功,以报老百姓替他求情不杀之恩。军队和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形成“军爱民,民拥军”的密切关系,涌现出老人送子女参军、支前、交军粮、慰劳、掩护伤病员等事例层出不穷,这种鱼水般的军民关系就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宝。
这种良好的军民关系在渡江战役中还起着重大作用。1949年春,华野七纵又回到安徽无为县汤家沟附近渡江,我军动员民工挖河,征集船只船工,运送物资伤员,在巢湖训练水手,群众都积极支持,对渡江战役的胜利做了重大支援。
五、实行了有效的经济工作。七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搞得十分出色,受到全军的赞扬。40年代初,由于天灾人祸(鬼子残酷扫荡、顽固派积极反共),新四军处在极端的物质困难中,唯独七师却过着充裕生活,并将积累的财物支援新四军军部和各师。这不仅仅是皖江地区的经济条件优越,而是同皖江地区党委、民主抗日政府所采取正确的财经政策,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发挥财经干部的特长是分不开的。皖江地区财经工作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如物检、税收、征粮、运输、经商、军工生产、开银行,发钞票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设立了各商业机构,沟通了各经商渠道,开辟了汤家沟“经济特区”,生意兴隆,市场红火,吸引了芜、宁、沪和皖西大别山各路客商纷纷前来购销。七师不仅在汤家沟开公司、设货栈,而且在敌顽占领区也实行自由通商,还在上海开设了大成公司;从上海等地不仅能够购买到布匹和日常用品,还能购进电台、药品、医疗器械、军工生产的机床和制造枪炮子弹的原材料。良好的经济工作,保障了七师部队的需要,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帮助了军部和兄弟部队克服了财物上的困难。
六、文化、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开展部队文化教育和群众扫盲运动,提倡大众学文化。建立文工团,出版《大江日报》,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医疗卫生工作建立了健全的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工作制度,重视指战员身体健康,保证了伤病员有医治,增强了部队战斗力。七师领导重视人才,从上海吸收了大批技术人员来到七师工作,开办医疗卫生学校和训练班,培养了大批医疗卫生干部,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对部队的巩固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切行动听从党的指挥。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第七师的战略地位和巨大作用,是在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应该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当然,七师指战员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干部竭尽自已的努力,不怕困难和牺牲,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徐邃志
上一篇: 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及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下一篇: 跟着共产党走,是我无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