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灵丹多治苏民病 一纸声扬颂万秋 ——新四军部队为民防病治病纪实

  • 时间:   2020-04-11      
  • 作者:   赵连军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     
  • 浏览人数:  677


    毛主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民族抗战时期,活跃在长江南北、驰骋于华中大地的新四军各部队,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在开创和建设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一面与日、伪、顽进行殊死搏斗,一面同根据地人民群众鱼水相依,带领和帮助根据地人民群众同自然界的敌人——各种疾病进行斗争。新四军各级卫生部门把为群众防病治病作为自己的应尽责任,除完成部队的卫生防病、救护医疗任务外,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卫生工作,所到之处,积极主动为群众防病治病,特别当地方发生传染病流行时,全力以赴组织抢救,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

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旧中国的老百姓,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挣扎于死亡线上,许多人生病只能任其自然,基本谈不上有什么卫生意识。针对这种情况,新四军部队自诞生后,每到一地,总是首先清扫住处、环境,遵守卫生纪律,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带领群众讲卫生、防疾病。同时以各种形式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动员群众自觉起来与迷信、不卫生习惯作斗争。如进行卫生演讲,写卫生标语,出卫生墙报,上卫生课,举办卫生展览等。

1938年新四军军部驻皖南泾县云岭时,军医处保健科先后在云岭、王村、仲村等部队驻地,举办多次卫生展览,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内容,以漫画、图片、统计表和显微镜下实物镜头等形式,配以通俗的讲解词,内容丰富,使当地群众看得清,听得懂,收到了很好效果。同时,还为附近的学校和战地服务团上卫生课,进行急救知识教育,举行急救演讲,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1941年新四军卫生部在盐城组织为地方学校上卫生课,开展由11所学校参加的卫生防病工作意义的讨论,有力推动了群众性卫生运动。在盐城建立了妇幼检查室、托儿所,开展产前检查,宣传妇幼卫生知识。还为盐城少年夏令营派出专门医务人员,进行卫生防病工作。

1944年,第四师和淮北行政公署联合发文开展夏季卫生运动,并规定各部队驻地群众卫生好坏,作为部队评比的条件之一。还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举办的展览会中,专门开辟了妇婴卫生展室,让大家参观。各部队卫生机关还利用所在地方的报缉、刊物,或专门发行小册子,广泛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了根据地人民对讲卫生、防疾病的认识。

 

帮助建立卫生医疗机构和培训医务人员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新四军指战员的牺牲奋斗下,华中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民主政权各项建设不断开展,医疗卫生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根据地建设形势的需要,新四军部队从1942年开始,从人力物力上帮助地方逐步建立卫生医疗机构,培训医务人员。

在建立医疗卫生机构方面,帮助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先是动员并组织当地中西医,以中西医结合方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在根据地建立之初,农村广大群众医伤治病主要靠散在于农村、集镇的个体中西医和大量骗人的巫医。

据新四军第一师第十八旅卫生部对所在的江苏省江都、高邮、宝应三县调查,共有中西医约1750人,每个区有20至40人,其中85%为中医。他们多以医为副业,收入不丰,技术不高,但多有一技之长。根据这种情况,决定首先把这些散在的中西医组织起来,进行团结教育,形成一支力量来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问题。1943年,淮南根据地在行署卫生处组织下,在天长县汊涧镇召开各县医务人员代表会议,成立了抗日团体——医学会,会议提议在各乡镇建立医疗合作组织——保健堂,由医学会会员轮流诊治病人,免收手续费,药费打八折。1943年初,第一师在江都、高邮、宝应等县建立6个医学分会,有会员180余人。

新四军第四师在淮宝、淮泗县先后成立医药同仁抗日协会(简称医抗会),并制定了章程。

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根据地亦成立医务工作者协会。这些组织,是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各种抗日群众组织之一,贯彻共产党的抗战路线,通过团结教育,为建立乡镇医疗机构准备了人才。在此基础上,部队派人协助各地选择中西医较多的集镇,以医学会(医抗会)成员为主体,首先建立起一批区镇医疗机构。

淮南根据地路东各县,在新四军第二师卫生部派人帮助下普遍成立了保健堂,其中较大规模的有26个。还在天长、藕塘办起了人民医院和普济医院。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据铜城镇等10个保健堂统计,两年多时间共为群众诊治疾病60151人次,免费接种牛痘20561人,预防注射霍乱、伤寒菌苗8638人次。

苏中根据地按性质建立起一批三类医疗机构。一类为公营医院,经费和人员均公出,对贫寒百姓免费医疗,如高邮县贫民医院,江都县吴桥、杨桥合办医院等;一类为慈善性医院,经费由地方劝募,人员由医学会派出,如高邮县六区的仁慈医院等。一类为公助私办医院,由公家借资开业,然后逐年通过为公职人员医疗偿还。

新四军第四师在淮北根据地,于1943年10月帮助盱风嘉县在古沛镇建立了救济医院,对烈属、抗属和贫苦农民免费医疗。1944年6月,帮助在泗南县青阳镇建立了施诊所,配有正、副所长,下设医疗、防疫、检查、宣传等四个股,成为当地预防医疗工作中心。同年12月,组织当地中西医,在半城中心区和淮宝县岔河镇成立卫生合作社,后者于1945年2月改为县人民医院,成为全县“医抗会”活动与学习的中心,在抢救疫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并参加对日反攻作战的战地救护工作。

在帮助培训医务人员方面,为巩固根据地基层医疗机构,充实骨干力量,发展地方卫生事业,新四军各师均帮助地方培训医务人员。如第二师卫生部于1944年为淮南行署开办新医进修班,每期100人,连办两期。第四师卫生部在淮宝县人民医院举办中西医研究班,每期3个月,第一期25人,学员自带伙食费,一面读书、讨论,一面在县医院实习,县委还派人每周讲两次政治课,提高中西医的政治业务水平。此外,鉴于淮北地区农村普遍以土法接产,婴儿死亡率有的高达50%,第四师卫生部于1945年春举办了两期助产训练班,每期两个月,共培训135人,其中县、区妇救会主任60人(将推行新法接产与妇救会工作结合,有利于双项工作开展),较有文化的妇女50人, 医校学员25人。训练后学员分到各县,迅速普及了新法接产,收到了良好效果。

进行预防接种和抢救时疫灾民

新四军军部到达皖南后,各医疗单位就开始给人民群众医伤治病,并在岩寺镇成立了第一个门诊部,尽管药品很少,也给群众施诊施药。新四军卫生部队在每年安排部队预防接种时,都要考虑到当地人民群众,尽可能设法多筹措一些疫苗,为当地群众接种。据新四军军部军医处在皖南时期不完全统计,1938为驻地民众接种牛痘950人,预防注射伤寒霍乱菌苗1886人次;1939年为驻地民众接种牛痘15416人,预防注射伤寒霍乱菌苗4034人次;1940为军民共接种牛痘8154人,预防注射伤寒霍乱菌苗11330人次。

后来,新四军各师卫生部队在驻地,也像皖南军部时期一样,为当地群众预防接种,特别是接种牛痘比较普遍,因此各根据地极少发生天花病人。

随着抗日根据地斗争形势的好转,新四军卫生工作不断得到发展,有更多条件来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对驻地不仅看门诊,而且收容住院治疗。当根据地发生疫情时,更是全力以赴组织力量抢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第三师为地方防治黑热病和第三师、第四师为地方扑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黑热病曾是一种曾经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的地方病,其中淮海和盐阜二区是重流行区。这种病经飞虫白蛉叮咬传染。一旦得病,如不用特效药治疗,死亡率很高,75%的病人在两三年内因极度贫血和衰竭而死于并发症,因此只要得了这种病,基本上就是绝症。当时,苏北地方老百姓得这种病的很多,差不多村村都有病人,有的全家老小都有这个病,而且大多数是慢性期,死亡的很多,有的人家因此病而死绝。

1940年秋,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来到苏北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这时,这里正是黑热病流行时期,病情流行不仅使根据地群众深受其害,部队也有不少人感染上了,使战斗力受到影响。黄克诚等首长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听了师卫生部和群众的反映后,立即决定要卫生部下大力气防治黑热病,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在短时期内坚决消灭黑热病,保障部队战斗力,造福地方人民。在黄克诚的领导下,第三师卫生部率领部队指战员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防治黑热病的人民战争。第三师卫生部组织专门人员编写了有关黑热病病原体感染途径、症状、防治办法等科普宣传材料,发给连队卫生员及各休养所或门诊部,广泛向群众宣传,并提出:一是尽可能使用蚊帐(但这时只是少数人有条件能够使用蚊帐),二是若发现有黑热病人速送休养所诊治,不要拖下去,任其“自愈”。要求卫生人员反复向指战员宣传,并及早发现病人。师卫生部还举办短期医务干部黑热病培训班,每期一至两个月,对第三师部队所有医生几乎都进行了轮训,学习和掌握黑热病的理论知识和诊断治疗技术,然后再回各地开展诊治黑热病工作。

第三师部队还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军民卫生运动。部队在驻军和整训时,每到一地凡是在驻军3天以上的,都首先开展军民卫生活动,发动群众进行室内外环境卫生大扫除。修整道路,疏通沟渠,铲除杂草,清除垃圾。动员群众注意室内通风,经常晾晒被子,烫衣服,消灭虱子,经常晾晒铺草保持干燥等。防止饮用水的污染,注意饮食卫生,严把“病从口入关”,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1944年夏初,针对黑热病病人多床位容纳不下的情况,第三师卫生部在小庄杨村专门开办了黑热病专科疗养所。这是当时新四军唯一的专科休养所,设备虽然简陋,但却出色地完成了当地的黑热病诊治工作。当时,由于没有集中的病房,病人一个或几个分散住在农民家里,每天上午集中到治疗室(也是借农民家的住房)注射锑制剂,然后各自回住所。医生在注射完后,就得满村子跑到病人所在的地方去观察病情或做其它治疗工作。所以工作十分繁重,若有个别病人注射时药剂漏出血管,哪怕一小点,局部就会肿胀疼痛,医务人员就得日夜给以热敷冷敷来减轻病人的痛苦。

休养所自1944年成立后,很快在周围百里内名声远扬,病人不顾远道,不怕过敌伪封锁线的危险,纷纷来所医治。至1945年12月,这个休养所治愈了近千名黑热病人。在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努力下,防治黑热病取得了巨大成效,有效防止了黑热病的流传。其中,盐阜区的阜宁再没有发生老百姓因黑热病而死亡的事情。

脑膜炎(脑脊髓膜炎)和回归热曾是新中国成立前苏北一带有流行疾病,但在淮海和淮北根据地两种流行病暴发时,被新四军第三师和第四师部队帮助地方抗日民主政权迅速近至扑灭。

时任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卫生部长的刘德懋曾回忆说,1945年初脑膜炎开始在泗沭县流行。疫情发生后,中共淮海地委热切关怀,地方党政干部积极负责,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竭力协助,地方士绅和地方医生热心公益,发生的区、县组织防疫委员会设传染病院,动员全淮海军民普遍戴口罩,病人隔离集中治疗。从2月25日至3月6日10天中,共诊治流行性脑膜炎病120人,不论住分直休养所也好,不论住泗沭四区传染病院的也好,不论住四区门诊病人也好,凡吃消发灭定药到1天以上的,一个也没有死,连昏迷不醒失掉痛觉的病人,也全部脱险,少数吃大健凰药的病人也都脱险。尤其住泗沭四区传染病院和门诊病人,只有常喝水,不吃平常饭,也没有流质食物,更没有葡萄糖注射了,可是治疗效果比过去各地的报告都好。所以近10天来发病人数大大减少,已病的也部分治愈,到现在为止部队里也只发生3人,传染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

就在第三师十旅兼淮海军分区帮助淮海区扑灭脑膜炎的同时,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泗宿县也暴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向周围各县蔓延;淮泗县又流行回归热。疫情发生后,第四师卫生部立即组织力量,由直属休养所副所长张凯率领,首先到达泗宿县马厂等地抢救。同时,淮北卫生学校停课,以新老学员搭配,组成8个医疗防疫队,经短时间学习、制订抢救方案和准备药品后,迅速分赴泗宿、淮泗、泗阳、泗南、淮宝、洪泽、泗灵睢和泗五灵风等8个县,投入抢救工作。各队配合县防疫委员会,联合当地合作医疗力量,边组织调查、抢救病人,边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帮助健全合作医疗组织。经过1个多月紧张工作,终于扑灭了疫情,期间共诊治疾病6135例,其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1230例,回归热606例,还为群众接种牛痘8148人。

    在扑灭根据地内疫病时,淮宝、淮泗两县与日伪军占领区相接的边缘地带疫情依然严重,“流脑”、回归热、伤寒、疟疾等成灾,死亡率高达35%。这个地带,东临大运河,西濒洪泽湖,南起盐河,北至淮阴城。由于受日伪统治,群众屡遭劫掠,贫病交迫,亟待拯救。对此,第四师政委兼淮北区党委书记邓子恢、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等首长指出:“扑灭时疫是卫生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外围不搞好,内地也不安全。”要求第四师卫生部在武装力量配合下迅速组织力量抢救。第四师卫生部筹措药材,派卫生队长李彭年等10余人从淮泗方向进至疫区;同时指定淮宝县人民医院院长刘人山组织医抗会中西医师20余人,由淮宝方向进抵疫区。6月23日,两队汇合于盐河南岸大李家庄,共同研究对日伪占领的47个村庄病人抢救工作,确定将35人分成10个小组,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拉网式逐村诊治。为了安全起见,医疗队驻盐河南岸根据地内,每天早晨6时渡盐河到疫区抢救病人,晚上回驻地研究情况,确定第2天任务。同时,淮宝县委派出3个武装连队,在医疗队工作时埋伏于日伪据点附近,防止日伪军袭扰。医疗队每到一村,由伪保、甲长领路,逐户检查登记、诊治,轻病人就集中于广场树下诊治。就这样,经过一周时间紧张抢救,共治疗1570余名病人,扩大了新四军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影响。

淮泗县吴桥乡群众在向医疗队表示感激之情时,献诗说:

气属三春瘟疫流,沿村传染令人愁;

四师特派四名士,百姓感歌百病疗。

只说华陀难再世,谁知歧伯竞重游;

灵丹多治苏民,一纸声扬颂万秋。

文本框: 1945年6月新四军第四师卫生部组织扑灭疫病实地图

     赵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