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同志在盐阜区,居住了16个月零20天(1940年10月30日1942年3月19日),其中在阜宁县近9个月。他在阜宁县生活、战斗的情景历历在目,尤其是他关心阜宁人民民生,与人民心连心的往事,至今仍被阜宁人民传诵。
关心伟大的“民生工程”——修筑海堤
江苏省阜宁县(含现在的滨海县、射阳县北半部分)地处淮河下游,东临黄海,经常发生大海潮和海啸,咸水倒灌,土壤盐渍化,草木不生,人民饱受海啸、咸潮之苦。特别是在沿海一带,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与灾难。据《阜宁县志》(民国二十一年本)记载,抗战前的近百年间,阜宁县东部沿海曾发生海啸、咸水倒灌达数十次之多。1939年8月29日黄海沿岸大海啸,飓风暴雨交加,滔天巨浪,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吞没了良田,荡平了村庄,沿海数百里,纵深尽成泽国,仅阜宁一县死亡达万余人。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的死活,反而凭借以“修筑海堤”之名,来搜刮人民钱财,中饱私囊。
1940年10月10日,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是年12月,县政府在13区(硕集)召开阜宁县参议会筹备会议,宋乃德县长就当地土绅提出的修筑海堤议题,请大家讨论。
一直关注事关阜宁沿海民众生计的大事的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政委胡服(1941年1月20日任新四军政委后即以刘少奇名公开对外),明确指示“海堤是否修筑,应从政治影响上决定,经济问题次之”。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在硕集召开,黄克诚(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刘彬(时任中共盐阜区委书记兼盐阜军区政委)、曹荻秋(时任中共盐阜区委宣传部长)、唐棣华(时任阜宁县委书记)等苏北盐阜区党政军领导人全部到会,通过了修筑海堤的议案。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3月27日,阜宁县参议会第二次常委会决议:修堤费用不要阜宁人民负担,以盐税作抵押,发行公债(会议决定发行修堤公债100万元),归政府偿还,实行以工代赈。县长宋乃德担任修筑海堤总指挥。5月15日开工,1万余民工日夜突击修堤,黄克诚、曹荻秋、刘彬等党政军领导人,不时来到筑堤现场,视察工程进展情况。为解决工地粮食供给问题,黄克诚指令第3师供给部将购进的12万元军粮全部送往工地无偿接济民工,第3师第8旅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所部驻守东坎、八滩的第23团(团长覃健、政委贺大增)奉命派出两个连队,夜里冒雨赶到五丈河,用泥土打坝,堵塞宽8丈、水深5丈的五丈河河口。海堤堆长45公里,底宽19公尺,顶宽4公尺,堤高3公尺,于7月31日竣工,计挖土方200万立方米。从此,阜宁沿海一带免遭海啸、咸潮之苦。海堤筑成,是共产党、新四军和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心系民生、为民造福的一大壮举。
少奇同志还指示盐阜区各地组织群众大力兴修水利,开了许多小河小沟,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关心指导阜宁县的文化教育
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区的第一次大规模扫荡后,大多数地方学校毁于战火或关门停办,老师失业赋闲在家无书可教,青少年失学无书可读。8月的一天,少奇同志来到陈集小街,召见盐阜区党委委书记刘彬和盐阜区行署主任宋乃德,专门讨论盐阜区的办学问题。他说:盐阜地区不少人家里是“书香门第”,知识分子很多,自日伪军大扫荡以来,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大多停办了,教师们的思想情绪是不稳定的,弄得不好,很有可能跑到敌伪地区去,或者流散到“摩擦专家”韩德勤那边,甚至跑到大后方重庆去。我们得想一个办法将他们留住。留住他们的唯一办法,是由我们开办学校,团结他们,让青年学生有书可读,让教师有书可教。把他们安顿下来,有事可做,不就不想走了嘛!所以,希望你们先办所联立中学。
少奇同志对知识分子的生活问题十分关心,接着又对刘、宋二人说:就教师来说,有些人虽然出身不好,但有爱国之心。值此民族矛盾激烈之际,我们要看到他们有抗日要求,接受真理的积极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把他们积极的好的方面发挥出来。对他们的待遇要提高一些,使他们可以养家糊口。
少奇同志还建议宋乃德主任邀请当时赋闲在阜宁县城的盐阜区教育界知名人士、曾任盐城中学教导主任的江重言担任校长。江重言(1905-1965)阜宁县阜城镇人,系中国同盟会会员、二次革命烈士江雨涵的长子,8岁时父亲遇难。他1926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1927年在沟墩中学任教,为国民党阜宁县党部执行委员,对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深感失望,不再参加国民党的党务活动。遂又进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学习。193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苏州、南京、盐城等省立学校任教。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刘彬,宋乃德精心筹划和准备,1941年9月上旬,在阜宁县郭墅乡张庄办起“盐阜区第一联立中学”,这是盐阜区建政后新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邀请江重言担任校长。但江重言虽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但对共产党也心存疑虑,采取观望态度,不愿出来工作。宋乃德主任三请江重言先生,至诚聘请,江先生终为共产党领导人赤诚之情所感动,欣然出任。国民党当局恼羞成怒,公开宣布开除江重言党籍,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下令通缉,但江重言义无反顾,从此坚定地跟共产党走抗日救国之路。
盐阜区第一联立中学办学宗旨是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学校设初中部、高中部、师范部。1942年1月,增设艺术专修班,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班等。同时,还增设职业教育班,分测量、会计、化工、工业四个班,还开办财会,税务等短期训练班,筹办纺织厂,造纸厂、肥皂厂。学校为根据地建设培养培训了大批急需有用人才。解放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祖国各条战线上,都有盐阜联中的师生。
领导重视教育,首先表现在亲自抓教育。在盐阜期间,少奇同志兼任华中党校校长和鲁艺华中分院院长。他的《论党内斗争》《人为什么犯错误》等名著就是在华中党校讲课时的讲稿。在少奇同志的直接关怀与大力支持下,原来停办的学校陆续复课。盐阜行署还在阜宁县孟大关创办了盐阜师范学校、盐阜职业中学等中等学校。1941年冬起,还开展以“扫除文盲,提高民众政治文化水平”为目的的冬学运动,从而使阜宁县每年有3万农民群众学到了文化,提高了政治觉悟。
1942年2月l4日至3月5日,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阜宁县单家港召开,少奇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根据地内的文化教育,办理各种学校,训练人民成为新的公民,并强调要切实执行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反对汉奸的奴化教育,反对封建的愚昧教育,各乡学校及民众学校应立即办起来,各县中学必须从速办理。
根据少奇同志的指示,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召开全县文教工作会议,举办教师训练班,贯彻民办公助方针,对教师待遇实行津贴制,建立考核制度,改造旧私塾,1942年6月在汪朱、板湖、神墩、益林等地创办实验小学、公办小学和阜宁县初级中学。学校废除“四书”、“五经”等课程,开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推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强调读活书,反对读死书;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提倡“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人”等教育主张;实行战时教学,游击教学,组织儿童团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汪朱小学先后总结了“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儿童心理”、“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等经验。借鉴这些经验,一年中在全县单由私塾改造成为“代用小学”的达150余所,规定代用小学享有普通小学的同等待遇。
每当阜宁人们回忆起当年,总是念念不忘少奇同志关心与支持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和远见卓识。
常闻民众疾苦,情系百姓民生
1941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从阜宁县侉周庄移驻阜宁县陈集乡停翅港,华中党校转移到陈集乡汪朱集后继续办学,身为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少奇同志兼任华中党校校长,住在汪朱集小街的朱其干家,不到10平方米的茅草屋便是他的办公室兼卧室。不分白天黑夜,他总是在屋内伏案工作,处理党务、军务,并为华中党校的学员们准备讲稿。傍晚时分,他时常到村头散步。
一天傍晚,少奇同志散步走过汪朱集西侧大水塘边,见几位妇女在塘边码头洗衣服闲谈,从两个妇女的对话中得知,汪朱集村里有一位叫毛粉来的贫苦农民,一家几口人,没吃没穿,穷得叮当响,大人小孩身上褂一片、裤一片都遮不住身子,几乎出不了门了。
回到住地后,少奇同志便让警卫员叫来两名女战士,将刚才听到的情况对她们说了一遍,并让她们到后勤部门领上6尺白布,两条毛巾、两块肥皂等物品,并一再叮嘱道,今晚一定要把这些东西送去。摸不着门,可以去问问周围老乡。
两名女战士到毛粉来家,告诉他是首长叫我们送来的,请你收下。毛粉来接过两位女战士送来的物品,一家人感谢不尽。少奇同志离开汪朱集多年,毛粉来每当回忆起当年刘政委送白布的往事,总是激动不已。
当年,住在少奇同志隔壁的朱学广一家,每天只熬一点大麦糁子粥吃,冬天没有棉衣穿,一家人冻得瑟瑟发抖。他的老婆将要分娩,又得了病。在少奇同志的直接关照下,华中党校的女学员们热情照顾病妇,一天三顿送饭和送菜,还送了3件军衣,千方百计帮他家解决困难。几十年来,朱学广夫妇一直把这件事铭记在心,一谈起来就热泪盈眶,激励地说:“要不是少奇同志关怀,我一家早没命了。”
1942年元旦那天,少奇同志给华中党校学员们作《1941年形势及1942年任务》的报告,元旦前夕,他还在朱其干家赶写讲稿。一天下午,他让警卫员小陈到汪朱集小街帮他找个理发师傅给自己理一理发。经乡亲们介绍,小陈找到了戴成章家,说明来意,戴师傅欣然应允,立即提起理发工具,随小陈到了朱其干家。少奇同志十分热情地和戴师傅打招呼,亲切地和他握手。理发时,少奇同志和戴师傅拉起家常,还询问了他家周围乡亲们的生活情况,以及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活的有关情况。戴师傅见“首长”这么和蔼可亲,不感到紧张了,无拘无束地一一做了回答。
理完发,又拉起家常。并让警卫员小陈领来两条毛巾,送给戴师傅以表谢意。戴师傅说什么也不肯接受毛巾,收拾理发工具就走,少奇同志让小陈一直追到大门外。经小陈再三劝说,戴师傅才勉强收下毛巾走了。戴师傅后经打听才知道“首长”是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从此,戴师傅在乡亲们中谈起“两条毛巾”的故事,由衷的赞叹,刘政委这么大的干部都没有一点架子,十分平易近人,关心我们老百姓的疾苦,尊重我们理发人的劳动。完全不像国民党当官的,连地方上的乡保长,都根本瞧不起我们这些穷剃头的!
少奇同志在阜宁县近9个月,与阜宁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血肉相连,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情谊。这是阜宁革命斗争史上辉煌的一页.阜宁人民至今仍铭记在心,时刻为念。
少奇同志永远活在阜宁人民心中!
3师分会 蔡立荣 蔡广霞
上一篇: 周恩来与新四军第5师中原突围谈判
下一篇: 江渭清率部鏖战在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