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上镌刻的铭文,简洁、生动地勾画出了淮海战役的全景,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深远意义,一目了然:“公元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发动的。国民党反革命军队南线主力猬集徐、海、蚌地区,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屏障反动统治巢穴南京,疯狂挣扎,挽救其垂死命运。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海州西撤敌军劲旅于碾庄圩,继歼豫南来援重兵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敌军主力于永城地区。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面前,敌军4个半师先后起义。这次战役,人民解放军浴血苦战65昼夜,共歼灭敌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计55.5万余人。至此,蒋匪南线精锐部队被歼净尽,江、淮、河、汉广大地区遂告解放。这一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篇章。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的结果,是华东、中原野战军在全国各路解放军密切配合下浴血奋战的结果,是地方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的结果。
淮海战役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千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淮海战役精神。淮海战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既一脉同源,又独具特色,是我党我军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源于历史、昭示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淮海战役精神,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创造伟大的时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学习和传承淮海战役精神,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淮海战役中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精神
毛泽东主席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要把注意力放在照顾战争全局上面。”全局统率局部、决定局部,而局部必须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善谋全局,方可谋一域。
着眼战略全局,筹划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唯一由战区指挥员提议发起的。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的粟裕,是向中央军委提议举行淮海战役的最初发起者,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和战役全过程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在参与战略决策和实施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主席曾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粟裕身处战争第一线,始终关注战争全局,分析战略态势及其发展趋势,适时地向中央军委提出事关全局的建议。1948年9月24日7时,在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央军委接到粟裕的电报后,极为重视,经过慎重考虑,于25日19时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央军委着眼全国战局和淮海战场形势,于10月11日形成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采取三个阶段作战: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第三阶段,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淮海”。
随着形势的发展,粟裕通观全局,视野越来越开阔,思路越来越清晰。他认为,南线决战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华东、中原野战军实现了统一指挥,由战略配合进为战役协同;同时,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全国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淮海战场虽有七八十万国民党军,但战略意志不统一,士气低落,处处被动;而且,在此决战,可以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集中打击蒋系的徐州集团。再有,徐蚌地区紧邻苏、鲁、豫、皖根据地,群众基础牢固,保障支援条件好;战场地形开阔,通道多,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天时、地利、人和俱备,适时决战,机不可失。于是,粟裕、张震于11月8日晨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了“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的构想。11月9日,军委复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粟裕曾说:“这个电报虽短,真是字字千钧!”至此,中央军委果断定下了进行南线决战,歼徐州之敌于长江以北的战略决心。“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
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不但善于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富有战略远见,思考问题的立足点,总是自觉地放在关照全局上。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他就内线作战问题;在战略进攻阶段,他就华东野战军用兵方向问题;在战略决战阶段,他就淮海战役的若干重大问题,多次向中央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其中至少三次使用了“斗胆直陈”四个字的措辞。这些建议,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从而对华东、中原战局乃至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战略建议,反映了粟裕的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敢于“斗胆直陈”,彰显了粟裕的高度负责和勇于担当。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革命战争全局的胜利,他全然不顾个人得失,勇于挑重担,勇于冒风险,勇于立军令状,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胸襟啊!
多年后,粟裕豪情满怀地写下了《沁园春·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首歼碾庄百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这首词,回顾和阐述了从豫东战役到淮海战役有机联系的全过程以及对全国战局的重大影响,而对个人的贡献作用未及一字。读来令人感动,深受教益。
服从战略全局,勇于担当重任。参加淮海战役的中原野战军,自离开晋冀鲁豫解放区之后,长期无根据地依托,部队得不到充分补充,装备处于劣势,尤其缺少重装备。为了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全军上下以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勇于决战决胜。时任四纵司令员的陈赓说:“四纵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惜一切牺牲,承担更艰巨的任务。即使打到只剩下一个班,也甘心当班长,一定坚持到最后胜利。”邓小平动员全军:“在淮海战场上,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照样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联想到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决心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国民党统治区心脏。经历了四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部队从12万人锐减到7万人,但调动和吸引南线敌军90个旅,歼敌19.5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各野战军的行动,揭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这种一切从战略全局出发,勇于担当重任,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特有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以‘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胸襟,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为最高价值追求”,“‘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他坦陈:“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胸中有全局,肩上有担当。今天,我们纪念淮海战役,就要学习和传承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的精神,反对和防止乱作为、不作为的现象,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做好应该做而又能够做的事情。
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淮海战役中一往无前、奋斗牺牲的精神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坚决阻止徐州东援之敌,成为围歼黄百韬兵团的重要条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集中12万精锐部队,装备重炮数百门、坦克百余辆,并配属飞机20余架,在蒋介石严令督战下,向徐州以东我军阵地发起轮番猛烈进攻。在华东野战军阻援部队“寸土必争,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顽强阻击下,国民党军举步难进。每个村庄、每个阵地,甚至逐屋逐堡都反复争夺。战况空前激烈,双方均有重大伤亡。我们的父亲刘毓标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三十二旅政委,率部参加了徐东阻击战。他回忆道:“我旅在徐州东的黑山一带阻击敌人。战斗非常激烈,为了靠前指挥,旅指挥所就设在战壕后边。黑山阻击战,可以说是我旅参加淮海战役中最艰苦、最激烈、伤亡最大的10天。由于在草木不生、硬土乱石的光山秃岭上,无法构筑工事,不仅炮弹弹片,而且炸开的碎石都造成了杀伤力;又由于冰天雪地,荒无人烟,后勤保障有时接济不上,不得不忍饥挨饿,生活非常艰苦。指战员凭着顽强意志和惊人毅力,与敌展开了冲击与反冲击、迂回与反迂回的激烈搏斗,有的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指战员吃大苦、耐大劳、奋不顾身的精神,感天动地。我十一纵和兄弟纵队一起,终于把敌东援部队阻隔在黄百韬兵团30华里之外,保证了歼灭黄百韬兵团,宣告我军在淮海战场上首战告捷。”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大骂其派出的援军“此次(东援)作战共消耗各种炮弹十二万余发,而日进不及一公里,亦我革命军人之奇耻大辱。”在“飞机加大炮”的敌人面前,“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打不垮、攻不破的铜墙铁壁。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华野部队,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粟裕在写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碾庄作战进到一周(11月12日到18日)时,参战各纵至少已伤亡达5000人,原有战斗人员所剩无几,且大部分为纵师团营之非战斗人员及半战斗人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军队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一定会遭遇艰难险阻、激流暗礁。今天,我们纪念淮海战役,就要学习和传承一往无前、奋斗牺牲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永远奋斗,永远向前!
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淮海战役中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精神
毛泽东主席指出:“中央和各中央局,各中央局和区党委之间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他还说:“这个军队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在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之间;在外部――军民之间,军政之间,我友之间,都是团结一致的。”淮海战役,作战地域广阔,参战单位众多,情况瞬息万变,牵动方方面面,组织协同繁杂。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总前委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坚持全局一盘棋、全军一股劲,形成了集中统一、团结协作、万众一心的局面,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将帅同心。在已经出版的文集文选中,毛泽东主席起草的有关淮海战役的电文达100多份。从电文中可以看出,在谋划领导淮海战役全过程中,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纵观战争战略全局,把握主客观条件,科学深刻地分析判断,果断作出正确决策,又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新的判断和决策,驾驭战局发展。电文中,处处体现着毛泽东主席对战区指挥员的高度信任和倚重。在指示性的电文中,他常使用“是否适宜,请酌办”“请加考虑酌定”“如何,盼复”等词句;对战区指挥员提出的建议,他常使用“甚好”“完全赞成”等词句,还询问“有何困难,盼告”;特别是他多次使用了“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临机处置一切”“临机处置,不要请示”等词句。华东、中原野战军首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战役胜利,既坚定并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决策,又敢于和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建议。这样,就使高度的集中统一和充分的军事民主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高度权威性和战区指挥员的高度创造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为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及时的战役指导,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反观国民党方面,又是怎样的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说:“统帅部、前方指挥官与部队三者之间,各部队与部队之间矛盾重重,对于蒋的突围指示,各有成见,无法坚决执行,总是在互相矛盾斗争中,最后只有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迅速消失。”这就是两支军队的本质在战略战役指导上的必然反映。
友邻同心。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野战军在大局下行动,并肩作战,密切协同,主动配合,互相支援,充分发挥了整体作战威力。总前委成立后,由于五名成员在不同方向率领部队作战,指挥位置分散,且战事紧张,时间紧迫,难以集中。总前委成员及时沟通思想,主动交换意见,在诸如“扩大战役规模”“切断徐蚌线”“围歼黄维兵团”等重大问题上,集思广益,经反复磋商形成一致意见,始终保持了步调一致,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和相互间的信任。战役第一阶段,中野配合华野,担负阻援任务。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之日,陈毅、邓小平主动建议举行汴(开封)徐(州)段作战,吸引邱清泉兵团西援,配合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战役第二阶段,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因兵力火力不足,一时“啃不下来”。12月10日,敌情异动,如不尽快解决黄维兵团,战局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粟裕在指挥华野11个纵队分两个方向顽强阻击南北援敌的同时,主动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他当晚命令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3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南下双堆集参战(华野先后有5个纵队参战),加快了歼敌进程。粟裕还专门指示华野部队,“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野。”再反观国民党方面,又是怎样的呢?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说:“部队长个人相互间平时在精神上有隔阂,战时在支援上复不易协同,致虽有大军,亦难以发挥最大综合战力,总之,此次作战,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国民党军第25军军长陈士章说:“黄(百韬)对我说,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送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着快意吗?不如在此地一个换一个地打下去,最后不过一死。叫黄埔同学看看,也好鼓励他们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地只图私利。”国民党军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说:“国民党军各部队当时没有战斗意志,只希望自己苟延一时,对于共同作战的友军将被攻击歼灭时,并不积极策应,更说不上勇于赴援,视同一体了。”
军政同心。淮海战役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保障之难,在战争史上前所罕见。11月9日,中央军委在定下南线决战决心的同时,要求“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和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总前委的指示,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做了大量的动员和组织工作。颁发了全力支援淮海战役的紧急指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全面动员。建立健全了各级支前后勤机构,调拨征借了大批粮草,抽调了大批干部,设置了兵站、粮站、民站、转运站、医院,科学地组织了民工、民兵队伍,抢修了交通运输干线,补充了部队兵员。注重人力、物力、财力的科学组织、管理和使用,并根据战役发展及时调整部署。从而,使分散落后的农村经济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规模巨大、高度集中的现代化战争,保证了战役胜利。
军民同心。数百万民工从四面八方汇集淮海战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穿着不同服装,说着不同方言,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支援解放军,消灭蒋匪军。广大群众热爱子弟兵,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由于缺乏现代交通工具,运输主要靠人背、肩挑、担架抬、小车推、牛车拉、骡马驮、车船载。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日夜奋战在运输线上。运粮途中,遇上敌机轰炸,民工先隐蔽好粮车,自己再去隐蔽。苏北宿迁县运输中队长高权忠,在敌机轰炸时,为保护粮车而牺牲。山东有个民工团,运送11万斤面粉上前线,途中带的口粮吃完了,在新区一时又筹集不到,带队干部决定让民工吃车上的面粉,但民工们宁愿饿肚子,不肯动用车上粮,好让战士吃饱打胜仗。对伤员的转运医护,更是感人至深。冀鲁豫区东明县担架队在突然遭到敌机轰炸扫射时,一副担架的四名民工同时扑到伤员身上,一名民工受伤,而伤员安然无恙。为了使伤员减轻痛苦,民工把自己的被子、狗皮褥子垫在伤员身下,脱下棉衣盖在伤员身上,不少民工用嘴给伤员吸痰,用自己吃饭的小瓢给伤员接屎接尿。济南市接受伤员6000人,而自动报名到医院服务的人员达7000多人,有500余人自愿为伤员献血。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担架队,几夜不曾睡,稳步轻行问伤病: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
习近平总书记说:“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今天,我们纪念淮海战役,就要学习和传承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精神,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一切健康力量汇聚起来,同心同德,携手前行,共圆“中国梦”。
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淮海战役中忠于人民、回报人民的精神
毛泽东主席把革命战争的胜利定义为“人民的胜利”,高度概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质、力量源泉和伟大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人民的胜利。
淮海战役是为了人民而举行的战役。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指出:“本军作战目的,迭经宣告中外,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在今天,则是实现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打倒内战祸首蒋介石,组织民主联合政府,借以达到解放人民和民族的总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逆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而动,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利令智昏,气焰嚣张,悍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妄图抢夺解放区人民得来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消灭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然而,得道必胜,失道必败,这个“道”,就是民心。经过两年多的较量,国民党军的优势逐步丧失,人民解放军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了在大约5年左右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总任务,要求全军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歼敌于长江以北地区。中央军委根据政治局会议决定的方针,确定了战争第三年的作战计划,要求华东野战军歼敌40个旅(师),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地区的若干大中小城市。为了坚决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华东野战军在胜利地结束济南战役后,迅即建议并发起了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依靠人民而进行的战役。毛泽东主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中群众性支前的地区,包括华东的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中原的豫西、豫皖苏,华北的冀鲁豫共8个行政区,和济南、潍坊、郑州、开封、洛阳,以及在战役中解放的徐州、商丘、连云港等城市。在这约35万平方公里、近亿人口的地区,“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成了千百万人民的自觉行动。胶东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带了一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刻上地名,一路刻了山东、江苏、安徽三省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总里程近3200里,成为百万英雄民工战斗历程的象征。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人民全力以赴,出动民工约543万人,担架20万付,大小车88万辆,挑子55000付,牲畜767000头,船8500只,前方使用粮食43400万斤,各行政区筹运粮食96000万斤。战役最后阶段,我军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达到一兵九民,大大超过战役初期一兵三民的概算。筹集调用的粮食,如果装上载200斤的小车,每一排八辆,可以从南京排到北京。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部在《淮海战役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写道:“战场上吃的大米,是经过几百里用人背来用小车推来的,所以这一伟大胜利是‘部队向前打,小车向前推’的总结果。”1951年2月,陈毅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讲到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说:“支前民工达500万,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了部队作战。”他还曾饱含深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不会忘记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淮海战役是人民赢得的战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淮海战役前后,仅山东省就有160000名青壮年参军,保证了我军大兵团连续作战的兵员补充。关于国民党军战败的原因,且听他们的将领是怎么说的吧。时任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第十八军军长的杨伯涛在回忆录中,以《两个不同的世界》为题,写下了这样的记述:“这次我当了俘虏,被解放军由双堆集附近押送到临涣集集中,经过几十里路的行程,举目回顾,不禁有江山依旧,面目全非,换了一个世界之感。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呈现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路上我们经过一些市集,我从前也打这地方经过,茅屋土舍,依稀可辨,只是那时门户紧闭,死寂无人,而这时不仅家家有人,户户炊烟,而且铺面上有卖馒头、花生、烟酒的,身上有钱的俘虏都争着去买来吃,押送的解放军亦不禁阻。还看见一辆辆大车从面前经过,有的车上装载着宰好刮净的肥猪,想是犒劳解放军的。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这些地方时,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通过村庄看见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样亲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欢笑,有的围着一个锅台烧饭,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和军装制式不同外,简直分不出军与民的界限。国民党军队每到一处,对老百姓是不信任的,有时还要加以监视。特别进入解放区,有了风吹草动,就要把老百姓集中一处监视起来,唯恐他们与解放军里应外合。我军在菏泽、巨野作战也有这样办的。我们这些国民党军队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强烈的对照下,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正视铁的事实,承认共产党、解放军所在的地方,和国民党、国民党军队所在的地方,有两个世界的天壤之别。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第十八军的最后败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淮海战役,正是人民战争打败反人民战争的典范。
淮海战役的胜利成果由人民共享。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中原地区的人民,粉碎了国民党“力争华北,坚守中原,经营华南”的防御计划,消灭了国民党军南线重兵集团,使国民党反动统治老巢南京以及上海、武汉等中心城市,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淮海战役胜利的3个多月后,百万雄师过大江,横扫千军如卷席;8个多月后,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和祖国大地上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剥削、奴役劳苦大众的时代一去而再不复返,广大群众开天辟地第一次享有了当家做主人的权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017年12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他仔细观看镌刻在墙壁上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由衷感慨:“为有牺牲多壮志!”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他认真观看展览,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纪念淮海战役,就要学习和传承忠于人民、回报人民的精神,永远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和为人民抛头洒血的无数先烈,永远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永远不能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关于淮海战役的几个问题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纪念碑的铭文: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
粟裕:淮海战役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
—、淮海战役作战地域广阔,参战单位众多,牵动方方面面,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淮海战役牵动三大战略区(华东、中原、华北)、三个中央局(华东、中原、华北),两大野战军(华东、中原)、两大军区(华东、中原)和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并与全国各路解放军形成战略配合。这样规模巨大、组织庞杂的战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直接领导和指挥是必然的。
二、在淮海战役全过程中,中央军委、毛主席对各方向实施了直接指挥
粟裕在10月31日晨电中,向中央军委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中央军委同意粟裕的建议。由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于11月1日17时半发给陈毅、邓小平、粟裕,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报说: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陈毅、邓小平接到粟裕、中央军委的电报后,于11月2日午时(11至13时)给中央军委并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子恢、李达的电报中说: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的。从电报的抬头上,11月9日毛泽东主席代中央军委起草的定下南线决战决心的复电,即是“粟(裕)张(震),并告华东局,陈(毅)邓(小平),中原局”;毛泽东主席代中央军委起草的给淮海前线的电报,在战役第一阶段指挥歼灭黄百韬兵团时,多是“粟(裕),谭(震林),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或“粟(裕)陈(士渠)张(震),并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及王(建安)谭(震林)”;在战役第二阶段指挥歼灭黄维兵团时,多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渠)张(震),谭(震林)王(建安)”;在战役第三阶段指挥歼灭杜聿明集团时,多是“粟裕、谭震林,并告邓小平、张际春”(刘伯承、陈毅已去中央),或“粟裕、陈士渠、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1949年1月2日,淮海战役中的最后一份电报即是这样)。整个战役期间,中央军委没有发给“总前委”的电报(有给刘陈邓粟谭五人的)。
三、总前委发挥了集体领导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从电报抬头上看出,淮海战役总前委于11月16日成立,但由于五名成员始终在不同方向(三~四个方向)率领部队作战,指挥位置分散,且战事紧张,时间紧迫,一直未能集中在一起。直到黄维兵团被歼的第三天,即12月17日,才在位于河南永城蔡洼村的华野前线指挥部里召开了总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这也是整个战役期间唯一的一次全体会议,主要研究的是渡江作战问题。整个战役期间,也没有以总前委的名义发过电报。同时,总前委成员既各负其责,担负起指挥各自方向的重任,又及时沟通思想,主动交换意见,在重大问题上集思广益,经反复磋商形成一致意见,始终保持了步调一致,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和相互间的信任,发挥了集体领导的作用。
因此,淮海战役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是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取得胜利的”。这是合乎历史的结论。
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的贡献
毛泽东主席曾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个极高的评价,十分客观准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粟裕当之无愧。
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的粟裕,是向中央军委提议举行淮海战役的最初发起者和进行南线决战的建议者,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和战役全过程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在参与战略决策和实施战役指挥两方面,都作出了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参与战略决策。粟裕同志在这方面的贡献,在前面已有叙述。粟裕是向中央军委提议举行“小淮海”的发起者,而淮海战役是由“小淮海”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在“小淮海”发展为南线决战“大淮海”的决策中,粟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反映在他和张震于11月8日向中央军委发出的“齐辰电”,提出了“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的构想。张震后来谈到“齐辰电”说:“在起草这份电报的过程中,我深为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此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抑留在江北组织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利?粟裕同志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我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中央军委接此电后,都肯定和赞成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遂定下南线决战的决心。
实施战役指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集团,粟裕是主攻方向的主要指挥员。第二阶段呢?粟裕晚年谈到淮海战役时说:“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许多人不理解,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是打黄维,粟裕不担任主攻方向的指挥,为什么最紧张?刘伯承把第二阶段的情况形容为“吃一个(黄维),夹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在第二阶段中,粟裕指挥华野部队,一肩勇挑三付重担,既要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又要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还要追击、兜围杜聿明集团。战况紧张复杂,兵力使用达到极限。粟裕坚守在指挥部里,通宵达旦,殚精竭虑,保证了承前启后关键阶段的全胜。他“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战役结束以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有能参加。”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的部队占我军参战兵力的70%,歼敌数量占歼敌总数的80%。
在功劳和荣誉面前,粟裕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谦虚谨慎的作风,从不居功自傲,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谦称自己是“沧海一粟”。在谈到革命战争胜利的原因时,他总是归功于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归功于冲锋陷阵的广大指战员,归功于人民群众的支援。这三个“归功于”,集中彰显了粟裕的高风亮节。
我们学习研究淮海战役和历史的目的以及应当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
目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革命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立场、观点、方法:学习研究淮海战役和历史,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面对同样的史料、同样的事实,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应当坚持的立场,就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是衡量是非曲直的基本尺度和最高标准;我们应当坚持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认识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奴隶史观(人民创造历史)”而不是“英雄史观(个别人、少数人创造历史)”;我们应当坚持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联系、发展、全面而不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和研究历史,对史料要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和思辨,对历史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和把握。
刘华苏 刘华建
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