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打造“铁军精神”教育基地 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 时间:   2018-07-23      
  • 作者:   李俊 王静      
  • 来源:   李俊 王静     
  • 浏览人数:  1616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的需求,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03年初,由原张泾镇党委、政府根据民意,在收集大量宝贵资料的基础上,对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进行全面整修,并在无锡市革命历史陈列馆的支持下,建成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并一直免费对外开放至今。近年来,我馆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点线面结合推进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初步经验,为发扬“铁军精神”、补足“精神钙源”探索了新的路径。

一、现状与成效

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始建于1930,旧址原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任、留美博士诸水本教授家宅,是新四军挺进苏南地区进行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指挥部,并入选国家级红色旅游景点,被收入《中国红色旅游指南》国家卷。目前,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也是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以及离退休干部活动现场教学基地等活动基地。

为传承红色基因,我馆坚持从红色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积淀和教学技术依托等实际出发,大力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以“铁军精神”与革命传承、党性教育等多方融合的方式探索红色基地发展新路,初步形成了六师师部纪念馆党性教育品牌建设的“三大特色”。

(一)创新独具的政治教育

2003年初正式启动以来,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在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同时,积极开展“三送五进”走基层,把“移动讲坛”、“流动展览”、“文艺演出”送进“学校、机关、社区、工厂、农村”,组织基层党课教育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形式:

1.创办党课讲坛,宣扬“铁军”思想。纪念馆创办移动讲坛,通过培训师资力量、编写党课教案、制作幻灯课件等方式丰富基地教学内容,借“三会一课”基层巡讲的契机,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将“江抗”事迹和“铁军”思想贯穿于授课答疑中,融党性教育于无形。

2.创建流动展览,普及“铁军”史志。精心打造“铁军”史志教育标杆,联合镇文体中心策划展览活动,突出主题、烘托氛围,制作“新江抗”武装图集展板,多次巡展,把叶飞、谭震林等抗日英雄的民生情怀和崇高风范传到千家万户,化党性教育于无声。

3.创新宣教形式,演绎“铁军”风范。为再现“铁军”英姿,纪念馆自主创作了如《光辉的历程·不朽的丰碑》和《锡北1941》等弘扬清风正气的特色短片,让参观者深受教育。显然,“铁军”的精神意志是当地党性教育基地的主流政治意识和理念核心,通过对整合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并借其自身传播的张力和外部媒介通道,有助于构建播扬“铁军”意志、开展可持续党性教育的红色阵地。

(二)结合地域的文化教育

锡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资源地域分布集中、时间分布延续,在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从1940年武装开端至1941年8月对付日伪“清乡”,师部纪念馆见证了并留存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新江抗”救国军发展抗日武装,组织游击战争,建立无锡抗日游击根据地,推进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统筹军事、统战、文教、财经等宣传教育主题都能找到史实资料作为现实教材。近年来,当地政府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红色党建示范等要求,全面修缮旧址纪念馆,通过增设红色广场、节点亮化及配套工程等新的业态形式为党性教育基地的发展提质扩容,把对既有红色资源和党建业态的整合打造落脚于“铁军文化”。

二、做法与措施

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作为示范性教育基地,目的在于通过建设高水准的红色阵地,将“铁军精神”的人文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的实践资源,把党性教育课堂搬到革命斗争的现场,将特定历史场景转化为党性锤炼的舞台,走进党史、党章,感悟革命传统、震撼思想灵魂、强化党性观念,让党性教育在现场教学中凸显时代性、彰显生命力。

(一)模块化教学,将有效教育滴灌渗透

借鉴农业领域的“滴灌”技术,我馆在党性教育中植入“滴灌”理念,使教育内容分模块点滴融入,力求实现党性光辉历久弥新、持久滋润的良好效果。

1.专题教学——用理性视角诠释“铁军精神”。围绕“抗日烽火·燎原锡邑” “铁军六师·逞雄苏南”和“继往开来·再创辉煌”三部分,通过讲授“弘扬‘铁军精神’践行‘三严三实’”、“‘铁军精神’不朽” “‘铁军精神’,永在我心”等专题党课,以理性视角诠释“铁军精神”,引导参观者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2.现场教学——用移动课堂践行“铁军精神”。参观“军民鱼水情”青铜雕塑、军民抗日浮雕、红色长廊、线面连环画、六师指挥部办公室、作战室和休息室等教学点,展现历史画面、琳琅陈列和建设成就,让参观者看到昔日抗战的惨烈场面,感受铁军战士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及卓越能力,醍醐心灵、升华情感,在军民一家、鱼水相融、共御外侮的浓厚氛围中达成党性教育共鸣,提升自我修养。

3.影像教学——用永恒记忆弘扬“铁军精神”。观看音像教学片,将新四军六师师部发展的历史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参观者,一幕幕写实画面记录了“江抗”用汗水播种希望的高贵品质和价值理念,以观党影、温党史来树党风、炼党性。

(二)体验式参与,将党史理论生动诠释

体验式党性教育是通过加强参观者的实践感受,从内心深处形成党性认同,并以这种理念指导自身行动。我馆在红色基地的建设和改造进程中,加入庄严宣誓、视频点播和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参观者的参观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在普及党史文化的同时,力促受众群体党性认同的形成。一是推陈出新,使教育形式“上连天线、下接地气”。为深化我馆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保证基地理论教学工作既紧扣上级精神,又贴近当地、贴近基层,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活力。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创新推出一些符合他们审美需求、个性又时尚的教育内容,引入一些现代化、科技化服务项目,提高红色阵地的公众服务能力让党性教育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和基层特色。二是挖掘背后,使教育资源“鲜活饱满、充盈感人”。文物是活着的历史,具有客观实在性、形象直观性和科学准确性等特征,被称为“立体的教材”。运用文物开展党性教育是革命纪念馆的优势和特色。如果没有充足的文物作依据,没有丰富的内涵作基础,仅靠华丽的解说词是很难使人信服的。我馆深入挖掘文物内涵,依靠文物背后的故事直观、生动地传达“铁军精神”,让历史文物鲜活起来;注重文物征集工作,广泛搜集抗日将士使用过的物品,如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茶杯、马灯、笔洗和手稿等一批珍贵文物;注重加强对现有馆藏文物的研究,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整理出版相关影像资料,真正使“六师”幻化成为一部鲜活的历史。三是创新讲解,使教育服务“因人施讲、因材施教”。要使纪念馆丰富厚重的教育资源充分有效地传达给观众,达到感染、教育的目的,还需要一支优秀的讲解员队伍。讲解员是纪念馆历史文化的宣传者,更是教育职能的第一执行人,是履行宣传教育宗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此,我馆在明确自身优势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参观受众的兴趣分布,做到讲解工作针对性显著、个性化突出;及时根据不同受众的个人需求和心理特征,有选择地调整讲解内容和方式,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地域、参观目的和文化层次的群体,编制了数套讲解稿,并制定实施了不同的态势技巧和参观线路等,做到因人施讲、因材施教。

(三)零距离接触,将党纪严规入脑践行

红色基地党性教育功能要充分发挥出来,还要转变故步自封的思想和心态,积极主动走出馆门,采用共建的途径搭建联动平台,与农村、社区、学校和企业等“零距离”合作,整合资源优势,大力拓展党性教育空间,扩大红色阵地的社会影响力。我馆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多样化主题教育活动。在“请进来”方面,每年利用“清明节” “五四青年节” “七·一” “八·一”“9·30国家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假及纪念日举办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设立现场教学点,联系村、社区、学校等单位来馆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新兵入伍宣誓仪式、积极分子入党仪式以及老兵退役等活动。而在“走出去”方面,派馆内讲解员定期开展“上党课、温党史、听党话、跟党走”党课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精神送进乡村、送进社区、送进学校,多面铺开。

三、启示与感悟

党性教育基地作为扎牢群众根基的重要载体,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把握教育规律,分析诉求特点,进一步增强红色基地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馆全力推进红色阵地建设,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为党性培育工作作出了积极探索,一些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一)必须坚持资源挖掘与需求把握相促进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见证了我党、我军几十年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实践过程,无论是革命纪念地、标志物,或者是能动的作用于、吸附于其上的精神力量,都带有鲜明的资政育人的功能,是新时期巩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借助其直观性使受众通过对革命前辈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反思性理解,不断强化自身党性修养,确立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尚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精准把握群众诉求,扩充红色资源数量,调整红色资源结构,提高既有资源整体质量,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必须坚持教育引导与文化自觉相协调

红色文化作为共产党人历经革命洗礼和改革创新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历史遗存,是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生动呈现,而对红色文化的自觉程度关乎着党员群众的党性认同和修养高低。在优化、提升阵地引导功能的基础上,还要逐本溯源,注重设计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参观群众的红色文化自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将环境育人理念根植于心;苦心推敲党的文化教育新模式,参观英模事迹、撰写心得体会和思想报告等单向灌输式教育手段与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红色文化进教材、红色文化进生活等多方互动方式相结合,充实并创新党性教育内容和载体,增强党员群众的党性认同。

(三)必须坚持精神传承与媒介创新相融合

运用新兴传播媒介改革党性教育传统形式,结合“微时代”特征探索红色教育新途径,是新形势对党性教育基地提出的新要求。要站在“顶层”创新工作思维,按照“基地化推动、标杆化带动、品牌化促动”思路,以现代科技驱动“铁军精神”传承与发展,以历史遗迹还原、抗战装备再现、数字影音体验等驱动教育事业升级;要克服“虚夸”扬弃内容与形式,保障党性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辩证统一。红色基地要突破传统的党性教育方式,必然是在旧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使之能服务于新的教学需求,这就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探索出与时代特征相符、与群众思维一致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而提高红色阵地的党性教育效率,实现党员群体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李俊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