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论豫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的历史经验

  • 时间:   2018-05-22      
  • 作者:   祝辉      
  • 来源:   河南省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 浏览人数:  1513

提要:本文通过对豫南抗日根据地四个历史时期的论述,阐明了豫南广大敌后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使根据地的抗日力量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不平凡历程,从而印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日战争中对广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普遍指导意义,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毛泽东思想正确指导下必然会取得胜利。

    豫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豫鄂边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豫南广大敌后军民,在以李先念为首的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的领导下,与日寇浴血奋战,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豫南人民的抗日武装,主要是以新四军五师的主力为骨干,配合大批地方武装,在艰苦曲折的环境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建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一直处于敌强我弱、顽大我小、日伪顽夹击十分严重,而又被严重分割的局面中。但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始终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 以广大群众组织起来的民兵自卫队为基础。以五师主力为拳头,以游击战为主,同时,结合运动战的战略战术,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可谓战果辉煌,光照千秋。在八年抗战中,豫鄂边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发展到近6万人,民兵达30余万,先后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对敌伪的主要战斗达1262次,打死打伤和俘虏敌伪军43772人;同时,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多次的反共军事进攻,对顽军的自卫作战878次,共打死打伤俘虏顽军32764人,五师主力和地方部队伤亡13274人。

豫南、鄂豫边的人民武装的创建发展的战斗历程,是艰难曲折而又辉煌壮丽的。它的光辉战绩表明,豫鄂边的主力和地方部队,不愧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敢于牺牲,勇于奋斗的人民子弟兵,不愧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英雄部队。它的战斗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武汉及其周围地区相继沦陷的1938年底为止,是豫南和鄂豫边游击战争准备与发动时期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9月间,中共河南省委成立。接着,豫南各地逐步建立了特委、中心县委、县委和工委,有些地方还建立了中心区委和支部。这些组织充满生机,密切联系群众,领导和发动了城乡抗日群众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以平、津、沪、宁、青岛、开封等城市返乡、下乡的共产党员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员为骨干,组织了许多救亡团体,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救亡运动。到豫南来的河南大学教授范文澜领导的河南省战时教育促进团;袁宝华、吴祖贻领导的河南省青年救国协会;林亮和李游领导的光明话剧团;林淑英(即危拱之)领导的开封孩子剧团和潢川第三战区青年军团等,这些组织在抗日救亡宣传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徐州会战后,豫南地区的党组织就着手在农村建党和培训游击骨干,收集武器,为发动和组织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分别进行准备工作,有些地方已开始组建了抗战游击队,谭家河任子衡领导的农民抗日游击队组建的最早。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和豫南特委以确山竹沟为中心,从1938年春已开始进行准备和建立武装,使竹沟在发动与发展豫、鄂、皖、苏四省的江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1938年夏,遵照中央及周恩来的指示,中共豫鲁联络局的部分人员,陆续撤到豫南,参加中共河南省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主任彭雪枫)工作,从而增强了党在豫南的统战工作力量。他们广泛联络了竹沟周围20多个县的国民党政府机关(以汝南、南阳两个专署为重点) 以及驻军(西北军、川军)地方实力派、±绅、名流学者和文化团体,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而造成了豫南地区各阶层共同抗日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竹沟战略地位的提高和巩固,对以后豫南游击战争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81012,信阳陷落。接受共产党团结抗战主张的国民党信阳县县长李德纯率领县常备队一中队、交通队以及交警队200余人,退至县城以西的黄龙寺地区,为了共同合作抗日,他邀请共产党的代表到县政府工作,并将部队转移到老游击区信阳尖山附近的北王岗,整编为3个常备队。不久,朱大鹏领导的七七工作团、王海山领导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一分队, 在北王岗汇合,他们同李德纯商定,将几支队伍合编为信阳挺进队,共300多人,李德纯任司令,危拱之任政治部主任。整编后的信阳挺进队,以四望山为根据地,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此时,进步人士信阳县一区区长蔡韬庵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与信阳挺进队取得联系后,活动在信罗边一带。至此,豫南游击战争的发动与准备工作初步完成。

二、  从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大队南下,到皖南事变为止,是豫鄂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部队的统一和扩大,以及根据地创建时期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原局在延安成立,刘少奇任书记,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委员。1939128,刘少奇抵达竹沟,坐镇中原前线,他指示鄂豫地区的党和抗日武装,要迅速到武汉外围发展自己,壮大队伍。并要打出新四军的旗帜,切实担负起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中的领导责任。此后,决定抽调八团队竹沟留守处两个中队共100余人,组成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在李先念司令员的率领下,于19391月下旬,由竹沟到达四望山北麓的黄龙寺,与豫南特委、信阳挺进队会合。2月底,李先念率独立游击大队离开四望山,向平汉路东的信罗边挺进,在当谷山、灵山冲与当地党组织和部队会合。4月,李先念率部从灵山冲大寺口出发南下鄂中。不久,陈少敏也奉命率信阳挺进队由四望山向鄂中挺进。5月,独立游击大队在南进途中,利用敌伪矛盾,收编了夏家店反正的伪军,接着又与湖北抗日游击大队会合。不久,两部会师于小悟山金山口,后转战到路西赵家棚。为了统一指挥,经中原局批准,将独立游击大队、湖北游击大队、信阳挺进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该团一成立,就分散活动,三大队前往京山养马畈执行任务,其余以赵家棚为中心开辟群众工作,打击日伪军,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6月中旬,鄂中区党委在养马畈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统一整编豫南和鄂中党的武装,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兼政治委员。豫南、鄂中抗日武装的统一,使鄂豫边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取得了朱堂店、新街口两次对日作战的胜利,从而打击了日寇,振奋了群众,巩固了新四军在武汉外围的抗战阵地。

19399月,刘少奇从延安到达竹沟。对鄂豫边抗日游击战争和应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作出全面部署。11月中旬,朱理治、李先念、任质斌、陈少敏在四望山召开会议,决定将豫南、鄂中、鄂东三个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统一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至此,鄂豫的党组织和部队实现了全面的统一,党和部队的工作重心完全进入敌后根据地建设,并打退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粉碎了敌顽夹击。到1940年底,边区已建立了9个县的民主政权,游击兵团扩大到1.5万人,民兵发展到10万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原敌后抗战的领导地位。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新组建。 中原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45,李先念师长在湖北白兆山通电就职。师部下辖131415三个旅和两个地方游击纵队,区党委还有一个警卫团。新四军五师的建成,标志着鄂豫边区根据地和部队建设开始了新的阶段。这支部队活跃在江河淮汉地区,大量歼灭敌伪军,并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主力部队向武汉北郊逼近。至此,新四军五师已成为鄂豫地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从皖南事变到新四军五师完成对武汉的战略包围,这是根据地和部队坚持斗争和进一步巩固与展开时期

在这一时期,敌伪顽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新四军五师为迎击这些反共进攻,在完成对武汉战略包围后,首先进行了威逼武汉的朱儒山战役,然后挺进鄂南创立大幕山根据地。接着再进鄂皖边,配合二师、七师自卫作战。保卫和加强了包围武汉的东线抗日阵地。在此期间,又建立了3个军分区,壮大了自己,震慑了敌顽势力,一举粉碎了空前严重的敌顽夹击。为了克服困难,根据地党组织把人民群众充分动员起来,用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边区自卫斗争,仅淮南一次动员就扩充了8000子弟兵。军民团结一起,粉碎了日军的万人大扫荡。从而使边区克服了空前的困难和威胁,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展。

四、  从边区执行以巩固为中心的方针,到三大主力会师成立中原军区。这是边区继续巩固与发展,为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保卫中原人民的胜利果实而斗争的时期

为了加强鄂豫边区的领导力量,1943年冬,中共中央华中局派郑位三到鄂豫边领导党政军工作。他在各种会议上提出以巩固为中心的方针,决定继续深入进行整风运动,发展生产和组织人民。主力部队集中整训,开展拥军爱民和拥军优抗活动。这些措施对根据地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段时间边区的军事斗争与根据地的建设,曾一度出现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局面。一些根据地遭受到敌顽频繁的扫荡与蚕食,基本区变为游击区,游击区变为敌占区,使根据地建设与部队建设受到一定损失。

194489,日军集结6万人的兵力,从河南发起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623,刘少奇、陈毅对五师发出关于发展河南的指示,要求五师出动主力,大力发展河南,从战略上改变五师长期孤悬敌后的处境。而个别领导同志则认为原有根据地尚不巩固,主张继续坚持以巩固为中心,不宜派出主力发展河南,最后经区党委研究确定,五师主力部队仍留原地整训,以原有在豫南活动的5个连加上边区的其它部队共千余人,组成豫南游击兵团, 由黄林司令员率领,沿平汉路以东敌占区向河南挺进。

194518,中央决定派八路军120359旅挺进湘粤地区,开辟以五岭山脉为中心的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王震、王首道的率领下,挺进支队于1945127在大悟山与五师胜利会师。边区党委号召全体指战员向南下支队学习,部队掀起了新的练兵高潮,进一步提高刺杀、投弹、射击三大军事技术。同时,边区党委决定,今后五师的工作坚持以发展为主的方针,着重发展豫南,同时照顾原有地区的巩固工作,使鄂豫边区的工作又前进了一步。194578月间,五师经过白兆山、豫西南等激烈战斗,恢复了四望山抗日根据地,扩大了泌阳、桐柏、信确、信随的部分地区。四望山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它同大悟山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恢复四望山根据地不仅为五师对日反攻创造了新的前进指挥阵地,而且有利于巩固大悟山根据地。

194589,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鄂豫边区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长期坚持在敌后战场的五师部队,立即奉命向敌占区进攻,迫使敌伪投降,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就此胜利结束。

为了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五师各部队根据中央向南防卸,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主动撤出了鄂南、鄂皖边的兵力,向五师主力所在地四望山集结,并争取国民党军队程耀德部5000余人举行起义。接着发起了桐柏战役,充分显示了人民军队保卫人民胜利果实的决心和信心。

在桐柏战役期间,  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南下支队8月上旬北返,10月上旬到达大悟山,王树声所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于1024到达桐柏山地区,与五师和359旅会师。根据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并组建中原军区,郑位三、李先念、王树声、陈少敏、王震任中原局委员,郑位三代理书记,李先念任军区司令员,郑位三兼任政委,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此时,中原地区的人民武装力量,已拥有3万余人的主力部队和近3万人的地方部队,极大地鼓舞了中原人民的斗争意志,增强了反对内战,粉碎蒋介石进攻的必胜信心。

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的最艰苦时期,中原军区部队一直坚持在黄河以南继续作战,发挥对其它战略区的战略配合作用,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豫南军民在八年的艰苦抗战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有:高举抗日的大旗。用这面旗帜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只有在抗日的旗帜下,豫南军民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深入敌后,打击敌伪势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战,进而配合全国军民将日寇驱逐出中国。坚持人民战争思想。在整个抗日战争中,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民兵、自卫队为基础,以主力为拳头,去打击敌人,夺取胜利。它们一面广泛的运用游击战术; 一面又大胆地运用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打开了抗日局面,壮大了自己。认真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豫南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方针,如信阳的民主进步人士李德纯、蔡韬庵、黄绍九等,这是争取抗日胜利的必要条件;但同时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坚持自己的立场,敢于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敢于进行反磨擦。从而在敌伪顽夹击的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和壮大自己。豫南根据地所处的客观环境是敌强我弱,顽大我小,面临敌顽的双重夹击,又长期孤立敌后,单独作战。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地党组织确定了利用一切发展时机,放手发展和壮大自己,采取边发展,边巩固,发展与巩固交替进行的方针。既不能只求发展,不谋巩固;也不能只热衷于消极防守与巩固;更不能在稍纵即失的大好时机到来时,仍固守一隅,片面追求巩固,把发展与巩固对立起来。正因为这样,八年抗战中,五师才能够发展到5万人,民兵达到20万人。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八年的抗战中,豫南和鄂豫边根据地党组织始终是在党中央、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抗战的,特别是在鄂豫边区党委、豫南特委和信应、豫东南两个地委领导下,正确执行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取得了广大根据地军民的广泛信任,部队和群众的关系,主力部队与地方部队的关系,军队与党组织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得当。边区广大人民一直把五师部队当成自己的子弟兵看待。一些民主人士、地方士绅纷纷向党靠拢。一些敌视过共产党的顽固分子,在党的政策感召下,也纷纷参加到抗日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同时,中国共产党注重引导各派力量,扬长避短,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和他们水乳交融,亲密无间。把群众和部队团结成为一个拳头,党指向那里,就打到哪里。从而打退敌伪顽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使根据地能够生存发展,不断壮大,最终和全国抗日军民一起,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豫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格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政策,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够在任何历史时期不断开创新局面,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作者:祝辉 

作者:祝辉 

作者: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