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戏剧宣传与动员

  • 时间:   2018-05-22      
  • 作者:   王欣媛      
  • 来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浏览人数:  1816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江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充分发挥了宣传动员、团结教育的作用,使戏剧成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争取抗战胜利的有力武器。研究和探讨这一时期新四军进行的戏剧宣传与动员的情况,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新四军的抗战历史,进一步推动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日战争;新四军;戏剧;宣传

 

    戏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重要的一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之所以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成功击败日、伪、顽军,坚持抗战到底,其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充分运用戏剧作为宣传工具,对民众进行宣传和动员,从而大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调动了一切积极的抗日力量。可以说,新四军的戏剧宣传与动员,确实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一、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戏剧宣传与动员的背景

    做好戏剧的宣传与动员需要两个重要前提:建立健全戏剧宣传机构和培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戏剧宣传队员。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戏剧宣传方面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工作机构,在提高宣传队员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这些都为新四军更好地进行戏剧宣传与动员奠定了基础。

(一)戏剧宣传机构的建立与健全

193710月,中国南方8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陆续被改编,成立了新四军,军部设在武汉。19381月,新四军的军部移驻南昌。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也在这个时候诞生。战地服务团的多数成员是负责开展戏剧宣传与动员工作的。由于人才的缺乏和经济上的贫困,战地服务团的戏剧组是当时新四军开展戏剧宣传与动员的唯一团体。

抗战过去半年后,越来越多的同志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也逐渐意识到戏剧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这样,戏剧工作的阵容也强大起来。到了19388月,新四军在宣传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戏剧编导委员会,结合政治部、服务团、教导队等单位戏剧工作着负责计划和推进这一工作,分审查、编导、研究三组,后方所有的戏剧工作都通过这个组织机构去进行。与此同时,直属队总俱乐部和教导队政治处也建立了戏剧组和剧团,负责排戏和演戏。在前方的游击区内也产生了戏剧组,他们经常随着部队活动。到了1938年秋,新四军戏剧工作的组织机构已经普遍建立起来并有了自上而下的工作系统。19394月,全军的剧社正式宣告成立。同一时期,关于戏剧的编剧、导演、演出、研究等部门工作也都开展起来。它的范围包括各部队单位机关,社员达300人左右。

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发展,戏剧的宣传与动员更加活跃起来。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新建立,现存的部队被编为7个师。其中第2师、第3师、第4师和第6师都成立了自己的剧团,编排抗日戏剧并进行宣传与动员。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抗战时期新四军师部的剧团及代表剧作简表

 

新四军师部

剧团名称

代表剧作

一师


《蜕变》(同二师共同演出)

二师

抗敌剧团

《立煌之夜》、《不要杀他》、《新生之路》、《还乡记》、

《占鸡冈》、《过关》


前锋剧团

《一个打十个》、《农村曲》、《川岛》、《流寇队长》、

《最后的命令》、《同志,你走错了路》

三师

鲁迅文艺工作团

《人牛太平》、《和平军过年》、《冀东起义》、

《照减不误》、《带枪的人》、《李闯王》

四师

拂晓剧团

《三江好》、《傻小子打游击》、《参加新四军去》、

《丁赞亭》、《军民一家》、《自由万岁》

五师


《朱大嫂送鸡蛋》、《周子山》、《血泪仇》

六师

青年剧团

《八月十五杀鞑子》、《红鼻子参军》、《代用品》、

《一根扁担换支枪》、《参军好》


《婴儿杀戮》、《蜕变》、《视察专员》、《前线》

(二)戏剧宣传队的专业学习与政治觉悟的提高

1941120,新四军军部在盐城建立了两所培养艺术人才的高级院校:一所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陈毅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一所是华中鲁迅艺术学院,由刘少奇兼任院长。鲁迅艺术学院建立后,随即成了新四军的艺术中心。在燃起抗日烽火的年代里,鲁迅艺术学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戏剧人才。其中,刘保罗参加过南国社,在编导等方面有才华;许晴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他俩都在鲁艺戏剧担任教员。戏剧宣传队的专业学习由邵惟主教,学习的内容包括剧本写作、导演手法、演员和角色以及化装、道具、灯光、布景、效果等。

要想在战争环境中有效地开展戏剧的宣传与动员工作,有个好嗓子是必不可少的。为保护学员的嗓子,新四军部队每天给每个宣传队员发一个鸡蛋,规定鸡蛋要生吃,不准吃辣椒和花生米。这是唯有宣传队的学员才能享受得到的优待。因此,每个戏剧宣传队员都自觉遵守这一规定。除此之外,发生和音程音阶是每天清晨的必修课。邵惟教练要求队员吐音清、发音洪、送音远,并要求练声时要练好发音时的呼吸。按照邵惟教练的规定,戏剧宣传队员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起床,之后到操场整队训练。

在学习文化业务的同时,党还要求从事戏剧宣传的同志必须艰苦认真学习军事和政治。在领导干部中,叶挺军长亲自讲授军事课,内容包括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各类武器的使用需知等。政治课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讲授,内容涉及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新四军的优良传统作风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1942年春,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要为抗战大局服务、要为工农大众服务。这就为新四军的戏剧宣传与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话》传到江南后,新四军的戏剧宣传队不仅领会了其重要精神,而且也愿意真诚地去实践它。

 

二、新四军戏剧宣传与动员所反映的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的恶劣的环境要求新四军部队的戏剧宣传与动员要为抗战服务。但是,新四军的戏剧宣传与动员,并不只作政策的图解和简单配合战争时期的政治工作。戏剧的表现形式包括话剧、歌剧、活报剧、街头剧以及地方剧种。戏剧宣传队的演出和剧本的创作所反映的内容是非常广阔的,既包括反映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剧目,又包括反应根据地人民生产和政治生活的作品,还包括反映敌对阵营中进步力量兴起的表现。广泛的剧目演出,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丰富了紧张战斗之余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军民的欣赏水平。

(一)歌颂中国军民保家卫国,英勇作战

越是在敌强我弱的战争背景下,越是能够激发中国军民不畏强敌、誓死卫国的热情。为了提高军民的抗战情绪,表明在任何困难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不妥协不动摇抗战到底,愿与江南民众同生死共患难的鲜明态度,新四军戏剧宣传队创作演出了《还乡记》、《保卫东西吉庄》等戏。这些话剧得到了台下军民的一致好评。《还乡记》写于19412月,讲述了一个40多岁的炊事员为了拯救在敌伪蹂躏下的父老从军杀敌报国的故事。由于这个炊事员年过40,因此没能被编入队伍,而是被分到团部炊事部工作。炊事员没有因此而放弃回乡救人的信念。他抽时间学习文化和战斗技术,希望有一日打回老家。某年春天,敌伪集结大军向津浦路东根据地进行扫荡,袭击的目标就是炊事员的老家。在得到消息后,炊事员立即报名上战场,却因无人做饭而被拒绝。炊事员强调自己对该镇非常熟悉可以带路,并保证打仗后再回去做饭。这次上级批准了他的想法。于是他带着战士一起巧打猛冲,摧毁了敌人坚固的工事,为后续部队全歼敌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军胜利后,他找到监狱牢门,把他的父老乡亲解决出来。

戏剧宣传队编排的很多剧本内容反映现实抗战斗争,如新四军建阳县总队部剧团31名成员集体创作的《保卫东西吉庄》。该剧描写了1944年新年元旦早上,上岗敌人想进攻三区东西吉庄,某营和敌人打了半天,把敌人打退,有三名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打退敌人后的第二天晚上,该营在驻地开晚会,追悼这三位战士。当宣传队演到战士牺牲的时候,台下响起了震天的口号。同样让台下观众激动万分的剧本内容还包括中国军民誓死抗战的精神面貌以及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胜利的剧情。可以想象,当饱受日本侵略者摧残的江南民众第一次看到人民军队击毙了日军,胜利地挥舞军旗的时候,他们的眼中饱含热泪,兴奋地鼓掌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的口号。在观看戏剧后,很多军民纷纷表示自己是有力量保卫家乡的。可见,新四军的戏剧宣传不仅增强了军民抗日必胜的决心,而且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了。

(二)反映革命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

革命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新四军戏剧宣传队创作和演出的主题。这就表示新四军需要创造一种主要给农民看的,人人看得懂,人人有兴趣的戏剧。根据这个要求,新四军戏剧队编排了反映农民群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话剧《丁赞亭》、《照减不误》和《刘桂花是一朵大红花》、歌颂新四军和根据地人民鱼水深情的《红福临门》、《云二姐》和秧歌快板剧《军民一家》以及反映根据地群众以大局为重、支持家人参军抗战的《过关》等。

《丁赞亭》这个剧本是根据东台县一个恶霸地主丁赞亭派家丁暗杀农抗会长的事实写成的。这部话剧重点揭露了恶霸地主丁赞亭用阴险卑鄙的手段,威逼利诱家丁杀害了革命群众的领袖牛长根,而后又收买为我军收编的土匪部队的队长,隐藏杀人凶手,后来终于被侦查破案,人民抗日政府便依法将其逮捕法办。该剧由邵惟导演,从抗大五分校和华中党校抽调几个干部、学员分别担任剧中的角色:有扮演丁赞亭、其太太,仆人、抗日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开明绅士等。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亲自观看了此戏,他认为这个话剧刻画了一个反动的大地主的形象,揭露了丁赞亭假抗日、真反共反人民的罪恶。对此,陈毅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

《照减不误》反映了根据地初建时期的减租斗争的现实生活,对减租运动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盐阜区的很多地方在开展减租运动之前都会演出这个戏来发动群众,往往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有一次在阜宁神墩地方演出,地主张一莲看了这个戏气得要命,认为剧中张百万(地主)就是自己,而佃户看了都激昂地跳起来说:我就是周大!(周大是张百万家的佃户)而要求其来进行减租斗争。在有些地方,当《照减不误》演到斗争张百万的时候,台下的佃户甚至愤恨地要求枪毙张百万。可见,《照减不误》大大激发了佃农的阶级觉悟,鼓舞了他们的斗争意志,从而推动减租运动的顺利开展。

《过关》和《不要杀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抗战大局为重的大无畏精神。《过关》由章洛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刚刚新婚不久的青年农民希望参军抗战,可是妻子舍不得离开他。妻子的不舍使他犹豫起来。但是经过一番自我斗争,青年农民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并且说服了妻子。这第一关算是过了。然而农民的母亲也不同意儿子去参军。于是农民让妻子去做母亲的工作,结果妻子碰了壁。第二关没有成功。最后,农民和妻子一起给母亲做工作,阐述参加抗战的意义。在二人的努力下,农民的母亲终于同意了儿子的决定,这就是第三关。青年农民过了这三关,终于成为一名抗日战士。《不要杀他》讲述了一个战士用枪失手将老百姓打死。这事情在军民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有些人认为应该对肇事者严加查办,有些人是认为战士是无意杀人,应从宽处理。部队首长为了挽回不良影响,严整军纪,决定将这个战士处以死刑。当军民大会上正要行刑时,死者家属顾全大局,念及大敌当前,竟出来为该战士辩护,要求部队首长不要杀他,留下他杀敌报国。

(三)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昏庸腐败的嘴脸,反对摩擦,团结抗日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新四军二师的根据地在淮河与长江之间。日寇控制的津浦线,把根据地东西两面隔开。路西紧靠大别山,而大别山是国民党桂系顽固派的后方。因此每次日寇发动向新四军的进攻,国民党桂系顽固派都要伸出头来配合日寇作战,夹击新四军。对此,除了揭露日寇的血腥罪行,新四军还要通过戏剧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制造摩擦的丑恶嘴脸,同时争取进步的国民党官兵团结抗战。独幕剧《立煌之夜》和《最后的命令》就是反映这方面斗争的剧目。新四军全师的各级文工团和戏剧队都演出过这两个戏。

《立煌之夜》是一部独幕喜剧,作者许平。该戏表现了桂系顽军高级将领正在豪华的宫邸里狂欢作乐,忽然传来消息,新四军围攻立煌。他们大惊失色,惊恐万分,后来才弄清是以讹传讹,一场虚惊暴露了他们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作者许平把大别山中那些荒淫无耻之流的生活,揭露地淋漓尽致。在不断的哄堂笑声中,观众们了解了国民党抗日后方是怎样为了女人、为了升官发财而纸醉金迷。抗战在这里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但这些人对于新四军却非常敏感,在深山里几声春节的鞭炮和一些偶然的误会,就使他们魂飞魄散,以为是新四军来了,而自相嘲弄,喜剧收场。这个戏不仅在部队指战员中受到欢迎,而且在国民党军队中也谈论着。后来,被俘的国民党士兵谈到他们常常以《立煌之夜》中的人物来嘲笑他们所不满的上司。这说明戏剧宣传密切配合中心任务,就会产生巨大的政治力量。

同样受到欢迎的独幕剧还有叶华编写的《最后的命令》,该戏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某一国民党军队的团长,思想上要求民主进步,得到部下士兵的拥护和爱戴,但却遭到上司的怀疑和嫉恨。在一次发动向新四军进攻的前夕,该国民党军队的师长以对党国不忠的罪名,逮捕了这位团长,把他关进了监牢。师长以为这样就可免去后顾之忧,结果团长的部下并没有因为团长的被捕而自相残杀,也没有接受命令去进攻新四军,相反却因团长的被捕而十分愤慨,想方设法去看他,连监视他的卫兵也同情他的正义精神,偷偷地带了他的部下到监牢,请示部队该怎么办。在民族自尊心和自己的前程问题面前,这位团长矛盾重重,不知道该选哪条路。但士兵们强烈的抗日热情感染了他,终于在牢里下达了最后的命令,要求他的部下和新四军携手抗日,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个戏从党的政策出发,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党内部抗战与投降分化的情况,剖析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一些复杂交错的关系。战士们看了以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除了《立煌之夜》和《最后的命令》,新四军戏剧宣传队还演出了以东北义勇军抗日为题材编写的《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和《松花江上》。记得有一次,新四军第四师拂晓剧团奉命去安徽涡阳县南面一支国民党部队中搞宣传工作。这支国民党部队是东北军何柱国的骑兵师,他们奉了蒋介石的命令,调到敌后边区向新四军进攻。而新四军却以礼相待,发动群众抬着猪羊去慰问他们,与他们一起联欢。在联欢会上,新四军戏剧队演出了《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和《松花江上》等节目,当台上的歌声唱出:“‘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离别了我的家乡等词句时,只见台下东北军的士兵们,一个个悲伤地低着头,发出一片悲泣的哭声。台下的情绪也感染了台上的演员,歌声时时被哭泣声所中断。节目结束后,台上台下一片嘘唏。最后,有人愤怒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新四军编排的戏剧勾起了东北军对家乡的痛苦思念,也坚定了东北军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合作抗日的信念。

(四)改造部队的形象,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多次斗争,有的师部伤亡很大,急需进行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整顿。陈毅军长强调:只有将地方工作深入,根据地建立,部队才能有更深厚的巩固与扩大的基础。陈毅在强调进行组织上整顿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思想上的整顿,要在全体指战员的思想上加强根据地观念。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遵照陈毅军长的指示,在《拂晓报》上发表了一些相应的文章,提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必需重视根据地的建设、坚决反对流寇主义思想,还特别指示拂晓剧团多编排这方面的戏剧,对部队进行形象化的教育。

当时正逢延安排演话剧《流寇队长》,这是一出以改造抗日部队内部游击习气,批判根据地的流寇思想为主题的三幕话剧。《流寇队长》传到江南后,彭雪枫立即组织拂晓剧团排演,以配合部队正在进行的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整顿。1941930,为纪念新四军四师部队向敌后进军三周年,拂晓剧团演出了三幕话剧《流寇队长》,描写了抗战初期某游击队队长袁占魁不改旧军官的流寇意识,打着抗日的旗号,纵容部下到处抢掠,坑害人民群众,走上歧途,最终被惩处的故事。剧本通过一支游击队的命运,揭示了流寇意识到部队的危害性,形象地说明了抗日游击队成长初期改造旧军队的必要性。演出结束后,师长让各级军政干部留下来谈观后感,同时启发大家结合本部队的实际情况,对比着进行检查,以便对不要根据地的流寇思想的危害性加深认识。后来拂晓剧团还到各旅团巡回演出《流寇队长》,对部队进行宣传与动员。演出不仅给部队的干部战士进行了一次普遍的政策教育,也是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反对不良倾向的形象化教育。

在抗战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和全军中进行了整风和教育。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变化关头,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为党和人民军队当时的学习和整风及时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历史教材。《甲申三百年祭》讲述的是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后,由于若干首领们生活腐化,发生内部斗争,以致在1645年陷于失败。这篇文章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重视,于是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要求全党全军和各根据地的人民都来学习这篇文章。就这样,各个根据地掀起了一股学习《甲申三百年祭》的热潮。

在江南,新四军总政治部一方面号召干部和军民学习这篇文章,另一方面找到了著名戏剧家阿英,希望写出相关剧本,在部队和百姓中演出。阿英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收集到了足够的历史资料,着手编排了《李自成年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剧本《李闯王》的创作。此后,他亲自帮助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文工队排练,边排边修改。经过紧张的排练,终于在194456日晚上在苏北阜宁县益林镇郊外广场上演了。当天,有地方部队和首长,有参加阜宁城战役的营以上干部,有机关干部,有职工代表和当地群众约2000余人来观看演出。有些人甚至从几十里路以外赶过来看戏。这部戏从九点开始演,到凌晨二点半才结束。《李闯王》演出后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肯定与赞扬。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还提出组织正在进行政治学习的干部观看。这个戏在盐阜地区上演了30多次,还到各部队巡回演出,对于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干部思想觉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新四军戏剧宣传与动员的成功经验

作为江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力,新四军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到底,这与新四军采用通俗化的形式,群众所能了解的语言的戏剧宣传方式密不可分。可以说,新四军的戏剧在对民众的宣传动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中华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发挥了文化武器的力量。与此同时,新四军在开展戏剧宣传与动员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借鉴和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改进我们当前的宣传工作,提高当前宣传工作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戏剧题材符合群众的心声,戏剧形式群众喜闻乐见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题材是新四军做好戏剧宣传与动员的重要前提。当时,在江南的抗日游击区不仅上演具有中国民间艺术风格的淮剧和京剧,而且演出大型的甚至是外国的话剧,如《前线》、《铁血将军》、《海滨渔妇》、《棺中女郎》、《破旧的别墅》。大多数群众表示,与外国话剧相比,还是喜欢看打日本鬼子的戏和反映群众生活的戏。1941年根据地上演了一个小型活报剧,讲述的是一个日本兵在下乡扫荡时,抢了群众的财务,抓住一个抱着不满周岁孩子的青年妇女,要把她拖走,那个妇女不从,鬼子就夺走她的孩子并当场杀死。这个妇女愤怒的发疯似的和鬼子扭斗,最后勇敢地打死了鬼子。这样一个简单的活报剧,激起了台下看戏的广大战士和群众对日本帝国主义强烈的愤怒和仇恨,不少战士和群众大声呼喊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只有找到群众熟悉和喜欢的内容,戏剧才能达到宣传与动员群众的目的。

地方戏更能获得群众的欢迎。1942年苏北文工团成立,成员一共56人,分别来自上海、苏南等地到苏北参加抗日的知识青年和本地的知识青年,以及由浙东根据地撤退到苏北的一部分青年干部。建团后对成员立即进行了培训,并明确提出了戏剧面向农村的口号。苏北文工团准备对盐阜地区广大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淮剧进行研究与改造,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反映现实斗争的生活。这种唱词亲切,演起来,台上台下兴味盎然。演出吸引了大批农民,很多人甚至愿意跑几十里地来看戏。观众的情绪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悲剧的情节而流泪,随着喜剧的情节而哄笑,有的在看戏时忍不住高呼:打死汉奸!可见,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题材和形式一种多么有效的宣传武器。

(二)根据地群众的支持与广泛参与是做好戏剧宣传与动员的保障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人民的天下,有了群众的支持与广泛参与,新四军的戏剧运动才能蓬勃开展。在革命根据地,广大贫下中农走上了政治舞台,掌握了武装和政权,在政治上得到了翻身;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减租减息,大搞生产来求得生活的改善,在经济上得到了翻身。同样,他们在文化上也希望得到翻身。于是,广大的群众,包括战士、炊事员、战马的饲养员、卫生员、理发员、文化教员逐渐成为演员,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新四军的戏剧创作与演出,为根据地戏剧运动的蓬勃开展增添了光彩。

一方面,根据地广大人民给新四军戏剧宣传队提供物质上的支援。有些人把自己的服装和道具借给戏剧队用,有些人自己动手制作道具。新四军戏剧队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辛,有时排个简单的活报剧需要戏台,戏剧队就从农民那里借来八张方桌拼成一个戏台,从农民家里借来古式蓝印花土布背面临时缝成一块幕布,同样能吸引远近十几里地方的老乡来看戏。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新四军戏剧队的剧本和演出效果进行讨论和改进。这种群众性的文艺评论活动,对提高编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演员艺技的升华和演出效果的注重,都有莫大的益处。对于台上台下、演员观众打成一片,也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有时候排演战争戏,很多细节需要向战士学习和请教。当饰演机枪弹药手的队员扛着子弹箱勇敢地冲出去的时候,战士们指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即扛子弹箱子上去,是行军时的概念;已经打响了,随时要用子弹,要减少目标,掩护自己,应该把子弹箱夹在腰间往上冲。还有比如表现受伤,我们同志被敌人打中了叫,哎呦,他妈的,战士们纠正不要他妈的,叫哎呦就成了。许多这种细节的纠正都是通过战士们的指导,使新四军的戏剧演的生动和真实。

(三)领导干部对戏剧宣传的关心与鼓励是戏剧工作取得成功的动力

新四军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指挥打仗好,而且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指导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比如军长陈毅非常关心和爱护戏剧宣传队。剧团在前方的每一场演出,陈毅都到现场观看,并且找剧团的同志交谈和讨论,实事求是地提出意见。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要求战士积极参加戏剧的演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对拂晓剧团要求,编一些配合当前抗日斗争的小话剧和活报剧,向群众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同时揭露汉奸和伪军的罪行,打击日寇的气焰,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教育广大群众。当部队进入豫皖苏边区敌后,剧团演出了活报剧《打鬼子》,内容是两个狂妄的日本军人,残酷枪杀某村镇居民,群众恨之入骨,报信给我游击队,结果被我军抓获,消灭了一个日军小队。演出以后,彭雪枫见到扮演日军小队长的王挺同志说:演的不错,但是唱的那支日文歌曲,我和战士们都听不懂。但是观众是中国人,要让中国观众听得懂才好。所以以后演戏一定要适合群众的要求,要让群众看得懂。”1944年,新四军在占鸡冈歼灭顽固派主力蒙培琼旅一个团和两个营,生俘蒙培琼。这是反顽战斗中的一个重大胜利。因此立即进行了这个剧本的写作。政治部副主任李门来文工团报告战役的详细经过,使戏剧对整个战斗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成功创作并演出了多幕话剧《占鸡冈》,获得了军民的一致好评。

新四军的领导干部不仅在戏剧创作与演出方面进行关怀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对戏剧队的日常生活也关怀备至。1943年秋,新四军二师和抗敌剧团在排练歌剧《王老五过年》。有一次,师长罗炳辉去观看排练,见到戏剧队员时便如叙家常般的亲热问话,使大家都毫无拘束地和他交谈起来。罗炳辉十分关心队员的生活,据当时剧团的一个队员回忆说:当他了解到我们因为排练演出任务比较繁重,经常离开营房演出,流动性较大,生产有些困难,伙食搞得不怎么好时。罗师长说:伙食搞不好,怎么行啊!吃不好,没得劲,戏也演不好啊,师部养猪多,明天杀一口猪,给你们送来,改善,改善。’”第二天,罗师长真的让人送来了新鲜猪肉,剧团成员都高兴坏了。此外,罗师长考虑到抗敌剧团演戏宣传非常忙,生产也存在困难,于是向直属单位打招呼,号召广大同志进行支援。在罗师长的号召下,直属机关和连队都纷纷热情给剧团送来一筐筐冬瓜、茄子等。可以说,有了领导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新四军戏剧队的工作热情更加提高了。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新四军顶着恶劣的环境驻守江南,他们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鼓舞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念。在这种背景下,新四军戏剧宣传队没有丝毫的名利观念。没有人提出为了发表、为了钱而写剧本,也没有人想过写一部巨作就成了名家。在那个时候,戏剧宣传队的每个成员都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保证抗战胜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崇高的革命信念,新四军戏剧队才能创作并演出多场生动感人的戏剧,从而赢得根据地军民的认可与支持,巩固根据地的建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王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