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抗战后期张云逸发展东南的战略筹划与实施

  • 时间:   2018-05-22      
  • 作者:   潘泽庆      
  • 来源:   军事科学院军史百科部      
  • 浏览人数:  1128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的主力军,新四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311月至19458月,新四军在副军长、代军长张云逸等指挥下,渡过了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并向华中日伪军发起了战略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巩固与扩大了华中解放区。在此期间,张云逸等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指挥新四军先后实施了几次重大的战略性行动,其中之一便是抽调兵力发展东南。今天重温那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深遂的战略思想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一、发展东南的战略背景

组织新四军主力一部渡江南下,进军浙江,发展东南,既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1944年赋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张云逸在对日反攻作战中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发展东南是在发展苏南、皖南和浙东的基础上展开的。皖南事变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把发展浙东作为发展江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紧组织实施。至1943年底,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初步建立了包括四明、会稽、三北和浦东四个地区在内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由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浙东游击纵队建立后,如何加强该纵队与苏皖边新四军第十六旅的联系,以便进一步扩大江南阵地,并能在日、伪、顽进攻时互相策应,是张云逸等人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1944214日,张云逸和新四军代理政治委员饶漱石、参谋长赖传珠致电谭启龙等,要求在广泛发展浙东游击战争的同时,将纵队主力分散转向鄞县以西、沿海及绍兴以北地区开展工作,设法与活动在安徽郎溪、广德地区之新四军第十六旅打通联系,同时以一部兵力发展沿海岛屿的游击战争。4月,张云逸等再次致电谭启龙等:浙东游击战争应当以向敌后发展为中心,特别是向西北打通与第十六旅及向东北打通与上海浦东地区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浙东游击纵队应加强嘉兴至杭州铁路以东、钱塘江以北(即海北)地区的工作,积极收集和研究这一地区的有关情况,做好向该地区发展的准备;军部准备派第十六旅以一部深入安吉、长兴、武康间活动,以策应你们的行动,以便日后两部能打通相互之间的联系。据此,浙东游击纵队不久即派出部队开赴海北,陆续在海宁、海盐等钱塘江北岸地区建立了游击基点。

就在张云逸等筹划如何打通浙东游击纵队与第十六旅联系的时候,美军提出了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的作战设想,从而使得中共中央下决心大力发展东南。

19448月,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人员开始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商讨关于将来美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时新四军能否配合作战的问题。美军观察组人员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为了加速打败日本法西斯的进程,毛泽东等欣然表示同意。为此,毛泽东于821日致电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美军准备在中国登陆,要求和我军配合作战。”“美军在中国登陆时间,据有些美国人估计已不在很远。因此,请你们认真布置吴淞、宁波、杭州、南京间,特别是吴淞至宁波沿海及沪杭甬铁路沿线地区的工作,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及准备大城市的武装起义。一师及苏中、苏南的党在此工作上应担负很大责任。据此,张云逸等于826日致电第十六旅和第一师,提出了向东南发展的两个步骤:第十六旅第一步进占武康、安吉、吴兴之间的地区,第二步再向京杭公路以东、沪杭公路以北及苏(州)嘉(兴)铁路以西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基地,以便掩护和支持城市工作。

然而,发展东南仅靠浙东游击纵队和第十六旅,兵力显然不够。正在这时,日军为防止美军在中国浙江东部沿海登陆,于19448月至10月发动了浙东作战,相继占领了丽水、温州、福州等地,闽、浙两省沿海地区沦陷,这就使得新四军抽调部分主力渡江南下,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配合盟军登陆作战成为可能。为此,中共中央于927日致电华中局,对发展东南作出新的部署:浙东游击纵队向沿海地区发展,浙东区党委加强富春江沿岸地区的工作,准备迎接第十六旅南进;第十六旅除将中心工作放在太湖西南岸地区外,应沿(南)京杭(州)公路逐渐南伸天目山地区,造成夹钱塘江与浙东相呼应的战略态势;建议派第一师副师长叶飞等率两个主力团,由华中局抽调苏南、浙江一批干部随同渡江,汇合第十六旅,共同担任南进任务;建议恢复第六师师部,以叶飞任师长;苏南区党委名单及六师军政人选,请考虑提出交中央核准,将来六师师部可设在天目山。

应当说,派新四军主力一部渡江南下,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东南的战略举措。张云逸等表示完全拥护与赞成。

 

二、发展东南的战略筹划与初步行动

发展东南是由中共中央首先提出的战略构想。张云逸等则结合新四军及东南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使发展东南成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1944109日,张云逸等电示苏中区党委,要求速将抽调第一师部队南进的相关部署报告华中局。时任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的粟裕,在分析研究了中央的指示精神及华中局的来电后,向华中局建议由他率部执行南进任务,留第一师副师长叶飞在苏中主持工作。张云逸等考虑到粟裕曾在苏浙一带工作过,对那里的情况更为了解,同意他的建议。1023日,张云逸等以华中局名义将粟裕主动请缨的建议及华中局的意见电告中共中央,请中央定夺。

24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华中局,同意由粟裕率两个团南下,并指出:美军有在杭州湾登陆的可能,而且时间可能很快,应十分注意发展宁波、杭州、上海三角地区的工作,以便配合美军作战。112日,毛泽东、刘少奇又电示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一)设立苏浙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苏南及浙江的工作;(二)准备从新四军中再抽调五六个团渡江南进;(三)从新四军直属队及华中各抗日根据地抽调大批干部,经过训练后陆续派往苏浙地区工作;(四)具体部署各大城市的工作;(五)对苏浙各地区的工作作出具体布置。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张云逸等人经与粟裕、叶飞的多次讨论,形成了发展东南的初步方案,决定由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3个团及300余名干部渡江南下,配合第十六旅进占吴兴、长兴、安吉、武康之间地区,作为向浙西天目山发展的前进阵地,然后再抽调1个团东渡富春江,打通与浙东游击纵队的联系,继而向东夺取象山沿海地区,再南下打通与浙南游击队和中共福建省委的联系,1945年春再派5个团南下;粟裕率部南下后组织江浙指挥部,以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在谭未南下前由粟以华中局代表名义指挥苏南、浙江新四军及苏南、浙江地方党的工作;粟裕南下后,叶飞、钟期光参加苏中区党委,并以叶为书记;天目山局面打开后,可恢复第六师师部及建立浙江部队新的指挥机关。方案还就如何加强苏浙敌后地方工作及大城市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1120日,张云逸等将上述方案电告中共中央。

在电报中,鉴于新四军要同时执行西进、南下两个任务,兵力不够分配,张云逸等提议八路军派两三个团到淮北,并将在山东的新四军第三师第二十三团调回淮北,以便第三师主力能够接防苏中和淮南,从而使第一、第二师主力能够大部抽出南下。为解决干部不足的问题,张云逸等还请求中共中央从八路军或中央机关中抽调几个师级的军政干部到华中工作。

1126日,中共中央复电华中局,同意张云逸等关于发展东南的各项部署,并指出:新四军西进、南下两个任务中,应以南进发展苏浙皖地区为主要任务,江北兵力应尽可能抽调向南。”“八路军暂时没有部队抽调南下,师级干部明春延安可派几个到新四军。据此,张云逸等只能自己解决部队南下和就地坚持所需要的兵力问题。

就在张云逸等组织粟裕率部南下之时,刘少奇、陈毅又于1226日致电新四军军部:为使新四军能在全面反攻时占领芜湖、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新四军目前必须大力着手发展苏、浙、皖、闽、赣地区的工作,华中局及新四军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长江以南地区;全面反攻开始后,新四军除留一部在江北防御国民党顽军外,主力均应南渡长江,以达成破敌、收京、入沪,配合盟军登陆等任务

对于刘少奇、陈毅提出的上述意见,张云逸等人还来不及详加讨论,因为这时他们正在关注着粟裕率部偷渡日军长江封锁线这一重大军事行动。

当时,日、伪军在长江两岸的据点林立,江中又有日军舰艇昼夜巡逻,7000多人的队伍能否安全渡江,实在令人担忧。因此,从27日晚上开始,张云逸就密切注视着部队的渡江情况,并与饶漱石、赖传珠等商讨处置各种意外情况的方案。在粟裕的周密部署和指挥下,第一师的3个团全部安全渡江,并先后到达浙江长兴地区与第十六旅会合。194517日,张云逸与饶漱石、赖传珠向中央军委报告了粟裕率部南下并与第十六旅会合的情况。

部队到达长兴地区后,张云逸与饶漱石、赖传珠于113日向粟裕等人转发了中央军委关于成立苏浙军区的命令,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刘先胜为参谋长,统一指挥苏南与浙东的新四军部队。125日,华中局决定由粟裕暂时兼任苏皖区党委书记,并以华中局代表的名义指导浙东区党委的工作。25日,苏浙军区在长兴县宣告成立。第十六旅、浙东游击纵队及第一师首批南下部队分别整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第二、第三纵队。

处理完新四军第一师首批南下部队的有关事宜后,张云逸等才回过头来讨论刘少奇、陈毅于19441226日发来的指示电。为集思广义,张云逸与饶漱石、曾山、赖传珠还于19451月将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师负责人召集到华中局、新四军军部驻地黄花塘,一起讨论向江南发展和坚持原有根据地的问题。经过讨论,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与各师领导人就向南发展与坚持原有阵地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23日,张云逸等以华中局的名义电告中共中央:()根据目前浙江的敌、顽情况,苏浙地区的新四军应首先进占吴兴、长兴、武康间之敌后地区,并于任务完成后相机派2个主力团东渡富春江,打通与浙东的联系。同时,派第一师的另外2个团由江北到皖南活动,相机恢复皖南。(二)为继续向南发展,拟于2月底派第一师第五十二团南下,3月初派谭震林率第二师第五旅的3个团南下。此后,视情再派叶飞率第一师的另外3个团南下。(三)第七师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江南。为此,决定从第三师抽调2个团归第七师指挥,担任发展皖南的任务。(四)准备从江北抽调党政军民等大批干部到江南工作。(五)新四军军部与华中局南移后,江北另成立分局和军区,以黄克诚负责。(六)决定于半年内从江北各地抽调5080%的外来干部担任向南发展的任务,同时华中局及各地党委开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干部。

为使中共中央更加了解新四军军部关于发展江南和就地坚持的全面部署,25日张云逸与饶漱石、赖传珠又致电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第一师自粟裕率3个主力团南下后,军部决定再抽调4个团南进。()谭震林率第五旅的3个团南下后,在淮南津浦路西成立第十七团,连同原有的第十八团,作为重组第六旅的基础。在淮南津浦路东成立独立第三团,连同原有的独立第四团,作为重组第五旅的基础。 ()第三师淮海区有4个支队,拟从该区抽调主力一部组建2个新团编成一旅,由抗大第五分校校长谢祥军任旅长,准备开赴皖南地区活动。()第四师有9个主力团。地方兵团除了萧县独立旅外,另有10个独立团、5个独立大队等。如八路军能抽调2个团到淮北津浦路西,则第九旅主力在必要时亦可南进。

从上述两份电报可以看出,张云逸等已就向南发展及坚持江北阵地有了通盘考虑。可以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江南,以破敌、收京、入沪和配合美军登陆的作战设想,实在是令人鼓舞,张云逸等为此也开动脑筋,提出了关于发展江南的大胆设想。

 

    三、发展东南战略任务的进一步实施

新四军第1师所部渡江南下后,张云逸等一边继续筹划发展东南的方案,一边注意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南下部队反馈回来的情况修改、完善方案,从而使新四军顺利地开辟了苏浙皖边敌后新区,进一步扩大了华中解放区,也为新四军的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粟裕率部抵达浙江长兴地区后,为打通与浙东的联系,继而向南发展,曾于1945117日致电张云逸等,提出了发展东南的两个作战方案:一是全力攻占孝丰及其东南、西南地区,继而控制天目山,然后再经武康、德清、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打通与浦东和浙东的联系;二是以第一纵队进兵天目山以北的莫干山,由安吉、递铺以东向武康、德清及余杭以北地区发展,随后向东深入杭嘉湖地区,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最后再向南打通与浙东的联系。张云逸等对粟裕提出的这两个方案进行了研究,同意实行第二作战方案。

然而,苏浙军区部队准备于1月底向莫干山地区前进时,粮食供应发生困难。为此,粟裕于26日致电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建议改向孝丰进兵,控制天目山,以解决粮食问题,并打下向东南发展的基础,为此还建议江北的后续部队要尽快南下。

27日,张云逸等电告粟裕并报中共中央:国民党顽军在天目山附近有近5个师的兵力,若进兵孝丰,必将陷于连续战斗,不仅在政治上不利,而且不利于打通与浙东的联系。因此,指示粟裕目前不要主动挺进顽区作战。

新四军主力渡江南下,担负着破敌、收京、入沪的目的,必然要扩大江南阵地。驻浙西天目山地区的第三战区国民党军顾祝同所部,也在考虑时机成熟时收复沪宁杭地区,必然不能允许新四军在江南扩大地盘和有过大的兵力。这样,国共在江南的军事冲突就不可避免。粟裕提出的进兵孝丰的问题,使张云逸等不得不考虑如何与国民党顽军作战乃至新四军主力是否移至江南的问题。为此,张云逸等又于210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和陈毅:根据各方考虑,我们感到发展东南,控制苏南、浙江,远较发展河南、控制中原为难,并指出:当前国民党以夺取南京、杭州为目标,在大别山与天目山仍保持优势兵力,为新四军向南发展的主要障碍。为确保将来占领上海、南京、杭州与发展东南起见,非集中主力,准备与顽军决战,否则很难迅速打开局面,而且决战的地点最好在皖南,因此应大力发展皖南。同时,张云逸等还指出,沪宁杭地区在美军登陆与日寇溃退之前,是不能容纳新四军较大部队的,从而向中共中央表达了在发展东南的问题上应持积极和审慎的态度。

然而,张云逸等接连发出了几封关于发展东南的请示电,均不见中央的回音。就在这时,粟裕指挥苏浙军区所部于2月中旬进行了天目山第一次反顽作战,歼顽军1700余人,夺取了孝丰,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

224日,中共中央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考虑终于发出了致华中局的电报,肯定了张云逸等在发展东南工作中积极而审慎的态度,认为华中局积极布置南进,同时又根据情况审慎考虑具体步骤,这种精神完全正确,并指出:粟裕部占领莫干山后,暂不深入突进,以巩固现地为主;浙东部队仍就现地向敌后发展;在半年时间内进一步加强苏南地区的工作,以使新四军能够在江南生根落脚;谭震林、叶飞两部现应在原地待机渡江;新四军第三师主力留作机动部队,第一、二师担任南进任务;调整华中局等领导机构,提议增补张云逸等为委员。

如果说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和华中局都主张新四军以主力迅猛发展江南,那么在张云逸等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开始对发展东南持谨慎态度,即是否把新四军主力大部调入江南,要看形势的发展。应当说,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东南战略部署的一次重大调整。中共中央之所以作出这一部署调整,是因为在日军尚未进攻浙赣路之前,如果新四军以主力大举南渡,必然会刺激日军和国民军顽军,对下一步的行动十分不利。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张云逸等经与粟裕反复磋商,并经中央批准,令叶飞率第1师后续部队渡江南下。据此,叶飞率第1师教导旅及一批地方干部,于19454月渡江南下,抵达长兴地区,与苏浙军区会合。

在叶飞率部南下之前,粟裕指挥苏浙军区所部于3月间又成功地进行了天目山第二次反顽作战,控制了孝丰、安吉、长兴等10个县的大部或一部,基本打开了浙西的局面。

在天目山第二次反顽作战胜利前后,张云逸与饶漱石、赖传珠等一面指示粟裕抓紧时间做好浙西新开辟地区及苏南地区的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做好建党、建政及建立地方武装、组织群众等方面的工作,巩固已得阵地,一面与粟裕等人商讨由浙西打通与浙东、进而再由浙东打通与浙南、福建联系的时机,并及时帮助解决粟裕部在向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粟裕部进入天目山地区后,部队粮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根据张云逸等人的指示,苏浙军区采取分兵就粮的办法,自4月中旬起以一部返回苏南活动,以一部向杭嘉湖地区进军,并逐步打开了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519日,第四纵队一部渡过富春江,进入金(华)萧(山)地区,与第二纵队会师,从而打通了与浙东的联系。在此期间,张云逸还与饶漱石、赖传珠、曾山等就中共浙南特委和福建省委的工作作出了部署。

然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不甘心在天目山作战的失败,根据蒋介石的密令,调集数万人的兵力,从5月下旬开始,向活动于富春江西岸的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发起进攻,并切断了浙西与浙东新四军的联系。与此同时,日军以1个多旅团的兵力在伪军的配合下,对天目山和杭嘉湖地区展开扫荡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张云逸与饶漱石、赖传珠于63日致电粟裕并报中共中央:对顽应采取诱其深入,歼其一部或一路,以杀伤其气焰和粉碎其进攻的方针同时在对顽自卫战中,应避免硬拼和与顽拼消耗,且不宜死守阵地。同时,新四军军部还电令第七师皖南支队积极活动,以策应苏浙军区部队的反顽作战。

根据张云逸等确定的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粟裕指挥苏浙军区所部相继放弃了新登、临安、天目山地区,将主力集结于孝丰及其西北地区,一举歼灭顽军6800余人,取得了天目山第三次反顽作战的胜利,从而在江南站稳了脚跟。不久,苏浙军区再派第四纵队东渡富春江,与浙东的第二纵队会合。

天目山第三次反顽作战胜利后,是继续调江北部队南下,还是以江南现有部队巩固已有阵地,是摆在张云逸等面前需要抉择的一个问题。对此,张云逸等经过慎重考虑,选择了后者。

1945719日,张云逸等以华中局名义致电粟裕:目前美国对华采取扶蒋反共的方针;日寇为集中兵力准备决战计,已停止对顽攻击,反而采取撤兵、诱降、策动内战的方针。此时国民党顽军亦企图利用新的形势对我施压,驱逐我江南部队。在此条件下,如我仍采取迅速猛进的方法执行向南发展任务,必将削弱对敌后之敌后的发展和巩固。所以,我们对南发展的基本任务虽仍未变,但在执行步骤与方法上应以巩固苏南、发展敌后之敌后、休整主力为主的方针。据此,谭震林等部停止渡江南下。粟裕则指挥苏浙军区部队就地发展,以待时局之变化。

从迅猛发展江南到对向南发展持审慎态度,张云逸等坚持对上负责与对实际负责的一致性,反映了其对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东南战略决策的高度负责精神。而对向南发展持审慎态度,又为抗战胜利后把新四军的基本阵地从江南收缩至江北打下了伏笔。

 

 

作者简介:潘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