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继承革命先辈宝贵财富,培育能打胜仗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

  • 时间:   2018-05-21      
  • 作者:   张志辉      
  • 来源: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 浏览人数:  2194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新四军广大指战员筚路蓝缕、艰苦奋战,带领群众创建华中抗中根据地,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伟大成就。革命先辈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永远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新形势下,习主席提出了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核心的强军目标重要思想,多次强调提高指挥员打赢现代战争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作用,深入研究党史军史,努力创新军事教育和训练方式,全力培养适应现代战争需求、掌握打仗本领的新型指挥人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是我军陆军中级合成指挥院校,担负着培养陆军中级指挥、参谋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重任。学院前身是著名军事家彭雪枫创立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地处华中重镇南京,是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战史分会所在单位。我们历来重视从新四军军史战史中汲取营养,采取很多有益措施,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出继承前辈遗志、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培育新型指挥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学习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大力培育指挥和参谋人员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部队指挥员打仗本领,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武装头脑,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此方面,新四军先辈为我们树立了最为光辉的榜样。学习新四军指战员坚强无比的战斗精神和意志,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培养军队指挥员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帮助。

在长期的抗战中,新四军始终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客观条件极为困难。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斗志,是难以完成各项建设和作战任务的。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指战员牢固树立无产阶级革命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始终做到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内外团结,众志成城;坚忍不拔,英勇果敢;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纪律严明,英勇奋战。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之中,新四军指战员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凝聚成了独树一帜的铁军精神。这是前辈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获得了重大发展,我军的物质条件比以往有了极大变化。但是,我们国家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安全威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激烈,军事斗争准备的任务更加繁重。在此情况下,我军指挥员仍然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意志和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特别是不断强化打仗思想。为培养指挥员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我们结合铁军精神的传承,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努力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院党委利用党课教育等时间,大力开展党史军史教育,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要求继承铁军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牢记心系百姓、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我们注重结合学院发展历程,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例如,把学院主干道命名为随营路等名称,把礼堂命名为雪枫礼堂,在教学楼内外设置了彭雪枫、粟裕、邓子恢等很多英雄人物的雕塑,利用橱窗布设图片展板并定期更换,等等。学员走在校园,就仿佛走在历史的长廊,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事实证明,让指挥员继承前辈优良传统,能够起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作用,使他们牢固树立听党指挥的政治意识,从内心激发学打仗、谋打仗的根本驱动力,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我们学院还承担着外国军事留学生的培训任务。每当新学期到来,我们都在彭雪枫同志雕像前集中所有外军学员,讲解新四军光辉历程和彭雪枫等同志的事迹。他们都赞叹不已,纷纷表示回国后要向更多的人介绍中国历史。通过这样的形式,铁军精神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各国的军队。

二、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四军战略战术思想,为信息化条件下战法创新和实战化训练等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和帮助

对于指挥员来说,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带领部队战胜敌人。而要在战场上赢得胜利,离不开科学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同志曾说,战争和战争指导活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指挥员必须努力探究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掌握克敌制胜的方式方法,形成正确的战略战术。在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发生了深刻改变,但普遍的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仍然适用。历史上革命前辈在战争中赢得胜利的军事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劣胜优,战胜无数强大的敌人。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作战达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歼日伪军31万余人。新四军的作战活动形式多样,任务艰巨,战绩辉煌。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战果,与广大指战员深入研究当时条件下的战争制胜机理,创造出独特的游击战与运动战、阵地战等相互结合的战略战术密不可分。在新四军作战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慧,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具体体现和丰富发展,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同志曾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于我军各级指挥员来说,应当从党史军史中体会深刻的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为探索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提供帮助。我们学院非常重视新四军战史战例的研究,注重从中得出有益启示,促使指挥员更好地研究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科学的战略战术。我们充分发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战史分会的作用,多次在全国全军范围内组织学术研讨会,编写了《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对日作战研究》等书籍和音像制品,取得许多有份量的科研理论成果。我们非常重视战例研究的教学,把它和理论学习、想定作业、指挥对抗、综合演练、部队跟训等作为作战指挥六步法教学的重要步骤。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置战例研究的相关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周边教学资源,在安徽来安新四军半塔保卫战纪念馆、江苏泰兴黄桥战役纪念馆等地建立了教学基地,多次组织教员和学员参观江苏盱眙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宿迁彭雪枫纪念馆、安徽天长抗大八分校纪念馆等地,派出专家教授对新四军战例进行学习和讲解。从新四军的辉煌战绩中,广大教员和学员看到了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式和多种多样的作战方法,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战争规律和军事智慧。将这些与当前新的战争条件和军事斗争准备活动相对照,能够更好地促进指挥员深入理解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为信息化条件下战法创新、实战化训练等各种军事斗争准备活动提供重要帮助。

三、深入学习和探察新四军将领高超的指挥艺术,努力提高指挥员带领部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和素质

对于指挥和参谋人员来说,最核心的能力当然就是作战指挥能力。而提高指挥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经达长期的实践锻炼,也需要继承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在作战指挥方面的经验以及他们的指挥艺术。深入学习新四军将领关于作战指挥的有益经验,探究其精妙而独特的指挥艺术,有助于提高我军指挥人员在新的条件下的能力和素质。

新四军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在对敌斗争中展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叶挺、陈毅、粟裕、黄克诚、徐海东、叶飞、陶勇等同志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无论什么情况下都镇定自若、灵活机动地指挥部队,带领指战员们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他们在情报收集、情况判断、运筹决策、定下决心、控制战局和协调各方面力量等各个指挥环节,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他们中的很多同志都把自己指挥打仗的经验撰写成文,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阐述。彭雪枫同志创建了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曾亲自兼任校长。而我们这位老校长就是文武双全、军政兼备的指挥人才,他多次强调指挥员要做懂政治的军事家、懂军事的政治家,并亲身实践,给后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信息化条件下,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演变,作战指挥活动发生了深刻转型。我们应当参考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在作战指挥活动中的有益做法,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于自身的传统和特色,建立适合我军需要的一套指挥体制和程序,形成比潜在作战对象更加高明的指挥艺术。为此,我们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既研究和讲授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活动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军队有益的指挥经验,又注重发扬我军在作战指挥方面的优良传统,促使学员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挥谋略和艺术。我们深入研究新四军著名将领的事迹,很多专家指导研究生以《粟裕指挥谋略艺术》等为题撰写学位论文,从中总结作战指挥活动的普遍规律和有益经验。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前人的指挥理论开设专题课程和讲座,编写了相关的指挥案例进行剖析,促使学员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指挥艺术。广大教员和学员感到,在充分了解我军指挥活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条件思考未来作战的指挥活动,基础更加深厚,对比更加鲜明,思维更加活跃,体会和领悟更加深刻。大家认为,我们应当像革命前辈那样,学习西方而不照搬照套,立足自身而不固守常规,一定要形成比作战对手更加高明的指挥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增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新质指挥能力。

除此以外,新四军在部队建设和作战中还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当前的指挥人才培养工作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例如,新四军指战员始终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建立和巩固抗日政权,促进根据地经济和文化建设。这告诉我们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坚持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为政府和群众做出更加全面的贡献。新四军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反腐斗争,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清正纯洁,切实增强在广大官兵和群众中的威信与凝聚力,为不断提高战斗力提供充分保障。这在当前条件下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总之,新四军长期的斗争历史和英雄事迹是一座丰富的财富宝库。对其深入进行挖掘,总结其中蕴含的有益经验和启示,必将能够为新形势下提高我军指挥员的能力和素质提供重要帮助,为实现强军目标、遏制和打赢未来战争提供人才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出更为有利的条件。

 

 

 

作者:张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