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初,浙东抗日战争处于十分艰苦的相持阶段。蒋介石急切推行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战政策,电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限期剿灭”由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抗日游击队。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李墨庵先后两次在天台国清寺召开“绥靖会议”,要对我党领导的浙东抗日武装采取“军事解决”的方针,并组建了以该集团军副司令长官竺鸣涛为指挥官的前进指挥部。新四军浙东纵队反复通电呼吁国民党军队避免内战团结抗日未获响应,至使浙东纵队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既要开展对日伪的抗日战争,又要被迫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反顽斗争。
浙东纵队所属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即 “金萧支队”)此时正处在初创时期,部队装备差、军事斗争经验不足、战士缺乏训练。一度在抗日和反顽的两面战场上处于被动局面,而日伪和顽军则相互勾结、猖獗一时。
1944年3月30日,顽浙保二团及所谓诸暨自卫大队何步耀部突然袭击了金萧支队驻在诸暨齐村的支队部及二大队、独立大队。支队部派小分队掩护主力撤出了齐村,未遭损失。当晚转移至诸北泰南附近的金村 。同日,该顽敌袭击了距齐村7里的许村及三八盐场。驻在该地的诸南办事处、自卫队遭到袭击,办事处副主任何今希、自卫队队长骆甫根、指导员马行浩等干部战士48人,群众39人共87人惨遭杀害。次日顽军又在桐树林屠杀烈士家属3人、群众2人。腥风血雨的杀戮持续了整整三天,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许村惨案”(亦称“齐村惨案”)。
4月7日,“许村惨案”后的第八天,凌晨1时45分左右,汪伪四省行营第四旅蔡廉部偷袭了金萧支队驻在大宣村的支队部及一大队、独立大队。我支队首长因情况不明,决定撤出大宣。部队撤出后,日伪武装因剿灭金萧支队计划落空而恼羞成怒,为报复支持金萧支队的抗日群众,丧心病狂地将大宣、祥头、石家弄三个村子老百姓世代居住的房屋焚烧殆尽。
4月12日,“许村惨案”后的第13天,顽浙保二团又袭击了驻在义北楼下张村的金萧支队一部。此次战斗金萧支队受到损失较大:一个机枪班失散,有数位同志被俘,供给主任陈一竹、政工队长黄峰等牺牲,还丢失了电台,与纵队部的联系一度中断。
短短13天,经历三次被动战斗,金萧地区抗日武装损失干部、战士百余人、步枪52支、轻机枪1挺、短枪5支,电台1部,部队士气受到重大挫折,军事威信遭受严重损失,党的领导威信遭受严重影响。中共金萧地委和金萧支队领导及时总结了失败的经验,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根据当时敌强我弱军事态势,作出了“分散游击,长期坚持”的决策,采取了“进攻中防御,行动中教育,分散中配合”的策略转变。坚持边战斗边学习,边战斗边训练,边战斗边教育,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法。
金萧支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压垮的。他们掩埋好烈士的遗体,揩干身上的血渍,默默地锤炼着自己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意志,每一次训练都在默念烈士的名字,每一次行动都在激发自己的士气。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金萧支队的战斗力和士气都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这种状况是日、伪、顽反动派和军事当局所无法理解的,他们以为金萧支队是一支不堪一击的部队,他们以为金萧支队已经被打垮了,他们以为再集中一些兵力,就能一举“剿灭”金萧支队。他们错了,这种错误判断的惨重后果正在等待他们。
5月27日晨,“许村惨案”发生后的第58天,汪伪四省行营独立第四旅两个团,在旅长蔡廉指挥下,自诸暨枫桥、阮家埠出发侵入诸北抗日根据地。
仲春时节,天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上午七时许,金萧支队的一大队和独立大队共500余人,刚从渔橹山后村转移到墨城坞附近的半山村,部队正在集合,忽然接地方同志飞报,说是麻车阁有情况。麻车阁离半山村不足1公里。
墨城坞一带山峦叠起,是会稽山脉的组成部分,人称晓天垅。主峰枯竹尖,相对高度约400米,山势峥嵘,植被茂密,时令正值雨季,山间云雾缭绕。
支队首长经过对敌情简短分析后认为情况不明,不宜正面迎战。随即命令独立大队大队长彭林率部一百余人直奔东北方向,占领祝家山阵地,警戒江藻方向,防备铁路沿线日军从北面向我夹击。
命令一大队大队长朱学勉、教导员俞林率部二百余人,迅速抢占主峰枯竹尖。支队部也随一大队上了枯竹尖。此时,伪军已越过麻车阁推进到庙西(麻车阁西侧)。占领枯竹尖后,除留两个班警戒枯竹尖外,集中二、三两个中队隐蔽下山,占领西侧次高山象鼻山,试图从侧翼对这股伪军发起攻击,围歼庙西敌人。但是敌人越来越多,依仗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在遭到二十余人伤亡的情况下依然向我疯狂进攻。朱大队长见势,令命部队放弃象鼻山,撤回山顶。此时发现敌人大队增援,活动甚为积极。敌见我撤退,以为我已动摇,故猛烈冲锋追击。所幸战士们奋勇抵抗,得以全部撤回,仅一、二同志受微伤,其中有一位战士机警奋勇过人,将落在身边的手榴弹迅速拾起还掷敌阵。另一战士用手榴弹炸死敌人,自己被剌刀剌伤。可见战斗之激烈,已是短兵相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实际上这时金萧支队一大队二百余人面对的是汪伪四省行营独立第四旅蔡廉部两个团千余人的兵力。敌强我弱,敌众我寡,这是一场力量极不平衡的战斗,是一场恶战。但如今的金萧支队,经过“分散游击,长期坚持”边战斗边学习,边战斗边训练,边战斗边教育的整训后,其指战员的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已经今非惜比了。指挥员冷静指挥,战士沉着应战。指挥员告诫战士:我们的弹药少,要瞄准了打,待敌逼近,用手榴弹阻击敌人。战士们每一发子弹,每一颗手榴弹都发出为牺牲的烈士和死难乡亲们复仇的怒吼。
雨越下越大。战斗进行到下午一时左右,冒着大雨和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我党领导的诸暨办事处组织墨城坞等村的群众把开水和热腾腾的米饭送到了支队指挥所。同时洞桥头、半山村等各个村的党组织也组织群众把饭送到金萧支队各个山头的战斗阵地。有的群众还把过年都舍不得吃的腊肉送上了阵地,甚至还有炒鸡蛋哩。群众的拥军行动更鼓舞了每一个战士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冲锋无果,敌人又集中了数门拍击炮和二三十挺轻重机枪向枯竹尖猛攻。战斗进行到下午三点,蔡廉又调集了一批由亡命之徒组成的所谓“老虎队”,后面跟着百十来个打手,由副旅长亲率的督战队驱赶着,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冲上来。但是亡命之徒与有革命意志的游击队战士是无法抗衡的。结果也只能在阵地前留下了一批罪孽的尸体。
一方面,支队首长看到祝家山方向没有发现敌人,另一方面确定敌人的主攻方向就是枯竹尖,因而急令直属大队骆子钊指导员带着机关人员去独立大队调集部分弹药火速送到枯竹尖,支援一大队。
在得知二中队中队长身负重伤,中队附牺牲,大队长朱学勉立即前出到二中队阵地指挥战斗。支队长蔡群帆也紧接着推进到一大队指挥位置坚持指挥。支队政委杨思一提醒蔡支队长位置太靠前,要注意安全。蔡支队长奋不顾身,坚持靠前指挥。
此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朱学勉,朱学勉烈士为了这次战斗,为了抗日战争,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我们今天的共和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三十二岁。一时,“为朱大队长报仇”的怒吼响彻一大队阵地。朱大队长牺牲的消息激怒了支队报务员彭德生,他跃身想冲出去参加战斗,机要员小康一把拉住他,“没有命令,不准去,守住自己的岗位就是最好的报仇方法”。彭德生只得强忍着泪水,默默地坐下来,继续工作。
敌人先后发动了四次冲锋,硬是没能靠近顶峰一步。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伪军在枯竹尖阵地前留下了一百多具尸体后,灰溜溜地撤走了。
这次战斗以我方伤七人,牺牲四人,击毙伪军一百余人取得了胜利。战斗胜利了,但是游击队员们却高兴不起来。金萧支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烈士有:一大队大队长朱学勉,二中队中队附王志清,机枪手宣祝云。烈士墓就座落在枯竹尖山麓。还有一位烈士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们呼唤烈士的英灵,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告诉我们他的名字,我们要为他树碑立传,为他祭奠。烈士的牺牲不仅为墨城坞战斗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还为这支部队铸就无坚不摧的军魂增添了一把炉火,为在今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所表出的强悍的战斗力埋下了一份深沉的积淀。
墨城坞战斗,支队上下一致、同仇敌忾,奋力作战。指挥员身先士卒,靠前指挥。战士顽强拼杀、视死如归。由于在此前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干部判断准确,指挥得当,战士作战勇敢,战术动作熟练,枪打得准,手榴弹投得远,命中率高,战斗行动坚决果断,创造了金萧地区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战后地委、支队领导及时总结经验,迅速在部队、在地方、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坚定和提高了部队干部战士的士气,在群众中极大地提高了我党我军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威望,扭转了整个金萧地区的被动局面。
6月6日,墨城坞战斗后的第十天,金萧支队一大队三中队在蔡支队长带领下,去嵊西提取地下党收藏的弹药,在回诸北途中,于诸暨东和塔塘凉亭与伪军蔡廉部团长张铁生等一行遭遇。这是判断能力的考验,这是反应速度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金萧支队先敌开枪,当场击毙张铁生及其卫士、随从3人,俘1人,缴获短枪2支。
6月11日,墨城坞战斗后的第15天,金萧支队二大队与支队部汇合。金萧支队主力完成集结,这标志着近两个月的分散游击的被动时期结速。金萧支队挺过来了。
此后,金萧支队又奇袭了三都镇汪伪汪守经中队,俘敌26人,缴轻机枪1挺,步枪35支,短枪3支,救出被绑架的乡、保长5人;稍后,又有金萧支队一个排在火焰山伏击从三都抢粮回城的日军和伪军保安队200余人,迫使他们放弃所抢粮食逃回县城。
这一连串的胜利显示金萧支队在金萧地区高高地树起了敌后抗日的旗帜,群众和抗日人士都一致认为拥护金萧支队就是拥护抗日,支持金萧支队就是支持抗日,参加金萧支队就是参加抗日。同时也震慑了金萧地区的日、伪、顽当局,教他们长了记性,想起金萧支队他们胆战心惊,提起金萧支队他们谈虎色变,再不敢对金萧支队轻举妄动,形成了金萧支队在金萧地区雄居一方的局面。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金萧地区的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共和国的建立是通过无数先辈们烈士们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才换来的。我们将永远缅怀,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杨婉琴 杨海光 杨越光
下一篇: 《时事简讯》与《新浙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