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战友故事会

  • 时间:   2023-08-15      
  • 作者:   冯扬、王晓兵等      
  • 来源:   战友故事会     
  • 浏览人数:  4022

image.png

 

                        2023年第5期   5月15 日

           主编黄一夫


image.png


2023年4月4日上午10点,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革命烈士陵园内,正在举行“清明祭英烈 云端寄哀思”清明祭扫活动,烈属代表、功臣代表、退役军人代表等百余人现场缅怀烈士。这里有记载的革命烈士共1180多人,其中包括牺牲在三江营的20军60师179团的67位烈士。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供稿)

 

目录

【红色征程】

冯  杨  生死劫  华川湖 (一)

王晓兵浙东劲旅刀出鞘(下)

余书泉神秘之旅——援越抗美纪事(七)

【军营烙印】

徐正明有股力量支撑我不上收容车

王荣勤1975 难忘部队大调防

吴奕宽军营的情怀

【放飞诗韵】

刘斌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有感(外一首)

徐红颐和园杂咏(外一首)

袁根樵七绝醉春

 

【似水流年】

陈  斌   可敬的摩梭人家

【艺海拾贝】

谢怀昌   书法:凝心铸魂向复兴

………………………………………………

 

 

【红色征程】

 

生死劫  华川湖

 

 

image.png

冯杨,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19701214岁时入伍,在2060师任战士、副班长、文书、师军务科代理参谋,兵龄8年,1978年退伍。在《杭州日报》任记者、部主任;浙江省广电厅《大众电视》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后担任省、市有关传媒负责人。2017年退休。义务从事传承和弘扬军旅文化工作。

 

一、引

撤退!撤退!!撤退!!!

1951521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志愿军参战部队开始向北回撤。

第五次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博弈双方投入了近100万兵力。志愿军第19兵团、第3兵团、第9兵团以及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60万大军分别在西线、中线、东线,与“联合国军”缠斗于三八线南北两侧。

鉴于诸多主客观因素,中朝联合司令部决定结束战役。52116时,“中朝联司”下达了脱离战场北撤的命令,要求各兵团以一个师至一个军实施机动防御,掩护各部主力向渭川里、山阳里、朔宁、杨口及以北地区转移。

422日五次战役发起之时,连续作战一个月的志愿军部队已呈极度疲惫之态,粮弹早就捉襟见肘,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虽然,在第五次战役中,中朝军队取得某种程度的胜利,却未能有效地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几乎是在敌情预判和心理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善于分割穿插打运动战的志愿军,被以逸待劳、高速机动的“联合国军”如法炮制狠狠反噬一口,差点陷于灭顶之灾,局势极其危险。

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依仗高度现代化优势,集中4个军13个师,组成一百多支“特遣队”,以摩托化步兵、坦克兵和炮兵为先导,伴随航空兵和远程炮火支援,一俟中国军队攻势松动,便沿公路快速反击,意图将中朝军队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攻守双方瞬间角色互换,战局翻盘,抗美援朝战争以来最为惊心动魂的一幕出现在志愿军大部队回撤途中。在西线和东线,分别有两个要点如同围棋的“劫”:铁原与华川。仿佛天意,生死存亡系于一发!

 image.png

                  朝鲜华川湖

 

二、惊天大逆变

 

“中朝联司”要求各兵团自23日晚上开始向指定地域移动,不待志愿军部署停当,美军的反扑却已经开始了。一切都像是精准地掐着点来的。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20军打得不错。

战役打响,全军突破昭阳江,迅速向战役预设目标纵深发展。60师主攻团17825连奇袭五马峙,夺下县里通往横城公路的要隘,抄了南朝鲜第3军团第3、第9师后路。58师攻占龙浦,173团痛击号称“战斗力一流”的南朝鲜军第3师“白骨团”第18团。

9兵团东线作战致敌当面防线彻底溃败,一泻千里。部队漫山遍野捉俘虏,上演一幕幕“猫捉老鼠”的场景。

20军副军长廖政国在龙浦的军指挥所里,接到第9兵团战役结束部队回撤的命令时,尚沉浸在捷报频传的兴奋中,意犹未尽。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军长兼政委张翼翔因病回国休养,廖政国行代理军长一职。

image.png

兵团命令:第20军于23日从县里、麟蹄一带撤出,北渡昭阳江后,沿富坪里、榆村里、山阳里,到达预定位置金化以东地区。看完电文,廖政国对作战处长说了声:“执行兵团命令,立即通知各部收拢部队准备撤出战斗。”

廖政国代军长

在这样的氛围中,第20军拟定的回撤方案十分简单:整个将进攻模式转为撤退模式,倒个个儿前锋变成后卫,后卫转为前锋,以59师、58师、军直、60师的序列,分别由县里、麟蹄以南地区退出战斗,预定进至金化以东、北汉江以西,马岘里、注坡里以北地区集结休整。军部给出的具体行动时间和路线为:59师、58师于23日晚出发,经华川到达预定位置;军直、60师于24日晚出发,经富坪里过昭阳江,再经杨口北上绕道至预定地点。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让所有人产生一种酒后微醺的感觉。

23日晚,部队开始转移。然而,随之而来的情形让人越来越觉得不妙,有一股无形的巨大压力如影随形鬼魅般地自南向北挤压过来。

一场美军蓄谋已久的欲置中朝军队于死地的阴谋已经悄悄地拉开帷幕。

早在“中朝联司”下达战役结束命令的三天前,519日,美第10军指挥部,精于算计的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召集了一个秘密的作战会议。在宽大的会议桌旁坐着的,除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外,还有10军军长阿尔蒙德和第9军军长霍格。

516日,中朝军队发起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攻势汹涌如潮,李奇微担心重演第三次战役中国军队攻下汉城一幕,令范佛里特将第8集团军防线收缩于汉城一线,重点防御西线和中线。

不能不说,建立在精确算法基础上的西方军事科学系统工程学有其可取一面。

19511月,李奇微接替在二次战役中为躲避志愿军炮弹而翻车阵亡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甫一到任,李奇微立即成立了一个研究部门,收集一大堆志愿军的军衣、粮袋、武器弹药,找来各类武器专家、后勤保障专家、营养学医学专家,仔细进行实验、分析、测算志愿军的战力指标。他又指示参谋人员统计中国军队每一次攻势的持续时间。在战斗简报中,他看到了三个相同的数据:

19501026日至112日,大规模伏击战斗,历时8天;

19501125日至122日,猛烈攻击美军部队,历时8天;

19501231日至195118日,攻克汉城,止于“三七线”,历时8天。

专家们的研究报告与战斗简报显示的结果高度的吻合:中国军队的进攻时间在一个星期左右。

看到这个数据,李奇微的眼睛放光了:礼拜攻势,中国军队的进攻只能维持一个礼拜。

基于战场统计学逻辑下的判断,李奇微又一次嗅到了战机。

当李奇微异常兴奋地大步走进第10军作战指挥室时,却看见属下几个将领全都一脸的愁云惨雾。落座后,李奇微用力敲敲桌子,大声说:“先生们,都振作起来!中国军队的‘礼拜攻势’还剩下三四天,快弹尽粮绝了。该我们动手了。”

李奇微指着军用地图说:“第10军有两个任务,一方面要制止中共军队突破右翼,另一方面要协同第9军右翼发起进攻,同时保障第9军右翼安全。”

“第9军必须进攻并夺占春川盆地以西的高地。”

“第1军沿汉城至铁原轴线发起进攻。”

对于李奇微一向四平八稳的战术,更喜欢冒险的“屠夫”范佛里特有些不以为然。他摇摇手,连说三声:“NONONO!”

平心而论,李奇微治军的确有一套,但战场的感知力却不如范佛里特。范佛里特坚持:以东线为主要突击方向,不仅能遏制中国军队的攻势,还有极大机会推进至中国军队背后,将志愿军的主力兵团吃掉。

“这次反击不同以往的行动小打小闹,要在全线发起突然进攻,趁中国军队弹尽粮绝之时,打乱他们的步骤,直击他们空虚的大本营,彻底击败对手。”李奇微做了个“OK”的手势:“记住,西线、中线、东线,全线进攻”。

美军高级将领相互击掌鼓气。筹划于密室,一场惊天大阴谋将会给志愿军带来怎样的噩梦?(待续)

 

神 秘 之 旅

----援越抗美纪事(七)

 

余书泉

余书泉,1951年入伍,1965年至1968年参加援越抗美战斗,在20军60师180团、工程建筑144团等部队任干事、指导员、副教导员、团政治处股长、副主任等职。

 

第十二章  击落美机于阵地前

 

1966年7月初,美军开始加大进攻力度,狂轰滥炸了越南首都河内和第一大城市海防,越南战争进一步升级。为此,我国政府发表了庄严声明,表明了态度。既然帝国主义如此野蛮强暴,越南人民反击美帝就没有什么禁忌了,各国人民支援越南反侵略也就不受什么约束了。美帝你可以从空中、海上来,我们就能从陆上进去。尽管不是公开宣战,但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援越抗美的决心已跃然纸上。

8月初,由我们5支队修筑的7号公路已初具规模,便成了美军飞机的重点轰炸目标。在我团筑路地段空袭频繁,我方高炮部队和各高机连奋起反击,给敌机以沉重打击。高机由于规模小,隐蔽性强,加上杀伤力没有高炮大,所以没有引起美军的注意。而高炮部队却遭到了敌机极为凶限的报复。

image.png

这一天从上午到下午,美军飞机大约出动40余批100多架次。一大群美国轰炸机和战斗机从东方飞来,如一群乌鸦,黑压压地冲向高炮阵地,显然是来报复我高炮部队的。我们从山顶上远远望去,见到美机一波接一波地向下俯冲,随后就是接连不断的炸弹爆炸声。随后便听到我们高射炮的轰鸣声、高射机枪的砰砰声。不一会儿,有美机腾空而起的,也有二三架尾巴冒烟,一个跟斗栽落下去的。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打得好!”“打得好!”还有美机在天空中转了几圈后,再次向下俯冲,地面和空中又进行新一轮较量……

我们这天共击落敌机20多架,取得辉煌战果。同时,我方损失也较大,伤亡了指战员几十人。

image.png

下午4时许,有7架美国F-4C轰炸机,又向我团驻地俯冲轰炸。全团5个高射机枪连的广大指战员苦苦观望了近一天,终于等到敌机进入我们的火力范围,各连长不约而同地一声令下,60余挺机枪同时开火,一举击落、击伤敌机

各2架。

正在架桥施工的四连一排,为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桥墩的构筑任务,怀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雄心壮志,昼夜不停地作业。眼下两个桥墩已高高屹立在水面。这一天,敌机的袭击来得这么早,出乎他们的意料。10余枚重型炸弹在桥墩周围爆炸,经我高射机枪连猛烈还击,敌机猖狂出逃。连里迅速调集人员清理现场,清理结果,牺牲17人,负伤20多人。全连干部战士怀着极其悲痛和崇敬的心情,连夜赶制了17口棺木,用草木精心制成人头或腿臂安在缺少这些部位的烈士的身躯上,甚至扎草人,顶替死去的战友。这些烈士的忠骨被送往宣光省一处陵园安葬。每位烈士的木质墓碑上都刻着用中越两国文字书写的烈士姓名和生卒年月。当时,按照周总理的指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越南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要就地掩埋,让中越人民来共同纪念这些烈士。

血债要用血来还。面对狂轰滥炸的美国空中强盗,我们高机连针锋相对,用一串串仇恨的子弹进行还击。广大指战员战时英勇打击敌机,平时刻苦训练射击技术,打击敌机的技术日臻熟练。

一天,我们高机连六班机枪手丁士尧生病,高烧发到40.2摄氏度,神志也不清楚了。卫生员用了块湿毛巾捂到他的额上,就忙着去找人来送他到卫生所,他迷迷糊糊中还在做着瞄准射击的动作,双手一舞动,把放在床头的热水壶打落在地。听到“咣当”一声,小丁神志清醒了大半,误以为是敌机的声音。于是,像往常遇到空情时一样,一骨碌爬起来,沿着上阵地的崎岖小道,摇摇晃晃向前冲去。卫生员回来不见病员,急忙出门去找,看见小丁正向阵地方向跑,也赶紧跟在后头跑去……

image.png

小丁来到自己班的阵地,就晕了过去。班长摸摸他滚烫的面颊,对他说:“瞄准手已由二枪手代替了,你就安心去治疗吧!”他的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我闻讯过去看他,他也不知道。同志们为他准备好担架,要把他送卫生所。可是,当把他抬上担架时,真的来了4架美军飞机。敌机吼叫的声音一下子就把小丁惊醒了。只见他睁开双眼,怒视着天空大吼一声:“打!”没等二枪手就位,他已经上去操作了,迅速地捕捉住第一架敌机,把它紧紧地套在诸元孔内。敌机远去后,他又昏了过去,敌机轰鸣声一临近,他又敏捷地抓住高机捕捉目标。一连三次都是这样。敌机俯冲了。“哒哒哒……”众枪齐鸣,愤怒的子弹猛烈地射向敌机。由小丁担任瞄准手的那挺枪机所射出的子弹,准确无误地击中第一架敌机。敌机尾拖着浓烟,向西南方向坠去,另外3架吓得狼狈逃窜。当把他抬离阵地的时候,人们从他衣袋里发现一张汗湿的中国地图,背面写着两行字:“祖国,我们的一切都是您的,您的一切都是我们的!”

随着对空作战次数增多我们高机连击落击伤低空侵袭的敌机越来越多,但由于飞行的惯性作用,从敌机冒烟起火到坠落地面,往往已离我阵地几十里之外。为了寻找被击落的敌机,准确向上级报告,各连都成立了寻找小组,带上二三天干粮,各执砍刀,指南针,逢河涉水,遇山攀登,非常艰苦、劳累。

一次几架F-105敌机一钻进我连火力圈,就被我们一阵猛烈射击,顿时,其中一架开始冒烟,迅即栽落在山的那一边,随后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一股浓烟冲天而起,这架敌机被我们高机连击落了。我和连长毫不犹豫地下了命令,寻找敌机小组立即出发,把敌机机徽扛回来。

五班长率领小李和小钱组成3人小组,跃出战壕,调整好指南针,记住了方位角度数,飞也似地挥开砍刀,在茂密的丛林中向着认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下了山坡,涉过小河,向对面的那座山攀登。好不容易攀上顶峰时,五班长他们已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擦去汗,喝过水,清风徐来,精神为之一振。

五班长瞧一下手腕上的手表,时针已指向6点半,再向敌机坠落的方向望去,苍翠欲滴的山峦连绵起伏,看不见坠落敌机的迹象。核对了一下指南针,角度准确。眼看夜幕即将降临,五班长果断地决定就地宿营。3个人砍了几条树枝、芭蕉叶,支起了简易帐篷,接着就开始了晚餐。吃着压缩饼干,喝着山水填饱了肚子,躺倒在松软而又清香的落叶上,

进入了梦乡。

吃过早点,迎着晨曦,他们又挥开了砍刀,边走边问,向着敌机坠落的地方前进。翻上第三座山的顶峰,五班长他们向下望去,所见的景象让他们一下兴奋了起来。在一处被烧焦的树林下,聚集着数百名越南群众,圈子中央就是那架被我们高机连击落的敌机。这架F-105敌机掉了一个机翼,剩下的那个也耷拉着,由于发动机爆炸,机头被炸出一个大孔,机尾倒是完好无损。整个飞机残骸,看上去像一头张开焦黄大口的怪兽。有几个手拿步枪的民兵,正在指手划脚地维持着秩序。原来认为落在很近地方的敌机,却让3位战士历过一天一夜,翻越了3座山,足足跋涉了近20个小时,才寻找到它的残骸。

五班长飞快地奔到现场,与一位负责人模样的民兵打了招呼,就用手势比划。越方很快就明了我们是击落这架敌机的中国军人。但声称是与他们民兵共同击落的,上级给的奖励应双方分享。听了令人忍俊不禁。我方领导曾根据这种情况作出过指示,本着顾全大局、内外有别的原则,被击落的敌机,对外宣传记在越南帐上,对内记在入越作战部队帐上。不与越方争名争利,不接受奖励,但力求把敌机的机徽标记拿回来。五班长按这一规定的,见机行事,十分友好地表示:“中越人民是一家,抗美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不领越南政府的奖励,只要一样敌机残骸作纪念品就行了。”越方一听,如释重负,非常客气地请五班长他们挑选纪念品,于是,五班长他们就巧妙地拿到了这架F-105飞机的机徽。

 

 

浙东劲旅刀出鞘

——60师浙闽东南沿海备战记实(下)

 

王晓兵

王晓兵,1951年6月生,1969年3月入伍,历任第180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1976年任60师教导队教员。1978年转业,现为北京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

image.png

1971年7月,中央军委针对台湾蒋军企图侵扰福建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的阴谋,于13日发出了紧跟形势,加强战备的电示,令驻浙部队高级指挥机关转入前线指挥所;沿海守备部队由正常战备训练转入二级战备。经南京军区报请中央军委批准,60师(欠179团。此时179团完成温州军管及浙南警备任务后,在萧山梅林湾执行军农围垦任务)加强步兵第172团、汽车第33团(欠1个连)、128医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并明确指挥关系:平时归军领导,战斗打响后归浙江省军区领导。7月27日,60师接到总参谋部和南京军区作战部调整命令,即:将分散人员收拢,全师成立5个梯队,徒步和车运并行,先后由金华、杭州营地出发,向丽水待机地域开进,于8月8日前全部进入待机地域待命,准备执行浙东南沿海和福建沿海地域的机动作战任务。

部队进入待机地域部署是:60师师部驻丽水三岩寺,步兵第180团部驻云和象山,步兵第178团部驻丽水石龙村,步兵第172团部驻缙云黄碧街,60师炮团驻温州林学院(丽水城郊),128医院驻缙云。

8月中旬,60师师、团、营指挥员和机关有关人员,对浙东南预战地域进行了现地勘察。接着60师又组织主要方向上的连以上干部勘察当面地形,熟悉道路,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研究了打法,拟制了《浙东南地区作战预案》等6个作战方案,充实和完善了通信联络、后勤供应预案。9月14日,南京军区党委《关于贯彻执行“中央紧急战备指示”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了“防止蒋帮从浙东南窜犯大陆,做好太湖南走廊的作战准备”的任务。

60师针对台湾蒋军“国光计划”的战术特点进行了战前训练和演习。各级部队开展了有闽浙沿海岩礁海岸攻守特点的山地战强化训练。

台湾蒋军于1959年实施前瞻计划,将15个师改编为前瞻步兵师。1970年8月,将12个前瞻师改编为重装步兵师。情报显示,余下前瞻步兵师频繁举行登陆装载和海岸登陆演练,有突袭闽浙沿海,“抓一把就走”的企图。

image.png

1971年末,情报显示,台湾蒋军已组织兵马,以一个“前瞻”轻装步兵师乘载登陆输送船舰,拟在温州平阳马站地区登陆。预计在渔寮岙海滩抢滩,抓一把就走。当时流传叶剑英元帅的句名言:你想“抓一把就走”,我就“关上门打狗”。

军委已是叶帅负责,经毛主席批准,拟用“关门打狗”战术全歼来犯之敌。

1971年冬,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关门打狗”的战略战术指示,60师在浙江省军区前指的指挥下,在相应编成内向闽浙沿海机动。

一声令下,执行“关门打狗”任务的部队立即开动,除加强了的60师外,浙江省军区组织海防部队坚守防御。南京军区成立前指。南京军区两个独立炮兵师、20军炮团(炮群)和浙江省军区机动兵力也同时前移运动。

180团为右前锋,由云和出发,沿景宁、东坑、泰顺出浙江入福建,经福鼎、沙埕港直趋平阳马站(右勾拳)。

178团为左前锋,由丽水出发,沿景宁、东坑、西坑、文成、石龙、矾山、灵溪、水头直插平阳马站(左勾拳),与180团合围登陆蒋军,“关门打狗”。

合围点为平阳渔寮岙。该地有多处平坦沙滩,且有多条道路深入腹地,是蒋军预定两栖登陆地段。此前有守备部队驻守,为诱敌深入,及时调整部署,不再驻军,改为机动防御。

师部前指在178团后跟进。172团为预备队尾随前指。       

128医院以摩托化开进,进至瑞安高楼开设野战救护所。60师炮团编入南京军区前指炮群,向平阳开进。

“关门打狗”的战役意图中,60师负责关门,军区炮兵师和20军炮兵团及浙江省军区兄弟部队负责围歼。60师以180团为右前锋,越过洞宫山脉,连日急行军从云和景宁出文成泰顺入福建寿宁福鼎,插向浙闽交界的马站。全师随后多路跟进。

180团为前卫团,1营为前卫营,1连就是尖刀连,当时我任班长的1连8班是刀尖班,走在部队的最前端。除了山道、溪流和廊桥,印象最深的还是福建海岸的沙埕港和三都岙军港。

穿过福建霞浦,进入马站地域,传来新情报,说已上船的国民党军“前瞻”师又下船了。大概是我军动作威慑了台岛之敌,“前瞻”登陆计划暂停。我军这弓已张开,箭已在弦上,当即改作战计划为实施一系列拉动与实兵实弹演习,再加码震慑蒋军。

按照实兵演练方案,180团推进到石钟岗附近,这是预计上岸敌军必占之要地。按部署这也是我连的穿插出发地。8班配属了1个机枪班,1个火箭筒班,1个重机枪班。1个喷火班,1个无后坐力炮排,足有半个连的兵力,由我这小班长率领担任穿插尖刀。连队加强了营炮连、营机枪连和团炮连在后面跟进。我的任务是关门上闩,战斗打响直插渔寮岙,占领渔寮岙两侧高地,依托地形击毁敌登陆舰艇,让敌无船可回,我军瓮中捉鳖。

天乍亮,战斗打响。马站地区及周边的炮兵全部参加火力准备。几百门火炮,包括152加农榴弹炮、122榴弹炮、85加农炮、100迫击炮、82迫击炮,还有连队的小60炮在距离方向不同的炮阵地同时开火,都是急速射。石钟岗山顶那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火光闪闪,黑烟滚滚,像覆盖着一口大黑锅。一个小时不到,几千发炮弹就倾泻到一个点上,那个壮观啊,今生没见第二回。我刚当班长时在上饶雷公山实弹演习时差点吃炮弹,此时我突然找到了之前的感觉,那就是炮弹飞过头顶,到抛物线顶端后加速下降时引起的空气压力变化,只是这回炮弹多得太多了,真是如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台词“空气在颤抖,好像大地在燃烧”。

炮火准备继续,直接火力准备开始,重机枪打敌前沿火力点,高射机枪也打平射压制敌火。不过平时听他们打靶时都是“嗵嗵嗵”的声音,这回只有接连不断的“的的的”了。随着工兵爆破前沿障碍,1连穿插开始。我这个足有两个排的加强班如同利剑出鞘,飞兵前进。60师在待机期间派我给丽水军分区教导队当战术教员,也学习了参谋业务和浙南兵要。这回我学的东西加上我平时的积累发挥作用了。我把穿插路线早熟记在心,还画了路线要图给各战斗小组和加强分队。我冷静判断、沉着指挥,全班保持队形,依预定路线穿插。二十多公里的山道,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占领制高点后,发现山头有以前遗留下来的旧战壕,估计是守备部队放弃的。我察看地形,布置各兵器的位置。指挥火箭筒班、无坐力炮排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前出占领近海滩的制高点。岸边正有几条渔船在海浪上跃动,无坐力炮手、火箭筒手瞄准渔船做假设敌船。

image.png

可能是我们这支加强小分队插得太快了,也可能是连队主力遇上麻烦,预定我们占领阵地半个小时全连就应到达。不料等了三个小时不见踪影,我手腕上的手表滴滴答答的,身上越来越冷。出发前脱了棉衣绒衣,只穿了单外衣,跑出了一身汗,这下冻的,以后就落下了气管炎的毛病。

连队终于赶到了,连长身后跟着报务员。我向连长报告部署情况。他边看边让报务员向团部报告。两边沟通了一会儿,连长对我说,八班长你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团里认为我连的部署很好。然后压低声音对我说,要是给你配一部电台就更好了。部队打扫战场回撤。途中听说经测量,石钟岗山头被削低了近1米。又听了敌情通报,说台湾方面派遣特务全程侦察了我军行动和演习情况,不过都在我军掌控之中。我军撤离时特务也欲返回报告,被我抓捕2名,放走1名。放走的是让他回去报信。抓到的一审问就招供,说你们太厉害了。炮火太太太凶了。还有一下子就封锁了登陆场,真要登陆上岸,肯定会回不了台湾。

接着部队向平阳温州方向转移。飞云江渡口等地还有几场演习。60师调了个方向,后卫变前卫,前卫变后卫。180团殿后。1连成了殿军。强行军一整天,天黑后下起瓢泼大雨,全连官兵没有一个背包不是淋得透湿的,非常沉。湿背包带勒进皮肉,战士们机械地挪动双腿,人已麻木。休息时不愿坐下,一来得坐在水里,二来坐下就起不来,倒地就睡在泥水里。冲锋枪手还可以用枪撑住背包歇一下肩,步枪就不行了,太长,没法撑。

半夜到达宿营地。是鳌江镇外一个村子,就叫渔农村,我们1连在此驻训。60师各团散布在鳌江口和飞云江口的各沿岸地域,实地摸底,实地驻训。鳌江口和飞云江口都是侵华战争时日寇的登陆地,也是台湾蒋军的登陆预案地段。

1972年的春节是在驻训地过的。师、团后勤想方设法为指战员保障了供给。一个月后,全师北返。途中又演练了夺占飞云江渡口、梅岙渡口和控制金温走廊后回到待机地域。同年7月,在我军和美方持续施压反对下,蒋介石的“国光计划”正式寿终正寝。这个精心炮制的计划在中国人民解放、在60师面前,也只能为历史所尘封。

 8月20日,根据南京军区电令,60师由待机地域的丽

水、缙云等地返回金华、杭州等地营房,恢复原部署。

 

有股力量支撑我不上收容车

——1973年冬“反空降”拉练亲历记

徐正明

image.png

徐正明,197012月入伍,历任2058战士、排长、干事、武汉军区新华分社记者,20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58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军分区副政委。

在20军,凡是1973年前入伍,参加了1973年冬季野营拉练的战友,相信都会对那次拉练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不按套路出牌的紧急命令

那次野营拉练,是由军率各师进行,主要是演练防空袭、反空降,以对付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可能对我国发动的大规模突然袭击。

  军里为达到“突然性”,演练计划高度保密,师团两级事先都不知道情况,连哪一天开始,什么时间出发,也得听军的即时通知。据后来爆料说,不要说师团首长机关,就连军作训处在出发前都被蒙在鼓里,不知详情。“演练方案全在军长的脑子里”,这是1974年批林批孔时,军机关的大字报上这样说的。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野营拉练每年冬季都搞,有的年份夏季也搞。“部队要实行长途野营训练”,是毛主席的号召;“练好铁脚板,打倒帝修反”,是那时的口号。以往的拉练一般都是由师团自己安排和组织,轻车熟路,不像这次由军直接指挥演练,还不按套路出牌。

首先是军里情况来的多。部队进入等级战备后,三天两头发通报,有敌情,要求随时准备出动,但是“狼”又迟迟不来,让部队的战备弦一直紧绷着。

再就是情况来得急。出发的那天中午,正是开饭时间,我们刚进饭堂扒了几口饭,突然营部通信员跑步来通知连队出发。大家还以为与前几天一样是假情况,只听连长说这次来的命令是真的。我们饭也没吃完,就仓促出发。按“防空袭”的要求,采取紧急疏散的动作,跑步离开营区。这是此前的野营拉练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

二、不绝于耳的“快跟上”口令

  我们6连是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华川阻击战中立过集体一等功的光荣连队,习惯上称为“大功六连”。这次拉练为全团的前卫连,我所在的4班是连队的尖刀班。连队行军的速度自然得比其他连队快一些,尖刀班与连队自然也得拉开一段距离。所以,连队一直跑步前进,班长卢根宏不停地大声发出“跟上”、“快跟上”的口令声。

我们跑出了营房,跑出了驻地留下镇,跑出了十多公里,仍是跑步前进,班长还是喊着“快跟上”。我们每个人都汗流浃背,后来汗水把棉衣浸透了,再后来,连背上的被包也被汗水浸湿了一大块。我们一直跑了约三十里地,才进行了一次小休息。一坐下来,就看到我们后背罩衣上白色的汗渍。

小休息过后继续出发。一路上仍是急行军和小跑步,行进速度大约一小时在十华里左右。天还没黑,大家的肚子早就饥肠辘辘。但一直到天全黑下来,也没有听到宿营的军号声。军用水壶里的水早已喝光,嘴巴里干干的,一点唾液都没有,嗓子像要冒火。我们都饥渴难忍,但行进的速度一点也不敢放慢,生怕稍微一慢,连队就会追上我们。

由于夜暗视线不良,连长陶桂芳就用呼喊的方式与我们联络。走一段路,就听到陶连长喊我们班长的名字:“卢根宏,你们到哪里了?”陶连长的呼叫,既是查询我们的位置,又是催促我们加快速度,告诉我们连队离得不远了。每当这时候,班长都大声应答,有时还跑回头向连长报告,然后再追上我们。班长比我们累多了,我觉得班长真能干,身体真棒。

image.png

天越来越黑,夜越来越深。我们感到越来越饿,两条腿越来越沉,身上背的被包和枪弹也越来越重。吃不上饭,有口水喝也行,但哪里有水呢!好不容易在路过一个村庄时,班长见到路边有一个小水塘,便边跑边喊话班纵队最后的副班长张纪富去打水。

副班长是浙江临海人,身体素质好,腿长跑得快,用他的水壶打好水,赶上了队伍。一壶水从后面喝到前面,最后传到班长手上。班长喝了一口就说:“什么怪味道呀?”只听副班长回答说那个水塘可能是老牛洗澡的地方。大家一听,这才知道我们刚喝的是老牛的洗澡水。不过喝了就喝了,也没哪个感到恶心呕吐什么的。水虽然脏,但总比没水喝强啊!

到了后半夜,终于传来了宿营的通知,连队的宿营地就在村旁的山洼里。一到宿营点,大家全身骨头像散了架,瘫坐在地上不想动,就想尽快躺下睡觉。炊事班的同志尽管也累,但还是很快烧好了晚饭。晚饭很简单,大米稀饭加腌萝卜。在炊事班烧晚饭的间隙,连队就组织在山上搭好了露营的帐篷,所以饭碗一丢,大家倒头便睡。

当晚正好轮到我们班站哨,我是第二哨,老兵都怕站第二哨。正睡得迷迷糊糊时,被叫起来换哨。我累极了,也困极了,一到哨位上不久可能就睡过去了。这一觉睡得香,睡得实,直到男男女女的说话声把我吵醒。我睁眼一看,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旁边围着村民,男女老少都有,有个小姑娘说:“你看这个当兵的就睡在地上。”我赶快一激灵站起来,不见了枪,转头一看,枪就在我身旁的草地上。这时连队还在睡觉,炊事班正在准备早饭。此情此景,多少年后一想起来我就后怕,那时尽管是“文革”后期,幸亏社会治安尚好,要是放到现在,我的枪可能就不知去向了。

三、不愿打破连队记录

开过早饭后,部队继续开进。昨天我们走了一百多里路,有说一百三十多里,有说一百一十多里,反正不会少于一百里。连队许多战士脚上打了泡,听说好多连队有人掉队,团里的收容车都装不下。今天还要走多远,在哪里宿营,一概不知道。连队还担任前卫连,我们班已不当尖刀班,加入到连队的行进序列里。

我昨天脚上就打泡了,今天行军开始时脚很疼,一歪一扭的,走了一阵后,脚上发热,才感觉好一些。上午我还不感吃力,到下午就觉得慢慢有点体力不支,但还是硬撑住。我踩着前面同志的脚印,一步不拉地跟着,以免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这天到宿营地时,已是晚上七八点钟。我们连住在一个生产队腾出的仓库里。开过晚饭,连队就让各班抓紧时间组织就寝。谁知道躺下去被子还没捂热,紧急集合的哨音就响起来了,接着传来“快起床,准备出发”的喊声。我们立即起床,摸黑行进。好在我们连是前卫连,大家还吃好了饭,听说走在后面的连队和团直属分队,动作慢点的就没吃上饭。有的连队饭菜刚做好就接到出发命令,炊事班只好挑着做好的饭菜行军。

这种让部队吃不上饭睡不上觉的情况,是往年拉练没有碰到过的。在此后的演练途中,这种情况几成常态。野营拉练到第三天,我的脚上已打满了泡,脚也开始肿胀。有时候走着走着,就感觉到脚上又鼓起了一个泡。

第四天还是行军,我好几个脚趾头的趾甲缝里都起了泡,走起路来疼痛难忍。我一瘸一拐地坚持着,班长副班长不时地关心照顾我,帮我背枪拿东西,并组织班里体质好的同志跟我搞互助,方志远、张西林、周进明、蔡仕斌等几个同志都帮我扛过枪背过被包米袋啥的。特别是张西林,个子比我矮一头,但身体素质好,有力气,乐于助人,帮我最多,在他面前,我就是个没用的傻大个子。

image.png

坚持到下午,团里的收容车开上来了,车上已收容有不少人,只见马龙华副团长站在路边招呼:“走不动的快上车。”这真是久旱逢甘霖,我真想爬上收容车,但我知道,只要我一上车,六连在团里无战士掉队的记录就没有了。咱无力为连队增光,但也无权为连队抹黑啊。我忍了又忍,终于扺挡住了收容车的诱惑,低头咬牙走我的路。

这时候,令我难忘的一幕出现了。连长陶桂芳从队伍的前头走到我面前,要给我背枪,我想连长要指挥全连行动,怎么能让他给我背枪呢!我不让,陶连长不由分说,大概说了一句“服从命令”之类的话,就硬扛走了我肩上的枪。我心里挺感动,但又觉得这样不合适,一会儿我又追上去把枪夺了回来。几十年后,我与陶连长说起这事,连长说他看到我走路那一歪一拐的样子,真难受,看不下去啊。

四、不想收下的纪念品

第一阶段演练结束后,连队在一个山村里休整了几天。我的脚肿得发亮,血泡破了沾着袜子,脱都脱不下来。在卫生员的帮助下,用凉开水浸湿一点脱一点,费了老鼻子劲才将袜子脱了下来,疼得我满头大汗。直到如今,我两只脚上除大脚趾头外,其余的八个脚趾上的趾甲都长得畸形,有几个趾甲盖下面是空的,与肉不相连。这都是脚泡惹的祸。后来每当修脚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1973年冬天的野营拉练,修脚师傅说我脚趾的甲床被破坏了,我笑称这是不想收下的拉练纪念品。

  拉练的最后一阶段,演练“反空降”,在安徽广德的山区进行。从下午开始,我们就轻装前进,自带干粮,长途奔袭几十里,天黑进入目标区域,进山清剿敌人。整整一个晚上,进行各种演练。冬天的皖南山区,半夜特别冷,寒气袭人,冷风刺骨,跑着不停还行,一停下来就冻得直打哆嗦。那一晚,我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又冷又渴又饿。

到次日黎明时分,情况解除,演练结束。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满怀胜利的喜悦,沿着崎岖的山路收兵下山。也许是走下坡路精神放松了,在一处陡坡处我脚没踩稳,仰面朝天跌倒在地,顺势往下滑出好几步,半天爬不起来,还是副班长张纪富把我拉了起来。好在有惊无险,现在除了阴天腰疼,并无大碍。

下得山来,回到昨天轻装前进的出发地域,已是下午时分。我们取了自己的被包,行进到一个小村镇街边休息时,干渴难忍的我们,纷纷去民居里找水喝。我用人家吃饭的碗,直接舀水缸里的冷水,一口气喝了三碗,可见干渴的程度。大冬天的三碗冷水灌进肚子里,也没有胃疼或什么不适反应,那时候到底年轻,体质好啊!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大冬天喝过冷水,更不用说连喝三碗了。这在我的人生历史中,也算得上是一次难忘的“壮举”吧。

从那以后,我虽然又参加过几次野营拉练,但都印象不深了,唯独对1973年冬天的野营拉练,至今历历在目。这在我的军旅生涯中,也算得上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吧。

 

 

1975 难忘部队大调防

 

王荣勤

 

王荣勤,1966年3月入伍,任179团司令部测绘员、7连排长、8连副指导员,师司令部参谋,军司令部正营职参

谋,师司令部军务装备科科长。1984年转业,任东阳市政府副局长、城建工委主任、市经贸委副主任,2005年退休。

 image.png

19755月,我们部队大调防前,没有一点征候,当时我正在安徽无为县出差。出差的第二天下午5时左右,突然收到无为县民政局转我收的电报,电报是我们军务科发来的。内容是:“部队执行任务,速回。”我离开部队才两天,就催我回去,说明部队执行这次任务,来得突然,时间紧迫。我立即回县招待所退房,结账。此时,天时已晚,当天回浙江的长途汽车已没有了,我决定上公路,边步行边拦车。因是解放军拦车,司机一般都是会下来。看了我的电报,都热情地让我上车,凡是驾驶室有空位的,就让我坐驾驶室。整个夜里,我边走边拦车,人家带一程,我搭一阵,一车一车拦,一段一段搭,终于在第二天下午回到金华营房。

我向科长汇报了出差的情况后,科长简要地向我传达了上级关于部队大调防的命令,介绍了军务科各部队的行动方案和科里的准备情况。副科长已带领参谋、保密员、打字员三人,随师首长带队组成的指挥所前去河南省信阳市明港,进行部队防务和营房分配等军务工作的交接。科长安排我先休息一下,我怎么能休息呢?我快速把我负责经手的文件、资料整理入箱,然后才准备把个人物品整理整理,做出发前的一切准备。一干才知道,此时包装木箱已成了饽饽,我先后联系了后勤木工房、各个仓库、军人服务社,他们都说,这个时候根本不可能还会有能供包装的木箱或纸箱了,你太落伍了。他们这样一说,我干脆想办法,到百货商店买了一只大纸箱,解决了书籍及零星物品的包装。

大调防前的几个晚上,根本睡不好觉,脑子里的弦已绷得很紧,睡不着觉就会想起入伍在金华部队的美好情景。我的家乡东阳到金华70来公里,也很少回家。同乡人在金华读高中大学的、教书的,在金华市机关企业工作的,在各个建筑工地造房子的很多很多。每年同乡人都要会面几次,每次相聚时,他们的赞扬鼓励都给了我快乐和进步的动力。我好像在家门口当兵,一点没有“当兵在外,远在他乡”的感觉。

我们部队金华营房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办公楼、大礼堂、大操场、大靶场、大澡堂、大马路都非常好。我们虽经常离开营房,在外面执行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但营房是我们部队的大后方,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这样美丽的家,深感幸运、幸福和自豪。越想越对金华营房产生浓厚的感情,越想越留恋,舍不得离开这样漂亮的营房。金华营房作为一个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接到调防命令,我们乘坐军用列车顺利地到达了河南明港。科里打前站的战友,已给我们安排了一切,一到就安居乐业,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明港营房总体设施齐全,具备机关、部队生活、工作、训练的基本条件。部队一到就进入了正常的办公、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忙而不乱,有秩序地展开了工作。但也遇到不适应、不习惯的一些问题,师部营房大道是部队外部人员进出的必经之路,给营区管理增加了难度;机关里宿舍内没有厕所,男女厕所都独立设在室外。老百姓挑着粪桶在厕所内掏大粪,大粪掉在蹲坑两边,厕所卫生极差;自来水水量小,又经常停水,用水困难;用电不正常,经常停电,以至放电影时往往中途突然停电,部队只能打道回府……当然,当兵不是来享福的,只不过此营房与彼营房相比,“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失落感显现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再经过调研走访,开展军民座谈、军民联欢、拥政爱民等一系列活动,所谓的问题一个一个得到了解决。我们在营区围墙外,建造了一条宽阔道路,让周围群众在那条大道上行走、驾车、放牛。非部队人员不能擅自进入营区。营区内闲杂人员少了,就比较好管理了。厕所的卫生也就好了;我们自己动手挖水井,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通过走访信阳、明港供电部门,部队用电有力地得到了保障;我们每年都与明港车站的客运部门开展座谈讨论,征求意见等活动,亲密了军民关系。车站对部队新兵入伍,老兵退伍的各项服务,接待热情,工作周到。给部队接送新老兵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人。部队到明港不久,八月初,驻马店地区发生了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水灾害。我们部队迅速行动,全力以赴,不分昼夜,冒着大风、大雨、大水,投入抗大洪救大灾,以实际行动出色地完成了抗洪救灾任务,打胜了大调防到河南明港后的第一仗,受到当地政府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调防到明港营房,驻的时间长了,环境适应了,生活习惯了,优点凸显了,我们同样也对明港营房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像喜欢金华营房一样,深深地爱上明港营房。如果有机会,我真想分别去金华营房、明港营房走一走、看一看,以了我的思念之情!

 

 

军营的情怀

 

吴奕宽

image.png

吴奕宽,安徽歙县人,1963年入伍,历任179团通信连战士,管理股文书、排长、179团政治处及60师政治部新闻干事。1978年9月转业至浙江师范大学,历任党委宣传部干事、党办秘书、图书馆办公室主任。2005年4月退休。

 

季建平战友的《返军营有感》:五十六句组诗,作者自说是涂鸦,实则表露了他浓浓的军营之情。标题撞击着我尘封的记忆,思绪回到了金华军营的时空,久久沉浸在当年与战友们一起拼博的情景之中。

大凡当过兵的人,都视军营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尽管每个人入伍的年月有先后,时间有长短,担负的角色任务有不同,但对军营这个教人学知识本领、指引人生励志奋斗之路、砥砺前行共赴未来的出发地,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怀和乡愁。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年在军营,都是青春年华,热血儿郎。星月轮转,将军、士兵,新兵、老兵,大家都曾是普通一兵。岁月流淌,时间即使过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令人不能忘怀。无论你走多远,不管你官多大,是千万亿万富翁,还是默默耕耘劳作于山野的村民农夫,都心存一样的念想:对军营的那份热爱,对战友的那份情谊,对领导、上级的那份尊重别无二致。这是因为,练兵场上摸爬滚打,手把手的传帮带永记心间;战场上冲锋陷阵,一生之中最难忘的生死好兄弟始终魂牵梦绕;而更多的是平日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寒夜里被子上多了件厚厚的衣服,生病想家时床前端来的一杯热水,交谈中暖暖的话语回响耳际……弹指一挥间,四十八年过去,当年的老战友,又在军营里见面了。

彼此都有说不完的话,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回忆、追寻和想象那曾由时光记载的山山水水,那曾用双脚和车轮丈量过的战区大地。漫步中不时指指点点营区里那似曾相识的一房一屋,一草一木,更是感慨良多。建平当过兵,从过政,功成于商海,对离别了几十年的军营仍是一往情深。细品其诗,字里行间,深感其彰显的是一个老兵的红色血脉传承和责任担当,诠释和倾诉的是诗人对所有老兵们的战友情、军营爱。

 

 

【似水流年】

 

可敬的摩梭人家

 

陈  斌

   陈 斌,1972年12月入伍,历任179团战士、班长、排长,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组织股长,60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家,是世界上唯一留存的“女儿国”,是连神明都爱慕贪恋的地方,是上帝创造的最后一片净土。

到了泸沽湖,不能不想了解一下纳西族中的摩梭文化,这既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风情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旅游行程中未安排到泸沽湖摩梭民俗博物馆参观的项目,阿娟导游就想方设法联系到了泸沽湖旁边的一户摩梭人家,让我们到她们家里去感受摩梭民俗的风采。我们一行一进入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古朴宁静的摩梭小村庄,就受到了穿着民族盛装、美丽又大方的次尔拉措的欢迎。次尔拉措妮称“小雨点”,含义源自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一位云南民族大学毕业、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次尔拉措来说,“小雨点”这一妮称再也确切不过了。在她家的四合院子中,她首先介绍了到访的礼节:见面时双手合十,上身微微前倾,同时送上祝福语“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和问候语“贡卡姆桑”(你好)。进屋时需摘下帽子和眼镜等防风防晒物品,用左脚跨进门槛,出门时用右脚跨出大门,以表示对家中神明的崇敬。

image.png 

我们经此礼节进屋坐定后,她又介绍起了摩梭人家房屋内的布局:大平房(俗称祖母屋)厅内设经堂,正墙上方摆神像,下方条桌上放香炉、点心灯,地上置二个火塘(火盆)。火常年不熄,代表着子孙、家运红红火火、生生不息。厅的侧方墙上供奉祖先画像,下边也置祭祀物品。厅内左右各有一根承接屋樑的立柱,二根立柱要用同一根木料,寓意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同根同源,永不分离。右侧的一根为“女柱”,左侧的一根为“男柱”(“男柱”用木料上部这一段)。堂屋的后边就是女儿的花楼、男孩的草楼等房间了。花楼是不允许外人和家人随便进出的。家中子女到13岁时,在大年初一这天就要进行穿裤子或穿裙子的成年礼。到时,喇嘛诵经,女孩就立在“女柱”旁,脚踏粮食口袋和猪膘(寓意粮食满仓,六畜兴旺),由母亲主持,给孩子焚香沐浴后,穿上裙装,佩戴饰物。男孩立在“男柱”旁,也站在粮食口袋和猪膘上,由舅父主持,换上服装,手握长矛穿堂而过,并佩戴舅父赠予的长刀,作为终身携带的武器。仪式结束,都要呼唤家中的狗进屋,喂上饭团和腊肉,表达对狗的感谢。

介绍完堂屋的布局后,“小雨点”就把摩梭的历史、走婚的习俗、摩梭人对财富的理念给我们一一道来。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四川交界的泸沽湖畔,共约5万多人,在云南省宁蒗县境内有1.5万人左右,在四川境内有近4万人。有自己的“摩梭”语言,但没有文字。我们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在云南的属纳西族,在四川的属蒙古族。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定居在宁蒗一带的摩梭人已有1500多年历史。“摩梭”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以后各朝代中常称为摩沙、磨西、么西、摩娑。现在根据摩梭人走婚的风俗,诙谐幽默地把“摩梭”解释为晚上悄悄的“摸”进来,清晨早早地“梭”出去的族群。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婚姻方式,至今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不建立家庭,结合自愿,离散自由,子女由女方抚养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女儿国”,是最具自由形式的婚姻形态。摩梭人的走婚,绝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似乎很淫乱、很自由、不受制约,什么女孩都可以去爱,什么男孩都可以去求。实际上是靠双方的感情和道德及民规来维系关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体的婚姻形式。

image.png


“小雨点”话锋一转,就给我们说起了走婚的过程。在男孩女孩13岁的成年礼后,母亲就会给女孩专门布置一个房间为“花楼”,不住在大平房内了。男孩也可以外出走婚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婚一般在17岁以后才开始。在此期间,女孩要学习女红,绣花、裁缝衣服,做百褶裙、学接生技术。说着,“小雨点”撩起她穿着的百褶裙,告诉我们这条裙子她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做成的,褶子要满100个,象征着幸福绵绵不断。男孩也开始学习爬高、建筑、雕刻、制作银制品,到时可以送上亲手做的银质定情物。男女双方随着相互间在生产劳动、工作学习、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中不断接触了解,有了感情基础后,一般在篝火晚会上来表达爱慕之情。对心仪的女孩,男孩会拉起她的手,在她的手心里扣三下,女孩如有相爱的意愿,也会同样的回扣三下,定好暗号,这样男孩就可利用时间去约会走婚了。男孩约会走婚时,要带上“四样宝”。一是二块肉、二是腰刀、三是帽子、四是定情物。男孩约会走到花楼下面时,会抛出第一块肉给看家狗,让它不要叫;然后从花楼外的架子上爬到窗户边(一般都是二层楼高),用腰刀划开窗户插销;对上暗号后进房,把帽子挂在外边,告诉他人这里已有人约会了,请不要打扰;献上定情物,共度良宵。翌日清晨,女孩(这时男方称女情人为阿夏)用腰带将男孩(女孩称男情人为阿注)从窗户中送下去,男孩再把第二块肉抛给看门狗。以后男孩都是用这种方式暮聚早散。待女方生了小孩后,男方会到女方家里进行隆重的家宴,并给小孩送上银碗、银筷、银勺,给女情人送上白头偕老的银腰带。从此,男方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从大门进来约会了。“小雨点”笑着告诉我们,因为是母系氏族制度,所以摩梭人鼓励生女孩。按照民规民约,如果生的是女孩,则会得到一头牛二只羊的奖励;如果生的是男孩,就会被罚出一头牛二只羊。我家里已经被罚了二头牛四只羊了。惹得我们满堂大笑。


“那有没有走婚破裂的啊?”我们一个同伴急不可耐地提出了这个有点难堪的问题。“小雨点”理了一下刘海,平和地说,有啊,走婚有成功的就有失败的。在相互的交往中如果不融洽,说大一点是“三观”不合,说小一点是性格脾气不合,就有可能会破裂。如果不可挽回了,那在相会时女方会摆出一个破鸡蛋壳或一双男鞋,就等于宣告相互关系的中止。以后双方就可以再去追求各自的心上人走婚了。中止关系后,双方也不存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

看看时间不早了,“小雨点”加快了语速,讲述了她们摩梭人对财富的理念。她以自己家里三代人为例,告诉我们:祖母(外婆)今年已经90多了,家中的储蓄开支和金银手饰都由老人家掌管。她一直教育我们:“摩梭人来自神明,最后也归于神明。财富是身外之物,来自于社会,也要归还于社会。以后,我掌管的家里财物除捐助给寺庙之外,全部移交给学校等慈善事业。” “小雨点”在转达她外婆代表摩梭人表达对财富的意愿时说得落地有声,脸上充满了自豪和神圣感。我们也更是肃然起敬,掌声经久不息地响彻堂屋。

美丽的泸沽湖让我们欣赏到了一次盼望的视觉盛宴;而纯朴、善良、可敬的摩梭人则让我们世俗浮躁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升华。

人生有许多许多的依恋,许多许多的缘份,最让人情醉、难舍、可敬的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

摩梭人家——扎西德勒!

 

 

 

【放飞诗韵】

 

 

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有感(外一首)

 

刘 斌

 刘斌  安徽金寨县人,1972年12月入伍,59师176团战士,1974年9月入党,1976年退役。1977年1月起历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镇长等职。

 

2023年4月8日,应陆军原20军59师176团2连战友邀请,赴湖南岳阳与战友和军嫂66人聚会,9日,到了我朝思暮想的韶山,瞻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铜像和故居,写一小诗纪念。

春日暖阳融和意,二连战友聚韶山。

神凝茅屋思悠梦,崇拜先人驾宇寰。

身立一隅看世界,眼观天下洞微澜。

缅怀领袖千秋业,功贯全球万古颜。

 

 

在刘少奇铜像前留影有感

 

2023年4月9日上午,到湖南宁乡县参观了刘少奇主席故居、纪念馆,并在铜像前留影,感动之余,作小诗一首。

原系人民大吉辰,遭遇不公难良臣。

邓公有识辩真假,北斗无偏鉴混纯。

曲直是非行正道,光明磊落定修身。

乌云难挡辉晴日,告慰先贤不老春。

 

 

 

颐和园杂咏(外一首)

 

徐红

徐 红 原南京军区装备部副部长,少将。曾任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江海诗词》主编。现为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红叶》诗刊主编。

image.png

1.小重山 · 颐和园

御苑清漪映夕阳。寿山飞紫阁,画廊长。

虹桥曾禁玉澜堂。停石舫、百载未开航。  

指点说炎凉。戏楼天地阔,演兴亡。

春风浩荡入宫墙。人络绎、新岸柳成行。

 

2.北宫门·苏州街

水街排铺面,岸市仿姑苏。

宫女妆游客,太监充贩夫。

龙舟移棹早,蟾月映桥孤。

一段清廷史,奢糜实景图。

3.排云殿

拾级登金殿,排云可伴仙。

王公头俯地,皇帝背朝天。

万寿山呼后,千疮国难前。

鸿基期永固,青史揭新篇。

 

排云殿建于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基址之上,专供慈禧庆寿用。皇帝背朝天:光绪见慈禧,虽不磕头,但也要双膝先后跪地即起,称为“跪安”。

 

4.德辉殿

八字相连磴道宽,更衣顶礼殿门寒。

春和元气空留匾,多宝琳琅早失传。

 

5.清华轩

兵火惊罗汉,梵堂改筑轩。

莲池开八角,柳笛戏双鸳。

水木清华秀,春秋卷帙残。

扶栏曾照影,寓客未遗言。

 

清华轩原为罗汉堂,曾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复建清华轩。

 

 

6.颐和园·介寿堂

古柏霜枝搭介形,喜迎眉寿叹流星。

黄埔同窗萍聚日,一堂酣醉尽空瓶。

 

介寿:语出《诗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介寿堂前院四棵古柏相搭恰好形成一个天然的介字。

萍聚: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委托在介寿堂休养的张治中邀请在京黄埔同学聚会,周恩来夫妇在介寿堂设宴招待,并合影留念。

 

7.西门外·北坞公园

古船曾泊处,新绿已撑空。

闲钓晨湖碧,欣观晚叶红。

鞭声牛脊雨,塔影马鞍峰。

却忆京郊僻,谁能觅旧踪?

 

悼冯亦同先生

徐  红

纤绳引大舟,妙笔写春秋。

黄叶垂榆影,蓝天远雁俦。

扶苗芝圃苑,联句豁蒙楼。

公祭宣言在,诗声岁月留。

注:从南京市作协副主席任上退下来的冯亦同先生创作了60句、240个字的“诗经体”《和平宣言》,在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上,由77名青少年代表集体朗诵。

 

 

七绝 醉春

 

袁根樵

东风含笑百花开,细雨轻柔芬郁来。

雀鸟双飞山水秀,蜂群吻吮醉桃梅。

 

 

【艺海拾贝】

 

谢怀昌 书法:凝心铸魂向复兴

 

江苏启东人,1972年12月入伍,179团政治处电影组放映员,1975年2月入党,1986年5月转业。任湖北省荆州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A级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image.png

附:谢怀昌常用印:吉祥、墨缘、学而不厌、风流儒雅。

 

 

《谢怀昌书法集》序(节选)

江祥龄

 

江祥龄,1947年5月生,湖北沙市人。1965年入伍,在1军3师8团任战士,1968年退伍。在湖北省沙市市博物馆工作,副研究馆员,擅长行草书、书画评论及考古等。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谢怀昌先生以出奇的勤奋不仅书写出了自己精彩人生,还创造出了令人瞠目的丰硕艺术成果。我是乐于为之作序的。这不仅出于朋友的情谊;更重要的是,在探寻他奋斗的履迹时,对我自己也是一个鞭挞。自省也是一种安慰。

先生,江苏南通人也,束发从戎,虽入行伍,然所司乃文职,日亲“管城”,故得遂儿时之志,结毕生翰墨之缘矣。

先生工于艺、专于技、日思夜梦。千秋枯藤、乱石虬根、山峦壁立、怒海涛奔……凡种种神奇虚诞,无不寓于心;孤灯寂夜,唇墨指黑,先生怡然;至于毁誉贬赏一如秋风过耳,何尝动于心哉!

寒来暑往忽忽六十载矣。退笔成塚,霜色染丝,翰墨宏制蔚为大观。莫道《三国》《水浒》《红楼》篇幅巨,更喜《孔梦》《老庄》《释禅》墨色精。或蝇头小楷,或擘窼大字,先生皆能心闲气定从容而为之,其凛凛如朱虚监酒;沉沉似白傅吟诗。鲁公之雍容,诚悬之劲健,先生有焉。

先生为人端如其书;方正凌厉而不失其雅和;谦逊谨慎而不失其自信。不阿强,不凌弱,不矫情自重而人皆重之;朗朗若皎月经天;穆穆似春风过地,德之所至,福亦归至。故有贤妻持仁主其内;孝女秉才扬其外,家和事兴人咸慕焉。

先生所交多清淡之士,既无名望之重,且无厚爵之显,所以友善者,盖源同患一病:事事癖耳。先生花甲,诸友往贺,不携世俗珠玑之贵;但奉文人翰墨之情,笔丑墨愚先生不怪,反以为乐,雅怀哉,雅怀哉!

乙未岁首于三闲堂

 

 

【编读往来】

 

《战友故事会》第4期读后感

 

颜潮水  林辉钳战友《一江山岛登陆战史话》围绕“一江山岛战斗精神”这个主题,结合运用生动的事例,从七个方面详细叙述了一江山岛登陆战的故事及其战斗精神,我受益匪浅,主要有三点:

    一是加深了对我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史的了解,对英勇机智的60师老前辈、老英雄更加崇敬,自己作为原60师的一员感到更加自豪。

    二是懂得了什么叫“一江山岛战斗精神”。就是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开国中将张震所总结的“听党指挥伟大建军精神、维护祖国统一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勇于牺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探索首创精神、军民团结鱼水情精神”。

三是明白了准备打仗要与时俱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探索现代战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改变战争理念,不断改进战略战术,从国际局部战争(如俄乌战争)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这篇《指导员教会我打靶》从指导员教着瞄靶到表扬鼓励,细细道来,让我们看到了指导员工作的细腻和爱兵的真切。而对自己的心理描写更是力透纸背,从想打好靶的迫切,到体会射击后的兴奋,再到实弹考核后的沮丧,心理变化让我们打过靶的都有共鸣。文章前后照应,最后落到了受益终身的“正确对待表扬,强化心理素质”上,也同样给我们走好人生路上了一课。      

我曾拜读过徐正明老处长很多篇文章,如《重返丹阳湖》《兵之初,心向善》《一篇写了43年的文章》《假如杨根思活到今天》等等。其内容饱含兵味,充满正气;诉说历程,感悟传统。其写作技巧圆润,语言朴实,善于用白描的手法烘托出真情实意的家国情怀。

 

我不懂诗,但我喜欢读诗。读了王争亚《走进古诗听雨声》一文,让我感慨很多,人与自然,与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唯有情景交融,才有太多的情感要张扬,要抒发。文章从雨声这一自然现象说开去,品评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怀与境界。学习欣赏古诗,心静是基本要求,没有功利,没有得失,没有浮躁,一句话,没有烦心事,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进入诗人的世界。大自然千姿百态,万千气象。潇潇雨声,只是大千世界里一种自然现象,古代诗人竟留下许多不朽诗篇。本文作者选取的古诗,皆是经典传世之作,有体恤民情的,有抒发恋情、友情的,也有感叹战争之苦,报国无门的,等等。站在历史的高度、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读诗,或许我们难以还原诗人的真正意图。比如古诗讲的究竟是哪件事,为什么会有这件事,在没有发现新的历史材料之前,恐怕只是一个迷了。我们今天除了明白古代诗词的字面含义之外,再了解一些前人所作的注释考证,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它既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些古诗的理解,同时又可以增进我们阅读的兴趣。《走进古诗听雨声》一文便是很好的范例。

 

王争亚 谢谢陈浩战友对拙文的关注与点评。古人没有今人所面临的诸多浮躁与诱惑,故能静下心来观察自然界的千姿百态,并由此感悟出许多于人生有益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俞建新 读《战友故事会》2023年第4期陈斌《难忘泸沽湖》一文有感。作者以优美抒情散记,描绘了泸沽湖上白云蓝天,清澈碧水,郁葱青山,轻舟荡漾,曲调悠扬,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使游者欲罢不能,流恋忘返。作者还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湖上呈现的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自然文化,向读者献上了一堂跃然纸上的旅游文化课。春城云南:名楼、名塔、名山、名城、名园,名峡,交相辉映,蔚为大观,更有这声名远扬的“名湖”,为云南的旅游锦上添花,美不胜收,一直是游客心驰神往的地方。乘兴而游,既享受山水文化,又促进心情舒展,何乐而不为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我国的旅游人数已达几十亿人次,要把传统灿烂的旅游文化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陈斌徐红将军在今年1、3、4期《战友故事会》上连载的25首《新四军组诗》,一诗一历程,一诗一丰碑。再现了新四军从1937年10月至1945年11月浴血奋战的发展壮大史。

    从1938年初新四军建立后的巢湖蒋家河口抗日第一仗、丹阳新丰车站的速决战,到1939年7月的火烧虹桥机场日机,再到1940年为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而进行的黄桥决战,充分显示了新四军战斗在抗日前线的斗争经历。在蒋介石反动派背后捅刀的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重建后的新四军打毁了孝感城的日寇补给站、保卫朱家岗的争夺战、捉放反共司令韩德勤,进一步巩固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对盐城地区顽固不化伪军的最后一击,终于迎来了苏北和华中战场上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沙家浜军民鱼水情、彭雪枫永城卖马度饥荒,都显示了新四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是听党指挥、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无私奉献,英勇奋斗、果敢担当,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伟大铁军。

    学习25首诗,正是贯彻二十大精神中一次党史军史的再学习、再教育,受益匪浅。

 

谢怀昌读颜潮水战友《杨勇老排长,你在哪里》有感

颜潮水老战友以梦中重见新兵时的首任杨勇排长入手,回忆杨排长具有超强记忆、记录速度特快、写字漂亮、寄信特别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细致的描写,情真意切,充分肯定了对杨排长聪明才智崇拜的五体投地。虽后来排长的突然不辞而别,但对他的思念从不间断。而这样的基层排长不管在部队或地方工作,都能大显伸手、展其才华,定会前程似锦丶前途无量,会是战友中的佼佼者。我们但愿作者通过《战友故事会》这个平台、通过网络谋体的联系会了却心愿,知其杨排长的信息,在有生之年若能再次见上一面,英雄同叙,那才是最最幸福之事呀!

 

..................................................................................

刊头题字:龚业勤

审核校对:陈  斌  华寿根  黄明华  陈绍芳 褚勇军 

陈 浩颜潮水 吴奕宽  谢怀昌  俞建新  陈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