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从莲花池来 ——父亲吴早文与《志愿军一日》编辑部

  • 时间:   2022-11-14      
  • 作者:   袁念琪      
  • 来源:   袁念琪     
  • 浏览人数:  1221


“莲花池”。

家中几本书的扉页,写着父亲吴早文购书的地名。儿时只晓得是北京的某个地方,后才知曾是《志愿军一日》编辑部的所在地。

俗话说,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莲花池在北京西郊广安门外六里桥北,为“燕之旧池”(《水经注》),燕国都蓟城西郊之湖。1153年(金贞元元年,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完颜亮迁都燕京后,种莲花于湖而改原西湖名。元朝后,随城市中心转移而渐荒芜;至清末,水面缩掉65%

新中国成立后,总政文化部结缘莲花池。后改名“八一”的解放军电影制片厂捷足先登,随后入驻总政文化部创作室。195513日,由总政文化部文艺处长宋之的、编审处长马寒冰、副处长那狄,《解放军文艺》编辑部行政组长刘亮、“解放军文艺丛书”编辑肖野等组成的《志愿军一日》编委会决定:《志愿军一日》工作及住处为莲花池,并要求参战各军及大单位各选1人参加编辑工作,已回国各部于24日春节后报到。

《志愿军一日》编辑部合影,站立右二吴早文。.jpeg 

               图说:《志愿军一日》编辑部合影,站立右二为吴早文。

 2月,《志愿军一日》编辑部入住莲花池3月,正式组成27人的编辑部。正副主编为刘亮、申述,25名编辑12军甘耀稷、15军曹鹏、16军黄浚、23军洪炉、26军王沄、27军王凯风、38军刘朝荣、39军李键羽、40军渠川、42军侯康庄、46军张占春、47军朱德泽、54军凌行正、60军佘清超、63军张伯炎、64军孙冲、65军杨善元、66军韩潮、67军纪云、68军黄兴华、志愿军政治部(以下称“志政”)张烁、志愿军后勤部周志勋、炮兵王钦、铁道兵梁青;还有我的父亲吴早文(20军)。

父亲是19545月调《志愿军一日》编辑部的,为第五编辑组组长。王沄叔叔说,父亲还任秘书工作。我见到的王叔叔,已是上海美影厂编剧。圆圆脸庞,戴副上海人叫“架梁”的眼镜,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他笔名“冰夫”、是诗人,做过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他叫我母亲“嫂子”,这称谓让我这上海长大的感到好白相。

莲花池原为振华制砖厂。据王沄叔叔描述:“环境安静,但是破败荒凉,一溜简单朴素甚至简陋的建筑,正面朝南有四排平房。前面两排已经住着作家孟冰、韩希梁、陆柱国和画家高虹、西野、关夫生、黄丕星、艾炎与黄胄等。我们编辑部同志集中后,主编室设在平房最末一排。我们所住的大院,四周大大小小几十间矮平房,我们27编辑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只占用了四、五个房间”。开始时,搭伙八一厂;后人多了,总政文化部为编辑部和创作室建了小食堂。借光八一厂的,还有洗澡和看未译的外国片。

我读《志愿军一日》还是小学生。遭遇“文革”,面临书荒;别说中外古典名著,就是建国17年的作品也基本被禁。那时取消升留级和高考,功课少无压力,有大把读书时间却无书可读。

家有一大书橱。因父亲在外地部队,橱钥匙母亲掌控。她严格把关,拿书要她审过。有的不许读,如《茶花女》、易卜生、莫里艾戏剧集等。有的可看,如《志愿军一日》;还有曾让我一喜的《冲击柏林》,以为是长篇小说,翻开却是柏林会战参加者的回忆、信札和日记。当时不知,这书是《志愿军一日》编辑部为提高业务所发编辑的。

《志愿军一日》编辑部所发学习材料.jpg

                                              《志愿军一日》编辑部所发编辑的学习材料。

 195312,志政在《志愿军》报和《志愿军战士》杂志发《为号召全军撰写〈志愿军一日〉的决定》。195412月,编辑部收稿13615篇,约2040万字;选出597篇,约120万字,占4.5%每稿3位编辑看后才定取舍。父亲当组长的第五编辑组共5人,负责加工志愿军后勤战线的来稿。全组完成《志愿军一日》第三编的全部用稿,共26万多字;收入《志愿军一日》文章108篇。

 《志愿军一日》第三编目录.jpg

                              《志愿军一日》第三编目录。

 正式出版《志愿军一日》为上下两册,内分四编。上册(第一、二编)。第一编:出国第一仗19、再战再捷24、打到三八线22、战斗在汉江两岸24、第五次打击19。第二编:阵地战最初的日子26、保卫开城18、在临津江前线19、上甘岭鏖战27、打得敌人低下头去23

下册(第三、四编)。第三编:在西海岸(13、打击空中强盗28、一切为了前线24、钢铁运输线一)(25、钢铁运输线二)(18。第四编:大反击的序幕15、第二记铁拳38、最后的一击37、我们胜利了7附有美术、摄影等插图20及《朝鲜战场形势图》。

父亲说,“我个人修改了《钢铁运输线》第一部分稿件,共25篇。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编辑工作,学会了一点编辑业务知识。认识了魏巍、杜鹏程等一批部队作家,熟悉了入朝部队中的不少宣传文化干部。”

 吴早文负责的《钢铁运输线》(一).jpg

                          吴早文负责的《钢铁运输线》(一)。

 这批闻名军内外的部队作家属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与《志愿军一日》的编辑们同住一个院,同吃一个食堂。父亲没想到,这些部队作家和宣传文化干部中,有不少之后成了他的作者。

王沄叔叔在编辑一组:“第一项工作,阅读大量应征稿件。从中选出可用的、附上‘稿笺’进行编辑加工润色后,连同原稿一并送交主编或副主编定稿。虽然编辑工作繁重,大家又是生手,但工作热情很高,干得红红火火,常常受到陈沂部长的表扬。”

编辑四组凌行正记得:“原准备6个月完成任务,到七八月份就可回部队去,但实际上一直到10月中旬,才把所有的稿件编完。这时,编辑部大部分同志返回各自部队,主编刘亮同志把我和王沄、张烁几个人留下来,做出版校对及收尾事宜”。

影响进度是那年5的反“胡风反党集团”运动,到6进行揭露、批判、清查。编辑部半天工作半天运动,人人过关。王沄叔叔组里一编辑,被审一周多后遣回原部。同在莲花池的创作室更是电闪雷鸣,被批的白桦写遗书,公刘用皮带勒脖昏厥……运动致使原定在当年10月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周年出的《志愿军一日》,直到195674日才校完。

赠送吴早文的《志愿军一日》.jpg

《一日》赠书页.jpg

                              赠送吴早文的《志愿军一日》。

 195610月,父亲回20军任601793营教导员,四个月后参加南京军区《星火燎原》征文组就在10月,全书120万字的《志愿军一日》列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一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分平装、纸面精装、布面精装,共10万部。家中两册1本布面精装之一,盖“志愿军一日编辑委员会”红色长方形章。写着:195611。赠给参加本书编辑的吴早文同志。

王沄叔叔获赠的《志愿军一日》,在1959中共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后,被要求限期上交销毁。他说,“我一时想不通,拖延很长时间未上缴。结果在济南军区文化部的党小组会上,被李部长点名批评。”

 

《志愿军》报头.png

                                《志愿军》报头。

 1958版《志愿军一日》书名为手写体.jpg

                               1958版《志愿军一日》书名为手写体。

 该书出版时,彭德怀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并于当年当选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但未用他题的书名。据刘亮回忆,现在已经记不清是在哪个环节上耽误了,编辑部收到题字时,书已付印,没能用上。”19581月,人文社再版的《志愿军一日》出现手写体书名;虽未注明作者,但与彭德怀所题《志愿军》报名极为相似。

 

《志愿军一日》初选稿25本.jpg

                               《志愿军一日》初选稿25本。

 父亲保存着《志愿军一日初选稿25本,分装在3个红色封套内;脊背“志愿军一日”手写体是剪下贴上的。每本封面右上角印:“送审稿件 请勿外传”,左下角是《志愿军一日》编辑委员会及印制时间。在封面,又见父亲写的“莲花池”。

 

吴早文补写的目录.jpg

                                   吴早文补写的目录。

 初选稿为油印本,竖排繁体字。第一个封套内是第19本,第二个1017,第三个1825父亲530首次收到12也只有这两本没《目录》,由父亲补写。初选稿分5批问世:119555月(18),110篇。219557月(910),28篇。319559月(1115),93篇。419561月(1622),149篇。519562月(2325),64篇。25本《初选稿》总计444篇,正式出版426篇,删去18篇。那18篇何人所写?写了什么?那就是另一篇文章了。

 《志愿军一日》初选稿与正式出版图书.jpg

                        《志愿军一日》初选稿与正式出版图书。

父亲与莲花池战友再携手,是在三十多年后。

1976年,父亲告别1944年参军后未离开过的部队,转业至上海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后还原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审看军事题材长篇他第一次做编辑在《志愿军一日》,4个月只能算是个短工;现在52学吹打。改革开放后,他寻找新的突破点,策划编辑了“我军元帅、大将传记和革命回忆录”丛书,1996更名“将帅传记和回忆录丛书”。

在丛书起步时,父亲听到总参谋部党委正筹划为元帅、大将写传就去联系,很快收到回信邀请去京面洽。一见面,总参文化部部长曹欣笑道:“接到你们的信,我们很惊讶,总参党委刚在内部谈了这件事,怎么远在上海的出版社竟会马上知道?”

曹欣是电影《上甘岭》作者,父亲与他早就相识在莲花池。父亲说,“我们在一个党支部里过组织生活,这给我们商谈工作带来方便。他坦率地告诉我们,总参所管的几位元帅、大将写传的事,除彭德怀传记组刚开始外,其余还只是一种设想。为欲促其实现,主要靠出版社自己来组织作家撰写。但总参愿负责帮助三件事:一是确定写谁,二是给作者提供档案资料,三是负责书稿的送审。”

 吴早文在北京《志愿军一日》编辑部.jpg

                            吴早文在北京《志愿军一日》编辑部。

 198111月,丛书第一本《刘伯承回忆录》问世,反响强烈;它是国内第一部元帅回忆录,打破了禁区。四个月后第2次印刷,先后印7次;印第6次时,印数过26万册。病中的粟裕同志嘱夫人楚青写信给父亲,“《刘伯承回忆录》,我们很喜爱,很宝贵。他老人家论述战争,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把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结合得如此紧密”。

作者决定作品,找作者搭班子是父亲一项重要工作。其作者有四类组成:一像萧华那样,由传主本人写。二是将帅亲属写,有罗瑞卿女儿点点(罗裕平)的《非凡的年代》。三为军内外有影响的部队作家替传主整理,如白刃《罗荣桓元帅纪事》。四是邀请莲花池战友洪炉叔叔、甘耀稷叔叔等加盟。我想,王沄叔叔如没去澳大利亚也会携手的。

 左起为本文作者、甘耀稷叔叔、家父吴早文、烘炉叔叔.jpg

                    左起为本文作者、甘耀稷叔叔、家父吴早文、洪炉叔叔。

 洪炉叔叔原姓郭,笔名卢弘。他离开莲花池后,考入中央美院,毕业后到军报。文革”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开除党籍、军籍;后平反归队创作颇丰并创办主编《炎黄春秋》。约他为其岳父、老革命家伍修权整理回忆录《往事沧桑》,并为封面作画

 《往事沧桑》封面.jpg

《往事沧桑》版权页.jpg

                             洪炉叔叔所作的《往事沧桑》封面。

 19869月,我与妻子拜访伍老。那天带着照相机,生怕打扰而不好意思提出合影;现感后悔。那时,洪炉叔叔在沪改他的长篇《我们十八岁》为电视剧,让我们住他军报干休所的屋子;伍一曼阿姨还在家宴请。

 《李德生征程忆怀》.jpg

                                                                     《李德生征程忆怀》。

       父亲约甘耀稷叔叔整理《李德生征程忆怀》,甘叔叔那时在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曾任12军军长的李德生是他老首长。父亲没忘《志愿军一日》总负责、时任总政文化部长的陈沂,当时已卸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当年是他提出“志愿军一日”征文的设想,用他的话来说,“是部文学作品,又希望它能是志愿军战史的旁编”。1998 年,父亲任责编的《普通一兵:记文化将军”陈沂》(黄万机著)出版,列入丛书第3辑。

 

《普通一兵:记“文化将军”陈沂》.jpg

                       《普通一兵:记文化将军”陈沂》。

 《将帅传记和回忆录》丛书成为国内起步早、起点高,并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和影响,获得军内外好评。《上海出版志》写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开国将帅的传记、回忆录》。20年间,出版了有关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海东、陈赓、罗瑞卿等人27种。由于采用纪实文学写法,读来十分亲切、感人,很受读者欢迎。既是传记文学的新品种,也是革命传统的好教材。”其中,徐向前元帅题写书名《徐海东将军传》(张麟著)获“1985年上海市优秀书刊奖”。

1981年到2001年,这套丛书共出版三辑31种。仅看一遍清样,就达7739千字!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叹道,“使我感到惊奇的、听说编这样一套书就一个人,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埋头工作,我很感动。”

 

又见父亲吴早文所写的“莲花池”.jpg

                        又见父亲吴早文所写的“莲花池”。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系统恢复职称评定,父亲评为副编审;当选上海编辑学会首届理事。陈先义先生在专访《军事书苑里的耕耘者——记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吴早文同志》中写道:“我第一次听到吴早文的名字,是在1987年召开的全军英模会小组会上。一位年愈花甲的老将军激动地说:象吴早文这样的老同志应该作为英模会的特邀代表。几位来自老山的边防英雄听说老吴从上海来到北京,千方百计地打听老吴的住址,一定要专门去拜访他……吴早文为何人?他为什么能够赢得我军新老英雄们的共同赞赏和尊敬?

父亲答道:“‘其实我也不过是为党的出版事业,为将帅文学传记的出版尽了一点应尽的力量。’他抚摸着面前那套标有‘献给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封记的‘将帅传记文学丛书’”。

我想,因为他从莲花池来,那是创造“最可爱的人”又一奇迹的地方。



                        作者  袁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