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朱华,从童养媳到新四军女军医

  • 时间:   2021-11-17      
  • 作者:   肖 平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881

文本框: 朱 华 image.png

1926年10月,深秋的苏北大平原,北风阵阵,寒气袭人。在江苏省阜宁县板湖乡的一个村子里,从一间破漏的农家小院里突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这是一个漂亮的女婴,她就是本文中的主人公—— 朱华。此时,给地主扛活的父亲还未归家,屋内灶凉炕冷,唯一能给孩子温暖的就是母亲的怀抱了。

艰难的日子难熬,朱华却在一天天的长大。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她三四岁就能听着妈妈的话做些家务活了,六七岁时,打猪草、采野菜、捡柴禾,样样事情都能做不少。她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吃苦耐劳,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勤俭礼让。在地主老财的剥削和压迫下,一家人仍过不上温饱的日子。父母共养育了五个女儿,朱华排名老三,是父母最疼爱的女儿。朱华十岁那年,也想和有书读的孩子一样去学堂。她告诉爸妈,父亲听完叹了口气,母亲听后默不作声,乖巧的她就什么都明白了。以后每次遇到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倔强的朱华都故意侧过身子看着别处, 装作没看见,却难掩委屈和羡慕,她渴望读书而未成的心是那么的痛!

    平原地区树少柴缺,拣树枝,薅干草做燃料几乎是她每天要做的事情。到了冬天,不要说取暖了,就是每天一日三餐也缺柴烧。朱华和几个小伙伴们背着筐,在地头、田边和荒坡上缓缓移动着。她穿的棉衣棉裤补丁层层,还透着风。半块围巾只能遮挡住脸和耳朵,另半块给妹妹围着呢。她的一双小手在寒风中不停地薅着干草,薅到一小筐满满的干草,是她最高兴的事,让她又能看到妈妈那既心疼又高兴的笑脸了。朱华的童年就这样在艰辛的磨炼中度过了。

1940年9月,八路军第五纵队(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协力奋战一个月,初步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苏北地区纷纷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和地方武装。“消灭日寇”“打倒剥削阶级”“解放穷苦大众”这些革命标语贴满了阜宁县城。革命的春风吹进了板湖乡,人民群众团结起来,要翻身、求解放!革命的种子也种进了已长大懂事的朱华心里,在渐渐发芽。她认定了八路军、新四军都是好人,共产党能救穷人,也能救自己。

原来,朱华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在贫困中活命,将尚在童年时期的她卖给了人家做童养媳。小不懂事的她直到长大才明白这些。她心里难受、气愤,感到屈辱。但也为自己能帮助了这个家而默默忍受,不敢反抗。现在,八路军、新四军在家乡宣传的革命道理让朱华鼓起了抗争的勇气。她终于在心里喊出了“我要去找共产党,去找八路军、新四军!”

1942年5月,在拂晓的薄雾中,一个瘦弱女孩的身影悄悄离开了家门。她就是朱华。怀着一颗坚定的决心,瞒着父母亲人,她一路朝家乡的南边奔去,因为她知道盐城县里有许多新四军。但她不知道的是,盐城距她家有一二百里路呢!不说后来一路上的艰辛,村里的族人为抓回这个童养媳,竟一路追出村子几十里!为躲避被抓回,她曾冒死跳进路旁一个水塘里,抓住塘边的茅草,藏身在茅草下。苏北的5月依然寒冷,朱华不习水性,浸在塘水中一动不敢动,出水时几乎被冻僵了。

正是朱华勇敢的这第一步,她经受住了人生的第一次考验。她找到了当时在盐城的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部驻地,部队首长收留了她。这个浑身泥水未干的女孩,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10月,刚满16岁的朱华,终于参军入伍,穿上了军装,成为新四军队伍中一名女战士,被分配到新四军盐阜军区建阳县总队(1944年12月改编为县独立团)当卫生员。

朱华很快适应了部队艰苦和紧张的生活。她工作热情高,处处向老兵学习。行军,她抢着背重物,扶担架,从不掉队;打仗,她紧随医生一步不离,有时为了救护重伤员几天几夜不合眼。她手脚勤快、脑瓜灵活,总能找到许多事情做。有了空闲,就自己识字学文化。团里文化教员那里是她跑得最勤的地方,教员常夸她“小朱人小又机灵,又用功,准出息!”

1943年2月,日伪军二万余人,分多路“扫荡”盐阜区,对根据地老百姓实行“烧、杀、抢”的三光政策。在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首长的指挥下,各县地方武装按照“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方针,时而化整为零,以连为单位分散行动,与敌人反复周旋,伺机消灭敌人;时而派出游击分队引诱、牵制和消灭敌人。日伪军“扫荡”所到之处,都有游击分队尾随其后,专打掉队和运送粮草的敌人。

朱华和卫生所的同志随总队在根据地人民群众中开展反“扫荡”工作。一次,得到有日伪军抵近的消息。为避敌锋芒,上级指示部队跳出敌人的包围。撤离途中,竟意外与一小股敌人遭遇。狭路相逢,战士们立马一个“围歼战”,吃掉了这小股鬼子。不幸的是,一颗子弹击中了朱华的左腿,鲜血顿时染红了半截棉裤。卫生队同志简单为她包扎了伤口,没有担架,她被战友们搀扶着继续转移。

这次反“扫荡”斗争,新四军第三师主力在各县地方武装配合下,历时50多天,消灭日伪军近2000人,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受到枪伤的朱华被送回建阳县治疗。幸运的是,子弹没有打断腿骨。这是朱华第一次在战场上流血、负伤。

根据地的新四军部队一手拿枪、一手拿锹,既要作战,又能生产。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后,各部队响应军部积极生产的号召,制定了生产任务,也和农民百姓同劳动,同流汗。朱华伤势稍好,就和同志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一样完成生产任务。不久,她不仅能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还常常帮助落在后面的战士利用休息时间把任务赶上去,不拖大家后腿。卫生队的女同志们自编小节目,给大家鼓劲,她们唱道:“打仗是英雄,生产当模范,不怕苦和累,不愁吃和穿,同志加把劲,鬼子全完蛋!”田地里, 大家你追我赶,热情高涨。朱华又回想起自己参军那年,在军部看见的英姿飒爽的一位“女兵”,腰间扎一根宽皮带,挂着一只装在枪套里的小手枪,她真是羡慕极了!后来才知道她是陈毅军长的爱人张茜同志。这个形象一直留在朱华的心里,激励着她不断努力和进步。

image.png

                                          肖先胜、朱华夫妇

朱华在生产中的带头作用和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表扬。1945年6月, 朱华荣立三等功。10 月,又立下了四等功。她的突出表现,也引起一位团领导的特别关注,进而产生爱慕之心,他是团参谋长肖先胜同志。当组织上向朱华征询意见时,她很激动。原来,朱华早已听说过肖参谋长是跟随毛主席和党中央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干部:江西泰和人,

1930年参军,1932 年入党,长征途中参加过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重要战斗,抗战初期参加过著名的平型关大战。长年的征战生活,使他至今单身。朱华诚实地向组织表示了对他的敬慕之情后,组织上很快批准。从此,朱华在新四军部队里安了家。

1945 年10 月下旬,盐阜军分区改为华中军区第五军分区,建阳县独立团改为军分区独立第三团,随即参加了苏中军区和第五军分区统一发起的盐城战役。经四天的激战,扫清外围据点15处,歼灭伪军第四军第三十九师3600余人。在新四军的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下,伪军第四军军长赵云祥和第四十师师长戴心宽率领军部和第四十师6000人起义投诚,盐城解放了。这次战役中,朱华和卫生队的同志们顶着战地炮火,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员。在缺少救护工具的情况下,朱华一人共背负了四名负伤的战士,两次为伤员抽血,几乎没有睡过一晚好觉。她不怕苦,不怕死,充满着斗志和对战斗必胜的信心!

1946年1月,独立第三团参加了华中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对陇海路东段实施的大破击战。在上级首长的正确指挥下,歼灭拒降日伪军2800余人,破坏陇海铁路130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山东野战军发起的鲁南自卫反击战,使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3月,华中军区以第五军分区独立第一、二、三、四团和盐城起义部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 肖先胜调任该纵队第八十二团参谋长,朱华调到第八十二团卫生队任卫生员。

1946年5月,朱华迎来了自己第二次新的生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少次战火的磨炼,多少次生死的考验,已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新四军女战士的朱华,经组织考察批准,成为正式中共党员,实现了她的人生愿望。

7月中旬至8月下旬,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8 月23 日至26 日,守卫邵伯东西一线的第十纵队和苏中第二军分区共六个团,在纵队副司令员常玉清统一指挥下,连续四天英勇抗击了装备优良,又有水上、空中火力支援的国民党军两个旅的疯狂进攻,不但守住了阵地,而且予敌以重大杀伤,创造了华中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阵地防御战的范例。此次战斗,第八十二团副团长郝济民牺牲,团政委程荣耀负了重伤。已经身怀六甲的朱华,依然和卫生队的同志们担负起战场的救护工作。

1947年初,朱华被调往山东哈山华东办事处,任军医助理。她带着出生不足三个月的孩子来到哈山,只简单安顿了孩子,便一头扎进了工作。平时朱华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如饥似渴,几乎废寝忘食。同事们都佩服她:“又要照料孩子,工作又这样拼命,身体能顶得住吗?”朱华就像一个战士消灭敌人一样,顽强地克服一个个困难。凭着这股韧劲,坚持着工作和学习,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医疗水平。她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不到一年,就升任军医。

朱华是一个亲切和开朗的人,她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而且尊敬首长,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特别对远道而来或有困难的人民群众,更是细心照顾,充满了爱心。那时部队发的津贴很少,朱华舍不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会去帮助那些老人或孩子,甚至常把自己那份刚从食堂打的饭送给患病的老乡。在办事处,不少同志都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早点名时,朱华未到。那时部队对缺员情况很敏感,立即进行了人员检查。了解后得知:当晚有个孕妇老乡发生危险,她的家人连夜找到部队求救。朱华得知后,只匆忙向值班同志说明了情况和去向,抓起急救包随老乡离开了驻地。一夜的紧张劳累,产妇母子平安。天亮了,朱华在返回的路上,却因体力不支,昏倒在田地里。直到被派出寻找她的同志们发现,才得以获救。朱华受到了批评,未经批准离队是违反纪律的。但她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得到大家的赞扬。

转眼已入金秋。朱华被上级授予“拥政爱民模范”称号,并荣立一等功。这是对她在办事处工作的充分肯定。她积极求进,默默奉献,为人谦诚有爱,从不计较得失。她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她是党的好女儿,是新四军的好战士。

1948年11月6日,伟大的淮海战役开始了。朱华为了能跟上大部队的行动,为了能全身心的投入战斗,毅然决定把刚满两岁的孩子寄放在一个山东农村老乡家里。她百般不舍,不敢去想此时分开,能否再见?只希望胜利后能找回自己的孩子。

战役仅历时16天,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了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在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主力将杜聿明集团团团围住。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全歼了黄维兵团。解放军将士在战场上士气高昂,英勇杀敌,人人争立战功。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后勤人员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及时把大批粮食、弹药等物资运往前线;广大医务人员在炮火纷飞的战场,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在战役的报纸和战报中,几乎每天都有对他们的报道内容:“后勤卫生人员纷纷输血救护伤员”“卫生队女同志辛勤照料伤病员”等等。在两次大追击战中,部队行军速度一夜百里,卫生队的女同志虽筋疲力尽,但大家互相鼓励,跟上了大部队,无人掉队。

战争环境的艰苦、危险和瞬息变化,使部队的油、盐等物资常有供应不及。在油盐极缺的情况下,朱华建议宁愿自己不吃,保证伤员吃上油盐。这个建议成了医务人员的一致行动。不少轻伤战士受到感动,伤未痊愈,便纷纷要求重返一线。为庆祝1949 年元旦,上级给每位参战人员发一斤猪肉,以示慰问,卫生队的同志也全部给伤员作了营养品。

战场上有流血牺牲,战场外也难免有危险。部队有一次渡河行动,因没有桥,战士们临时架起一座浮桥。为防浮桥因颠簸摇晃而倒塌,战士们在两旁用肩和双手支撑着浮桥,部队就靠它迅速地过了河。朱华和大家踩着河滩上的泥泞上了浮桥,刚走一半,忽然她脚下一滑,掉进了河水里。不习水性的朱华倒灌了几大口河水,浸了水的棉衣裤顿时变得十分沉重, 使她无力再浮出水面。扶着“桥”的两名战士抓住了要被河水冲走的朱华,又过来两个战士合力将她抬上了对岸。队里的同志急忙围了过来,都说“好险哪,好险!再迟一下就没命了!”也有嗔怪她的:“真逞强!不会游水也不告诉大家。”更有说笑她的:“仗还没打完,河神爷也不会收你哟!”大家会心一笑,表现出女战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向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战斗到10日16时,全歼了杜聿明集团。至此,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战役胜利后,朱华也找回了孩子,歉疚和欣喜交加,她流下了一个母亲幸福的泪水。不久,生活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让我们摘录朱华同志追悼会上悼词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朱华同志参加革命半个世纪,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战火考验,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她不畏艰难险阻,南征北战,流过血、受过伤。在战火硝烟中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一个新四军女战士坚忍顽强的英雄气概。荣立过一等功、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并荣获国防部授予的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各一枚。”


三师分会 肖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