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中原突围之《夜渡丹江》 ――武石画中的新四军第五师征途

  • 时间:   2021-11-17      
  • 作者:   郑 岩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五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000

发生在1946年6月的中原突围“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李先念),“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点,埋葬蒋家王朝的光辉开端”(王震)。它以迎击国民党军队发起全面进攻的首战壮举,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开创了奠基伟业,在我党我军和我国革命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武石前辈倾注巨大激情而精心创作的木刻《夜渡丹江》,以鲜活而生动的艺术手段,记载了这段苦难而又辉煌的战斗历程。

面对“执意要将中原军区主力悉数歼灭的国民党当局”数十万大军的围困, 由新四军第五师、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等组成的中原解放军在李先念司令员的领导下,果断地确定了分路突围的方向和时机选择。突围战役的第一个激烈战场是6月29日拂晓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经过激战,我军在柳林车站至李家寨一线歼敌约一个团,相继开展了跨越唐河、白河等一系列战斗。

慌了手脚的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奉蒋介石电令,欲将中原解放军“围歼”于丹江以东地区。

如果说此前我军势如破竹,一路披荆斩棘,那么此时遇到了一个严峻的考验:横亘在突围部队面前的第二道险阻——丹江。丹江全长443公里,属汉江支流,发源于秦岭商洛地区,流经陕西丹凤、商南,经河南淅川的荆紫关,经光化/老河口进入湖北。这条秦岭南坡最大的河流,穿行于峡谷之间,两岸陡峭,河床多滩。7月正值雨季,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突围部队以日行180里的速度强行军,消灭了堵截的敌军,甩掉了紧追不舍的尾巴,挺进至丹江东岸。

平日的丹江,进入盆地段后平阔水浅,水深不过膝可以徒涉。但此刻天降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江面蔓延泛宽,水位骤然猛涨,我军遍觅渡船而不得。危急时刻,战士们便手拉手冲入湍急的洪流,在没过胸口的滔滔江水中,用背包带、绑腿甚至电话线和一切能找到的东西,结成绳索,相互搀扶着艰难前行。咆哮的江水,头顶上敌机盘旋,冒着敌人的疯狂扫射与狂轰滥炸,炸弹落入江中激起的巨大水柱,凶猛的江水不知卷走了多少英勇的指战员。7月14日,北路军左右两翼约一万余人战胜了凶险的丹江,全军进抵豫鄂陕交界地区。我军以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刘峙阴谋的破产。

 跟随部队一路西进披荆斩棘的武石前辈,身历这些血与火的殊死搏斗,是悲壮的中原突围战役的幸存者。他的杰作《夜渡丹江》就是这可歌可泣历史的珍贵记录。

木刻版画是以线条色块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展示主题且极富思想内涵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试着解读深藏在武石先生创作中的精神文化编码。

让我们按照传统透视与构图法去评鉴赏析这幅杰作。涉水渡江的队伍行列以对角线呈现,横贯了整幅画面,如火如荼的紧张氛围跃然纸上。新四军将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与湍急咆哮的江水搏击,负重前行,左下方几匹昂首嘶鸣的战马驮负弹药,缰绳牢牢地系在战士的手中,他们不顾身边敌军炮弹激起的冲天浪柱,以高涨勇猛的士气,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以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慷慨勇猛之气,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威猛无畏,以战斗队形展开,像一条水中蛟龙不见首尾,向着对岸,向着胜利游弋前进。

画面上强渡的行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左下方踏入水中的人物与战马队列,江水中间高擎武器互相鼓舞、彼此帮扶的行列,右上方红旗引导冲出画面逶迤远去的队伍……。远中近景俱全,画面分割均衡对称,布局非常合理,色彩深浅对比强烈。江面上迎着狂风暴雨猎猎飘扬的红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指战员以勇猛顽强的牺牲精神,为时代留下永恒高大的伟岸身影,他们沉重而自信的步履,证明了新四军是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洪流。

这幅作品的刀法粗犷而娴熟,线条挥洒豪阔,有冲击纸背(木版)的穿透力,人物设计坚决果断,局部刻画不乏细腻。一泻千里不可阻遏的激流被我军将士截为两段,炮弹激起的冲天水柱,浪头各呈姿态,尤其是那匹仰天长啸的战马,极其鲜明地象征着中原解放军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画面右上方那如烈火一般的红色旗帜,是召唤,是命令,是希望,更是浸染了烈士鲜血的理想与信念。中原突围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我们从木刻《夜渡丹江》读出了中原突围中中原解放军的伟大而悲壮,听到了通过刀与木碰撞的铿锵历史之声。无论从画面叙事还是形象塑造,都强调出一种革命现实主义的质朴表达与慷慨昂扬气概的完美结合。光荣的中原解放军以自身的艰难与辉煌载入史册,武石前辈的作品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不朽记忆。正如他在一幅作于1982年的画作《过秦岭》的题跋中所记:南流入吴楚,北水走三秦。中原万岭脉,从此接昆仑。

武石前辈在鄂豫边区工作战斗的戎马倥偬之余,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很可惜的是在中原突围中散失了,令人十分遗憾。但是足以令人欣慰的是,武石前辈晚年离休后,又迎来创作生涯的另一个高峰。几十年后的他重走当年突围路,以版画、国画等艺术形式,以磅礴宏壮的气势,极富美感的艺术魄力,蕴含传统笔墨功力的雄健壮阔……,他既是富有历史使命感的革命者,又是无愧于艺术本真之情的艺术家,这种双重的光荣集于一身,杰出而辉煌。

武石画作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他首先是一位战士,然后才是画家。他的作品燃烧着一颗炽热的心,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豪迈激情,其线条、光影、色彩无不服务于此目的。武石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喷薄的热血激情,饱蘸硝烟的笔墨,弥漫在画幅中的浓墨重彩,其历史贡献与艺术价值与黄镇的《长征画集》可谓异曲同工,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地位。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学习新四军五师精神?

中原突围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艰险历程,面对装备精良数倍于我的敌人,冲出被敌人自夸“铁桶”似的包围圈,在缺粮少弹的恶劣情势下,以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决一死战的顽强战斗意志,“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搏气概,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新四军五师各级领导成员中,自李先念师长以下有许多当年红四方面军的老兵。据他们回忆,中原突围过程中,战斗的频繁惨烈,跋山涉水的艰辛苦难,敌军的顽固抵抗与我军的伤亡惨重,乃至坚持陕南与转战鄂豫皖湘的艰苦……,堪与当年的长征和西路军战役相类似。所幸,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的党和军队在残酷的斗争年代成熟壮大了,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有李先念师长和五师领导集体的审时度势,有全军指战的员奋力拼搏,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这种浓厚的氛围和坚实基础使我们无往而不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民族为社会而负重前行。让我们在重温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重温历史忆初心,砥砺奋进再出发。学习党史军史,领悟初心使命,汲取力量砥砺前行。使命在心,责任在肩,信念为万千人播下信仰的种子。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华诞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先烈,致敬前辈!

 

五师分会 郑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