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喋血先锋” ——第三十九军入朝征战纪实

  • 时间:   2021-08-06      
  • 作者:   王边疆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991

家乡丹东,因其山川秀美,而备受国人瞩目;曾经史上春秋,更以“英雄”驰名。当然最能引发人们心灵记忆的还是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2010年10月,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我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访问了朝鲜。抚今追昔,那段硝烟弥漫、战旗如画的光辉岁月,仍然是那样惊涛拍岸、壮怀激烈。睹物生情,志愿军先辈喋血他乡、牺牲奉献,所托起的艰辛与不凡,仍然是那般感天动地、刻骨铭心。

我工作所在的三十九军,是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早入朝的四个野战军之一,出国作战1000天,将士热血写丰碑。

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历史是不应该忘记的

三十九军第一批入朝,从鸭绿江边到“三八线”上,一往无前,彰显了同仇敌忾、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随即参战,战火迅速烧到了鸭绿江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危机和挑战。此时国内解放战争刚刚结束,我三十九军按照上级指示正在河南、广西地区执行治河、修路和剿匪任务。接到准备入朝参战的命令后,各级迅即收拢部队,移师东北,进行入朝前的战前整训。通过组织上课、听报告、文艺演出等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使广大官兵深刻认识到唇亡齿寒、保家卫国的道理,许多官兵咬破手指写请战书,保持了高昂的政治热情和革命斗志。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作为首批入朝的四支主力部队之一,从安东(今丹东)和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从1950年10月19日踏上朝鲜国土,到1953年8月1日班师凯旋,三十九军在朝鲜历时2年9个月,历经大小战斗千余次,纵横朝鲜疆域3000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不朽荣光。迄今特别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在一至三次战役的连续攻击中,三十九军始终是志愿军西线作战的“箭头”,冲在前、攻得深、战斗多,无往不胜。在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中,三十九军创造了“九个之最”的显赫战绩:最先与美军交锋;一个连最先歼灭美军一个连;最先击毁和缴获美军坦克、飞机;最先迫使美军成建制投降;最先解放平壤;最先攻入汉城;打到抗美援朝战场最南端水原市;一个师一次战斗俘敌最多;最先创造坑道战范例。

回顾三十九军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孤军长征先期到达陕北,创建和巩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落脚地;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执行党中央的决定,从华北转入苏北,支援新四军;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从苏北挺进东北,成为向北发展的主力;再到抗美援朝战争,首批入朝参战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从中可以看出,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我们这支部队的灵魂,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始终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视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不计代价,不讲困难,忠诚于党,报效国家。 

三十九军首战云山,突破临津江,横城大捷,

以“气”制“钢”,彰显了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经验时说过:志愿军打败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个“气”就是一支部队须臾不可缺少的战斗精神,是面对强敌,勇夺胜利、敢于亮剑的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三十九军打响了痛击美军的第一仗。这一仗,就是云山战斗,对手是号称王牌师的美军骑兵第一师。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前辈们胆大包天、心细如发,发扬近战夜战的优势,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赢得了云山战役的重大胜利,歼敌2046人,其中毙俘美军1840人,缴获飞机4架、击落飞机3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6辆,彻底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遭全歼的美骑兵第一师八团三营从此被撤销了番号。第一次战役的胜利迫使进犯到鸭绿江边的敌人退到了清川江以南。

美军王牌师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败的消息震惊了世界,云山这座小城也成为美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地方。西方军界引起哗然,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乔•柯林斯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乔治•巴顿将军的部属,霍巴特•盖伊怀着沉痛的心情,咽下了一杯苦酒。”几十年后,一位参加过云山之战的美军军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心有余悸:“云山?我的上帝,那是一次中国式的葬礼!”日本陆上自卫队军官学校陆军上将梅泽治雄,将云山战斗作为重要的战例编入《作战理论入门》一书。

11月13日,在战役总结会上,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满怀欣喜称赞说:“美国军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只打了韩军,也打了美国王牌军,是华盛顿开国时组建的美国骑兵第一师嘛!这个美国有名、一直没有吃过败仗的军队,这回吃了败仗,败在我们三十九军的手下嘛!”

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突破临津江战斗,凝结了三十九军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过人的英雄胆略。一一六师在突破口选定、兵力配置、炮兵阵地选择上一反兵家常规,大胆地把突破口选择在江道弯向敌方的地段;冒险地把7500多兵力提前一天隐蔽在正面宽2.5公里、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进攻出发阵地上,而未被敌人发现;巧妙地把50余门火炮设置在敌前沿300米处,最终战斗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南朝鲜《京乡日报》曾一再吹嘘临津江防线是“铜墙铁壁的临津江”,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眼中的“关系我们生命的重要防线”,在锐不可当的一一六师勇士面前灰飞烟灭、瞬间瓦解。战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把这次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1957年,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特选此战例进行教学研究,院长刘伯承元帅称赞一一六师突破临津江战斗的突破口选得好,“应该给5分”。

在第三次战役的釜谷里战斗中,还涌现出一位“一把军号退敌兵”而享誉全军的传奇式人物——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1951年1月3日,三四七团七连2个排在阻击阵地上抗击号称“绿老虎团”的英军第二十九旅皇家来复枪团一部,在干部全部伤亡、阵地只剩7个人的危机关头,连队司号员郑起主动代理指挥,鼓舞大家决不退缩、坚持战斗。当敌人再次发起冲击之时,他机智地吹响冲锋号,吓退了即将突破阵地的英军,最终完成了任务。战后,郑起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英雄”称号,并多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郑起当年吹响的那把军号也被军事博物馆作为重要历史文物收藏和展览。

1951年2月11日17时,志愿军发起第四次战役。三十九军一一七师配属四十二军负责向横城地区穿插迂回,断敌退路,并阻横城之敌增援,配合正面反突击部队围歼敌军。一一七师在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率领下,克服天气寒冷,地形生疏等各种困难,翻越一座海拔700多米的雪山,一夜前进30多公里,提前到达阻击地域,勇猛歼击突围逃敌和横城增援之敌。次日黄昏,向突围之敌发起总攻,俘敌2500余人,其中美军800余人,击毁和缴获敌汽车、坦克200余辆,各种火炮100余门。这次战斗创造了我志愿军师级单位一次战斗中俘敌最多的纪录,受到了中朝联司的通令嘉奖。

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在战火硝烟中毫不畏惧、敢打硬拼、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为三十九军的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范例和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三十九军入朝作战1000天,有7298名烈士长眠异国他乡,10254名官兵光荣负伤,19081名同志荣立战功,战星璀璨,彰显了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革命忠诚精神。三十九军从首批入朝作战到归国凯旋,接连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全过程和340天阵地防御战及反登陆、反空降作战,歼敌40800余人,其中美军28000余人,毁伤敌坦克220余辆,飞机280余架。

战争必然与牺牲相伴,胜利更是将士用生命和鲜血铸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三十九军有1万多名官兵光荣负伤,7000多名同志英勇牺牲,仅团以上指挥员就有16人牺牲。军司令部参谋处长何凌登,入朝当天就倒在鸭绿江南岸,是资料记载的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牺牲第一人;副军长吴国璋牺牲时年仅32岁,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最年轻的军职干部;军后勤部副政委邱世清、一一六师参谋长薛剑强、一一七师政治部主任吴书等师级指挥员都牺牲在战斗的岗位上;全军著名战斗英雄王凤江、曹根福等也都血卧异国他乡。在这7000多名烈士中,如今只有不足一半的人能够找到记载、留下名字,也仅有少数烈士的遗骸能够被运回祖国安葬,更多的烈士都长眠于异国他乡。

三十九军部队一直都保持着这样的一个优良传统,将士战场点兵,主官冲杀在前。在抗美援朝战场更是如此。突破临津江战斗,为选好突破口,一一六师师长汪洋亲自带团以上指挥员在最前沿反复勘察敌情、地形,最终确定了突破地段;釜谷里战斗中一一六师参谋长薛剑强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在敌人咆哮的炮声和纷飞的弹雨中,用报话机向师长报告战况,随即又只身一人深入阵地前沿察看敌情,黄昏在组织部队出击时,被敌人的弹片击中头部,倒在了战场上;三四三团团长耍清川、三四八团团长高克等领导孤身涉险、深入敌后勘察敌情,为夺取战斗胜利,而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在众多英烈中,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英雄”倪祥明的故事更具代表性。1952年7月,三四三团七连在无名高地阻击战中,四班班长倪祥明被5个美国兵团团围住,为坚守阵地,关键时刻,他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1953年7月12日《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由当时战地记者所写的文章《英雄阵地和英雄班》,对战后情景有着这样的描写:倪祥明和周元德的遗体和敌人的尸体躺在一起:倪祥明身下压着一个鬼子,右胳膊还把一个鬼子的脖子紧紧地钳住,另一个鬼子死在他的背上……战友从倪祥明被炸断的手指头上,取下了他拉响的最后一颗手榴弹的铁环。“为战友复仇!”的誓言,响彻了英雄的阵地。

倪祥明所镇守的高地,也因战斗惨烈而引起了“联合国军”总司令范弗里特的关注,当他乘坐飞机看到这个无名高地被炸得光秃秃的样子时,惊呼:“这是什么无名高地,简直成了老秃山了。”在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面前,志愿军将士面对生与死、得与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完美演绎了胸怀全局、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三十九军面对世界头号军事强国,首创坑道工事范例,敢为人先,彰显了不屈不挠、机智果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战场胜负的基本法则,三十九军官兵首创的坑道工事为朝鲜战场杀敌制胜创造了范例。

第五次战役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粉碎敌人“杀伤战”“消耗战”的企图,1951年12月1日,三十九军接替四十七军的防务。为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三十九军决心“先稳下来,有了立足之地,然后再有计划打击敌人”。为实现党委意图,军长吴信泉亲自搜集资料,亲自绘制了甲、乙、丙3种工事草图,令一一六师汪洋师长率三四八团团长高克,在原有一般野战工事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创造,在400平方公里的防区内,构筑了以坑道为核心,以堑壕、交通沟、掩体相结合的完整防御体系,建成了“攻不破、打不烂”的地下长城。1952年5月,志愿军司令部在三十九军召开了“阵地构筑和阵地管理”现场会。会上,陈赓、解方等首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向志愿军全体部队进行推广。当美国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到前线观察所,通过望远镜观察和听取汇报后,感慨地说:“看来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个保护自己的万无一失的办法,任何正面攻击都将碰到巨大的困难。”

随即,三十九军部队在“以阵地为家、加强阵地管理、搞好阵地建设”的号召下,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在坑道里构设了休息室、浴室、理发室、蒸汽灭虱室、烤衣室、厨房、厕所、病号室、贮存室等生活设施,有效改善了坑道里的生活条件。广大官兵亲切地给阵地起了各种名称,如:“勇士洞”“胜利街”“英雄楼”等等。极大的调动了战斗的积极性,增强了坚守阵地的信心。

情同手足的官兵友爱,密切和谐的内部关系,是我们夺取战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三十九军一个非常鲜明的传统特征。在三次战役釜谷上里战斗中,三四七团参谋长王如庸亲自到“钢铁七连”的阵地上指挥作战。在一颗炮弹即将落下的危急关头,曾出席全军英模大会的“十大功臣”、副连长王凤江,奋不顾身扑到参谋长身上,不幸壮烈牺牲。四次战役砥平里战斗结束后,一一五师部分伤员没来得及随部队撤出,副师长颜文斌得知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领2个连组成担架队返回营救,救出了100多名伤员。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一个苹果大家让,一把炒面分着吃,一壶凉水传着喝,一床毛毯合着盖,那些战友情深的故事,至今还时时感动着我们。

三十九军将士正是用鲜血、生命和忠诚铸成了“敢为人先、敢于担当、敢夺胜利”的光荣传统,打造了足以战胜任何困难和强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十九军在60多年前那场旷世空前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征战历程中,饱受火与血的洗礼、历经生与死的考验,凝结萃取的历史功勋,必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璀璨的一页。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砥砺着我们这支“先锋部队”的思想,锤炼着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意志,鼓舞着我们这支主力部队的斗志,凝聚着我们这支红军部队的魂魄,必将推动部队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开拓进取,再续辉煌!


          三师分会  王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