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1950年10月中旬,一首《打败美帝野心狼》的出征短诗在某部指导员麻扶摇的笔下诞生,经作曲家周巍峙谱曲,一个多月就唱响全国。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悄无声息地开赴朝鲜战场。25日,我入朝部队在与北进之敌的遭遇战中打响第一枪,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跨过鸭绿江,出征的战歌是何等嘹亮,将士的行动是何等坚决,而统帅的决策又是何等艰难!
据说,出兵朝鲜是毛泽东主席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百废待兴。我军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对手是二战中称雄世界、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已经越过三八线,直指鸭绿江。朝鲜危在旦夕,请求中国出兵。苏联虽然支持中国出兵,但不准备出动空军为我军提供掩护。中共中央书记处夜以继日连续开会,围绕是否出兵反复进行讨论。
尽管这段时间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甚至连胡子长了也顾不上刮,但毛泽东依旧诗兴盎然,与民主人士柳亚子以《浣溪沙》为词牌,两唱两和。
第一次唱和始于10月3日晚,也就是美军越过三八线的第3天,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全国少数民族文工团国庆一周年歌舞演出时,毛泽东请坐在前排的柳亚子填词志盛。柳亚子即兴赋《浣溪沙》一首赠予毛泽东: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次日,毛泽东步韵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回赠: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对这首后来脍炙人口、风靡全国的和词,过去都是从抚今追昔、欢庆解放的角度去理解,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却是不够的。随着史料的公开,人们发现,1950年10月头几天,正是朝鲜半岛战局急转直下,毛泽东冒着极大风险拍板出兵的关键时刻。这首豪放中透着婉约、悲壮中透着愉悦、沉重中透着轻松的词作,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不动、黄河决于顶而不惊的宏大气魄。
第二次唱和始于10月4日至5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连续两晚在怀仁堂演出大型舞剧《和平鸽》,柳亚子观后心情难以平静,就又用原韵填了一首《浣溪沙》:
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犯集团仇美帝,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
11月,柳亚子把这首词呈给毛泽东。毛泽东深为感动,此时恰好传来志愿军入朝后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的捷报,遂挥笔依韵又作了一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这首和词境界宏阔,用典精妙,主题重大,韵味无穷,堪称大手笔。如果说,毛泽东第一次和词表现的是艰难决策时的举重若轻,诗兴不减;第二次和词表现的则是果断拍板后的如释重负,诗兴未阑。
第二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首次发表于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至今已34年了,但远不及第一首和词传诵广,阐释深,影响大。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这首和词。
现在常见的注释是,这首词上阕以颜斶喻柳亚子,以齐王喻蒋介石,二人政见不同,都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说明历史上的统治者无法处理好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造成无穷矛盾没法解决。认为新中国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开创一个尊重人才的新时代。下阕则讲作者将柳亚子的献词与朝鲜前线的捷报相联系,诗兴顿生,以“妙香山上战旗妍”表达了闻知我军入朝后初战告捷的喜悦心情。
对这首词下阕的阐释,现在没有歧义,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上阕?这就需要重温颜斶见齐王的故事,该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颜斶,战国时齐国高士,受母亲教导,一生不畏权势,耕读修身,隐而不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五贤祠,将他与鲁连、孔明、苏轼、辕固的塑像供奉在一起,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齐王,即齐宣王田辟彊,战国时田氏代齐后的第五代齐国国君。他在位时曾险些灭掉燕国,后因不听孟子弃霸道而行王道的劝诫,导致燕人反抗、五国施压而被迫撤军,也是轻信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那个齐王。
颜斶见齐王,齐王命令颜斶到王座前面来,颜斶则要求齐王到自己前面来,双方僵持不下。齐王很生气,问他是王贵还是士贵?颜斶回答是士贵而王不贵,表现了王者的霸气与士者的节操。
个人认为,用这个典故比喻蒋介石与柳亚子乃至历代统治者与士大夫的关系,当然未尝不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远远不够了。
首先,从柳亚子的原词来看,并没有涉及蒋介石与柳亚子、统治者与士大夫的关系,而是由观看舞剧《和平鸽》而生发的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精神。毛泽东的和词,针对的也不是或主要不是蒋柳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北犯行动势如破竹,战火很快就要燃烧到鸭绿江边,我国丹东等地遭到美军飞机轰炸,整个东北亚上空战云密布,柳唱毛和都离不开这个大背景。
还有,从毛泽东的经历来看,他从年轻时起就领导人民开展反抗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残酷压迫的革命斗争,亲赴重庆谈判后面对蒋介石的翻脸毁约敢于与其彻底决裂,长期受到盲目听命于共产国际的党内教条主义者的打击排挤仍然不折不挠坚持原则,到苏联访问与斯大林围绕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展开意志较量,现在又面临美国的战争威胁,这些,更是我们领会毛泽东和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综合上述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毛泽东第二首和词中的“颜斶齐王各命前”,远远超出了蒋介石与柳亚子、统治者与士大夫关系的喻意,主要指的是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冲突和斗争。这些冲突和斗争,既存在于解放前的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也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非正义力量与正义力量之间,甚至还存在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我们党与老子党、与大国沙文主义的政治较量之中。这些冲突和斗争盘根错节,造成“多年矛盾廓无边”的复杂局面。在决定半岛战局走向的关键时刻,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侵略者,面对举棋不定的苏联领导人,面对党内的不同意见和建议,毛泽东作出了“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战略判断,耐心说服战友,慎重而坚决地定下出兵朝鲜的最后决心。“而今一扫纪新元”,喻意不应局限于开创尊重人才的新时代,更应理解为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就将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种种屈辱、懦弱和自卑一扫而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由此开始。
跨过鸭绿江,一扫纪新元。今天,我把基层干部麻扶摇和最高统帅毛泽东的这两句诗联系起来品味,对前者体会更多的是决策之艰难,对后者体会更多的是影响之深远。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随着岁月的沉淀,当年毛泽东果断决策出兵朝鲜的伟大战略意义显得更加清晰明了。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它打掉了插向我国头上的一把尖刀,粉碎了美国侵略者霸占整个朝鲜半岛进而“把亚洲处在萌芽状态的共产党政权通通消灭掉”的企图,使长达1400多公里的中朝边界避免了变成军事对抗前线的危险,震慑了世界上的好战分子,打破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美梦,达成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目标。刚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才得以安下心来搞建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才得以完全实现。苏联也由此对我们刮目相看,把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的主权很快归还给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雅尔塔体系对我国利益造成的伤害。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立威之战。入朝作战初期,以志愿军名义参战的解放军部队装备简陋、徒步为主、没有防空力量,能否战胜高度现代化、机械化、立体化的美军,不仅不被敌人看好,连我们自己的一些同志也比较悲观。经过一至五次战役的连续奋战,我军成功地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清川江以北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又经过长期的坚守防御与反击作战,迫使敌人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使不可一世的美军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哀叹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错误的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工业化的立项之战。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经济十分落后。苏联虽然答应帮助我国搞建设,但对我们的能力和价值持怀疑态度。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支援前线,中国军队边打边学赢得现代化战争,中国铁道兵、汽车兵打造了轰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中国飞行员训练不久就将美国王牌飞行员打了下来。由此可见,中国人对新生事物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驾驭能力、开拓能力,能够有效地捍卫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值得信赖和援助。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苏联支援中国建设的156个重要项目签约落地,新中国的工业化由此起步。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现代史的立元之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层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反侵略战争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果断决心、超人胆略,我军部队创造的光辉战绩、过硬作风和有效战法,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乃至千千万万英雄烈士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事迹,还有被美军称为“伤心岭”的上甘岭精神等,都成了中华民族向现代化进军的宝贵财富。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现代史也由此开始新的纪年。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深陷危机而又不甘失败的美国政客们毫无底线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华恶浪。重新品读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麻扶摇等基层官兵当年创作的歌颂抗美援朝战争的诗词作品,体会决策的艰难和胜利的不易,对于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敢于、善于开展与美国霸凌主义乃至形形色色反华势力的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海泉
(原载《解放军报》)
上一篇: 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
下一篇: 彪炳史册的志愿军一级以上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