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我们终生的楷模 ----缅怀父亲孙质夫

  • 时间:   2021-03-30      
  • 作者:   孙琦等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     
  • 浏览人数:  375

2013年5月7日9时,父亲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中国共产党党旗紧紧贴在他的胸前,新四军军歌响起了雄壮的旋律。那庄严肃穆的时刻已在我们心中永恒! 2013年9月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们捧着父亲的骨灰到天津塘沽港,在蓝天白云下,鲜花伴随着父亲投入了浩瀚无边的大海的怀抱。

时间过去三年多了,父亲没有离开我们,他的谆谆教导一直留在我们耳边,他的慈祥笑容一直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一直在我们心里。

2017年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缅怀敬爱的父亲我们有千言万语,我们有无限思念!我们要告慰父亲,铁军精神代代相传,您的英名永存!

从1938年3月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到2012年执着地举着放大镜阅读党的十八大文件,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原则,坚持不懈的追求,书写了父亲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一.民族危难中走上革命路

1917年农历正月初十,父亲诞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码头旁一间低矮的茅屋里。家境贫寒,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父亲十四岁那年他父亲重病无钱医治去世了,家里还有母亲、弟弟、妹妹需要照顾,养家糊口的担子就落在了父亲身上,经多方帮助父亲到镇江福运小轮船公司当了学徒。

1937年“八一三”后江南大地相继遭到日寇铁蹄践踏,12月8日日军在镇江大肆屠杀群众,抢劫财产、焚烧民房、强奸妇女,制造了“镇江惨案”。父亲目睹日寇的罪恶行径,义愤填膺,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之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联络、动员、带领进步青年参加新四军,多次往返于扬州和镇江之间开展活动。当时伪军探子很多,为了不连累他的母亲和家人,父亲改了名字,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1938年11月父亲在邻居家的后门等着弟弟,一同奔向码头,与另外几个青年一行8人乘船去扬州参加新四军,但上船时人多拥挤与弟弟走散,只带着4个青年去了扬州。1939年2月父亲在扬州江都吴桥镇找到了早已联络好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指导员胡文杰,正式参加新四军。解放后父亲才得知弟弟到了新四军六旅,已于1946年在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中壮烈牺牲,当时任指导员,被授予革命烈士。

二.加入新四军征战十年

父亲1939年2月正式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即任政工队队长,在被誉为铁军的革命大熔炉中锻炼成长。同年5月父亲在焦家蕩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任指导员,打的第一仗就是在东大桥,打日本鬼子和伪军,战斗打得很激烈,最后取得了胜利。第二天天亮才看见鞋都被鲜血染红了。从东大桥到仙女庙,一边打仗,一边努力宣传动员青年参军,在东大桥组织了青年参军活动。部队走到哪里都有新兵加入。父亲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1940年父亲在云岭军部教导队学习,期间在泾县张家渡与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打了好几仗,每一次都是胜利而归。1940年11月底,父亲学习结束,分配到军部警卫团工作,完成了领导谈话和报到。但是当天晚上军部接到了陈毅司令员的电话,命令苏北来的干部赶快回苏北。于是一行六位同志由父亲负责护送过江,同行的有李菊生同志和夫人。军部的同志拿着档案,警卫连护送到江边。过江到了对岸,因岸上情况不明,他们只好在芦苇荡里藏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早晨发现江北纵队教导员顾洪同志的部队,才把他们接上岸。父亲任江北纵队二团七连指导员。

父亲所在部队在皖江地区河湖港汊开展抗日游击战,在严峻复杂的战争环境下,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打击日、伪、顽军,进行了数不清的激烈战斗。装备落后,缺少补给,行军打仗十分艰苦。夏季高温多雨、蚊虫叮咬,雨天行军一路泥水湿滑,跌倒了爬起来,跑几步又跌倒,从头到脚都是泥浆。冬季寒冷,手脚耳朵颧骨多处长了冻疮。然而父亲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克服困难,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战斗任务,多次受到表扬。

时任教导员的父亲在盛家桥保卫战中打得出名。当时父亲发烧40度,打摆子,浑身发抖,

但他坚决不离开战场,一直坚持指挥战斗,打退顽军数次冲锋,直到完成战斗任务后被二排长背到大树下休息。父亲考虑到药品紧缺坚持不让用药,但持续高烧不退,卫生员给他用了奎宁。短暂休息后部队即向磨盘山行进,一路上把敌人的桥头堡都烧了。这次战斗父亲又受到表扬。

大概是1947年父亲在指挥所外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晕倒。醒来后从土里爬出时后背都是血,

几十片碎弹片扎进父亲背部。双耳听力也严重受损,经过好长时间的恢复,右耳听力仍然很差。1960年父亲到解放军301医院取弹片,但因碎片太多,只取出了2块大的,其余的一直残留在父亲背部,经常疼痛难忍。父亲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在几十年的工作中顽强的克服了许多困难。

父亲带兵打仗,带船筹集军需物资,帮助根据地政府做工作,同时在部队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抗战胜利后部队要撤离北上转战到山东,但当时部队的战士好多都是南方人,担心国民党再来祸害家乡百姓。于是父亲就推心置腹,耐心说服,宣传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收效很好,保证了部队顺利奔赴山东战场,完成中央部署的战斗任务。父亲英勇善战,不畏牺牲,转战皖江、山东,参加了大桥战斗、盛家桥保卫战、周家大山战斗、连家桥战斗、牛埔战斗、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等数不清的战斗。整整十年,父亲在烽火硝烟中走过了壮丽的青年时代,在枪林弹雨中用热血、忠诚、拼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奉献了无悔的青春年华。

1970年负责父亲政审外调的同志回来说,父亲的上级领导一听到孙质夫的名字印象很深:就是那个大眼睛的,精明强干很会打仗的……。这应该是首长对父亲很高的评价。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孜孜不倦

1948年10月父亲被选调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第一班学习,成为全国解放前夕党中央首批培养的百名理论干部中的一员。父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战斗十年的部队和战友,带着武器,背起行囊,奔赴西柏坡,开始了新的征程。马列学院第一班开学是为了适应时局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理论知识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为迎接全国解放做准备。

父亲从烽火硝烟的战场转战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学堂,从行军打仗转向课堂学习,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习文化课和中外历史等十几门课程,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来说难度实在是不小。但他渴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渴望充实自己。他再一次克服困难,接受考验。他如饥似渴地查资料、学原著、做功课、写论文,经常“开夜车”,有时到凌晨才睡觉。父亲勤奋刻苦,记忆力又好,很快进入状态,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通过三年孜孜不倦的学习,父亲从理论上再一次武装了自己,为今后为党奋斗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政治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四.为军队国防建设倾情奉献

父亲从马列学院毕业后在中央军委总后高级后勤学校作政治教育工作。 1953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通知父亲有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等四个单位需要干部让父亲选择,父亲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军工。父亲是江苏人,转战到了北京又要举家北上去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哈尔滨,他是志在高远,考虑的是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他要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4年5月父亲到了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社会经济教授会副主任, 10月任党史教授会主任。哈军工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防科技人才,院党委非常重视政治教育,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时间约占1/2,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父亲是教授会领导,担负起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

父亲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学习勤奋,善于思考,重视认真学习原著,作了大量的学习笔记。从在马列学院学习开始他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斯大林全集》等许多著作,重点文章和章节熟读、精读,甚至背下来。他还倡导多思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习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中共党史。他每天都在学习、思考,不断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如果问他一个有关问题他马上告诉你在哪篇著作的哪个章节,他精读《毛泽东选集》,能告诉你在第几卷哪篇文章甚至是哪页找到答案,我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学习力和记忆力。

父亲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教员要求都非常严格。他撰写每一篇讲义都要翻阅原著,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多次修改,还要进行集体审阅,审阅修改后坚持认真备课、授课。父亲讲课水平很高,时常被黑龙江省委、黑龙江大学等单位请去讲课,他讲《实践论》和《矛盾论》非常经典,每次讲完课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母亲看过父亲的那篇讲义,称赞是高水平的。父亲撰写讲义、备课几乎每天都到深夜才睡觉,星期天也不休息,撰写的大量讲义饱含着父亲的心血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切追求。遗憾的是在文革抄家时被抄走审查,之后一直没有找回。父亲对教员的要求也很严格,讲义也要经过集体讨论,提出问题及时修改,不改上两三次不能上讲堂。

父亲非常关心学员的成长,与他们交朋友,学员遇到问题就到家里请教。1964年父亲到 63-7学员队蹲点,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学员滕叙兖在为父亲祝寿的文章《仁者寿》中赞扬父亲“平易近人,和善慈祥。好脾气,好学问。能把话说到年轻人心里去,针对年轻人的实际问题,循循善诱。为我们的健康成长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正是我数十年不能忘怀他的原因。”父亲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十几年,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防科技尖端人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做出了贡献。

1966年哈军工改为地方体制,父亲脱下了穿了一辈子的军装。1970年哈军工分迁,父亲调回北京,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政治部领导。他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严谨务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原则性及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优秀的政治理论干部。1977年12月经中央批准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顾问。1982 年离休。父亲从哈军工到七机部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奋斗了二十八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二十八年荣誉证章”。

父亲离休后一直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父亲因病住院前已是快96岁的高龄老人,身体很衰弱,但一直坚持观看党的“十八大”现场直播,还举着放大镜看《人民日报》的大会报道和图片。父亲关心航天事业,直到神舟九号发射成功每一次直播都要观看,每一次成功都非常兴奋,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父亲的心与党、与祖国、与航天事业紧紧相连。

父亲对我们关爱有加。他打了十年仗,肠胃不好身体瘦弱,但总是把他那点细粮和肉蛋奶留给我们吃。他教育我们要热爱党、热爱祖国,要保守国家秘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经常过问我们的学习,当得知大女儿《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作文获得二等奖,是刘居英院长颁奖时非常高兴,送给女儿一支钢笔表示鼓励。他关心我们入团入党、参军工作、生儿育女。

他疼爱孙辈但不娇生惯养。他和母亲让我们拥有一个和睦、幸福、温馨、四世同堂的家庭。

父亲是我们最最爱戴和崇敬的革命老人,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

他襟怀坦荡、刚直不阿,勇敢坚强;他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助人为乐。他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献给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父亲是我们终生的楷模!


七师分会 孙琦 孙伟年 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