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我为什么回家乡办展览

  • 时间:   2020-11-16      
  • 作者:   洪炉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     
  • 浏览人数:  562

    解放战争最初两年,老家乡亲吃了多少苦,在当地坚持的干部和党员,不少都牺牲了或是逃跑了叛变了。解放以后先实行了土地改革,不久就搞开了合作化,接着又是公社化,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折腾得干部群众不得安生,也没了什么文化和文艺工作,只在教育上把原来的私塾改为正规的小学,在蒋华桥也有了中学,县里的泰兴中学,以及已不叫“乡师”的泰兴师范,都成了当地的名校。与我曾在县学童干班的同学王英勇,我们都在《江海导报》上发表过“处女作”,是蒋华公社的副书记,我回乡后他来看我,却没同我说什么文化问题,只给我妈批了张能买糖的条子,那时没官家批条子就什么也买不到。公社干部们也都忙着执行各种政治任务,连学校的老师学生也被组织来进行各种宣传,说什么“人民公社就是好!”可是社员们的肚子怎么也吃不饱,连我中年发福的母亲,也饿成了皮包骨!

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到是有了“文化”甚至“文艺”,却都充满了政治斗争色彩,实际是大革了“文化”的命,因为我没遵从当时的错误方针,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开除了党籍军籍押回老家劳动改造,我这才更深入深刻地了解到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痛心地感到在多年的“左”倾方针下,不仅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对家乡的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害。各级党政干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什么都管,从政治到经济和文化上,都留下了严重恶果,并且已经积重难返了。我在终获平反归队后更多地回乡来,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想为家乡办点实事,却又困难重重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才稍稍有了点变化。

新时期内经济和文化建设并不同步

    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文化事业也有了新的景象。蒋华桥小街上出现了一座“农民文化宫”,里头不仅有能放电影和演出的礼堂,还有篮球场、图书室和棋牌与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室,我向那里捐赠图书特别是自己的著作。中央对外宣传的英法德日等文版《北京周报》,也专文报道了这一农村文化新事,我看到后也为之得意。1991年泰兴撤县改市,举办第一届“银杏节”时,我约父亲、弟弟和孩子,由原县文化馆主办了我一家3代5人的书画展览,成为我们家乡的一件文化盛事。不过与此同时,我在县城大街上,见到一批法院布告,判处了不少破坏社会治安的案犯,有的人竟被处以极刑,我又吃惊地发现,被判处的人大都是年轻人,也只20上下才是些半大小子,却过早地坐了牢又送了命!后来我有一个外甥,竟也犯事被抓判了“劳教”,在南京远郊矿山改造了几年。他的犯事原因也简单,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了,人们有了钱也有了时间,却没有正当的文化休息和体育活动设施,年青人精力过剩就到处捣乱,打架闹事调戏妇女等等,结果犯法破坏了地方治安。实际是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跟不上,反而拖了后腿造成妨碍,这正表明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同等重要,可惜这并未受到同样重视,结果坑害了一批年青人,包括我外甥在内。

    那时我就向有关单位提出这事,建议他们在抓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建设,各地要有文化休息和文体活动场所,让开始富裕的农民有些正常消费和消耗精力之处,也免得一些年青人犯法出事。可惜我的意见并未被接受。在此之前我还建议过一事,如原县城公园一角有座粟裕大将和七战七捷的纪念碑,由于地点位置不太恰当,碑上及周围竟晾晒了衣裤甚至尿片之类。我看到后曾提出建议,由当地改地重建一些纪念设施,如苏中七战七捷首战就在泰兴,在此建造一座纪念巨碑及其纪念馆;1949年渡江大战,我们家乡是此战役最东端,也是最重要的战区,又在此重创了英国军舰,这都是值得纪念的历史大事,可以在当地重建渡江训练和出击阵地,让后人知道我们家乡的光辉历史。可惜这也未被领导听取考虑。后来,“七战七捷”纪念馆建在海安,那里有座“天下第一刺”的巨碑,成了当地著名景观,我所设想的“渡江大战纪念馆”也出现在南京,虽很宏大却不在原作战地点。我一直为自己家乡放弃了这些重要“红色旅游纪念胜地”而深深遗憾。

    当然,家乡经济建设成绩巨大有目共睹,当地各级党政干部功不可没,不过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似乎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我在看到农村一片新景时,又见各家新砌的楼房堂屋中间,只按传统习惯掛了些“天官赐福”、“松鹤延年”等陈旧内容老画挂轴,不见有适应新时代新生活的新作品。我是从农村走出的画家作家,可以为此出主意和力量,建议在当地先办一个训练班,征召年青有点文化的人,一部分学习绘画特别是临摹,让他们掌握一定绘画技巧,画和复制出大批的更新更美的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品,用以装点和充实各户农民新家。同时训练一批文化稍低缺少“艺术细胞”的年青人,让他们专门学习裱画和制作技术,将画出的新作加工制造为文化艺术商品,推销出去并占领文化市场,使文化和政治、经济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再加上发行推销等一系列经营活动,可望建成一个巨大的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名称可以是“江淮”或“江海”农民文化艺术公司,我自荐去当个顾问,负责提供原画新作,再负责培训绘画和临摹人才,并与别人合作培训裱画制作和发行推销等等各种人才。当时我对此很有信心,认为大有可为并将大有发展,办成了将会超出苏中、苏北地区,成为推动全华中、华东甚至全国的农民文化艺术事业。可惜我的想法主意虽好,只是“纸上谈兵”未能落实,一个远大目标设想,也就“胎死”在自己的头脑中,如今我也老了,即使想干也力不从心了!

我们老家在经济生活上确是日新月异了,只是我又痛心地看到,在文化事业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上,一直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已经造成了巨大距离与反差。我回乡时走到哪里都可见,每户自家住房都高大宽敞十分讲究,但是大门以外却是遍地垃圾废物乱丢,河水被污染有了异味,乡亲们也都穿上了新式T恤名牌衬衫甚至西服皮鞋等等,却又仍然随地吐痰和大小便,墙下树丛到处可见痰迹尿渍和屎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并未和破烂草房和旧衣着一起抛弃,不分城乡男子汉照样打赤膊光膀子,更是粗话骂人话不断,“狗入的”、“烂屌子”等等不绝于耳,这些陋规恶习始终存在。我曾为此写过小稿投寄县报,也写成文提交领导,可惜也都不被重视,这使家乡面貌看来是大变了,却在不少地方又原封未动,甚至还在向相反方面发展,最丢人的是有了个很不光彩的外号:“麻将县”。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进入泰兴县境,只见一路都是麻将广告,男女老少乡亲们在公路边推销麻将,连小学的校办企业也以生产麻将为主,我当小学校长的妹夫就专管这项“事业”。以致全县从城到乡上上下下一片“白板、发财”和“东、西、南、北”风声,我回老家想找乡亲老友谈心说点事,竟不见一个“闲”人,全都在进行“筑城大战”,并且男女老少都有,处处“鏖战急”,万“麻”战尤酣,又从各家住室到旅馆饭店里,都有很“现代化”的麻将专用桌,从不见谁家有什么书柜书架之类,这已成为我们老家的一大特色,不过只是一个耻辱性的特色,我常常为此摇头叹息,更为之痛心!

继承发扬“兵马未动,文化先行”的优良传统

    我们老家泰兴本来就有悠久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仅在近代现代就有丁文江、丁西林等科学文化大师,战争年代有过高野夫,当代又有陆文夫等一批优秀作家和文化名人,如今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坛艺苑上的都有我们泰兴乡亲及其后辈。我曾设想,如由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出面,邀请正在各地的泰兴籍文化名人和作家艺术家们,都回乡来参观访问,征求他们对家乡建设的建议,请他们参与宣传当地从历史到现代的优良传统和新的面貌,必将更为提高故乡泰兴在全国以至世界的知名度,成为热门关注的热点之一。可惜我这愿望与我别的想头一样,也都只是空想,实际上是我们家乡自己浪费了也糟蹋了这一重要“资源”,并未继承发扬她应有的优良传统。当年早已“兵马未动,文化先行”,现在却都是经济虽已上去,文化一直落后,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看来有关领导至今还未能感受和意识到这一点,即使中央已在大抓文化体制改革,呼吁文化事业的重要,地方上却未见更多落实,似已积重难返,这已严重影响到家乡的全面发展,正在走着一条并不正常甚至是畸形的道路,例如“麻将县”的帽子,至今也还戴在头上!

    我一生征战别无财富,却已积存了一批图书资料,家里多得堆不下,想先捐赠部分给家乡,蒋华桥的农民文化宫早已关门歇业,连其礼堂图书室等等都已卖掉并拆光了;在泰兴城为我家办书画展的文化馆也没了,原址盖成新商厦和“卡拉OK”等等,不仅不能再办展览,连图书也没地方放了。蒋华农民文化宫原址后来是蒋华中学,我想把自己的书都送给正上学的孩子们,那里的校长还是我亲戚的后人,他竟托人捎话给我,说我那些书不要运来,送来也没有人看,现在中学生没空看课外书,只顾应付考试只读课本教材。我听到后感到奇怪,就回乡探访了,见那中学果然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只有间空屋堆着些旧书,从不出借也没人看,我把图书当宝贝,这里却成了垃圾。我为此很不安,中学生正是求知欲极旺的少年学子,竟连什么“闲”书都不读了,这很可怕!联想起自己甚至伟大领袖毛泽东等等,本来都是学历不高,只因爱读书也会读书,几十年来竟自学成才,成了知识分子文化人,毛泽东更成了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诗人与书法家,这条成功道路在我们老家竟被否定,使我感到简直不可思议。无奈之余将我家的第一批图书,送到黄桥寄存在新四军纪念馆里,想在他们正建的新馆办个小阅览室。

    2014年是我参加革命和从事文艺的70周年,我想回家乡办个纪念展览。黄桥新四军纪念馆谢馆长等,多次到京来我家,征集我的革命文物,我不仅有些文物,更有大量作品,都可以贡献出来陈列展览,有的可以捐赠给他们,并向老家父老乡亲展示汇报一下,于是就有了一个“老兵洪炉从军从艺七十周年纪念展览”。我出生的原蒋华区,现在成了新的虹桥镇,他们得知邀我回乡,说我的图书那里都要,已有现成地点可供阅览。我想也好,办纪念展览,再办个图书馆,都是向乡亲作回报办好事,也是两全其美了。

    为了办展我重翻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旧作,不只看出我先从家乡又在党和军队的引导培育下,一步一步成为一个能以文化和文艺为武器的革命战士,也反映出了我们党和军队以至国家的发展变化,不由深深地认识到一点,我们所有能够战胜强大敌人和一切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只是以军事和物质力量,更是以文化和精神力量,不只战胜强敌推倒了三座大山,更以全新面貌和威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文化即“软实力”之功!想当年,我只是一个乡下穷小子,仅仅因为爱读书又爱画画写写,就被当作人才来培养教育,抗美援朝后又上大学接受高等艺术教育,在人民军队通过长期实践锻炼,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写会画的文化多面手,不仅在历年的战争和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发挥了文化和文艺的独特作用,也以自己的作品如实记录并展示了从个人到整个军队以至国家的前进历程,这也体现了我办此展览的初衷,也是我回乡办“纪念展览”并捐赠图书的出发点。

                                                               1师分会 洪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