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回忆苏北抗战几件事

  • 时间:   2020-10-30      
  • 作者:   丁克明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三师分会     
  • 浏览人数:  1186


    一、活跃于敌后的一支篮球队

    1940年7月至1945年9月,新四军3师进入苏北地区,创建并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包括淮(阴)海(州)、盐(城)阜(宁)两地区,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它既是连接华北、华中的纽带,又与苏中、苏南、皖北呈掎角之势,虎视京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春,日寇占领苏北全境,国民党十四集团军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率10万军队不抵抗日军,却退踞一隅。我军初进苏北时,当地土匪纷起,敌伪军活动猖獗,粮食欠收,人民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军初进苏北盐阜地区时,敌我斗争激烈复杂,交战频繁,部队的战斗生活相当紧张。根据地四面受敌,除了林立的敌伪据点,西面还有顽军韩德勤部队,可谓前门有虎后有狼。严峻的形势使部队不能久驻一地,为防止敌人袭击,队伍常夜间转移,每驻一地最多不超过3天。那时盐阜地区由于粮食欠收,人民生活困难,我们部队平日只能吃大麦碴子和地瓜干充饥,没有蔬菜,更没有油水,我们北方人很不习惯,常常腹泄闹肚子。虽然战斗紧张,生活艰苦,但是部队的抗日情绪高涨,人人生龙活虎,个个斗志昂扬,生活生动有趣,现在回想起那时的野战生活,往事历历在目,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们8旅有一支活跃在敌后的篮球队。打篮球是我们开展部队文体活动和锻炼身体的最好手段,只要驻地二三天不动,就要组织篮球赛。部队转移时,也要把球架拆卸下来随部队带走。至于运动场地,有时是农村小学的操场,有时是农民的打谷场,还有时自己动手平整场地,一个简易篮球场很快就能建成。每年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和苏联十月革命节时,都举行全师、全旅的军事体育大检阅。篮球比赛是必不可少的项目。8旅的篮球队还经常与地方学校、工厂的球队比赛。师、旅、团的篮球队也经常互相比赛,我们同师部球队比赛常常互有胜负。记得有—次在益林镇与八路军山东军区代表队比赛,他们人高马大,球技娴熟,但由于球架和篮筐不标准,球架高,板面窄,篮筐小,近距离投篮球还易投中,但投篮稍微用力球就会弹回来;远距离投篮,更不易命中。由于我们经常用这种球架练习,掌握了投篮的特点,我们的前锋近距离投篮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险胜了八路军山东军区代表队。

    1942年11月7日,全师在阜宁县孙河庄举行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25周年大会。会上进行军事检阅,有射击、投弹、赛跑及篮球比赛。新四军首长陈毅、饶漱石、张云逸以及师、旅首长亲临观看。在比赛进行中,11月9日,响水口的日军联队长达子万率800多日伪军偷袭佃湖,企图利用大会比赛之机,袭击我领导机关。师庆祝大会迅速结束,12团参加比赛的队员归队,该团3营和涟东独立团一道阻击敌人,激战一天,在22团的增援下,将敌人击溃。击毙了日军联队长达子万,打死打伤日伪军100多人。战后我新四军将达子万的尸体送还驻佃湖日军,日军给新四军捎来了感谢信,这件事在苏北抗日军民中传为佳话。

    为什么8旅篮球队在艰苦战斗的环境下,仍能坚持常年活动,久战不衰,愈打愈强,主要是旅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参谋长胡继成以及其他首长热爱篮球运动,不仅给予支持,还身体力行参加篮球活动。即使旅司令部和政治部不驻一地,每天傍晚也要集中在一起打篮球。这样就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篮球运动骨干,司令部有参谋王扶之,政治部有干事张木千、林立、丁克明,旅直教导员朱杰,宣传队队长李军、副队长张惠春、队员孔方,12团教导员李芳、杨杰、方学等人,他们都是球场上的主力队员。篮球活动活跃了部队,增强了团结,锻炼了体魄;旅直机关人员热情观看,呐喊助威,成为当时最广泛的群众运动。在球赛以后,下河洗澡,既解除了疲劳,又练习了游泳,这对南方水网地带作战是很有用的。这支篮球队活跃在战斗间隙中,休整练兵中,节日庆祝活动中,对于密切军政、官兵、军民关系,提高部队军政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吓破敌胆的特等射手

    为了提高部队作战能力,3师首长决定每个连队都设一至二名特等射手,是从全连有作战经验的优秀战士中选拔出来的,他们身强力壮,射击本领高强,作战经验丰富。每人配备一支缴获来的新三八式步枪和较多的子弹。行军作战时,特等射手都跟随连指挥员身后,与司号员、通讯员编在一起。一遇敌情,马上投入战斗,他们必须善于捕捉战机,专门打击敌指挥官,消灭轻、重机枪射手,封锁敌堡枪眼。为什么敌指挥官常被我军击毙?一方面是日本皇军气焰嚣张,轻视我军,认为我军不堪一击;只要一打仗,敌指挥官手舞指挥刀在阵前大喊大叫,这样目标暴露,就成为我特等射手的猎物。另一方面,特等射手射击准确,指挥员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弹无虚发,几乎是百发百中。作战中只要打倒了敌指挥官,敌人失去指挥常常溃不成军。

    在1944年,全旅举行战斗、生产、工作模范庆祝大会时,3师副师长兼八旅旅长张爱萍指着天空中盘旋飞翔的一只老鹰,命特等射手对空射击,看谁能命中,我旅特等射手一枪命中,当场将老鹰击落,受到张副师长的表扬,并奖励他一支步枪及许多子弹,这在当时是最高的奖赏。

    三、大显神威的平射炮

    在敌后的我军,那时装备落后,武器大部分是从敌伪军手中缴获来的,故重武器很少。在每一个团中的炮兵连,只有八二迫击炮数门。营有机枪连,只有几挺重机枪和几门掷弹筒,而且炮弹很少,在1944年至1945年由于敌人忙于应付太平洋战争,兵力分散,敌人新兵增多,士气下降,厌战反战事件不少,大规模军事扫荡减少。我3师在根据地后方建立了小型的军火工厂,可修理各种枪炮,制造子弹、手榴弹、地雷和迫击炮弹。虽然炮弹爆炸后碎片比较大,但仍有能力杀伤敌人,很受部队欢迎。兵工厂还改造了迫击炮,使它成为平、曲两用迫击炮。平射炮是将炮膛内撞针自行触发改为手拉扳机击发,这样曲射炮变为平射炮,炮弹的弹道并不是平射的,只是拉平了曲射炮炮弹的弧度,使它成为比较平直的弹道。在射击时,迫击炮也要处于低平状态。用目视瞄准目标,经试射后再调整方位,射程500~800米,再远就射不准确了。将扳机放在击发位置,这样又成了曲射炮了。

    记得1944年10月19日晚,我8旅22团、24团攻击在阜宁以东、射阳河以南地区的合德公司,这里是大面积生产棉花的基地,也是日军掠夺的重要战略物资。24团消灭了伪军顾景班部200余人,22团将日军原田大队一部分包围在一个中心小圈子的据点内,在据点东侧距离500米一间居民砖瓦房内,我们部队打开几个1米大的射击孔,将几门平射炮架在房内,把炮弹装好,喊一声“击发”,炮弹即向敌人据点飞去,每发炮弹都在敌人住房上爆炸,升起阵阵黑烟和灰尘,敌人对我们的平射炮只有轻机枪的反击,并无还手之力,一部分日军只好钻入地堡,并施放了毒气。我们的平射炮只能打据点内地面上的房屋,对距离地面很近的矮地堡不好瞄准,致使少数日军逃脱掉被歼灭的厄运。这次22团俘虏伪军177人,打死日军11人、伪军27人,缴获并运走大量的棉花,剩余的棉堆只好烧毁。合德公司附近的老百姓都高兴地说:“新四军有了新式武器,打得好,连日军也害怕了。”有的想当然地说:“这个武器是美国盟军支援的,可能来自大洋彼岸。”

    四、一出感人肺腑的好戏

    1944年春,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苏军大举反攻,德国法西斯处于总崩溃的前夜,日本在太平洋及中国战场也面临穷途末路,我盐阜根据地经过1943年艰苦激烈的斗争,拔除了根据地中心的敌伪据点,根据地得到了扩大与巩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准备迎接战略反攻,部队加强了军政训练,继续进行中断了的整风学习,为了配合整风,8旅宣传队演出了由阿英同志根据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为蓝本改编的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又名《闯王进京》)这个戏是描写明朝所以灭亡和闯王李自成所以胜利以及最后失败的历史剧,这一历史悲剧,含意深刻,感人肺腑,它至今仍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8旅宣传队原是一支不到30人的小型文艺队伍,根据部队的中心任务,平时宣传组织群众,活跃部队生活,战时做战勤工作,常常以文艺形式演出小型歌舞以及活报剧等进行宣传活动,1943年敌人大扫荡中分散到部队的师鲁艺工作团的部分同志如张惠春、吕若曾、田川、孔方、黄丕星、黄洪年、金彪等同志集中到宣传队来,充实了宣传队的实力,也演出过《冀东起义》以及《前线》(苏联话剧)等大型剧目,但演出《李闯王》首先感到演员不足,那时全队只有洪桐江、江心等少数女同志,演《李闯王》则人数不够了,旅政治部主任陈志芳亲自写信派队长袁世达同志到苏中公学求援。苏中公学领导热情支持,很慷慨地调来张幼岚、钱树榕、陈德铭、顾康等同志10余人,解决了缺少女演员的困难。

    剧本是著名作家阿英同志编写的,他由上海辗转来到苏北抗日前线,他在3师师部边编写边给我们宣传队排练,亲自讲解剧情和人物性格,并对服饰、道具都作了具体指导。全剧为五幕古装话剧,剧情曲折生动感人,语言又通俗易懂。古装剧要有明代的文官武将士兵及人民群众的服饰,要有适合宫廷、民间、战场及战斗的道具与布景,那时根据地的条件非常困难,物资缺乏,筹措不易,主要发动队员自己制作,宫廷中的盘龙红柱不知费了多少功夫,帝王将相的古装衣服是借益林镇旧剧团的,真是煞费了苦心,除阿英同志担任导演外,由队长袁世达、副队长张惠春及队员田川、孔方等人组成导演班子采用集体导演方式,边排练边修改,集思广议,排练中广泛征求部队首长、机关干部的意见,经过2个月的紧张排练和准备,做到不断完善,愈练愈好。

    记得首场演出是在5月间一个晚上,在盐阜根据地中心一个叫山淤王村的野外广场上,用土堆起了台子,用木杆、幕布搭起了简易舞台,台上悬挂着几盏汽灯,台下坐满了武装部队和十几里周围的人民群众,大家歌声阵阵,情绪高涨,人声鼎沸,幕开启后人们鸦雀无声,静观剧情的发展变化,剧中人有:张惠春饰闯王李自成、孔方饰刘侯宗敏、周平章饰丞相牛金星、田川饰制将军李岩、金彪饰宏将军李牟、江心饰红娘子,安克强饰军师宋献策、袁世达饰崇祯黄帝、洪桐江饰长平公主等人物,他们演得严肃认真,有声有色,工作人员紧张劳动、全剧紧凑连贯,一气呵成。剧中有一段“迎闯王”的歌曲,是由花鼓女演唱,唱词中有这样一段:

    “……

    吃他娘,穿他娘,

    求生求合都无望;

    不为荒旱苛政死,

    只有开门迎闯王。

    迎闯王,不纳粮,

    闯王仁义震四方,

    不杀不掠济贫寒,

    饥民纷纷归虎帐。

     ……”

    歌曲既有我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又有民间曲调韵味,唱出了人民欢迎闯王以及闯王深得民心的缘由。阵阵过场锣鼓声,配合着凤阳花鼓调,铿锵有力,清脆入耳,扣人心弦,引人人胜。

    在演出过程中,台下观众被剧情所吸引征服了,人们当李闯王攻进北京击败了腐败无能的崇祯皇帝,最后吊死煤山,都为这位农民革命领袖的胜利而高兴欢呼鼓掌,但李闯王进北京后,他们“昏昏然,纷纷然”不讲政策,不守纪律,骄傲轻敌,荒淫暴戾,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惨遭失败,人们都为他们的失败而惋惜悔恨,10多年的农民革命斗争毁于一旦,功败垂成,这一历史教训,深深地打动了千万颗观众的心,它给人们上了生动的具有深刻教育的重要一课。

    正如3师副师长兼8旅旅长张爱萍在演出前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大家看戏不只是当成娱乐欣赏,而要当成重要的整风学习,因为《甲申三百年祭》是毛主席规定的整风必读文件之一,为什么三百年的旧事重提?就是要我们接受历史的惨痛教训,现在我们面临着即将打败日寇,取得抗战胜利,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去争取胜利,我们不能像李闯王、刘宗敏、牛金星那样,为胜利冲昏头脑,“昏昏然,纷纷然”,最后招致失败。这历史的教训确应吸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今天的革命与三百年前的农民起义完全不同,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领袖毛主席,有了强大的八路军、新四军,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永远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战胜利!

一定能够保持革命胜利!(讲话大意)

    看完了戏,部队反映强烈,他们说:日寇将被战胜,我们要夺取大城市,但我们干部队伍中有没有骄傲轻敌的思想呢?当我们占领大城市后,会不会有人不讲政策,不守纪律,脱离人民群众呢?我们驻进大城市,取得全国胜利,会不会有追求享乐,腐化堕落,以统治者自居的人呢?当然其现实意义还不只于此。大家表示牢记“李闯王”的历史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这出戏后来到益林公演,受到盐阜根据地党、政、军、民热烈欢迎,十分轰动。“李闯王”确实是一出震撼人心、感人肺腑引人深思的好戏,剧中花鼓女歌唱的“迎闯王”歌曲,从此,也在盐阜区军民中广泛地歌唱起来。

    五、美式B-29炸弹成为攻城利器

    在苏北抗战的5年中,我军多为游击设伏,攻城打援,反击日、伪、顽的“扫荡”,拔除敌伪据点等作战方式。采取的是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游击战为主。1945年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宣战,日本帝国被迫投降。毛主席号召《对日寇的最后一战》,要求全国军民举行大规模反攻,进入了最后抗日战略反攻阶段。对拒不投降的敌伪据点的中小城市发起进攻,消灭敌人力量,拔除据点,扩大解放区。大家说:“大桃子我们摘不了几个,中小桃子可能摘了一筐。”因此攻克坚固设防的中小城市,摆在我军面前。在解放两淮攻坚战斗中,我们都使用了爆破技术,攻克淮安城一次使用了重型炸弹爆破,取得了成功。

    淮安城是苏北的重镇,位于京杭大运河东岸,是联结盐阜淮海两根据地的枢纽,该城周围有坚固的城墙防卫,建筑雄伟,城墙每边有2公里多长。高12米,城墙上面的宽度可并开3辆大卡车。攀登城墙的竹梯,2根长竹竿将达到城墙的顶端。淮城守敌是伪军独立旅,有500O余人,头子吴漱泉,敌人虽然人心不稳,战斗力不强,又是孤军作战。但要攻克淮安城,首先要突破城墙防卫工事.成了关键问题。

    9月15日,我3师决定集中7、8旅主力和6个独立团、攻歼淮城,我8旅22团在城东南角和西南角,实施主攻。在围困敌人时,部队首先展开政治攻势,宣传日冠已经投降,国民党军队救援无望,劝告他们投降。我们利用城内敌人士兵每天吃不饱的情况,那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部队做好了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炖猪肉,用绳子系上箩筐,吊上城去,争取瓦解敌人,同时部队做好攻城准备。做好登城的梯子,修建塔式火力点,挖掘进攻通道,最主要的是在城西南角大王庙墙基下挖一条150米的地下通道,直通城墙西南角底部,作为爆破城墙障碍的突破口o那时天阴多雨,通道内非常潮湿,照明运土都很困难,战士轮班作业,每班人员又不能多,否则工程不易展开,工事进展很慢,隐蔽通道为掘开式,上面盖着门板和土块,爆破通道为封闭式的。为了通道正好掘进城墙底部,对准敌西南角城墙上一个巨型碉堡,部队用红缨枪尖从通道内插出,以判断通道方位。为了不使敌发觉挖掘的声音,部队不时用机枪和手榴弹袭击敌人,以掩护地道作业。2营6连用了一周时间挖通地道。在修建塔式火力点时,1营4连指导员王四维同志夜间作业时,被敌人机枪射中,当时不幸牺牲。

爆破物是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B-29飞机,返航时怕油料不足,将未投完的巨型炸弹,安全抛在苏北根据地内,部队将炸弹从地下挖出,每个重上千公斤,体积像一个大人的长度,比3个人还粗,是用船经运河运来,上岸后再装放于一个木制平板车上,通道内铺上木板,将炸弹推进城墙底部,引爆装置是由团作战参谋马瑞制作的,在总攻前,一切准备停当。

当总攻时,团指挥所进入掩蔽部,团主力3营为第一梯队,部队与攻城器材均进入隐蔽通道,通道紧靠内运河。师指挥所确定,22日8时为总攻时间,城墙上敌人虽被我炮火打得东奔西跑,狼狈不堪,但从暗堡中还不时打来冷枪冷炮,我们使用美工12.7毫米机关枪,隔河射击敌城上碉堡。在团掩蔽所内,指挥班子各就各位,一片沉静只听马蹄表的滴答声,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到了8时整,城下炸弹还未引爆,当时兄弟部队枪炮声大作,已开始攻城,可我们部队只好隐蔽在通道内不能动作,又怕引爆不成功,等呀!等呀!时间过得真慢,大家都开始着急了,到8点05分,只听得一声沉重的巨响,像天空中的炸雷,又像爆发了地震,城墙上半部被炸塌了下来,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城墙上空升起一股巨大黑色烟柱。不断地向上翻腾,约有二三千米高。团长王良太令号兵吹起冲锋号,3营9、11、突击连几乎同时从隐蔽通道跑出,奔向城墙根,竖起四根竹梯,飞快爬上城墙,有的竹梯因人多折断了,很快又竖立起来,约几分钟工夫冲上天空的城墙的砖石不断地像雨点似地落下来,有的砸到战士头部、身上,有的砖头块坠落于运河中,像下了一阵冰雹,可战士们不理会这些,仅用9分钟即爬上城头,城头碉堡内数十个敌人均被炸得晕头转向,他们衣不遮体,全身漆黑流血,枪支子也不知哪里去了,还未清醒过来就乖乖地做了俘虏,他们后来说:“新四军的土飞机真够厉害的。”

    突破了城墙,城内敌人土崩瓦解,我7、8旅与独立团全歼守敌,淮安城解放了。根据两淮城高池深、坚固设防的特点,我军构筑高于城墙的火力点,挖掘长距离地道,对城墙实施重大爆破,这是取得两淮战斗胜利的成功经验之一。

这次攻破淮安城,我们使用的美造12.7毫米重机枪和重型炸弹,发挥了巨大威力。这新式的武器不是美国盟军支援的,而是我军从敌人鼻子底下缴获的,为了拆下B-29飞机上的机枪,我盐阜独立团建阳大队还与湖垛的日伪军还发生一起争夺战呢!

                    

丁克明 (3师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