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新登战役,这是宣扬红色、不忘初心的好事!新登战役是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中第三次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全面地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战略远见、斗争艺术,要从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到天目山战役胜利,来学习、研究和宣传。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大规模战略反攻阶段。在欧洲战场,德军处于被东西夹击的困境;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本已面临穷途末路;在中国的敌后战场,我抗日军民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转入了局部反攻。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态势,正在转变为敌人的据点被根据地封锁包围。9月,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为了准备反攻,配合盟军可能在东南沿海的登陆,我军对苏浙地区应有新的发展,并要求新四军的西进南下行动要以南下为主。苏南和浙东的形势也具备了保障我军大部队南下的条件。
我的父亲粟裕对于发展东南的任务,怀有特殊的革命责任感。因为从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再到新四军初创至1940年6月,他一直转战在这一片地区。所以,他当即请求由他率领苏中的第一批主力部队执行南进任务。1944年12月底,经过周密准备,他带一师指挥机关、三个主力团和地方干部近万人,渡过日伪严密封锁的长江,顺利进至苏南茅山地区过新年,而后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浙江长兴,与在此坚持斗争的十六旅部队胜利会师。1月13日,奉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为司令员并以华中局代表的身份,全面领导江南和浙东地区党的工作、谭震林为政委(但因其他任务未到职)、刘先胜为参谋长。4月,叶飞和钟期光从江北过来,分别担任副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金明也过来,主要负责地方党的工作。从此,东南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属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十六旅为第一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支队相当于团);浙东游击纵队为第二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下辖第四、第五、第六支队;苏中首批南下部队为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阮英平,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支队;苏中第二批南下部队编为第四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委韦一平,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支队。与此同时,地方党委、行政区划及干部配备也作了调整。还建立了苏浙公学。
按照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挺进苏浙敌后总的战略设想是:一旦战略反攻开始,我们要能够打击日伪、收复南京、进入上海、直接配合盟军登陆,使我们能在日寇崩溃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如果那时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则我们能够在东南独立地就地坚持,成为全国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翼。具体的任务是:深入苏南工作,打开浙西局面,打通与浙东联系。苏浙军区领导在领会任务的基础上,对敌情、社情、地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要完成上述三项任务,关键都是控制天目山。
天目山位于浙西,与安徽为邻,是国民党军第三战区与日伪军占领区的交界线。我军就是要在这个交界地区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抗日。所以,既要准备与日伪军作战,又要准备同国民党顽固派作战。因为,日伪军不会让新四军在这里生根,国民党顽固派也不会让新四军在这里发展。粟裕对作战行动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指挥部队做了充分的准备。明确了作战方针,对日伪顽可能的行动作出预测,并制定了多个作战方案。对日伪作战是以游击战为主,坚持原地斗争,抗敌袭扰,坚决歼灭地方土匪武装。对顽固派作战是在政治上保持主动,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在军事上以运动战为主,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保证打赢。对地方党政工作的要求是开辟新的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教育和发动群众树立民族、民主意识,真正理解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建政权的主张。这实际是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和建设新中国奠定群众基础。由于方针正确、指挥得当、部队英勇、群众支援,苏浙军区部队在浙西、浙东、苏南的广大地区,打击日伪,粉碎了安吉、梅溪等地日伪的袭扰,歼灭了助日伪为虐的土匪武装,占领了杭州以北的递铺、三桥埠一线,控制了武康、德清两城,占领了莫干山,威胁到被日军侵占的杭州。国民党顽固派担心我们的迅速发展会危及他的利益,在日伪的默许下,主动向我发起三次进攻。我军被迫反击,于1945年2月至6月间,在天目山地区三战三捷,取孝丰城,夺天目山,也为皖南事变报了仇。新登战役是新四军第三次天目山战役的组成部分,对诱敌深入,保障第三次战役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对反顽应该怎么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这个地区,反顽和抗日是一个整体,不反顽就不可能更好地抗日。
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快速发展,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苏浙军区部队奉命向在军区作战任务区范围内的一切日伪军,发布向我投降的命令,但蒋介石却不准我军受降,并命令日伪军不准向我军投降。在这复杂、紧急的形势下,苏浙军区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今后局势如何发展,无论是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或准备应付内战,解决日伪问题是最紧迫的第一等任务。因此决定迅速尽一切可能,尽一切力量,尽一切方法,力求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内占领尽可能占领的城镇,对敢于抗拒的日伪军坚决予以消灭。苏浙军区部队当即全力出击,从8月16日起在浙东、浙西、皖南、苏南,从日伪手中先后收复了南汇、长兴、溧阳、金坛、溧水、句容、安吉、广德、郎溪、高淳、宜兴等县城和大小集镇一百余处及广大乡村。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再次谈判。为了避免内战,共产党主动提出让出江南的大片民主根据地。由于苏浙军区在这之前占领和建设了大片的民主根据地,就使得对国民党的谈判,在政治上更为主动、更为有利。9月19日苏浙军区部队奉命渡江北撤,至11月中旬,苏南、浙西、浙东、皖南的主力部队、地方干部共65000余人,分别到达苏北和山东与兄弟部队会师,共同担负起新的战斗任务。在军区北撤前,对留守工作作了具体布置。在苏浙皖边地区组建了苏浙皖特委,配备了精干的武工队掩护活动,保卫抗日人民的利益。向广大群众做了宣传工作,成立了各地新四军留守处,领导坚持原地斗争,各地留下的干部和部队在极端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坚持斗争,直到苏浙全境获得解放。
苏浙军区这段历史,历时十个月,以劣势兵力,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苦的条件下,打开了局面,胜利地贯彻执行了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的任务,扩大了我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锻炼了部队,改善了装备,提前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以后组成华中野战军,进行更艰巨、更光荣的战略、战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既要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更要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战略胆识,传承先辈的革命事业,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做贡献!
要学习他们自觉的革命责任感。中央刚一提出要向南发展,粟裕就提出由他带领部分主力去执行南进的任务,各部队的指战员也积极要求参加南进的行动,许多地方党政干部也积极要求去参加开辟新区的工作。正是有这样的革命责任感和革命积极性,所以南下的部队和干部虽然人数并不多,但部队战斗力极强,所到之处横扫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工作队干部能力强,根据地新区建设卓有成效。现在建设国家振兴中华,同样需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我们的目标才能实现。
要学习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指挥处置裕如的领导能力。在苏浙军区的任务范围区内,京沪杭是日伪的经济命脉,苏浙皖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重兵驻地,我军要在这里求发展,各方为各自的利益都在尽其所能地博弈,使三足鼎立的斗争形势变得极端复杂。苏浙军区的领导,灵活运用军事政治斗争的策略,打击了日伪军、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现在我们面临的世界政治形势、世界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必须学习革命先辈的战略远见、博弈技能并加以发展,我们的目标才能达到。
要学习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始终与人民群众甘苦与共的高尚情怀。大部队进入新区,但该地区农业受灾,粮食欠收,又正值冬春缺粮时节,粮食供应极端困难,有一段时间几乎断粮断炊。但部队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绝不与民争利,以野菜野果充饥,抓紧一切时间,动员一切力量,开展生产自救,与群众共度难关。现在虽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仍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决反腐倡廉。我们才能带领人民共同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
作为一个退休老军人,我还想说要学习他们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和部队的优良作风。苏浙军区部队历经大小战斗千余次,面对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对不同的对手有不同的作战指导和不同的作战方法。对日伪以游击战为主,对顽军以运动战为主,打得有理有利有节。特别是天目山的三次反顽作战,显示出指挥员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部队能征善战密切协同的优良作风。当代军人要想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不辱使命决战决胜,就必须传承先辈指挥艺术的精髓和优良的战斗作风。
要学习他们英勇战斗的献身精神。在残酷艰苦激烈的斗争中,部队指战员、地方党政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表现出的英勇战斗的献身精神,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在天目山三次作战中,新四军许多指战员为了保障战斗的胜利,不惜自己流血牺牲,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二支队政委丁麟章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他们伟大的革命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他们的光辉业绩值得我们永世不忘!这也是我们完成振兴中华伟业必须永远学习的精神!
上一篇: 解放浙西新登战斗的回忆
下一篇: 裕华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