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er1
    • 新四军铁军
    • 己亥年轮播图
    • 建党节
    • <
    • >

父亲素未谋面,英名伴我一生——纪念父亲胡文杰烈士牺牲70周年

  • 时间:   2019-12-06      
  • 作者:   胡继军      
  • 来源: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     
  • 浏览人数:  1566

    1.jpg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我亲爱的父亲胡文杰烈士英勇牺牲70周年。

70年前1949年5月15日,我的父亲胡文杰倒在了他的指挥战位上,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热爱的人民和亲爱的家人,永远见不到我——他已经知道即将出生的第二个儿子。22天后,我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而我的父亲已经远行天国,将生命定格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史册上,我与亲爱的父亲擦肩而过。

70年来,我流淌着父亲的血脉,不断成长,如今我已年届七十,步入古稀之年。我虽然与父亲素未谋面,但父亲的英名、父亲的容貌、父亲的身影、父亲的风采却无时不刻铭刻在我心中,萦绕在我脑海,引领我前行,驱动我奋进。

从懂事起,我就认识了父亲,从一张父亲身着军装的半身照见到了父亲。他双目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嘴唇微闭,露着笑容,身板挺直,新四军军帽军服严整合身,两手插入大衣兜,透着一股身经百战指挥员特有的坚毅、自信、忠勇和镇定的气质。

父亲的神态深深印在我脑海中,是那么真切,那么贴心,那么实实在在,似乎就在身边。

随着年龄的长大,从妈妈口中,从父亲的战友那些叔叔阿姨们口中,从父亲的亲友们口中,从一切见过他、共过事、相处过的前辈们的口中,我不仅认识了父亲的容貌,也感受到父亲的品质、人格、境界和魅力。

当我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人、一名从事军事工作近40年的解放军干部,就更加体会到父亲那种坚守于心、发自内在的精神,是一种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在鞭挞我不断前行。

所以,父亲能在革命即将成功、胜利就要到来、幸福生活露出曙光的时刻,带着对祖国和人民深切的热爱,带着坚决完成党和上级赋予重托和使命的责任,带着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深深企盼,也带着对老部队老战友、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毫不犹豫地洒尽最后一滴鲜血,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曾在不断成长的时光中一次次思念缅怀父亲,也曾在睡梦中与父亲一次次对话倾诉,我觉得他离我并不远,他在引领我、护佑我,我悟出了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今天,遥望天宇,在天堂安息70年的父亲还是那么英姿焕发,父亲的经历、事迹、故事以至建立的丰功伟绩还是那么动人心魄。

今天,在纪念父亲胡文杰烈士牺牲70年的时刻,让儿子叙说父亲的故事,再次展现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再次抒发从父亲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力量。

一、父亲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

父亲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县(今丹阳市)横塘乡留雁庄,因好学上进,成绩优异,他从苏南一带颇有名气的吴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在当时是个有文化的青年。

1937年12月,日寇铁蹄践踏了江南大片土地,人民遭受涂炭,全民抗战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使年轻的父亲发生了人生中巨大的转变。

1.jpg

作为文化青年,父亲面对日本侵略者暴行,怀着满腔义愤,毅然投笔从戎,走上抗日的道路。

父亲先是在家乡组建抗日自卫队当队长,尔后率队先后加入丹阳抗日自卫团、丹阳抗日自卫总团,1938年春又随总团加入从皖南东进至苏南抗日的新四军一支队,并在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短短不到半年,父亲由一名小学教员转变为新四军主力部队的基层指挥员,由一名有文化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自此,父亲跟着共产党,以党的纲领作为奋斗目标,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不忘初心,英勇战斗12载,在33岁时将生命献给了党的崇高事业。

父亲在新四军各个部队先后任书记、指导员、干事、股长、政治主任、党总支书记、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直到1949年3月渡江战役前夕改任团长,他在12年的军旅生涯中有11年是在部队做政治思想工作,直接贯彻落实党的指示和执行党赋予的任务。

父亲热爱学习,手不释卷,一有空隙就看书,仗打到哪,他的一箱书就跟到哪。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他担任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三营政委,他组织共产党员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

在父亲仅存的遗物中,就有一本他最爱看的、后作为与母亲确定恋爱关系的礼物送给母亲的一本翻阅多遍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1.jpg

1.jpg


父亲以党的事业、革命事业为重,他有个习惯,为集中精力指挥作战和完成任务,打仗前从不看家信,有好几次通信员说是家里发来急信,他干脆把信撕掉,立刻投入工作。

父亲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战斗中哪里危险他就上哪里,以坚毅果敢行动带领部队,用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鼓励指战员,他的上级、同级和部下说到他,无不称赞他“是个不怕死的人”!

父亲担任新四军一师一旅政治部组织干事时,到向盘踞在泰兴城日伪军发起拔“钉子”作战担任主攻的部队协助战前动员。他没有把自己当作上级机关干部置身在外,而是毅然参加了主攻团突击队,亲身投入火线战斗,大大鼓舞了部队士气,树立了共产党员、党的政治工作干部的良好形象,

父亲有坚强的党性,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正如他在自传中写的“共产党员的本分不能有任何变化”。在渡江战役大战前夕,他明知作战任务艰巨,临危受命,毫不犹豫服从党组织安排,由团政委调到熟悉的老团队当团长,而且始终战斗在前线,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直至牺牲在指挥战位上。

父亲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所具备的坚强的党性、坚定的初心、坚守的信仰、坚韧的奉献精神、高尚的情操、大公无私的思想境界等优秀品质深深影响着我。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共产党员是像父亲这样的人,共产党员是具体的能够感受到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1949年出生的人是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新中国几岁我几岁”,“我与祖国共成长”。每当老师讲起,国旗、党旗、军旗、共青团的团旗、少先队的队旗以至少先队员的红领巾都是红颜色的,为什么呢?我们会齐声回答“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这时候,我总能默默地对自己说,这里面有父亲的鲜血。

父亲胡文杰烈士就是这样,与李大钊、夏明翰、杨靖宇、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优秀共产党员们一样,作为偶像,作为楷模,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我成年后参军、入党,现在党龄已将近50年,我为与父亲一样是共产党员而自豪,我也沿着父亲走过的道路践行着入党誓言。

二、父亲是一位军政双优的指挥员

1.jpg

父亲在新四军、解放军长期担任政治工作,是一名公认的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但这并没有削弱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由于饱经艰苦危险战争环境的考验,又亲历大大小小枪林弹雨的战斗洗礼,加上父亲作战勇敢,亲临前线,深入基层,善于总结,他不仅能很好地配合军事指挥员,得到信任,还能独当一面,共同完成作战任务。

 父亲任华中军区第二分区四团副政委时,四团团长、解放后任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叶克守叔叔,与父亲长期在一个团工作,对父亲非常了解。他在悼念父亲牺牲50周年的文章中写道“胡文杰烈士既是一位模范的政治工作者,又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军政兼优,文武双全,作战勇敢,平易近人,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虚心学习,深入基层。他虽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却在作战时常到突击队去了解情况,帮助基层干部精心组织指挥战斗。胡文杰同志是我参加革命以来少见的好同志。”“他是一个工作踏实的副政委,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父亲的同乡战友、后任解放军南京军区空军政委的郑竹波叔叔深情地说“胡文杰同志是我军一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文武双全的指挥员。”

1.jpg

父亲打仗勇敢果断是出了名的,他身为政工干部,性格温文尔雅,虽然没有人称他“拼命三郎”,但说到他打仗的风格,无论上级、同级还是下级,都一致称赞他“不怕死!”,有勇有谋、指挥有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多次负伤,还有两次负重伤,因为在战斗中他常常深入到任务最艰巨、最危险的突击分队、主攻(主防)分队,掌握情况,鼓舞士气。他认为,作为一名主抓政治工作的指挥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是最生动的教育、最有力的鼓动,要求指战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战场上不怕苦,不怕死,拼命也要完成任务。

1946年8月,父亲参加了著名的、由时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指挥的史称“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他所在的二分区四团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其中的第六战——邵伯保卫战,我军经过4昼夜的激战,以两个团的兵力抗击国民党军两个旅的进攻,歼敌2000余人,牢牢守住了苏中解放区的南大门,创造了以弱战强、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战后,他亲自起草、撰写了《邵伯保卫战作战总结》,作为政工干部,由于亲身经历了战斗全过程,并经过缜密的梳理、分析,运用了大量数据、实例,这份作战总结写得生动详实,经验实在,很有指导作用,受到粟裕司令员的称赞,并作为典范在华中军区通报。

1949年5月12日,解放中国最大的城市、被称为“东方明珠”的上海战役打响了。这是父亲参加并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父亲指挥的二五九团在二十九军八十七师编成内,夺占被国民党军坚守的月浦,截断敌军从上海市区通往海上的交通要点——吴淞口的退路。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是双方你死我活的绞杀战,也是既攻又守的反复争夺战。

从5月12日凌晨月浦战斗打响到5月15日拂晓父亲牺牲,在他生命历程最后的70小时里,他是在枪林弹雨的鏖战中度过的。

5月12日上午,八十七师向浏河镇守敌发起进攻,父亲亲率259团1营为前卫,在浏河镇街头与守敌巷战,十余分钟将敌全歼,首战告捷,攻占浏河。

5月12日下午,父亲率队冒雨向密布碉堡、暗堡和坚固防御工事的主要据点月浦方向前进。

5月13日凌晨,根据师部命令,父亲率团主攻营三营向叶大村敌阵地发起攻击,敌人则以猛烈地步炮火力阻击,仗打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父亲处变不惊,他亲自抵近侦察,及时调整兵力,集中全团火箭弹筒手和携带炸药的爆破手组成突击队。他背着卡宾枪,奔走于突击队的每个小组每个战士身边,鼓舞士气。

5月13日下午,父亲指挥部队发起攻击,吸引敌火力打向我佯攻阵地,而我突击队在上级炮火支援下,逐个射击、炸毁敌碉堡。叶大村这一仗歼敌200余人、俘虏近百人。俘虏被押下战场时说,怪不得解放军能打胜仗,团长都冲在前面。

5月14日,是八十七师决心以合围攻打月浦的日子。父亲知道这是一场硬仗、恶仗,他详细了解敌情,反复研究作战方案,部署战前准备,组织部队进入阵地。傍晚,他亲自带特务连深入敌前沿阵地抵近侦察,了解敌情,掌握主动权。

5月14日晚,月浦攻坚战打响了。父亲率突击队率先攻入月浦西街,夺占街头堡垒后,与敌展开巷战。经过数次强攻,月浦被我攻占。月浦是具有影响战局起关键性作用的要点。敌人不甘心丢失,伺机疯狂反扑。父亲料到这点,立即组织部队由攻转守,就地防御。

5月15日黎明,敌人集中火炮、飞机航炮、军舰舰炮,以立体、超强的猛烈火力对我阵地狂轰滥炸。父亲为了及时有效指挥部队抗击敌人反扑,他临危不惧,超常指挥,靠前指挥,果敢指挥。穷途末路的敌人垂死挣扎,火力异常猛烈。一颗罪恶的炮弹落在团指挥所,7块弹片打进站在指挥位置上的父亲的胸膛,血流如注,父亲壮烈牺牲。

月浦阵地守住了,月浦战斗胜利了,但父亲将33岁的生命定格在月浦,把最后一腔热血洒在月浦大地上,永远离开了我们。

从父亲最后英勇战斗的几天可以看到,他作为团长,完成作战部署后,就将自己作为战斗队的旗手,他的身影经常在团的前卫队、突击队、主攻分队、侦察分队,都是最危险的地方,他是用团长的身份、先锋的姿态、勇者的气势和大无畏的精神,去带领部队、昭示部队、激励部队。这种身先士卒、血性担当、向我看齐、亮剑在先的风格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的躯体不在了,但耀人精神和风采永存!

我从小听到父亲英勇作战的故事,加之20世纪50年代有很多精彩的战斗故事影片、连环画册、小说等,都有战斗英雄的形象。父亲就是我心中最亲的战斗英雄,他深深镌刻在我脑海里,从小就埋下了崇尚军人、立志当兵的种子。

我身在军营、长在军营,听着军号声感到亲热,看到身着军装的军人眼热,想到自己长大了当兵就心热。

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于1968年夏如愿以偿,被批准入伍。我不甘心在空军航校当地勤兵,而是主动要求到能打仗的陆军野战部队当战斗兵。

我的愿望批准了,我从当上野战军军直属炮兵团的一名侦察兵开始,一步步当班长、排长、参谋、股长,最后到解放军原总参谋部炮兵领导机关当了副局长、主任,37年的军旅生涯是我最怀念、最难忘、最珍惜的经历,我能将人生最美好、精力最充沛的时光贡献在人民解放军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因为有父亲引领我、召唤我、鞭策我,我与父亲不仅是血脉相通的父子,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友,我跟着父亲军人的步伐前行。

三、父亲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民的好儿子

父亲自1937年12月参加抗日斗争起,就把自己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保卫百姓、保卫家乡,参加新四军后抗击日寇,保卫苏南、保卫江南、保卫华中,最后为建立人民共和国献出生命。12年革命历程,12载烽火岁月,父亲情系人民,把一腔大爱献给了人民。

父亲参军入党,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职务也不断提升,但不论自己有多大变化,他都不忘滋养他的父老相亲。他在抗战中主要活动在苏南、苏中地区,离家乡不远,每次回到村庄,他都看望长辈、乡亲,向村里进步青年宣传革命道理,每次都要带出去一批人参军,数年中先后有50多名青壮年随他参加抗日队伍。父亲被当地百姓誉为是留雁庄一颗革命火种,点燃了留雁庄人民抗日救国的烽火。

    父亲作为团级领导干部,对同志、对战士充满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是出了名的。他生活俭朴,乐于助人,联系群众,关心战士。每当家里托人捎给他茶叶、烟叶,他都毫无保留,分给周围的同志和指战员,共同享用。家里给他做了几条白布内衣内裤,他只给自己留一条,其他分给了身边的警卫员、给养员。每逢上级发给他战利品,如大衣、夹克、皮包、毯子甚至肥皂、牙粉等日用品,他不是送人就是平分。他一个团职干部,发的津贴都买慰问品送给伤病员或牺牲同志的亲属,常常身无分文。打完仗,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去救护所、医院看望伤病员。

父亲特别爱往基层连队跑,关心战士们,无论战前战中,他都愿意在连队和战士们一起。夜晚查岗查哨,他到战士宿营处看铺盖,看休息好不好。战斗间隙,他与战士拉家常,问情况。战斗中他常常与最危险的、担负作战任务最重的营连干部一起指挥战斗。

他的部下、后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的常喜生叔叔曾这样评价父亲,“胡政委是慈母般的政委!”。

父亲也是个对家人感情浓重的人。 1943年8月,父亲任新四军苏中军区三分区靖江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由于作战负伤在靖江休养所治疗,母亲唐渠当时是这个休养所的副所长,他们相识、相恋并确定了关系。两人于1943年冬在靖江照了一张算是定情的合影。


1.jpg

照片上父亲坐着,面庞消瘦但目光炯炯有神,母亲站在旁边,神情略带羞涩。两个人都比较严肃,没有浪漫、似乎也少了一些喜悦。这张照片母亲珍藏着,很少拿出来。后来才知道,当时父亲的战伤还没有痊愈,但父亲已经身着戎装,准备返回部队了。在抗日战争最严酷的阶段,父亲母亲都是新四军战士,随时有可能参加战斗,随时有可能牺牲,他们不可能有花前月下的浪漫,也不可能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只能把彼此的一份爱深藏在心底,他们相约抗战胜利之后再结婚,这张合影就是最明确、最直接也是最热烈的表达。

父母亲信守约定,在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结婚了。1946年12月,我的哥哥出生。但正赶上新四军北撤,父亲所在部队撤到苏北一带坚持斗争,母亲作为部队后方留守人员长途奔波撤往山东、辽东。

直到1948年8月,父亲才见到已经20个月的哥哥。父子俩相处了半年,也是仅仅相处的半年。

1949年3月,解放全中国的渡江战役即将发起,父亲已经上任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五九团团长,即将率部队开赴长江北岸备战,母亲则留在二十九军后方医疗队。

分别时间一天天临近,父亲特地选了一天带着母亲、哥哥到照相馆拍照。先是父亲抱着哥哥照了,以现在的眼光看,在当时的条件下,照相师拍的真不错,看得出父亲很高兴,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子,而哥哥坐在父亲温暖的怀抱中一脸幸福,父子俩长得很像,真是天伦之乐。

父亲离家的那天清晨,他已经骑马登程,年仅两岁多的哥哥,一改平时乖巧不缠扰父亲的状态,他似乎冥冥之中知道了什么,放声大哭,哭着闹着不让父亲走。父亲心疼地转了回来,将哥哥抱上马,父子俩搂着、靠着、骑着马转了一圈,哥哥不哭了,父亲亲着哥哥的脸,哄着说几句话,就与母亲、哥哥告别了。想不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面,这一别竟成永诀。一个多月后父亲就牺牲在战场上。

父亲没有看到这张照片就上前线了,渡江战役打响,过江,解放苏南,战上海,父亲牺牲在月浦战斗中。

1.jpg

这张照片拍摄的情景,对父亲的印象只能永远永远留在哥哥的记忆中。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在父亲骨灰存放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在父亲牺牲地上海宝山烈士陵园,在父亲家乡丹阳革命烈士陵园、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在合肥的渡江战役纪念馆,有铭刻父亲生平的纪念碑,有陈列父亲遗物的展柜,有反映父亲事迹功绩的宣传板,还有模拟父亲指挥战斗场面的人物蜡像。

2019年清明,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军事纪实》栏目采访、编辑、播放了专题电视片“怀念战友——解放战争英烈祭”,第一集是《一张捐赠照片背后的故事——英雄团长胡文杰烈士事迹》,之后,许多新闻媒体转载、报道。人们永远不忘胡文杰烈士的名字。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丹心献中华,热血洒浦江。

垂泪祭英烈,昂首创未来!

遥望天宇,我看到在天堂的父亲永远那么英姿焕发,他俯瞰着走过了70年征程的人民共和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正从站起来,跨越到富起来,又在跨越走向强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敬爱的父亲,我看到您了,您在我心中!

您是山!我人生路上努力攀登不能懈怠的目标;

您是树!我人生路上永远铭刻于心的参天支柱;

您是墙!我人生路上战胜彷徨复平伤痛的坚强依托;

您是梯!我人生路上无论坦途还是坎坷都能逾越的助步利器。

感谢您,感恩您,亲爱的父亲!

您没能亲自养育我,

但您的壮举,您的品质,您的情操,您的英名,

教我立身,育我终生!

1.jpg

                                             胡继军